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行测技巧:选对方法 稳赢逻辑判断
2022-11-30 06:48
来源:政华公考

行测技巧:选对方法 稳赢逻辑判断

到底“谁”最能加强or削弱

大家在做行测加强削弱类题目的时候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多个选项都能加强或削弱,多选一的时候往往很纠结而且还容易选错。出现这种情况,其实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掌握好加强削弱中的力度比较。所以,今天政华公考就带大家详细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带大家走出“多选一”迷惑的困境。

首先,我们要明确加强削弱题目中的力度比较是指,在都具备加强或削弱力度的选项中,我们需要明确哪个选项加强或削弱的程度最重,此时我们需要遵循力度比较的原则,即:

一、直接>间接:指选项与题干相关度越高越直接,换句话说就是选项加强或削弱题干时联想越少越直接,反之,联想越多越间接。越直接的选项力度越强。

1我国正在加速步入汽车社会。曾几何时,中国人把开汽车看成神话一般的事情。可没想到,短短十几年过去,成千上万辆汽车就开进了寻常百姓家。有专家指出,随之而来的不是我们生活质量的迅速提高,而是生活质量的迅速下降。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汽车尾气加剧了大气污染,近年来我国某些地区的雾霾天越来越多

B.过多汽车造成的道路拥堵和大气污染严重困扰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C.私家汽车的使用和养护需要大量费用,减少了家庭其他方面的消费

D.开车人必须有足够的环保意识,能少开就少开,能不开就不开

【答案】B【解析】题干结论是:随着我国加速步入汽车社会,我们的生活质量会迅速下降。A项说汽车让雾霾天越来越多B项说汽车困扰我们的日常生活C项说汽车会减少家庭其他方面的消费。“雾霾”“日常生活”“家庭消费”都与生活质量有关,所以A、B、C均有加强的力度,保留。D项说环保意识,与生活质量无关,排除。对比A、B、C我们发现,相对于“雾霾”和“家庭消费”,“日常生活”更能直接体现生活质量,所以B项比A、C更直接一些,加强的力度更强一些,所以选B。

二、道理>举例:指的是阐述原理类的选项力度要比举例子讲事实类的选项力度强。

2酒精本身没有明显的致癌能力但是许多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喝酒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正相关—也就是说喝酒的人群中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升高了。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发现?(   

A.酒精在体内的代谢产物乙醛可以稳定地附着在DNA分子上导致癌变或者突变

B.东欧地区广泛食用甜烈性酒该地区的食管癌发病率很高

C.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成分其在人体内代谢物与酒精在人体内代谢物相似

D.有科学家估计如果美国人都戒掉烟酒那么80%的消化道癌可以避免

【答案】A【解析】题干的观点是,喝酒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正相关。即癌症发生风险高是结果,喝酒是原因。A在解释酒精导致癌变或突变的道理,说明喝酒确实与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正相关,可以加强,保留。B列举了东欧地区的例子同样可以加强,保留C烟草能够致癌代谢物与酒精的代谢物相似可以加强,保留。D说戒烟酒,消化道癌可避免,那到底是烟还是酒与得癌症有关,不清楚,所以不能加强,排除。A是解释道理的加强,B是列举事实加强力度不如A,C是类比加强力度不如A,所以最能加强的应选A。

那么,到底“谁”最能加强or削弱呢答案当然是加强削弱时联想越少的选项以及阐述道理的选项

 

行测真假话问题——到底谁真谁假

真假话问题是行测判断推理中比较常见的一个题型,这种题型考查的是考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在没有学习解题方法之前,如果盲目推理和猜测会浪费考生大量的时间,而且正确率也不高。实际上,真假话问题的解题技巧总结起来就是六个字:一找二绕三回

一找:找矛盾关系。矛盾关系必有一真一假,在一道真假话题目中找到矛盾就能确定这两句话一真一假,但是找到矛盾后暂时并不能确定谁真谁假

二绕:绕开矛盾,分析其他句子真假性。真假话问题题干会说明有几真几假,矛盾关系虽然不能确定谁真谁假,但是我们可以确定除矛盾之外的命题是真是假

三回:回到矛盾。在确定其他命题真假后,我们可以得到确定信息,由此可以回到矛盾判断到底谁真谁假。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真假话问题不需要“三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下面我们通过两道题来具体实践一下。

例题1在超市里有四个存物柜,打开柜子后发现,第一个柜子里写着:“所有的柜子里都装着购物袋”第二个柜子里写着:“本柜子里有购物礼品”第三个柜子里写着:“本柜子里没有食品”第四个柜子里写着:“有些柜子里没有购物袋”。

如果只有一个柜子里的描述是真实的,以下肯定为真的是:   

A.所有的柜子里都有购物袋

B.所有的柜子里都没有购物袋

C.所有的柜子里都没有购物礼品

D.第三个柜子里有食品

【答案】D【解析】“一找”确定第一个柜子和第四个柜子的描述矛盾,必有一真一假“二绕”由只有一个柜子里的描述是真实的,可知四个柜子存在一真三假,那么第二个柜子和第三个柜子的描述均为假,则第二个柜子里无购物礼品且第三个柜子里有食品,即D项为真。故答案为D。

例题2一件盗窃刑事案件中,警方抓获了甲、乙、丙、丁四名犯罪嫌疑人,对他们进行质问,他们是这样说的:

甲:是乙作的案。

乙:是丁和我一起作的案。

丙:丁是案犯。

丁:不是我作的案。

四句话只有一句是谎言。

如果以上为真,则:   

A.说假话的是甲,作案的是丙

B.说假话的是丙,作案的是乙

C.说假话的是丁,作案的乙和丁

D.说假话的是乙,作案的是乙

【答案】C【解析】“一找”确定丙的话和丁的话矛盾,必有一真一假“二绕”由只有一句是谎言,确定甲和乙的话均为真“三回”由乙的话为真可知是丁作的案,进而可以推出丙的话为真,丁的话为假。故答案选C。

 

行测推断下文题之妙用“王牌”尾句

在行测言语理解考试中,推断下文题是一个重要题型且出现考试频率、难度增加的趋势,这类题目可以根据问法进行区分,一般它的问法都提示明显,比如:“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什么”。既然是要找接下来可能讲述的内容,那么就需要同学们找到与上文衔接最密切的选项,所以尾句分析就很重要。部分题目的尾句就是同学们解决推断下文题的“王牌”,接下来政华公考重点说明在考试中我们如何利用尾句找准答案。

一、尾句提出一个新的话题或论述对象

当尾句提出一个新的话题或论述对象,那么接下来作者最可能围绕该新话题或论述对象进行说明。一般尾句中如果出现转折词、总结词时可能会引出新话题,尾句中如果出现上述文段没提及过的新名词时,那这个新名词可能就是接下来论述的主要话题。

例题120世纪中期以前的生态学认为,自然界中存在某种“顶级生态系统”。由于进化和生物适应性等原因,在特定环境中,某些物种总能取得优势地位,进而建立起由其主导的生态体系,达到生态平衡。如特定树种的组合总是主导着某一类型的森林,即便雷电引发大规模山火,摧毁这片森林,随着时间推移,该森林总能恢复到山火前的那种状态。但在过去数十年间,对自然过程混沌性日渐深入的理解,已取代了这种静态、机械的生态系统观。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预

B.顶级生态系统的运作原理

C.研究环境演变历史的重要意义

D.关于自然和生态系统的混沌理论

【答案】D【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介绍以前的生态学观点:自然界中存在某种“顶级生态系统”,某些物种总能取得优势地位,进而建立起由其主导的生态体系,达到生态平衡。然后以“但”转折,说明过去数十年间,对自然过程混沌性的深入理解已取代了这种静态、机械的生态系统观。按照话题一致原则,下文应延续末句话题,进一步介绍区别于之前生态学观点的新理论“混沌理论”,与之相符的只有D。A、B、C三项与末句话题均不相关,排除。故本题选D。

这道题目中尾句出现了转折词,转折词后提出了新观点,除此之外尾句也出现了“新名词”——“混沌理论”,所以后文应该围绕混沌理论进一步论述。

二、尾句提出一个问题

当尾句提出一个问题或新现象时,接下来作者最有可能分析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或解决该问题。若原因、对策同时出现,要选择衔接更加紧密的原因。

例题2在美国的电影院线,无论是重磅大片,还是低成本制作,票价都是相同的。这看上去并不符合“需求大小决定价格高低”的经济学理论。有研究人员指出,任何一家影院同期上映的所有电影票价均相同,这一现象形成于上世纪70年代。不仅电影业如此,体育赛事和演出也都遵循这一规律。虽然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地区,机动定价能够使电影公司和影院获得更高的收益,但对于影院来说,保持不同电影的票价相同仍然利大于弊。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有可能讲述的是:  

A.不同电影票价相同对影院更有利的原因

B.美国电影行业确定票价的主要参考因素

C.电影制作成本和观众需求与影片定价的关系

D.体育赛事和演出等其他行业票价的形成规律

【答案】A【解析】本题为典型的推断下文题。行文分析后发现,尾句指出虽然在某些时候和某些地区,机动票价能使电影公司和影院获得更高收益,但对影院来说,推行相同票价仍然利大于弊的现象。基于通常逻辑,下文应对末句论断的原因进行阐释,即推行相同票价对影院的好处。A项为下文论述内容的同义转述。B、C、D三项均与文段论述话题“相同票价”无关。故本题选A。

这道题尾句出现的就是一个新的现象,我们围绕的新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保证了后文衔接的一致性。

综上,考生在面对推断下文题时,可以快速分析行文,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也要重点关注尾句,能够更快速锁定正确选项。

 

行测判断推理:你找的“他因”真是“他因”么

相信很多考生在行测备考中都见过这样的题目:在题干的论据当中出现了一个现象A和一个现象B,结论认为是这个现象A导致了现象B的发生。在对这一类题目进行削弱的时候有一种选项就是去找了其他的原因,比如说其实是C导致了B的发生,那这个时候C就属于“另有他因”了。但同样的,很多考生在找这个“他因C”的时候,经常会有这样的纠结:这道题目的选项是另有他因,为什么和这个选项相似的另外一个选项就不是另有他因了呢究竟什么样的选项才能算是另有他因呢今天政华公考就带大家来具体区别一下什么样的选项才是真正能起到削弱作用的“另有他因”。

例题研究显示,约200万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石器处理食物,例如切肉和捣碎植物。与此同时,人类逐渐演化形成较小的牙齿和脸型,以及更弱的咀嚼肌和咬力。因此研究者推测,工具的使用减弱了咀嚼的力量,从而导致人类脸型的变化。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研究者的观点?(   

A.对与人类较为接近的灵长类动物进行研究,发现它们白天有一半时间用于咀嚼,它们的口腔肌肉非常发达、脸型也较大

B.200万年前人类食物类型发生了变化,这加速了人类脸型的变化

C.在利用石器处理食物后,越来越多的食物经过了程度更高的处理,变得易于咀嚼

D.早期人类进化出较小的咀嚼结构,这一过程使其他变化成为可能,比如大脑体积的增大

【答案】B【解析】题干由人类开始使用工具处理食物的同时,人类逐渐演化形成较小的牙齿和脸型等,得出工具的使用减弱了咀嚼的力量,导致脸型发生变化。A项,与人类较接近的灵长类动物并不能说明人类的情况,并且该项只说到了咀嚼时间长的脸型也大,但不能说明是否是工具的使用使人脸型变小,A项与题干无关。B项指出是因为人类食物类型发生了变化才导致脸型的变化,属于另有他因,有力地削弱了研究者的观点。C项是在解释工具的使用是如何减弱了咀嚼力量,从而导致人类脸型变小的,加强了题干观点。D项说的是人类进化出比较小的咀嚼结构后导致的结果,而题干说的是人类脸型变小的原因,该项与题干无关。故答案选B。

上面的这道例题中的B选项就是常见的“另有他因”的表现形式了。B选项是告诉大家在同一时期也就是约200万年前的时候除了题干中所说的发生的事件之外还发生了其他事件,也就是“食物类型发生了变化”,而这又会导致脸型发生变化。那么,在约200万年前人类脸型的变化可能就不是因为题干中所说的石器处理食物导致,而可能是因为食物类型变化所致。但是,如果把B选项改成“食物类型的变化也会导致人类脸型的变化”那这个时候就没办法削弱了,因为改后的选项并不能说明发生在约200万年前的事件“人类脸型的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其他因素会导致不影响题干所述的因素导致人类脸型的变化,所以就不算他因削弱了。

通过这道题就是想告诉各位考生,如果要对某一现象用“另有他因”的方式进行削弱,那么你所找的“他因”选项必须得保证和题干中的现象是在同一时期或者同一对象的身上发生的才可以,不然的话就和题干没有相关性了,就不算“另有他因”了。

 

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之常见的数据论证

加强型和削弱型是行测判断推理中考查的重点题型,大家都觉得这类题不难,但是正确率又不高,究其原因是因为在做题的时候没有分析清楚题干的论证逻辑或对于选项没有准确的判断。政华公考帮助各位同学总结了可能性推理的常见论证模型,帮助大家快速理解题干对比选项。

常见的一种论证模型就是题干通过一组数据来得出某个结论,因为这类题目涉及数据对比,让很多同学在对比选项的时候抓不住重点,其实针对这类题目我们只要找准基数,通过对比基数的大小来判断选项是否能够加强或者削弱。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题目感受下。

例题某市税务局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去年该市纳税最多的个体经营户中,本地人占到80%以上,这充分说明外地人在本市做生意规模普遍不如本地人。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结论   

A.本市个体经营户中,外地人占到35%

B.本市个体经营户中,本地人占到90%

C.本市低收入人群中,外地人占到25%

D.外地人占本市总人口的比例高达30%

【答案】A【解析】题干的观点是外地人在本市做生意规模普遍不如本地人。论据是去年该市纳税最多的个体经营户中,本地人占到80%以上。因此题干是由本地人纳税占比较大得出本地人生意规模更大,我们想要支持题干的结论,还是得要从本地人个体经营户的基数考虑,试想如果本地人个体经营户占整体的比例小,但纳税占比还大,那么是不是就更能够说明本地人规模确实大于外地人呢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选项。A项告诉我本市个体经营户中,外地人占到35%,那说明本地人是占比65%,65%小于80%,本地人个体经营户占整体的比例小,但纳税占比还大,能够支持题干的观点,保留。B项本市个体经营户中,本地人占到90%,90%大于80%,同理那这个时候就是削弱了,因此B项排除。C项本市低收入人群中,外地人占到25%,但我们探讨的是纳税最多的人群,C项与题干话题不一致,排除。D项对比的为外地人占整体人数的关系,但题干讨论的是个体经营户,外地人并不是都是个体经营户,因此D也是无关,排除。最终我们可以把答案锁定为A选项。

我们通过这道题会发现,如果题干的结论是根据数据推出来的,我们可以从样本的基数入手,通过对比基数比例与题干中数据比例的大小来进行加强或削弱,如此描述的选项也就是我们要找的加强项或削弱项。因此我们掌握了这种方法,就能够快速地应对这类论证模型的题目。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