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综合分析题的核心解题技巧
让申论综合分析题思路更清晰
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属于必考题型,此类题型的作答要明确思路,每步把握重点,做好分析与思考,更好的应对。政华公考建议思路如下:
第一步先仔细审题,审题中最重要的是作答对象。对于综合分析题的作答对象,一般是考查一整句话,对于整句话的分析要确定作答对象的关键词及其逻辑关系,并对作答对象有所理解分析。比如谈谈对“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用成为每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的理解,该句话中关键词是信用,即回到材料中要围绕信用去理解材料寻找要点,第二个关键词就是“第二张身份证”,该词的意思是指“证明”等类似意思,所以两个词之间的关系,简单理解即:在大数据时代,信用能作为一个人的第二种证明。
第二步就是对题干大概有这样的理解的情况下,回到材料围绕着信用找要点,尤其关注信用可以作为证明的相关意思的点。这步是综合分析的难点,因为它核心考查的是考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通过多练习多总结提升能力。
第三步根据找到的要点将答案按照一定的逻辑进行梳理,一般来说一开始第一句话是结合问什么答什么的思路,问法是谈理解,所以第一句话是先解释该句话的含义,后文再将相关的要点进行陈述,如若材料中有总结,就应该在具体分析陈述后进行总结即可。
【例】给定资料4中提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用成为每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要点】这句话是指中国正在迈进信用社会,信用是对人格的勾勒,反映公民在公共事务中的态度和做法。信用是道德、制度、规则、价值及财富,它在被量化,逐步变现。对个人能节省时间精力;对企业能提高经营效率,为新经济提供支撑;给予社会公平发展的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热情;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实现精细化,推动整个社会都更规矩。
综合分析题需要多做题,多总结,明确难点,积攒经验,提升理解能力,加强分析能力,巩固整合能力,方能将题目看懂,材料理解透彻,答案梳理清晰。形成清晰的答题思路,将找点找全,答案呈现完整清晰即可。
申论评价型综合分析题的核心解题技巧
评价型综合分析题属于申论综合分析题中的一个小类,在国省考中均有出现。接下来,政华公考为大家介绍申论考试中评价型综合分析题的核心技巧:
一、提出观点,表明态度
评价型综合分析的第一步往往是需要对评价对象给出判断,所以往往作答结构为概括评价对象并给出核心评价。但是这里需要注意的是给出的评价不可以主观臆测,需要紧紧围绕材料进行思考,材料会直接或间接给出核心评价,找到抄写即可。
如2015国考申论题目要求对新技术是否能突破社会结构屏障,给出评价,结合材料可得出“新技术目前不能突破社会结构屏障”。
这里需注意的是“目前不能”来自材料推导,不是自己猜测。考生也不要试图使用“辩证的看”等万能模板,须知申论是踩点得分,万能答案往往不能切中全文,采不到相应的得分点。
二、全面分析,明确要点
综合分析的中间部分一般由分析组成,分析的角度可以是意义分析、原因分析等,也可以围绕同一个事物进行两面辩证分析,比如手机可以方便生活也会让人沉迷。
具体书写如:一方面,新技术给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带来一些改变。一是给他们的生活、交往、就业求职带来便利;二是使他们拓宽视野,转变意识,拥有表达渠道;三是使他们可以通过自媒体维权。所以从理论上说,有利于消除城乡社会鸿沟、不同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促进社会公正。但另一方面,新技术的使用会产生“马太效应”,强势群体更容易从新技术的使用中获益,实际上拉大了两者之间的收益差距,而且新技术要发挥作用须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这里需注意的是具体采用哪些分析方法与分析内容由材料决定,考生不要提前设置框架,形成固定思维,认真分析与理解材料才是关键。
三、落实观点,给出建议
在最后的作答部分中,往往是对评论对象进行收尾,表现形式为给出一些建议或简单总结,这里需注意,不是每一道题目都有此内容,还需结合材料下判断。
如:因此,不可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
各位同学,在申论进行备考过程中,各位如果想切实提高申论成绩,既需要掌握基本解题技巧,也需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如此这般,才能事半功倍,走向成功。
申论综合分析题题型特征和解题思路
由于申论中的综合分析题型,从近几年的考察来看,综合分析题目出现频率在变高,是一个重点考察的题型,更是一个重点测查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它所考察的是我们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政华公考从题型特征、解题思路和步骤告诉大家到底如何做好综合分析这种题型。
一、出题方式
综合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种分析类型:
(一)评论型分析:
结合给定资料4~5,谈谈你对企业发展速度的认识。
要求:
(1)分析透彻,表达准确;
(2)不超过300字。
(二)解释型分析:
给定资料2”中提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信用成为每个人的‘第二张身份证’”,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要求:
(1)分析透彻,表达准确;
(2)不超过200字。
(三)启示分析:
请根据给定资料5,谈谈所反映的丹麦发展模式对我国的绿色发展有哪些可供借鉴之处。
二、解题思路
(一)解释分析:
分析对象:材料中一句话、一个词。
出题特点:谈谈对一句话的理解、解释、含义、意思;分析某句话。
思路:
1.解释含义:重点关注出处句前后的句子,不要主观臆断。
2.多角度分析:围绕与提干句子相关的“问题、原因、影响、重要性”等内容。当然,具体分析哪部分看材料。
3.得出结论:看看材料最后有无总结性句子,或针对问题提对策。
(二)启示分析:
分析对象:某人、某地、某国的做法
出题特点:启示、经验、借鉴、教训
思路:
1.总括句(启示如下:)
2.具体启示(具体呈现要点是措施)
(三)评论分析:
分析对象:观点/现象/问题
出题特点:看法、评论、评价、评析
思路:
1.表态/亮明观点
2.多角度分析
3.总结/结论
不同类型的试卷对综合分析题考察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高效的备考必然要以考情为指引,以国考为例,对一个词或一句话的理解为考察的重中之重,必须加大练习的比重,如2022国考中:谈谈“现在撤掉的是‘眼中的柜台’,但我们更要在撒掉‘心中的柜台’上下功夫”这句话的理解,作答时要厘清什么是“眼中的柜台”、什么是“心中的柜台”,重点谈如何撤掉;部分省考则偏爱关系分析的测查,且具体关系一般会在材料中直接体现,无需过多纠结,只需通过试题练就发现“关系”的慧眼,如2019上海市考中分析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之间的关系,核心把握出现两者或两者以上的材料,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申论综合分析题难点攻关
综合分析是历年来国省考中的常见题型,同时也是广大考生失分较多的题目。的确,综合分析题出题方式灵活多样,如结合材料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谈谈理解;对某观点、某社会现象等进行评析评价;谈谈从某案例中获得的启示等等。同时,除要点分之外,还要注重对逻辑分的把握。所以,此类题中易错点、难点较多。其实,只要大家能够掌握综合分析的本质、熟悉做题技巧就能攻克这种难题。
【试题一览】
1.根据“给定资料1”,请你谈谈B公司的案例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哪些启示。(2022国考副省)
2.的柜台’上下功夫”这句话的理解。(2022国考地市)
3.请结合“给定资料1”,分析理解三位年轻人“返乡”的不同之处。(2021河南省考县级)
4.阅读给定材料4的画线部分,针对胡女士的感慨,谈谈你的看法。(2021北京市考区级)
一、大纲解读
综合分析能力一对给定资料的全部或部分的内容、观点或问题进行分析和归纳,多角度地思考资料内容,做出合理的推断或评价。
解析:1.内容、观点或问题:指分析对象,即问题题目所要求谈论的核心话题,常见于:词、句子、现象、政府举措、观点等等。
2.分析和归纳:分析--深入理解挖掘分析对象的本质涵义;归纳--对要点进行整理,理清要点呈现逻辑。
3.多角度思考:对材料的内容要全面看待,找点方向要齐全,具备综合全面的认识思维。
4.做出合理推断或评价:即观点,依据材料内容、客观实际、政府角度生活常识等等给出合理的结论。
二、评分标准
要求往往是大家最容易忽略的一环,也是失分的关键,所以对于题干要求一定要结合材料和题干进行具体分析,尽可能符合这些要求,以下对部分要求进行举例:
1.要点齐全:按点给分;归纳所有与分析对象相关的要点。
2.逻辑清晰:可以按照总-分-总的逻辑,也可以遵循题干逻辑和材料逻辑。
3.观点明确:做出清晰解释;揭示本质;给出鲜明态度。
总结:整体上讲就是要关注要点分+逻辑分,主要是要点分。 要关注题目的特殊要求,比如出现了观点明确、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有逻辑性等等要求,就非常有可能有这方面的赋分。
三、作答思路
1.阅读题干,明确分析对象(一句话、一个词语、观点、现象、事件、问题等)。
2.围绕分析对象,初步展开分析,概括梳理材料中所有相关要点。
3.通读一段材料,概括材料大意,然后分析与题干对象的关系,有关系即要标记。
4.将所有要点按照逻辑,书写呈现答案。
四、作答本质
其实综合分析题本质上就是归纳概括+一点逻辑。本质是深度概括,把需要的相关内容整合到一起,按一定逻辑呈现即可。
下面我们就通过试题解析的形式,让大家直观理解做题步骤和技巧。
请结合“给定资料”,分析理解“尽管有些磕磕绊绊,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这句话。
要求:准确、全面,深入,有逻辑性,不超过300字。
(一)审题:
1.分析理解这句话:属于解释型综合分析。按照:解释含义-多角度分析-总结或对策 的思路进行书写。
2.尽管有些磕磕绊绊,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围绕“磕磕绊绊”和“有奔头”两个方面的、找要点。
3.要求:
有逻辑性:按照总分总逻辑书写。
不超过300字
(二)找点:
优先阅读分析对象出处段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从搬出大山到在县城安家扎根,小冯觉得,尽管有些磕磕绊绊,但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段6:1.找点方向:小冯的生活改善相关要点。
2.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即生活越来越好。表现为:搬出大山在县城安家扎根,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去趟镇上就靠一双脚板子。都是山路,车子进不来呀!”说起自己的老家大娄山脉的双河村,小冯满是感慨。双河村地势陡峭,四面环山,人都住在半山腰上,道路不畅,外面的建材也很难运进来,村民只好就地取材,筑起了木房子。“木房时间长了就容易变形,腐烂的也有。”小冯说。遇到刮风下雨,就神经紧绷,生怕房子漏雨,塌了,觉都睡不安稳。一家守着不足3亩的陡坡地过活,靠天吃饭。成家后,虽然小冯也曾拖家带口地出去闯过,却没有攒下多少积蓄。后来,小冯有了第二个孩子,加之老母亲身体不好,常年吃药,夫妻俩只能辞职回家,没撑几年就成了贫困户。
段1:小冯过去的生活状况。
1.去趟镇上就靠一双脚板子。都是山路,车子进不来呀;双河村地势陡峭,四面环山,人都住在半山腰上,道路不畅=》交通不便;
2.木房时间长了就容易变形,腐烂的也有;遇到刮风下雨,就神经紧绷,生怕房子漏雨,塌了=》住房条件差;
3.一家守着不足3亩的陡坡地过活,靠天吃饭;却没有攒下多少积蓄=》收入结构单一,家庭贫困;
总:之前生活困难,交通不便,住房条件差,收入结构单一,家庭贫困。
接到易地扶贫搬迁的消息时,小冯还有点不敢相信:“一家子5口人还能搬出大山,做梦都没想到。”2018年7月,小冯全家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县城。挪了穷窝,小冯一家子成了新市民。房子的面积100平方米,宽敞的卧室,独立的厨房,干净的卫生间……下雨天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但没住几天,小冯却有点不自在,地面都铺了亮堂的瓷砖,稍微落点灰或者踩个脚印都看得清清楚楚。从村里人成为新市民,有很多新的不适应:垃圾得倒进楼下的垃圾桶,要开始交物业费了……//让小冯尤其困惑的就是物业费:“住得是自己的房子,为啥每月还得交钱?(问题描述)”听过社区干部们耐心细致地解释后,他慢慢习惯了社区生活。小冯有点不好意思,“啥事儿都有个过程嘛,懂了就习惯了。”
段2:1.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易地搬迁扶贫,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县城,居住条件改善。
2.有些磕磕绊绊:村民成为新市民有诸多不适应,不习惯环境卫生保持,不理解物业费缴纳。
3.解决对策:社区干部们耐心细致解释,帮助搬迁户习惯社区生活。
进了城,刚安顿好,小冯就开始找工作。一天,转累了的他想找个地方垫垫肚子,周边就几家餐馆,还坐满了人。正要离开时,他突然有了一个想法:“谁都得吃饭,周边餐馆又不多,这是个机会。”但转头,小冯又犯难了:干惯了体力活儿,炒菜的技术不够怎么办?妻子也发愁:店面租金是笔不小的数目,一时半会儿也难凑出来。2018年底,随着最后一批搬迁户入住,社区开始开展不同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一看到有厨师培训班,早有想法的小冯跟妻子立马报了名。两个多月后,在社区的帮助下,小冯用凑齐的5万元租下了一间门面,期盼许久的小餐馆就这样“上线”了。小馆子环境干净,口味地道,加上两口子手脚勤快又热情,赢得了不少回头客。看到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小冯终于能缓口气:“现在一个月能挣七八千块,早就脱贫啦。”
段3:日子越过越有奔头:社区开展不同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户创业,增加了收入,实现脱贫致富。
搬出大山,工作也有了着落,还能照顾家里人,小冯觉得很满足,但另一件心事也随之而来。“以前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们只能到镇上念书。一大早就得摸着黑出门,沿着山路走两个多小时。”时间长了,大人都受不了,更何况孩子。后来外出打工,孩子就跟了一路。“因为经常换工作,孩子几乎没有在固定的地方上完一年学。”一说到这儿,小冯满是愧疚。
段4:以前的生活状况:贫困户子女教育问题多,交通不便耗时多,没有固定地点。
搬到县城后,小冯家距学校只有十几分钟路程,上学不愁了。原以为在家门口上学是件高兴事儿,但出乎意料的是,开学第一周,小冯明显感觉孩子的情绪不太高。几番询问,他才弄清楚:“之前我们外出打工,孩子常年跟着在外地念书。现在回到家乡的学校上学,反而有些不习惯。”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还专门来家里了解情况,跟小冯和孩子认真谈了一次心,临走时,提醒小冯夫妇也要多帮助孩子融入新生活。小冯说:“还是观念有问题,过去老觉得教育孩子就靠学校,不靠家长,以后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更上心才行。”如今,孩子慢慢认识了不少新朋友,成绩也提高了不少。这一切,小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段5:1.日子越过越有奔头:教育条件改善,就地入学更方便。
2.有些磕磕绊绊:孩子不适应上学环境,情绪不高。
3.解决对策:家长改变方法,重视孩子教育,帮孩子融入新生活。
(三)加工:
解释: 在县城安家扎根,生活学习有诸多不适应,但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多角度分析:
过去的生活状况:之前生活困难,交通不便,住房条件差,收入结构单一,家庭贫困;
贫困户子女教育问题多。
日子越过越有奔头:1.易地搬迁扶贫,从大山深处搬到了县城,居住条件改善。2.社区开展不同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户创业,增加了收入,实现脱贫致富。3.教育条件改善,就地入学更方便。
有些磕磕绊绊:1.村民成为新市民有诸多不适应,不习惯环境卫生保持,不理解物业费缴纳。2.孩子不适应上学环境,情绪不高。
对策:社区干部们耐心细致解释,帮助搬迁户习惯社区生活。家长改变方法,重视孩子教育,帮孩子融入新生活。
(四)书写:
这句话意为贫困户在县城安家扎根,生活学习有诸多不适应,但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之前生活困难,交通不便,住房条件差,收入结构单一,家庭贫困;贫困户子女教育问题多。易地搬迁扶贫开展后,一方面:1.居住条件改善。2.社区开展不同类型的就业技能培训,为贫困户提供资金支持,帮助贫困户创业,增加了收入,实现脱贫致富。3.教育条件改善,就地入学更方便。另一方面;1.村民成为新市民有诸多不适应,不习惯环境卫生保持,不理解物业费缴纳。2.孩子不适应上学环境,情绪不高。因此,社区干部们耐心细致解释,帮助搬迁户习惯社区生活。家长改变方法,重视孩子教育,帮孩子融入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