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阅读
常修“为民心”永做“担当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站在“十四五”新起点,在继续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办好更多民生实事,在改善民生品质上干出一番新气象。从过去到现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起点。积跬步、至千里,要不断做好民生工作,为人民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坚持人民力量至上,紧紧依靠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论证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离开了人民,我们就会一事无成。历史成绩依赖人民创造,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以无数的牺牲换来如今的现世安稳;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以开垦北大荒的精神和修建红旗渠的毅力奠定国家发展的基础;在时代发展时与时俱进,以敢想敢干的魄力谋求长足发展。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未来要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新业绩更需要人民的参与。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更要认清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无论遇到任何困难和挑战,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去的坎,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不断造福人民。当前,民生需求从“有没有”已经转变到“好不好”,老百姓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80后干部黄文秀,没有留恋都市的繁华,毅然回到革命老区百色,到达了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用自己的辛勤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当代愚公”李保国,扎根太行山32年,用科技让荒山变绿,用产业拔出了群众的穷根。如果没有一代代干部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主动服务,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为此,民生服务要做到多方兼顾,尤其是要集中力量突出解决好困难群众最盼最忧最急的生计问题,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民生服务增添一丝温情。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生命线,党员干部要心怀群众,感恩群众,服务群众,真正理解群众利益无小事,才能获得群众的信任,在党的领导下,汇聚起百姓安全、经济强盛、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基石是以人为本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无论是“枫桥经验”在消除社会治理领域的疙瘩方面的不断创新完善,抑或是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快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做出的重要部署,都体现出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是推进国家治理的着力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顽疾日益凸显。在新形势下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掌握城市的实际情况拥有治理的弹性,更要着眼群众需求体现人性化的温度,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城市更有韧性,成为群众“坚实的后盾”。在党召开的全会上首次提出了韧性城市,“韧性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凭借自身的能力抵御灾害,减轻灾害损失,并合理地调配资源以从灾害中快速恢复过来。提升城市治理韧性就是以未雨绸缪的布局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防控,可是尽管如此在走访各个城市我们也不难发现老旧小区仅仅注重外观而对建筑抗震、保温改造都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对城市雨污分流管网建设,景观打造的重视远远大于应急救灾、医疗卫生、物流服务的完善;大雪过后的城市交通瘫痪抑或者气温突变管道爆裂,路面结冰等治理难题...种种足以见得如今我们离韧性城市的建立还有不小的距离。让城市拥有韧性不仅局限于明面上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内在的功能设施能够承载一定独立的生存能力,让整个城市单元能够形成一个内生循环,从而自我抵抗风险隐患,减轻城市防灾的压力。因此,打造现代化城市要从韧性下功夫,从实际出发让群众安心。
让城市更有温度,成为群众“避风的港湾”。如果说韧性是检验城市治理的硬尺度,那么弹性就是彰显城市温度的温度计。与前些年城管暴力执法相比现如今在城市治理过程中越来越凸显治理的温度所在。青岛在城市治理中面对天气骤变发挥城市管家的力量,对社区内问题收集及时上报体现急群众所急,他们逆风而行,迎难而上及时发现问题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用温情让城市不再冰冷;在疫情下面对复工复产的难题,就业形势严峻之下给“地摊”松绑体现随事而动治理效率,多地运行的地摊经济从而让那一缕人间烟火气抚慰百姓心房;再到定制化斑马线让工人们走路不必“翻山越岭”这条“定制”斑马线缩短的不只是时间与路程,还有他们与这座城市的心理距离,而这份善意,同样会让他们的家人觉得心安...正是这样一件件细枝末节的“小事”改变让群众看到了政府工作的态度、解决的速度以及治理的温度。因此,打造现代化城市从弹性用足劲,让群众心中暖。
城市是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寄托着亿万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城市治理关乎城市形象,更关系群众生活质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化城市必将带给人们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社会治理需要跟着“民生”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话强调的是民众、百姓的重要性,需要以民为先;我国政府服务原则也是以民为本。百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但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却出现种种矛盾纠纷,这样的纠纷矛盾损害部分群众利益,影响了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便是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忽视民意。因此,如果想要实现社会善治,在运用法治手段同时重点还需倾听民意。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正所谓“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同样在社会治理中也得到相应的阐述。社会治理的“刚”,是指凭借法律约束、纪律监视、强迫控制等刚性手段,是社会治理的技术因素;而社会治理的“柔”,是指依靠组织、协调、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协商等柔性方法,是社会治理的艺术分子。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刚性手段是有力保障,而柔性方法是维护人民利益必不可少的。缺少刚性,只重视柔性,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泛滥而无法节制;只有刚性而缺乏柔性会导致矛盾激化,损害人民利益。因此,贴近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基石。部分基层治理综合运用柔性调解这一“法宝”,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消除了群体性事件隐患;“城市牛皮癣”破坏城市美观,污染社会风气,正是“柔情执法”落实了“门前三包”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流动摊贩,美国警察一般采取无肢体接触驱逐法,要求小贩离开。这些案例都说明,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维,加强软引导。因此,要转变治理理念,将“人”的需求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以柔性的服务深入人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等他。共享单车如火如荼,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乱停现象也愈演愈烈,一度造成混乱;广场舞遍布大街小巷,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却也给诸多居民带来噪音污染,而多部门却无“执法权”;无证摊贩“一塌糊涂”,不仅影响交通,也影响卫生环境,成为城市的痼疾。这些案例都说明,面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法治等刚性手段。因此,社会治理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从严刚性执法,彰显法治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治共识。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通晓民情,通晓民情的人,必定亲近人民。简言之,就是群众路线。心里想着人民,心中装着人民,这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走过百年多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们党不变的宗旨,是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利益,而社会治理也应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刚易折,还需“柔情似水”,真正实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
转变思维方式 建设生态文明
生态兴则文明兴,乡村发展不仅要面子也要里子。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乡村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乡村振兴的动力,二者相辅相成,乡村振兴为环境宜居创造物质基础,宜居环境为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源泉,没有环境的振兴乡村的发展便不完整不全面的。因此要乡村振兴要注重改善乡村环境,营造宜居生态。
以党建为引领,织密治理之网。发挥党的先进性和带动性,充分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新疆库车市牙哈镇布拉克村地处天山脚下,以畜牧业为主,近年来,结合“四好农村路”、水环境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各项工作,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采取“党建+人居环境整治”的实施办法,该村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与党员教育管理相结合,以支部为单位,通过党员大会、“党员活动”等形式广播宣传、给居民的一封公开信、党员微信群等宣传载体,广泛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的必要性、重要性,引导党员、群众对人居环境整治行动达成思想共识、行动共识,共同参与人居环境整治。实现草绿人富的美好愿景,不断增强了人民幸福感。
以精细化要求,点准治理之穴。细化工作任务,坚持“四化”同步。城郊乡坚持“不露土、全覆盖、见缝植绿”的原则,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与村庄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四化”建设同步推进,全面打造各村居外表有“面子”,内部有“里子”,既有“颜值”,又有“气质”的优美环境。充分发挥网格员,发挥宣传员、做好协调员等工作,积极宣传环境整治工作,形成人人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浓厚氛围。出台激励政策,以奖代补,积极发动群众参与拆除乱搭乱建整治工作。城郊乡将在人居环境整治上坚持长效管理,确保意识不松、标准不松、力度不松、管理不松,实现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将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真正干成一项聚民心、顺民意、改民生的“民心工程”。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不仅是农民群众的深切期盼,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要任务。改善农村环境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是乡村发展,满足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之举。
优化营商环境 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河北省全面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山西省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上海市建立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共同体,浙江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以“放管服”改革为抓手,探索实践改善营商环境。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发展之基。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工程,需要“硬措施”来托底。
聚力流程再造,让营商环境更“便民”。流程再造不是简单的流程重塑,也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决战”。企业要上马一个项目首先想到的就是时间,只有抢出时间,才能抢出效益。对企业而言,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与之对应的流程再造也就没有终点。更加全面的流程再造,就是要围绕当下营商环境中存在的痛点、难点、堵点,探索建立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真正实现“换位思考、主动服务、有求必应、无需不扰、结果评价”的要求,推进制度创新,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从而打造越来越便民利民的营商环境。
优化法治环境,让营商环境更“公平”。“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了法治和营商环境的关系。市场经济是追求公平竞争的契约经济,只在法治环境下,才能形成有利于公平竞争的规则和秩序,降低交易成本、维护信用关系,保障各种经济活动顺利进行。因此,要打造诉源治理模式,搭建“调解优先、诉讼兜底”的解纷框架,打造多元解纷模式,以法律的刚性要求督促加强对损害营商环境行为惩治工作,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插上“法治翅膀”,真正做到解忧纾困。
聚焦政策保障,让营商环境更“暖心”。受疫情影响,消费、投资、岀口下滑,就业压力加大,不少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困难凸显。新疆针对企业发展中的新困难、新问题,打出减税降费“组合拳”,精准出台一系列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针对新疆中小企业发展中的困难,自治区工信厅联合相关部门,加大对中小企业纾困帮扶力度;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和商务厅制定《2022年自治区促进消费工作重点任务》,通过减税降费为企业纾困解难……这些政策保障支持企业挺得住、过难关、有奔头,切实增强了企业闯过难关的底气和力量。
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同清新空气,是市场主体成长发展的前提,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的基础。只有用坚强有力的“硬措施”,栽下枝繁叶茂的梧桐树,才能引来四方“金凤凰”,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宏伟目标!
建设“美丽城市”打造宜居之所
塞维利亚橘花飘香,风情万种,佛罗伦萨色彩艳丽,古迹众多,布达佩斯时尚传统兼具,圣地亚哥海滨风光如画。这些世人眼中的“美丽城市”,争奇斗艳,各具特色,但却有着共同之处——生态环境美丽宜人。与其相比,我国城市经济发展也许不遑多让,但生态保护却自愧弗如。为此,应推动“美丽城市”建设,给市民安居乐业之所。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今,建设美丽城市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心向往之的奋斗目标。城市是我们的家园,要美得有形态,让人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要美得有韵味,让人得到心灵的净化和熏陶;要美得有温度,让人民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
建设“美丽城市”,应转变城市发展思想。俗话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目前我国部分城市污染问题严重,原因在于部分地区将“唯GDP”的经济发展观凌驾于生态保护之上,在这些城市管理者看来,经济、环境实难兼顾,须有取舍,最终在“舍”与“得”间行错了方向。反观,深圳一直秉持着绿色发展理念,积极促进企业转型,推动绿道联网,不仅使得创新成果迭出,确保经济高速发展,还铸造了“深圳蓝”“深圳绿”两大城市名片。显著的成绩,向我们展现了城市经济和生态携手并进的城市样板。
建设“美丽城市”,应加强城市污染治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建设美丽城市过程中,不少城市出台了加强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防治大气污染等相关规定,为城市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强法治保障。同时,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运用,更是提高了污染治理效率,增加了美丽城市的智慧成色。这启示我们,综合运用法治、技术等手段,是加强城市污染治理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美丽城市”,应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事实上,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不但不会降低生活质量,反而有助于提升人居环境质量,让生活更健康。从日常生活的细节做起,珍惜粮食、节约水电、绿色出行,从源头减少消耗,自觉选择文明健康、节约低碳的绿色生活方式,才能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为美丽城市建设添砖加瓦。
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寄托着现代化发展的梦想,承载着无数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只有打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让城市更美丽。为此,政府应该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美丽城市”建设,以天蓝、地绿、水清的城市环境,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青春绽放绚烂风采
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青年者,国之魂也。”正是青年人接过历史重任,以勤政务实的实干精神,实现了个人理想;正是青年人担负起时代使命,以时不我待的奉献精神,助力国家事业腾飞;正是青年人,以与时俱进的开拓精神,用火热的青春创造更大的价值,在青春里拼尽全力,做自立、自强、自信的时代弄潮儿。因此,唯有发挥青春热血,投身伟大事业,方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让青春绽放出最绚烂夺目的花朵。
让青春绽放绚烂风采需要坚定理想信念。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在疫情防控期间,有无数像甘如意、刘畅、郭亚辉一样的医疗工作者秉承着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投身于疫情防控的一线。在脱贫攻坚期间,有无数像黄文秀、李忠凯、吴天洋一样的大学生秉承着扎根基层的理想信念,放弃大城市的优越生活,毅然决然地返回乡村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在保卫国家的事业上,正是因为他们的理想信念,疫情才会遏制,乡村才会发展。因此,理想信念是青年人投身伟大事业,成就伟大梦想的强大动力支撑。
让青春绽放绚烂风采需要担当时代责任,生逢其时是最大的际遇,新时代呼唤新青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时代赋予青年重任,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当前国家处于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存在诸多风险挑战,国内国际形势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当代中国青年具备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投入本职工作,让青春成为中华民族高歌猛进的亮丽风景,让杰出青年成为驱动时代发展的强劲动力。
让青春绽放绚烂风采需要勇于砥砺奋斗。时代是青年的广阔舞台。回顾百年党史,就是党带领着一代代青年不懈拼搏奋斗的历史,也是广大青年在拼搏奋斗中成就人生价值,实现光荣梦想的历史。被誉为“中国天眼”的望远镜,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而这个运行团队的平均年龄只有30岁,用两年时间研制出超高耐劳钢索,成功支撑起中国天眼的视网膜。以“中国天眼”团队年轻人为代表的我国广大青年,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在奋斗中增长才干、实现人生价值、升华理想境界,生动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风采。青年用奋斗书写新时代的青春答卷,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属于青年,青年勇于创新创造,在青春里拼尽全力,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
建设生态乡村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我国在疫情暴发的危难时刻,顶住压力实现了脱贫攻坚。这其中虽有风雨,却依然有前进的奔头。然而,乡村发展并未止步,脱贫只是第一步,乡村振兴刚刚开始,环境生态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乡村环境还是家居环境,都需要用心对待,才能更好地打造山青水美天蓝的美丽乡村。
要以完善的制度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强有力支撑。从2005年习总书记在浙江提出的“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到2019年在上海提出了“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无论是余村响应政策关停污染企业,借景生财,还是江浙沪地区大力推进垃圾分类,由城市到农村的改进,无一不能够看出政策对环境改善的大力支持,更加能够看出顶层设计对生态发展的关注。大到森林的乱砍滥伐,小到家庭垃圾的随意丢弃,现在都有着明确的制度进行着约束,在法治的框架下更是减少了利己主义的发生。假设一下,如果没有规章制度的明确规范,人人随意而居,垃圾随处可见,这不单单是对自身生活造成了影响,更对生态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甚至威胁着人类的长远发展。因此,唯有将制度一以贯之,才能更好地打造美丽乡村。
要以基层干部带领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劲动力。基层是乡村生态建设的广袤土壤,基层干部是生态宜居建设的带头人。绿海延绵、满目滴翠、山清水秀、凉爽宜人,盛夏的右玉风光正好,但是曾经广为人知的顺口溜道出的全然不是这般模样:“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风气黄沙飞,十年九不收”,脆弱的生态环境可见一斑。右玉县想要致富,摆在面前的第一步就是治沙,就是修复环境,这条路,一走就是六十年。山西省右玉县历任领导经过60年的“绿色接力”,在塞北高原上书写了一部绿色传奇,实现人工造林15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1%,近90%的沙化土地得到清理。右玉县的县委书记们带领10万人民创造的政绩,可谓卓越辉煌。正是因为右玉县的干部们坚定信念,扛起责任,树立榜样力量,才使得全县众志成城攻克难关,打造生态新右玉。干部是工作发展的排头雁,干部引领才能正确发展,才能更好地建设美丽乡村。
从黄沙漫天到绿水青山,从污水横流到清澈见底,从蚊蝇满天到清新空气,这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了我国环境的大变革,生态振兴是乡村发展的必经之路,环境是连接着人与自然命运共同的桥梁,唯有将生态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才能铸就千秋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