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片段阅读:主旨观点题如何准确作答
行测主旨观点题对策有迷惑,宁缺毋滥
主旨观点题是行测中常见的题型。在这类题目中,选项经常会出现对策性表达,如应该、需要、亟待、要求等。当出现这类选项时,部分考生容易被迷惑,从而导致误选。那么,究竟该如何判断何时选对策,何时不选对策呢?这就要因题而异,因势而异了,对策可选,但不是见到对策就选。接下来以具体的题目带着大家来进行区分。
例1: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就是把一个新闻内容在规定时间内有效地传播到应该接收的对象手上。传播力跟不上,新闻就失去了价值,就会成为旧闻。纸媒时代,传播手段依靠印刷来表达,依靠印刷品的物理移动形成传播,所以新闻的生产和配送是集中方式。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和飞速发展,新闻的生产正在从集中向分散转变,新闻配送速度则以比特的方式按光速传播。这种由技术变迁引发的“传播手段”的变化,要求科技传媒人必须不断研发新的新闻生产和新闻配送技术,方能满足传播力的需要。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互联网时代的科技传媒人要满足传播力的新要求
B.如今大众对新闻舆论传播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C.互联网时代要求有更高的传播力与其相匹配
D.新闻传播速度在互联网时代实现了升级
【答案】A【解析】题干首句介绍了何为新闻舆论的传播力,第二句强调传播力的重要性,第三句和第四句说明了从纸媒时代到互联网时代技术的发展使得传播手段和传播速度发生了变化,尾句紧接前两句话做总结,并表明观点,要求科技传媒人必须不断研发新的新闻生产和新闻配送技术来满足传播力的需要。所以,尾句是基于上文表达的主旨,提出了明确的对策。
A项,以对策的形式概括性地表达了新时代对科技传媒人提出的要求,符合主旨,保留。
B项,大众对传播力的要求题干未说明,越来越高表述也不准确,排除。
C项,迷惑项,选项只说明要有更高的传播力,但是题干强调用什么方法来满足传播力,而且题干强调的主体“科技传媒人”,C项未提到,排除。
D项,第四句内容非重点部分,题干强调尾句的对策,排除。
故本题选A。
通过例1发现,当题干观点明确提出对策时,选择选项时也倾向于符合题干观点的对策性表述。
例2:国内创意产业园、主题乐园热衷于引进海外项目,或是复制国外的文化形象,看似是文化上的兼容并包,实则反映了民族文化自信的匮乏。各地对民族文化形象及其产品转换缺乏兴趣,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表面上看,原因在于商家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他们试图以异域文化形象刺激大众。实质上,商家的选择基于这样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尚未找到同时获得大众和市场认可的表达形式。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传统文化是国内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基础
B.中国传统文化形象的价值亟待挖掘和开发
C.国内主题乐园中的中西文化冲突一触即发
D.国内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普遍缺乏文化自信
【答案】B【解析】第一句和第二句通过国内创意产业园热衷于引进海外项目或复制国外的文化形象引出我国存在民族文化自信匮乏的问题,第三句紧接前两句分析问题产生的表面原因,尾句以实质上引出作者认为的实质原因。所以文段主旨是民族文化自信的缺乏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尚未找到同时获得大众和市场认可的表达形式。
A项,指出传统文化对国内文化产业的重要性,无中生有,排除。
B项,基于题干问题存在的实质原因给出建议,可以合理推断出来,保留。
C项,指出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无中生有,排除。
D项,指出了题干问题,但是题干的重点是针对问题及其实质原因提对策,表述不全面,排除。
故本题选B。
通过例2发现,当题干反映问题时,可以基于题干反映的问题及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对策。
例3: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扩展了农民的视野和接触空间,但经过潜移默化、世代相传而积淀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并没有变化。大量研究表明,不仅留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民仍然在延续着以己为中心、以亲情关系为纽带的差序格局,而且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也很大程度上保持着乡村社会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这段文字说明:
A.进城务工农民仍然保持着乡村社会生活方式
B.农民的乡村社会行为和思维方式很难一下子改变
C.留守农民和进城农民的心理结构及文化传统是相同的
D.进城务工农民应该尽快转变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答案】B【解析】题干首句表明观点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并没有改变农民的心理结构和文化传统,第二句通过大量研究的结果证明了首句观点。所以首句即主旨。
A项,主体和内容表达片面,主体还有留在农村的农民,内容还有思维方式,排除。
B项,题干首句观点的同义转述,保留。
C项,题干并未比较留守农民和进城农民,无中生有,排除。
D项,题干并未说明农民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是问题,属于过度推断,排除。
故本题选B。
通过例3发现,当题干没有表达问题,题干观点也不是对策时,选择选项时不选对策。
通过这三道题相信各位考生能够理解选对策的情况了,希望大家在未来做题时认真把握题干,基于题干内容合理判断选项,而不是盲目选对策。
关注行测主旨观点题末尾的条件句找出文段重点
在做行测片段阅读题时,很多考生可能也知道要去找出文段重点句来判断作者的写作意图,但是在操作的时候如何确定哪句话才是作者的写作意图呢,今天给大家介绍一种方法,就是关注文段末尾的条件句。我们在阅读题目的时候,如果文段末尾出现了条件句这种比较明显的标志句,很有可能文段是分总文段,重点就是最后一句的条件句,大家应该予以重视。
例题:近年来,我国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取得新进展,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一段时间以来,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加剧了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给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带来严重冲击,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更加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这种形势下,挖掘内需潜力,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必然要求我国经济发展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才能有效应对国际环境中日趋复杂的风险挑战,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力蓄能。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我国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B.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C.在复杂形势下我国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D.扩大内需可以有效应对复杂国际经济形势
【答案】B【解析】第一句,文段指出我国当前发展的所取得的成就。第二句在前文的基础上补充指出我国发展中也会在国际环境遇到问题。第三句对上文的国际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进行具体举例解释。最后一句通过条件句重点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应扩大内需。故文段最后一句是全文重点,强调扩大内需对发展我国经济的重要性。来看选项,A项是文段开头第一句,表述虽然正确,但非重点,排除;B项是表述正确,且是文段重点内容。保留;
C项为未指出扩大内需,缺少文段主要谈论对象,非文段重点,排除;D项虽然指出扩大内需,但应对国际环境问题非文段重点内容,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通过上述这道题目,大家可以看到,当主旨观点题目文段末尾出现了条件句的时候,如“只有……才……”之类的句子,大家还是要好好关注一下,该文段很有可能是分总文段,重点在末尾的条件句,结合条件句重点强调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作者写作意图,这样就可以帮助大家更快锁定选项。要想学习更多内容,请关注。
行测主旨观点题选项分析如何有效“避雷”
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当中,主旨题始终是重点题型之一,这类题要求考生能够分析行文脉络提炼文段重点,然后准确选出最符合主旨观点表述的正确选项。很多考生在做题时能够找准主旨,但是在选择选项的过程中却十分地纠结,出现“二选一”犹豫许久,最终选错,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在行文分析的基础上,重视选项分析,准确辨别选项的错误类型排除干扰,选出正确选项。
一、“找雷”——常见设错选项
第一种:无中生有的选项,也就是文段中没有涉及的内容在选项中却出现了;
第二种:表述非重点的选项,即选项内容来自文段中非重要的部分,不是文段想要突出传达的观点;
第三种:涉及重点内容却与文段主旨不一致的选项,这类选项涉及了文段话题词或与文段主旨相关,但和文段强调的主旨观点不完全相同,有出入,比如偷换话题词概念、用片面表述概括全文、扩大范围、空泛表述等错误,这类选项往往与主旨表述相近需要考生们仔细辨析。这些设错项就如同出题人布置的一个个“地雷”,我们遇到要及时绕开。
二、如何有效“避雷”?
可以通过“问三问”的方式来判断:先问“有没有”,再问“是不是重点”,最后问“准不准”。
也就是说,在筛选主旨题目的选项时,首先判断选项所述内容在原文中是否有体现;然后确定选项是否符合文段主旨表述;最后注意选项内容是否和重点内容相符,即“准不准”,切忌仅凭选项涉及了重点内容就选出,需要再次判断一下。
下面我们结合题目来看一下,具体题目中如何运用“问三问”来进行选项分析。
例题: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现代化进程色彩纷呈而又相融相通,汇聚为一曲多元与共识的交响。从历史经验与价值取向上看,现代化应体现民族性与世界性、多元与共识的统一。从这个角度理解和推进现代化,须摒弃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立场和心态。遗憾的是,当今西方一些思想家在这个问题上是存在偏颇的。对于他们而言,西方理性主义是理解和诠释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立场。这样一种理论定位容易导致“西方中心主义”,我们应有这种文化警醒。
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
A.理性主义思想家排斥西方文明
B.现代化进程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推进
C.不同国家对现代化的认识存在分歧
D.现代化过程中应正确看待西方理性主义
【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现代化是一个世界性课题,各国现代化是多元与共识的交响,接着指出理解和推进现代化,应该摒弃自我中心、唯我独尊的立场和心态,然后用“遗憾的是”进行转折指出问题——当今西方一些思想家认为西方理性主义是理解和诠释现代化问题的基本立场,最后说明我们应对这种容易导致“西方中心主义”的理论定位保持警醒。文段强调的是对西方理性主义的警醒,即应正确看待西方理性主义。
【分析】
A项,“排斥西方文明”这一内容在文段中未涉及,属于无中生有,排除;
B项,推进现代化进程在文段中有所涉及,但文段重在强调要警醒西方理性主义的理论,而不是推进现代化进程,属于非重点选项,排除。
C项,从文段内容看出,西方一些国家对于现代化的认识有所不同,说明不同国家对现代化认识确实存在分析,但文段的重点是我们要警醒西方理性主义,而不是对于现代化认识的分歧,排除。
D项表明对于西方理性主义应正确看待,而文段的重点就是要警醒西方理性主义,正确看待确实是警醒的有效态度,符合文段重点,保留。故本题选D项。
我们一定要记得,要提高选项分析能力,就要加强对于设错选项的敏感度,在进行选项分析时多问几个“对不对”“重不重要”“准不准”,从而实现主旨观点题的有效“避雷”。各位考生快练习起来吧。
行测言语理解题:区分正、反假设句准确把握文段主旨
主旨观点题是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重要题型。同学们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有一些句子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锁定文段的主旨句。假设句便是其中“一员”。但是考试时的假设句往往有正、反之分,如若把握不清楚则很容易理解错误作者的意图。对此进行展开分析。
何谓正、反假设句?形式(1)如果做了……则会不好(产生不良结果);形式(2)如果不做……则会产生不好(不良结果)。接下来以例句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如“如果父母总是忙于工作,则会错过孩子的童年”、“如果父母不经常和孩子沟通,则会错过孩子的童年”。这两个句子虽然都是假设句,但是大家会发现他们的形式仍是有所差别的,而且想要表达的重点也是不一样的。前者:父母忙于工作(做了……)则会错过孩子的童年(不良结果),强调的是父母不应忙于工作(不做……);后者:父母不和孩子沟通(不做……)则会错过孩子的童年(不良结果),强调的是父母应和孩子沟通(做了……)。
综上,形式(1)的假设句,作者强调的不做……,形式(2)的假设句,作者强调的是要做……。接下来通过一个例子,来思考一下:
例题:①内容产业包括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智慧。②报业更多是生产信息,出版业主要集中生产知识和智慧,生产信息的必然先于生产知识和智慧的受到互联网冲击。③其实原先不少报纸有在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但近年来,报纸的这一特色日益褪色。④如果报纸不能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只是在海量信息层面做文章,竞争不过新媒体是自然而然的。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
A.报业竞争不过新媒体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B.报业相比出版业更早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C.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是其取胜的关键武器
D.今天报业欲生存应多在知识层面生产信息
【答案】D【解析】文段①②句指出“报业更多生产信息,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③句以转折词“但”指出“报纸在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在近些年逐渐褪色”;④句通过假设句指出“如果不能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则竞争不过新媒体。”即不做……则会带来不良结果,由此我们可知文段重点在于最后假设句,强调“报纸要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即要做……。A项是关于假设句“不做……则会有不良结果”针对不好的后果去谈的,但是文段重点在于前半句即要做的事情——“报纸要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非重点,排除。B项文段重点并非“报业相比出版业更早受到互联网的冲击”,非重点,排除。C项将文段重点放在了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获取,非重点,排除。D项直接点出文段重点,保留。综上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