banner_ad_1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解题技巧
2022-08-08 07:41
来源:政华公考

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解题技巧

行测言语理解主旨题之“重点雷达”对策词

片段阅读是行测考试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其中主旨题既是考查比较多的一种题型,也是令很多同学“头疼”的一种题型。主旨题主要考查对文段中心思想的概括能力与作者意图的判断能力,而对策词常用来提示文段重点,凸显作者意图。今天,政华公考就带大家学习如何通过对策词来锁定文段的主旨。

方法精讲

对策词,指引出对策的词语,常见的有:必须、应该、要求、需要……等等。在汉语的写作思路中,当问题、现象与对策同时存在时,一般对策为重点,故可用对策词巧定重点。具体如下:

【问题与对策】

若文段行文脉络为:问题+对策,则重点为解决问题的对策。如:“环境污染会严重影响整个人类的健康,我们必须重视起来,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这里说明了环境污染有严重后果故必须保护环境,所以主旨为“要保护环境”。

【现象与对策】

若文段行文脉络为:现象+对策,则重点为对策。如:“现在许多90后因一时冲动就裸辞去云游四海,这种行为真的对吗我们应该保持理性,三思而后行。”这里说明了90后裸辞这一现象,并说明了应对裸辞的对策,所以主旨为“应该理性对待裸辞”。

例题精讲

例题1传统的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存在“吃偏食”的现象,即研究的范围、题材的主次、对象的脉络等受制于英语学术谱系,这种单一的考察重心限制了研究者的视角。而实际上,在非英语学术谱系中存在大量有价值的材料。这要求研究者把目光投向先前不够重视的领域,比如“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众多,对它们的法律思想史进行研究,可以发现新的史料,找到新的研究关注点。这就要求业内学者努力译介并尽快研究英语学术谱系外的相关权威学术资料,包括专题资料和通史资料,扩展我们对世界法治现代化进程的理解。

这段文字旨在强调:   

A.法律思想史研究受制于英语学术谱系

B.法律思想史研究须重视非英语学术谱系

C.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存在“吃偏食”现象

D.非英语学术谱系中存在大量有价值的材料

【答案】B【解析】文段第一句指出传统的西方法律思想史只研究英语学术谱系中的内容,限制了研究视角这一问题。第二句通过转折词指出非英语学术谱系中其实也有大量有价值的材料。第三、四句提出对策,指出应该把目光投向新史料,研究非英语学术谱系的内容。可知文段强调的是研究者要重视非英语学术谱系。A项在描述思想史受限的问题,非重点,排除B项与文段强调的对策相符,保留C项也在描述问题,非重点,排除D项为支持对策的原因,非重点,排除。故选B。

例题2在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县域政府既需要直面城镇化、信息化过程中舆情高发的现实,更需要学习、提高利用网络履职的能力。如何借助网络对舆情事件进行恰当合理的处置,积极回应民众诉求,树立良好的县域网络形象,成为检验县域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迫切需要城市管理者认真思考和积极研究。

这段话意在强调:   

A.县域网络形象体现了县域政府的执政能力

B.县域政府当务之急是学习、提高利用网络履职的能力

C.只有借助网络,才能对舆情事件进行恰当合理的处置

D.城镇化、信息化带来的舆情高发需要城市管理者认真思考和积极研

【答案】B【解析】文段第一句强调了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县域政府需要学习、提高利用网络履职的能力。第二句紧承上句解释了原因,因为提高网络履职能力是检验县域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是城市管理者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故文段主旨为首句的对策。A项强调县域网络形象的重要性,非重点,排除B项对文段重点概括准确,保留C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为支持对策的论据,非重点,排除。故选B。

通过两道题的练习,政华公考相信同学们对于主旨题中的对策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希望大家做题的时候提高对于对策词的敏感度,在做题的过程中灵活运用。

 

行测言语理解:如何才能全面、准确概括并列文段

在行测的考查中,言语理解主旨题是必考题型,且题量一般也比较多。而在主旨题的材料中,并列文段也是历年考试中时常出现的一种文段。今天政华公考就带大家来看看并列文段如何分析,如何判断归纳文段的主旨。

我们需要了解如何判断文段是否属于并列文段。一般来说,有些并列文段有明显的判定标志词,可以找并列词(并且、同时、此外、另一方面等)、标点符号(分号)以及一些并列句式。结合对材料行文脉络的分析:并列的部分内容没有重点和非重点之分,“平等”地论述几个方面的内容。

针对并列文段,我们通过两道题目来总结一下如何归纳概括文段的中心主旨。

1对于消费者来讲,传统零售业最大的弊端在于信息的不对称。而互联网可以将一件商品的真正定价变得透明,让每个人都知道商品的真正价格区间。传统制造业属于封闭式生产,由生产商决定商品品种、型号,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是割裂的。而互联网会让消费者全程参与到生产环节,由用户决定他们想要的商品。

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是:   

A.互联网将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格局

B.个性化定制是传统零售业的发展方向

C.互联网会对传统行业进行渗透与改造

D.互联网会对传统零售业和制造业产生影响

【答案】D【解析】文段从传统零售业和传统制造业两个角度,论述了其各自存在的弊端,并提出互联网可以予以解决,突出了当今互联网对传统零售业和传统制造业产生的良性影响。A选项,可定位文段前两句,只是针对传统零售业,片面,排除。B选项,同样只强调了传统零售业,片面,同时没有涉及互联网,偏离重点,排除。C、D对比,C项“传统行业”扩大了范围,D选项更具体地指出“传统零售业和制造业”,因此选D。

2甜菜的上部叶片垂直生长,叶簇呈漏斗形,这种生长方式所形成的叶面空间的配制结构,极有利于光照的吸收,提高植株和群体的光合效率。而车前草的叶片是轮生的,叶片夹角为137.5度,这正是圆的黄金分割的弦角,叶片按照这个角度生长,可以充分利用光照。梨树随着树干长高,叶片沿对数螺旋上升,每个叶片都不会遮蔽下面的叶片。

这段文字表达的中心意思是:   

A.光照吸收率是影响植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B.暗合数学规律的叶片结构对植物生长有利

C.不同的生长环境造成了植物叶片生长的差异

D.对光照的吸收影响叶片的生长角度

【答案】B【解析】文段以甜菜、车前草、梨树三种植物为例,分别阐述了叶片结构给其生长带来的好处。文段中“垂直生长”“夹角”“弦角”“对数螺旋上升”等词语体现了这一叶片结构与“数学”密切相关。因此,结合选项应该选择B项。

A项,没有体现叶片结构的规律,只讲光照的重要,比较片面C项,“生长环境”非文段强调的重点,文段强调的是叶片结构特征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排除D项,文段的逻辑关系是“叶片结构促进光照吸收”,并非“对光照的吸收影响叶片的生长角度”,该项为因果倒置,表述错误,排除。

通过以上题目,其实我们会发现,对于例1,文段论述围绕“互联网”这一主体,讲述了互联网对传统零售业和传统制造业的影响,我们进行信息加和、全面概括对于例2,以甜菜、车前草、梨树三种植物为例,分别阐述了叶片结构给其生长带来的好处,所以我们需要提炼共性。

通过这两个文段,我们总结并列文段的主旨进行归纳概括时,文段主要会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1.文段论述内容为同一主体,且论述的是与之相关的多个方面:需信息加和,全面概括。

2.文段描述多个主体的同一个特征:要求我们整体提炼概括出其共性特点。

 

行测言语理解:看清推断下文题的“两幅面孔”

在言语理解与表达的考查中,推断下文题是一种常考题型。此类题型考查根据材料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合理地推断下文内容的能力。推断下文题的问法特点就是问接下来会讲什么,对于这一类题目,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文段行文脉络,判断文段落脚点是否是在尾句,如果落脚点在尾句,则根据尾句推断下文如果落脚点不在尾句,则需通过行文逻辑推断下文。

如果话题落脚点在尾句,我们需要把握住尾句的核心话题,分析尾句在围绕什么论述。比如尾句提出某一新概念、新话题,后文我们就需要对话题相关内容进行论述比如,尾句提出新问题,我们要进行原因分析或者提出相应的措施再比如,如果尾句提出新措施,我们则进一步考虑如何实行尾句如果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倾向,接下来就要亮明作者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通过例题感受一下如何通过尾句分析来推测下文内容。

1焚香的习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通常人们为了礼仪将衣服熏香,古代文人雅士也喜欢在书房内焚上一炉香,营造“红袖添香夜读书”的意境,因此,早在汉前就出现了以陶、瓷、钢、铁、瓦为材料制成的香炉。汉代时,佛教的传入对香炉的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元末明初,原先其它材料制成的香炉逐渐被铜香炉取代,明代宣德年间则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引言,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宗教对于香炉制作技术的影响

B.焚香习俗逐渐淡出礼仪的原因

C.香炉制作材料的发展演变过程

D.宣德香炉的制作及其艺术成就

【答案】D【解析】本文首先通过焚香这一习俗引出香炉的话题,接下来介绍香炉制作材料的演变历程,最后说明明代宣德年间是铜香炉制作的巅峰时期,那么基于与前文话题保持一致的原则,接下来所谈论的内容则应围绕尾句的明代宣德年间铜香炉制作的话题展开。A选项在原文已提及,排除。B选项脱离了“香炉”这一核心话题,排除,C选项同样是原文已提及的内容,排除。D选项与文段尾句话题衔接最为紧密。故本题选择D。

那么,对于推断下文题,只重点把握文段尾句就够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这一题型,大多数题目的关键是把握结尾处,尤其是尾句,明确尾句的主要话题,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衔接。但是这仅是推断下文的主流题型,还有一些例外,比如总分结构的文段,对于总分结构的文段,总句中已明确表明观点,接下来会对总句观点进行具体阐述。而用于推断下文题的总分文段,通常文段只描述了一部分分述内容,还没有完全将总句观点阐述清楚,故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就是用来论证总句观点其他方面的内容。

我们同样来看一道例题:

2河的两岸风光旖旎。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涛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漂浮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

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着重介绍的是:   

A.叙述“河神”野牛的传说

B.描写草原上的其他野生动物

C.描写位于河岸上自己的家乡

D.描写河另一岸的美丽风光

【答案】D【解析】“河的两岸风光旖旎”“西岸”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开篇告诉我们,文段介绍的是河的两岸风景,紧接着介绍完西岸的风光后,接下来应该介绍东岸的风光,故本题选D。

综上,对于推断下文题,我们不能把解题思路固化于只关注尾句,应该把握文段行文思路和结构进行分析判断。

总结:对于推断下文题,我们需要先来分析材料,先了解材料话题及文段结构,如果是总分文段,需要在理清文段行文脉络的基础上进行后文内容的推断。对于其他文段,我们要推断文段下文要讲什么内容,对于我们具有较大提示性的还是文段的尾句。接下来要讲的内容与尾句所描述或阐述的话题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或者直白点说,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应与尾句所讲话题保持一致,才比较符合所有文段的写作逻辑。具体话题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尾句提出新概念/新话题——接下来具体介绍新概念/新话题(按照正常的行文逻辑介绍,如按照顺序应先介绍具体的含义,再介绍应用、作用等)。

2.尾句提出存在某个问题——接下来应先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分析优先于解决。

3.尾句隐含作者的某种态度倾向——接下来应具体说明这种态度倾向。

 

行测言语理解:三个原则“拿捏”标题添加题

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的测查中,标题添加题始终是座上宾。很多考生在备考的过程中,喜欢把它当作一种全新题型看待,却忘了“追根溯源”,把握标题添加题的真正本质。

何谓标题添加题就是需要对已知文段进行理解,从而拟定题目标题。那么,标题的特征是什么呢我们不妨来看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文章标题。

《荷塘月色》描写的是清华园月色下的荷塘,《端午的鸭蛋》介绍的是高邮鸭蛋,《故都的秋》描绘了北京的秋天……看到这儿,相信各位考生已经发现,所谓标题其实就是对文段主旨的把握,主旨便是标题添加的“根”与“源”。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去拿捏标题添加题呢有三个原则,大家一定要牢牢记得。

一、紧扣主旨的原则

因为文段主旨是标题添加题的“根”与“源”,所以,标题添加题的第一个作答原则就是:紧扣主旨。

例题1纵观世界,新的垃圾处理时代正在到来。前不久,俄罗斯科学家已经可以利用等离子技术来处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并对城市生活制造的“污泥浊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使其转为腐殖酸肥料。德国科学家创造出“风拣技术”,令世界看到了垃圾处理的广阔未来。该技术终结了垃圾的人工分拣,让风代替人去对垃圾中的塑料、玻璃、纸张等进行分拣,从而将垃圾处理工艺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

B.科技:垃圾处理的关键

C.风力:新时代的“机器人”

D.无害化:垃圾处理的未来

【答案】B【解析】第一句指出新的垃圾处理时代正在到来,第二句通过“前不久”具体介绍了俄罗斯的等离子垃圾处理技术,实现部分垃圾无害化处理和德国的风拣垃圾处理技术,终结部分垃圾的人工分拣。由此可见,文段的主旨就是通过新技术处理垃圾可无害和高效。既然文段的主旨已经确定,那么也可以知道文段的标题要与新技术、垃圾处理两个话题相关。A、C选项不包含“新技术、垃圾处理”的主要话题,排除。

通过确定文段的主旨、主要话题,我们便可以快速排除部分选项。但是,剩下的B、D选项皆涉及了垃圾处理的话题,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呢

二、概括全面的原则

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文段的标题应紧扣新技术和垃圾处理两个话题。例题1中剩下的B、D选项,B项强调科技对垃圾处理很重要,包含两个主要话题,保留D项只提到垃圾处理,没有涉及“技术”,并且“无害化”也不能体现德国的风拣技术,片面,排除。

所以,例题1选择B选项。

通过例题1的分析,各位考生就可以发现,标题添加题的第二个作答原则就是概括全面。这也就要求大家,在对比分析选项的过程中,仔细比对紧扣话题项中,话题的全面完整性。

三、形象生动的原则

例题2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的脑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在猴子大脑里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胞,叫镜像神经元。让猴子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当它自己做这一动作时,这些细胞会兴奋。后来的研究证明,人脑中也存在这种镜像神经元,能够感受对方的害怕和愤怒、难过和恶心复杂的感受如害羞、孤独和不受欢迎,也都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明显地感受到。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表情或者经历过的情感状态,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同情”的魔力

B.何谓神经元

C.脑科学的新发现

D.“爱”的潜在根源

【答案】A【解析】第一句指出猴脑存在镜像神经元,第二句通过“让”承接上文指出镜像神经元的作用,第三句进一步指出镜像神经元在人脑中也存在,并且指出能感受到他人情感的作用,第四句进一步强调了镜像神经元可以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的作用。文段的主旨就是镜像神经元有让我们与他人共情的作用。所以,文段标题的主要话题是镜像神经元、共情。A选项“同情”能体现镜像神经元有让我们与他人共情的作用,运用标点也更形象生动,先保留B选项的神经元偷换了材料中的“镜像神经元”的概念,排除C选项的“新发现”,根据“1996年、后来的研究”可知,新发现表述不准确,同时也不如A选项的“同情”形象生动,排除D选项,“爱”虽然夺人眼球,但是不能体现镜像神经元有让我们与他人共情的作用,排除。

故本题选择A项。

通过这道题我们发现,标题添加题的选项,在紧扣主旨、完整全面的前提下,若能够形象生动便是最优解,这也是标题添加题的第三个作答原则。但是,政华公考在这里友情提示各位考生,形象生动是锦上添花,紧扣主旨才是核心关键。

若小伙伴们还想继续练习、提升言语理解解题能力,请继续关注我们的后续更新,政华公考愿陪伴大家一起成长、进步

 

行测言语理解:掌握技巧巧解推断下文题

推断下文题是行测考试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的一个小题型,要求考生根据题干所给内容,合理推断出作者接下来所要讲的内容。很多考生在做此类题型时为了节省时间,只关注尾句,直接通过尾句来推断下文,但是这样做只能解决部分简单题目,而对于一些较难题目是无法正确推断下文的。那么这种题型到底怎么做才能提高正确率呢接下来政华公考带大家一起来学习推断下文题的解题思路吧

解题思路

1.读问法分辨题型: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作者接下来最有可能/不可能讲的是”、“下文可能/不可能阐述的内容是”、“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应该讲述的内容是”等。

2.读文段找话题落脚点:通过分析文段行文脉络,判断文段落脚点是否在尾句,如果落脚点在尾句,则重点关注尾句,根据尾句推断下文如果落脚点不在尾句,则需通过行文逻辑推断下文。

3.辨选项排干扰选项:排除话题无关、本文已有的内容以及跳跃性选项。

知道了解题思路,你能做对题吗接下来做道题来检验一下吧:

例题科技部、中宣部发布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尤其是“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的写入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为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提到“阴阳五行”,人们常会斥之为迷信或巫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糟粕。其实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概念和思想缺乏理解,或者是带有偏见。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发明的重要概念和理论,是中国古代认识自然和社会在理论和方法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可以与同时代古希腊的哲学理论相媲美。这些理论的提出,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过去的神学和巫术,而是用“自然主义”的概念来认识自然世界。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将“阴阳五行”视为迷信和伪科学的深层原因

B.“阴阳五行”与现代科学思想的关系

C.“阴阳五行”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

D.“天人合一”思想是科学而非迷信的理由

【答案】D【解析】第一步,通过读问法判断题型,题干问“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由此可见这道题是推断下文题。

第二步,分析文段,判断文段落脚点。文段首先指出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这三个思想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引发非议,甚至被斥为是“宣传迷信和伪科学”,接着通过“其实”对前文进行反驳,指出三个思想中的第一个思想“阴阳五行”被斥为迷信是对该概念缺乏理解或带有偏见,并通过后文进行了阐释,分析证明它不是迷信而是科学的。这时可以发现,文段的落脚点不在尾句,而在文段的第3句“其实”后面——解释了“阴阳五行”是科学而非迷信,所以按照行文逻辑,接下来后文应该对前文的另外两个思想“天人合一、格物致知”分别进行解释,即说明它们不是迷信和伪科学而是科学的原因。

第三步,对比选项。A项,是“阴阳五行”视为迷信和伪科学的深层原因,而文段第4句已经对此进行了分析,属于本文信息,可排除。

B项,“现代科学思想”文段并未提及,排除。

C项,“阴阳五行”思想在我国古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在文段第5句已提及,是前文讲过的内容,下文不会再重复讲述,排除。

D项,通过分析文段行文脉络可知,接下来应该纠正的是人们对“天人合一”的错误认识,D项与此联系紧密,当选。

因此,本题选D。

通过上述例题,相信大家对推断下文题会有一些新的理解。大家做题时一定要注意:切忌图“一时之快”,否则会掉进尾句的“陷阱”里最根本的还是要做好文段梳理,通过分析文段行文脉络快速确定落脚点在不在尾句。掌握了这个技巧以后,合理应用,相信大家能在解题中事半功倍

 

行测言语承接叙述题之巧用尾句

在行测考试中,片段阅读无疑是大家拿分的重要题型,但相较于主旨观点题而言,大家往往会忽略另一种题型——承接叙述题,其考查内容是根据写作思路合理推断下文内容。今天政华公考就和大家一起来聊聊承接叙述题如何应对。

问法形式

承接叙述题常见的问法形式为: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不可能叙述的是。

尾句作用

尾句的作用:承上启下,提示下文。

因此关注尾句并作出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筛选出与尾句衔接紧密的下文内容。

尾句类型

1.尾句提出新话题—下文:围绕新话题阐述。

2.尾句提出问题—下文:分析问题或解决问题。

例题精讲

1科学家发现,人类基因组里除了与编码蛋白质有关的特异性DNA序列之外,还有相当一部分重复DNA序列。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同一人类个体的基因组中,这些序列有的重复几次,有的重复成千上万次其中既有长达20万个碱基对的片段重复,也包括短的简单序列重复的基本单位有时只有一个碱基,有时包含几个碱基。它们加起来甚至超过了人类基因组的一半。在过去,研究者认为这些重复序列不过是DNA复制过程中的副产物,然而随着认识的深入,他们开始意识到那些曾被认为是毫无用处的重复DNA序列,对基因表达和决定生物性状至关重要。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介绍:   

A.不同物种的重复DNA序列有何差异

B.DNA序列在重复的过程中遵循哪些规律

C.特异性DNA序列在基因表达中所占的比例

D.重复DNA序列如何影响生物基因表达

【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类基因组里除了有特异性DNA序列,还有一部分重复DNA序列接着介绍基因测序结果表明,在同一人类个体的基因组中这些序列的重复方式及数量最后通过“然而”转折说明重复DNA序列对基因表达和决定生物性状至关重要。下文应继续围绕末句转折后提出的新话题,论述重复DNA序列对基因表达和决定生物性状的作用,对应B项。A项,“不同物种的重复DNA”文段未提及,属于无关信息,排除。C项,DNA序列重复排列规律在文段已经论述,不会出现在下文,排除。D项,“特异性DNA”不是文段论述的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

2原子钟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非常重要。它以原子内部的电子在两个能级间跳跃时辐射出来的电磁波为标准,去控制校准电子振荡器,实现精准的时间测量。与原子相比,高电荷离子的外层电子与原子核的结合更强,对外部场的波动更不敏感,狭义相对论和量子电动力学的效应也更显著。因此,高电荷离子是未来研发更精准原子钟的理想选择之一。然而,由于内部结构复杂,要在高电荷离子中识别适合于原子钟的电子跃迁非常困难,常用的光谱法测量这种跃迁也不够精准。

根据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高电荷离子的物理构造

B.测量电子跃迁的最新技术

C.高精度原子钟的意义和价值

D.光谱法在原子钟研发中的作用

【答案】B【解析】文段首先引出了“原子钟”的话题,并介绍了其工作原理,随后通过结论词“因此”总结前文,指出高电荷离子是未来研发更精准原子钟的理想选择之一。接着尾句通过转折词“然而”引出问题,指出在高电荷离子中识别适合原子钟的电子跃迁很困难,常用方法也不精准。结合全文及尾句内容,下文应该围绕解决“电子跃迁”这一问题提出对策,对应B项。A项,讨论“高电荷离子”,与尾句“电子跃迁”话题不一致,排除C项,“高精度原子钟”与文段尾句核心话题不一致,排除D项,文段尾句已经提及“常用的光谱法测量这种跃迁也不够精准”,故文段接下来不会围绕光谱法的作用进行展开,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政华公考相信同学们通过以上的学习对承接叙述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希望大家在做题的过程中能够学以致用。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