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阅读
读书是一种“遇见”
从吕蒙手不释卷而被“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到毛主席于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号召广大干部多读书,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一直是爱读书的民族。时至今日“读书焦虑的时代”,“不读书”成了一个趋势。人们之所以选择不读书,主要是因为认为读书无用,也不相信知识改变命运,即使人们选择读书,也误解了读书的意义,让读书成为炫耀性消费。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读书观,才能在阅读中得到熔炼与升华。通过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读书遇见更好的自己。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架起提升自我素质与修养的阶梯。耳熟能详的《论语》中,蕴含着无数哲理。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领悟为人之道;启蒙读物《三字经》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梁家河当知青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白天上山劳动,晚上就在土窑洞里点着煤油灯读书,还在梁家河办了扫盲班,教乡亲们读书、写字。为了看一本名为《浮士德》的书,总书记走了30里路去借书、还书……正所谓,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学有所成,必是读有所得体会为人之道。在今天读书变成了一种“作秀”,变成了一种“功利”。吹去一堆堆泛黄书籍上的灰尘,一些干部沉迷于觥筹交错、迎来送往,满身烟酒味,毫无书卷气;不少人心为物役,铁了心做“物质的短暂情人”,一些地方的“读书无用论”则夺下了孩子手里的课本,由此带来的恶果便是有些人不知廉耻、不懂荣辱、不辨是非,或是本着“读书无用”的原则宁愿去当童工。因此,读书应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才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读书遇见更好世界。让阅读成为一种文化底蕴,积聚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正如疫情期间,政府部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全面协调各方资源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作为社会的个体,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群众等群体都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文化建设迫在眉睫,社会力量再次发挥了强劲作用,李石村村民李姐一家自费创办微光书苑,在乡间推广阅读,逐渐受到外界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机构、公益组织和爱心人士与她联系捐赠书籍,由微光书苑免费配书,进一步扩大乡村阅读的推广范围,不仅如此社会组织还自发组建起百余人的基层阅读,推广志愿服务团队,要想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阅读,让这束在田野间聚起的光,照到更多乡亲。一个人的文化建设难以持续,而一群人的文化振兴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乡村文明的繁荣。因此,增加乡村文化自信,凝聚乡村文化共识,还需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发力筑牢乡村文化建设基底。因此,读书应积淀文化底蕴,才能遇到更好的时间。
阅读是一种向上的力量,是精神生活的入口。要驱赶心灵的荒芜,最好的办法就是推广阅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书籍就像一位“文明使者”,从远方而来,以史为鉴,开创未来。每人都应打开思想的大门,真诚地迎接这位使者。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世界。
贴心民生 凝聚民心
看过往,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波澜壮阔;视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抬望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胜利在即。时间刻录着岁月的光盘,从短缺到充裕、从温饱到小康的翻天覆地变化背后,折射出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宗旨,彰显了对人民至上的孜孜追求。百转千回,击鼓催征,站在新起点,面对第二个百年目标,征途漫漫,唯有做好民生,方能挺起民族脊梁。
贴心民生,始于科技赋能、智慧支撑。环视当下的中国,伴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然进入到智慧化时代,民生工作也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更好地改善民生服务工作,龙门街道形成了“党建引领+科技支撑+服务群众”的党群服务新模式,实现党群服务中心“全能化”,对居民反映的一系列问题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点对点为居民提供服务,让社区居民更舒心、更安心。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要始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第一目标,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第一标准,在创新中求实效,在实践中勇探索,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的为民服务新模式。
贴心民生,源于以人为本、人民至上。无论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还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抑或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无一不是告诫我们,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只有时时刻刻为民着想,才是发展正途。江北派出所着眼于群众所需所盼,实行户籍窗口“延时办”,法定节假日各窗口延时服务,出台便民利民措施,争做群众贴心人。无独有偶,广平县行政审批局以服务群众为己任、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实行统一受理,通过“一单两表三机制”措施,有效地提高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人民的勤务员,任何工作要多了解群众是否满意、人民是否答应,不断改进服务,满足人民需要。
贴心民生,成于重心下移、深入一线。重心下移是指要将更多的人财物分配到一线,不断充实基层队伍;深入一线是指要走出“小楼”,到群众中去。李凤云带领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机中心党员们深入武宣县,走茶园、访农户、进企业,一路宣讲、一路调研,把在一线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为基层一线办实事的具体行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真正兴农助农惠农。民生靠的就是这群党的好干部,他们用一线的实干,保障了群众幸福。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党建引领服务为本,推动乡村振兴贡献农机力量。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要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发展、保障民生放在突出位置,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建设达到更高水平。
进入新时代 文化放光彩
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追求高速发展到十四五规划明确指出到2035年要建成文化强国,中国改革的风向标已从单纯的物质建设转向为双文明共抓,推动国家社会不断协调发展。在两个一百年交汇点上,文化为我们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无形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在乡村振兴、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等有形变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推动作用。新时代的新要求、新特点、新政策,为文化打造出发展的新高地,也让文化焕发新光彩。
新时代的文化可以提升社会文明程度。社会文明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基础指标,体现着特定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水平。大战大疫见真金。疫情犹如世道人心的试金石,检验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考量着一个社会的是非曲直。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上到百岁老人下至初生婴儿,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全力救治,14亿多人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千千万万医护人员、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日夜奋战在一线……这一个个故事、一幕幕场景直抵人心,让人热泪盈眶。以抗疫为代表的中国精神,汇集成文明进步的时代洪流,积聚起向上向善的磅礴力量,激励着人们朝着社会主义价值高地不断迈进。
新时代的文化可以满足公共服务需求。文化满足公共服务需求体现在好作品鼓舞人。《论语》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气质,对世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影响。要推出更多称得上“高峰”的精品力作,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精神之美。文化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在于优服务涵养人。湖北农民工在东莞图书馆读者留言表上的告别信刷屏了,让人感受到图书馆、博物馆是文化殿堂。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让广大群众尽情享受着文化雨露的浸润。文化满足公共服务需求在于有个性满足人。农村的文化大院在农技、教育、体育、休闲方面都在满足个性化文化需求,发挥好文化辐射效能,成为服务群众的阵地。文化建设要真正嵌入文化生活环境,发挥长期性、普惠性效果。
新时代的文化可以拉动产业优化升级。习总书记提到:“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是朝阳产业,大有前途。”面对新市场需求,各地纷纷依托科技和文化特色,依托“文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J省以大运河文化建设为牵引,以数字赋能文化与其他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湖南马栏山汇聚了以湖湘文化为根基,以“文化+”“互联网+”为手段,打造成领先全国、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媒体融合新地标;山东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改善、修葺、建设红色文化场馆,不仅擦亮了“好客山东”的招牌,更打造了“好品山东”的风采。“文化+产业”而形成的产业升级,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业态、新亮点。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新时代大潮滚滚而来,国家政策已为中国的新时代发展擘画蓝图,而无论是文化推动“产业+”而形成新业态、新模式,还是文化在促人伦、助教化的文明效应,抑或是满足新的服务需求,都表现出文化在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和生命力,也只有以文化推动社会全方位的发展,才能真正助力改革的不断深入,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复兴。
立志蓄力 与时代梦想同频共振
十八大以来,中国梦的擘画节奏前所未有地加快。从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到放管服治理体系的优化,党和国家以强大的谋略定力和实践伟力将新时达的图景在神州大地渐次铺开。骐骥千里,笃行不辍,站在两个百年新征程的起点,我们愈发鲜明地感受到,只要今天的态度和坚持同在、立志蓄力就能与时代梦想同频共振。
敢于突破的态度,将成为新时代的“主旋律”。毛泽东同志曾豪言“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在每个时代的主题背景下,多想一程、多行一步的突破与改革方能创造奇迹。五六十年代,面对苏联专家撤援的尴尬窘境,老一代航天人自力更生、不畏艰难,用心血浇灌花开,最终创造“两弹一星”的卓越功勋。近年来,个别国家对我国技术封锁愈演愈烈,而新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战,用探月登天等一系列实绩在国际航空领域书写佳话。在全球化浪潮遭遇阻碍、霸权主义盛行的今日,敢突破、能突破的自信态度就显得弥足珍贵。
努力奋进的行动,将成为新时代的“强心剂”。绝知此事要躬行,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他勉励群众“撸起袖子加油干”。可以说,没有奋进的动力,中国梦就会化作镜花水月。云南怒江地处祖国边疆,多年来贫困封闭。脱贫攻坚期间,当地干部组成背包队上山入户,喊出“怒江缺条件但不缺精神、不缺斗志”的口号。踔厉奋发、奋楫者先的行动,最终让阳光洒在独龙江上,怒江实现一步跨越千年。当下,不少地方党员干部懒政、怠政,不作为、少作为,正是缺乏奋进精神的表现。只有不断落实,中国才有更加行稳致远的动力。
勇于坚持的信念,将成为新时代的“定盘星”。回首十八大、十九大以来,我们取得的成就历历在目,但骄矜之风要不得、歇脚之心不能有。应该充分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发展中不平衡的现象依然明显、不充分的层次依旧突出,虚怀若谷、赓续前行是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关键。东部六省经受内外冲击,稳定经济这场大考便是阶段性的新考验;中部地区依靠腹地辽阔、人口众多等优势发展经济取得成就,但更需要激发创新活力、坚持绿色发展;西部地区在拒绝“输血”、激发内生潜力方面还大有可为。征途浩荡、行则将至,越是到了深水区、无人区,越要拿出坚定的气概,让我们的前行有一往无前的定力。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用突破、奋进与坚持的态度与行为,这份“志”与“力”的火种必将得以照亮前路,时代梦想正在发出召唤,立志蓄力、笃行不怠地投入洪流,新时代的美好蓝图就在前方。
向民生服务交出“满分答卷”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民心。”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决定力量,为民服务的水平和效能影响着群众满意感、安全感的提升,关系着我党执政根基的稳固。因此,要以民为本,提升为民服务效能,向民生交出“满分答卷”。
树立服务意识,为民服务有“温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思想是前进的旗帜,干部只有从意识层面认识为民服务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脚踏实地做实事。黄文秀在山洪来临之际,为早日部署抗洪,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连夜赶回百坭村,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这片奋斗的“热土”。与之相反,当前也存在部分干部不愿意主动作为,习惯于“下命令、被安排”,缺乏工作主动性创造性,使得各项民生工作、民生政策未落到实处。因此,基层干部必须高度自觉,不断增强民本意识,强化民本理念,将群众的利益需求时刻放在心中。
转变工作作风,为民服务有“质感”。干部的作风是人民群众认识、了解干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随着中央八项规定的出台,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得到有效遏制。但仍存在端架子、打官腔,搞形式、走过场,遇事推诿扯皮、纸上谈兵、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其根源在于工作作风建设不到位,长此以往,不但会败坏干部队伍风气,破坏政治生态,也会影响政府形象,疏远干群关系,致使各项政策难以推进、落实。因此,要进一步加强我党的作风建设,让党员干部自觉摒弃不正之风,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为群众办好民生实事。
创新服务方式,为民服务有“速度”。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当前社会形势深刻变化,各种新技术、新模式应运而生,新矛盾、新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政府、干部的服务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浙江省平阳县实施提前、就近、联合“三跑”,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让人民群众办事更加便捷高效;疫情期间,干部利用直播带货,宣传本地农产品,拓宽了销售渠道。这一桩桩一件件无一不是服务方式创新的体现。可见,唯有立足实际,推陈出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以更高的服务效能,让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第一个百年目标已照进现实,我国进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高服务效能,做好民生工作是永恒的时代课题,“十四五”蓝图已然绘就,唯有以更深化的意识、务实的作风、创新的方式做好民生服务,方能再次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晴时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基层干部真实的写照,老党员赵亚夫扎根农村60年,用知识服务农民,助贫困户实现“小康梦”;隋耀达在共县“孤军奋战”,从基础设施到产业帮扶,倾注心血,诠释出敢于担当的军人本色……不一而足,他们是好干部的楷模,更是新时代的榜样,他们的为官之道不是为自己而是为百姓,因此,基层干部当以勤政、爱民,方能做好群众的贴心人和勤务兵。
从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刘安的“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无不言说着“水能载舟亦能覆”的道理。建国以来,以“察民疾苦”为规训的爱民官员数不胜数,正是因着万万千千的他们,才能绘就出一幅“鱼水情”,小到群众家长里短的调解,大到共克时艰的抗疫之战,他们都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将大爱化于生活中的点滴帮助,只为让群众有更充足的幸福感。爱民之举动应该成为每个干部隐形的“勋章”。
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责任担当化解民之忧。充分发扬不畏得失、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发扬创新发展、敢为人先的拓荒牛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真抓实干的老黄牛精神是重中之重。党委书记傅平均是村民口中“靠得牢书记”,他开创“连锁滕头”发展模式,布局乡村高质量发展,带动共同富裕,让村民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都已经“更上一层楼”。这一切都源于他那颗忠贞为民的初心和聚沙成塔的决心,也源于他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以此来看,我们都应该秉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为民服务理念,担好责任之重担,服务好基层。
以“两袖清风朝天去”的清正廉洁编织同心结。反腐倡廉必须常抓不懈,经常抓、长期抓,必须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必须全党动手。林则徐出任伊犁将军也未曾因身居边疆放松底线,坚守清廉。反观当下,《人民的名义》从孙连城的不作为和丁义珍的以权谋私本质上都是腐败。我们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从这个角度出发,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与此同时要有“留得清白在人间”的克制,在岗位上安心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为民谋利。
好干部不是喊出来的,是点滴之间做出来我们。我们要多坐坐老百姓的“热板凳”;多钻钻老百姓的“矛盾窝”;多听听老百姓的“心里话”;多算算老百姓的“生活帐”。万千干部当向标杆看齐,为官者当以百姓心为己心,做好穿针引线的基层“绣花针”,贯彻“问计于民”理念;坚守“为民服务”情怀,做好群众的贴心人。
以精神之光照亮时代新气象
上古神话的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是人类对抗自然天灾的斗争精神;封建王朝的“鸿鹄之志”、“格物致知”是用精神的力量为人生开辟全新的方向;民族实业开创者们历经“短暂的春天”,提倡“实业救国”,声声呐喊为辛亥革命奠定精神源泉;高举《共产党宣言》伟大纲领,革命先烈用先进的思想“武器”为中国革命披荆斩棘。时至今日,习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党的伟大建党精神,锤炼出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传承精神,当下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为新时代探究思想之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精神谱系中蕴含深厚的人民情怀。何为“为民”?就是指我们党和国家自始至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为人民谋利益、探幸福,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为每一位老百姓干好事、办实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苏区精神”强调“一心为民、无私奉献”,既丰富了先期“红船精神”的内涵,又成为不怕苦累“长征精神”的源泉,真正做到全心为民请命。西柏坡上的“赶考之路”,一心为民是不拿百姓一分一厘、一针一线,“务必”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保持党的优良传统,赓续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为老百姓踏踏实实的“搞经济”。新时代的广大党员干部,争做“为民服务孺子牛”,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当作终身的奋斗使命和目标,恪守为政担当,既守公德,更严私德,用心用情用力走好为民实干的新时代之路。在踔厉奋发、斗志昂扬、信心满满的新时代,将群众路线根植于精神血脉中,以饱满的激情为人民造福。
精神谱系中深藏不忘的奉献初心。我党走过风霜雨雪的百年,走过辉煌灿烂的百年,走波谲云诡的百年。时代变迁,岁月剧变,亘古流传下来的是精神谱系中奉献的崇高风范。“新愚公”李保国把无私写在太行山上,用一棵棵树苗、一抹抹翠绿为祖国隽永生态乐章。“核潜艇之父”彭士禄把付出写在工地里,用常人难以想象的坚定意志,为祖国攻克核潜艇事业的重重关卡。创造经济发展“速度奇迹”的廖俊波,把牺牲写在岗位中,用句句朴实无华的字眼,“帮老百姓干活、保障群众利益,怎么干都不过分”,把生命定格在永恒的时代浪潮中。老区精神强调“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着重于“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更是为“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康庄大道上,坚持弘扬艰苦奋斗、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积极回馈时代发展的要求,将初心奉献的精髓要义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曾在一本书中看到,“站在山巅与日月星辰对话,与树握手,方知宇宙浩瀚,生命可畏”。精神伟力浩瀚无垠,深藏在每一物、每一事、每一人中。我们唯有在精神上沉着站稳,怀揣“利民之事”的情怀,践行“正道沧桑”的信仰,方能使中华民族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昂扬。
达成生态共识 共推生态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生态文明建设如火如荼之际,仍有环保数据造假、生态意识不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事例的发生。他们为了短浅的蝇头小利,放弃了长久的造福后代。生态文明的成败,在于全社会能否形成广泛共识。因此,要达成生态共识,共享生态治理成果,共担风险代价。
绿色梦想是国家的,是社会的,归根到底是个人的。生态资产的良性发展要从点点滴滴做起,保护环境,选择参与其中而非独善其身。我们同属于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达成生态共识,才能携手共建绿色家园。
达成生态共识,共享生态成果。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有赖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从“随手拍”拯救家乡河流到雾霾行动计划。从“地球日”熄灯一小时到实施史上最严环保法……均是环保建设理念,绿色发展观念入脑入心的积极实践。贾西村刺梨铺遍山野,富的是一方老乡,暖的是人民心田。绍兴市湖水重回清澈,美的是古城画境,消的是百姓心病。他们唤醒了生态资源,换回了绿水青山,凸显了生态价值,赢得了百姓满意,共享了生态成果。因此,只有提升共识度,形成最大公约数,激发生态文明建设原动力,才能汇集最强的建设合力,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达成生态共识,共担风险代价。生态风险随着工业生产遍布各地,威胁着人类生存的自然根基。不管风险在何地产生,其引发的生态系统安全受损后果必然要全社会共同承担。从主体维度来看,这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推动政府,企业,公众等多元主体参与,并由利益相关者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从实践维度来看,政府需要加大环保督察、环保执法力度。并配备专技人员向基层延伸,保障生态保护机制等生态文明建设政策意见沉稳落地。强化党委政府“一岗双责”意识,确保新环保法的实施。企业要加强社会责任感。公开环境环保信息,树立生态经济观念,加快生态转型。个人要严格自律,并发挥好监督作用。从文明祭祀、节水节电、爱护环境等小事做起。让涓涓细流汇成汪洋大海,共建生态文明。
总有一天,黑水国一夜之间被风沙吞没的悲剧不会重演;总有一天,不忘祁连山顶雪,错把张掖认江南的场景终会实现;总有一天,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的环境随处可见。只要我们达成生态共识,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生态文明建设终将成果斐然,美丽中国建设终将实现。
夯实平安中国的法治根基
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平安祥和的环境至关重要,平安和法治一体两面,没有法治的平安是不可持续的平安;社会的长治久安还是需要以法治为底色的平安中国建设。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未雨绸缪,全力以赴,将法治作为平安中的建设的根本路径,将平安铸就得更牢实,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积极普法,播撒法律种子。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只有法治精神内化于心,才能逐渐外化于行。蒙山县司法局积极开展普法活动,先后开展,送法到少数民族聚集点、送法到进学校、送法到乡镇普法,以点带面,全域覆盖,营造浓厚法治氛围,撑起法治蓝图。不断创新普法形式,以山歌对唱创新宣传形式、文艺汇演宣传法律援助、以案释法增强理解。积极引导群众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深化基层依法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助推建设平安基层。
规范执法,坚实法治根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从禁毒打私到扫黑除恶,从治安防控到日常巡视,执法队伍要以人民期盼为念,为人民利益而战,努力让人民群众拥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中国海警持续深化“两打两控”专项行动,加大巡查力度,重点区域加强管控,联合公安部在上级机关统一领导指挥下破获非法越境案件,保障海域安全,各级海警机关聚焦突出问题,严密组织执法监管,开展整治行动,在规范执法之下,打造祥和海域。从强化执法制度建设,到科学建设执法办公场所,再到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对执法规范、公正的追求始终法治工作奋斗的目标之一。
平安是百姓解决温饱问题后的第一需求,是极其重要的民生,也是基本的发展环境,国泰、民安是人民群众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法,国之权衡也,时之准绳也”唯有良好的法治才能实现平安的诉求。面对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平安与安全无论怎样强调多不为过,要未雨绸缪,全力以赴,用法治将平安铸就得更牢实,在法律框架下推进平安中国建设。
提高科学素养 赋能健康中国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质量和健康安全,健康需求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的特点,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然而许多国民健康素养都在“及格线”以下,现实中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随处可见,各种养生谣言、骗局层出不穷,疾病高发、医药费支出日益增加,消耗了医疗资源。因此,要不断地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政策护航是提升健康素质的“根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的新蓝图,凝聚着政府、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共同理想。人人健康、人人幸福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百姓的期盼。为此,政府不仅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还通过完善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15分钟健身圈等服务,既提高了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又增加了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同时建立跨部门高层协调机制,也是全面提高城乡居民健康素养水平的可行之策。由此可见,将公民健康纳入政府决策,是应对和解决人群健康问题的核心策略。
教育普及是提升健康素质的“源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乃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它承载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开拓的奋斗精神。正所谓“强国先强教”,教育对我国的发展不言而喻。但我国目前部分教育却过于急功近利,在高度重视智育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动商”的培养,“豆芽菜”、“小胖墩”比比皆是,校内体测成绩不合格者频频出现,青少年健康素养成为“负增长”屡屡发生。这无疑为我国的国民健康素质教育敲响警钟,故而,教育发展应动商智商两手抓,为提升健康素质提供不竭动力。
商家自律是提升健康素质的“基石”。企业商户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占据着重中之重的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商家却将自律抛诸脑后,不乏假冒伪劣商品、夸大其词吹嘘产品功效的系列危害民众健康的乱象出现,究其原因,是商家一味地追求利益成绩,忽视了对于国民体质的真正培养,这样唯利益论的销售思维,使提升健康素养成为口号响亮、行动落后的安排。针对这类现象一方面加大打击力度,另一方面商家自觉遵守规则,朝向规范化、优质化的发展方向,使健康教育在社会中扎扎实实地得以推进。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我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之路,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奋进新征程,要再接再厉,持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让生态文明绽放花朵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前提性、关键性环节,发展的“千秋大计”。打赢三大保卫战以及重大生态工程,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三治并举、齐头并进,生态文明建设步入“快车道”。五水共治才能让国家生态有治理的底气,绿水青山才是人民最深切的盼望。
生态文明思想为首。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价值,追求“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核心,牢固树立“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发展导向,利用绿色,发展绿色,引导全社会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推动绿色发展、绿色生活上升为全民共识。从而让绿色理念深入人心,让绿色成为人们的共识。
生态文明制度为要。我们要对标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各阶段目标,号召全要素向创新生态领域基础理论、工艺水平、治理能力等方向集聚,用绿色科技,深刻解决“卡关键”难题。同时,要全面提高科技对污染防治的能力,在意识,监管,制度,利益的不断完善过程中,亮出“黑科技”,使出“杀手锏”。才让制度之剑破除人们的不足,建立绿色社会。
生态文明转型是核。只有把握好,锚定好能源绿色化,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发展腾笼换鸟效应,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交通运输结构转型,严把“两高”项目准入关,关改搬转污染企业,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加速校企合作和创新,拒绝达尔文死海,让绿色转型的理念深入人心,以经济转型激发绿色发展新动能。让企业的绿色理念推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发展中的问题,最终还要依靠发展来解决。生态文明不是一朝一夕,一城一人的任务,而是长期性、复杂性、总体性的问题,是全民族的问题,以誓破楼兰的决心改革开放,让天更蓝,让水更清,只有如此,才能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美丽的新中国。
打赢环境保卫战 实现发展高质量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正处于关键期、攻坚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群众体验与日俱增,但成效并不稳固,存在垃圾围城、农村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成为国家发展中不可避免的生态环境短板,影响了人民对良好生态环境的美好期待,也不符合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要求。因此,亟待解决这些突出环境问题,以攻坚作战的方式打赢环境保卫战。
打赢环境保卫战需要政府积极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生态环境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长期以来是国家治理领域的突出短板,亟待加强。地方党委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工作及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要切实扛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要明确职责、落实监督检查、严肃考核问责。浙江从实际出发,以改革的思路和办法,建立完善区域协作共治机制,实施“五水共治”,建立完善相关工作机制,注重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努力遏制环境质量恶化趋势。七年来,浙江水安全、水生态建设成效显著,群众满意度实现“7连升”,治水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美丽浙江享誉国内外提供了有力支撑。
打赢环境保卫战需要群众全力配合。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关系各行各业、千家万户,既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制度设计,也需要群众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动。从提升公民生态环境素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公开、推动环保组织规范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社会参与和监督机制入手,让美丽中国建设深入人心,形成人人能参与、人人共享的强大合力。例如各地群众自发践行垃圾分类措施,创新分类方式,以编撰顺口溜、拍摄小视频的亲民接地气的形式加强群众对分类知识的记忆,提升垃圾分类的意识。如今,在强大正向氛围的带动下,农村的垃圾问题也在逐步得到有效的处理,变成了更宜居的乡村环境。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都是在论述环境保护重要意义以及刻不容缓,为了世界的有序,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和谐,需要我们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也因此让人民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幸福感更强。
点亮数字经济灯塔 照亮时代发展之路
过去十年,我国的数字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我国数字经济总体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日益凸显。但着眼当下,我国数字经济还存在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等问题。展望2035年目标,数字经济正迈向繁荣成熟期。在下一个发展周期,应不断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打造数字产业创新体系,筑牢发展根基,实现高质量健康持续发展。
积极推动数实融合,拓宽数字经济发展空间。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能够加快传统产业升级,产生更大价值。我国不同产业的数实融合程度不同,消费服务业与数字经济的融合创新发展程度最高,一些大型互联网平台企业发展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有较好的通信、互联网基础;另一方面人工成本相对较低。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在附加值更高的生产服务业方面的数字化程度,我们还有较大差距。我们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不同类型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将发展机遇和增长潜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成果和效益。
加强部门协调共治,兜底数字经济发展安全。过去条块分割明晰的监管体制进入数字时代后,受到数据跨行业、跨部门的特征影响,亟待多方参与,共同协调治理、解决争端。数字经济横跨行业,穿梭于虚拟与现实,在数字经济时代之前,政府和企业之间,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角色划分清晰,但是数字经济时代政府、平台、企业、用户,利益交织,矛盾复杂,做好平衡考验着耐心与定力。跨部门多方参与中,不仅要有政府,也要能让龙头企业和行业协会发挥积极作用,这是数字经济时代来临后的行业监管的一个根本特征。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扩大数字经济全球市场。全球产业分工愈来愈细致,要充分认识我国的优势条件,诸如在软件、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等领域的优势要继续加强;没有比较优势的环节,要充分用好国际市场、国际资源。数字经济的技术更新换代快,企业要取得核心技术需要大量研发投入,继续投入大量研发资金以保持技术领先的能力,实现市场占领的规模化。对于“买不来”的关键核心技术,需要集中力量加快研发,保障核心技术不再受制于人。要对国际市场的产品和技术保持跟踪,了解世界发展,认识自身短板并努力赶超。瞄准短缺市场,积极迈出全球化脚步。
数字经济是中国经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实现换道超车的宝贵机遇,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中国要持续大力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下一代通信网络等新技术新应用,不断调整政策,更好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共筑生态文明之基 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那么生态文明就是美丽中国的底色。建设美丽中国,既要看到“金山银山”经济之美,“风清气正”的清廉之美,更要让人们感受到“望山见水忆乡愁”的民生之美,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努力构建生态文明,共同建设美丽中国。
算好“经济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问题。保护与发展并不矛盾,发展是硬道理,绿色是硬要求,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一方面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要发展循环经济,做好垃圾分类和再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生态和经济共同持续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要坚决抵制用牺牲环境的方式发展经济,“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算好“政治账”,绿水青山就是风清气正。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政治生态和自然生态之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各方面工作,必须有一个良好政治生态。”在陕西秦岭事件中,习总书记指出,陕西要深刻吸取秦岭违建别墅问题的教训,痛定思痛,警钟长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决不能重蹈覆辙。实践证明,没有了政治上的山清水秀,生态环境的山清水秀也就没有了保障。因此,要以对党、对历史、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怀,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深刻认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对于自然生态的深远影响,以政治风清气正促生态绿水青山。
算好“社会账”,绿水青山就是民生福祉。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人民群众更加希望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环境中,更加希望水更清、山更绿、环境更优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然而,当前生态环境整体脆弱,资源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仍然较为严峻。因此,提高环境质量、同走绿色发展之路,是事关全面小康、事关民生福祉、事关发展全局的重要工作方向,要牢牢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守住生态文明红线,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水绿、山青的美好家园。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推进绿色发展,需要全社会群众的同呼吸,共奋斗,每个人的一小步,都是迈向美丽中国的一大步。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在算好三笔账的过程中,共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构建智慧城市 彰显服务温情
从雄安新区、西咸新区的宏伟规划、到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的顺利发展、再到成渝双极城区、海南自贸区的启动实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进行科学规划、深入指导,建立建成一座又一座新型智慧化城市集群,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释放改革红利,为城市发展作出有益尝试。而今,无论是十四五目标的实现,抑或是后疫情时代的来临,城市建设均应以科技注入、以创新稳固,不断释放智慧潜能,为人民谋长效福祉、为城市求长劲突破、为国家的长足发展。
以人民为中心,为创建智慧城市攻难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可谓是“天下可忧在民穷,天下可畏在民怨”。迈进新时代,在城市发展中,党和政府谨记“答卷人”身份,优化城市功能,打造生态宜居的高质量城市;在城市升级中,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摆在最高位置,以群众拥不拥护、赞不赞成、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根本标准。然而努力的背后依然存在不足:交通拥堵、公共服务难落实、养老配套不完善,治理难度大等现实问题深刻影响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所以说,建设智慧化城市已是刻不容缓,我们要明确“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核心思想,时刻做到把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作为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充分调研,向能者问策,向智者求教。科学设置智慧化城市改造方案,正的顺应民心、尊重民意、关注民情、致力民生。
以新技术为依托,为构建智慧城市创一流。所谓“智慧城市”,智慧当头,新技术的运用,将“互联网+”融入社会治理,可以大大提高社会的资源配置和政府的办事效率。清河社区的“城实眼”管理系统,通过点对点的实时监测、问题上报联动解决,足显治理之慧;集管理、执法、服务为一体的“智慧锦林”综合平台,通过网格巡查、无人机巡防等多种手段,对公共安全等相关问题进行巡查,“触角”延伸至辖区的每一个角落。如今,智聚人心、智建诚信、智防风险、智慧数据已成为发展趋势,未来智慧化城市的建设,仍需要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依托,更多地应用到城市交通建设、医疗建设等多方面,实现智能服务全覆盖,推动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创新发展。
以政府做后盾,为构建智慧城市出实招。群众在享受高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网民也深受个人信息泄露之苦,信息安全也成了悬在智慧城市建设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何以解忧?让我们将问号拉直,让帷幕拉开,看见的是党和政府的倾心付出。党的十九大围绕科技赋能城市、技术融合发展的核心主题,不断予以政策扶持和保障,以专业人才体系搭建为先,为智慧城市做好引才、育才、留才、用才,凝聚核心主力,夯实发展基础;以梯度资金保障为辅,加强科研投入,营造良好科研氛围和环境,让智慧城市创新发展一路无忧。因此,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政府有形的手一路呵护,通过信息化为城市排忧解难,从而提高百姓的生活品质,真正确保智慧城市更好更快发展。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智慧城市的建设既要从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树立科学规划,保持底线思维,又要从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创新理念,不断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指数,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以用心、用技、用力,书写美好幸福生活新画卷。
发扬历史主动 走好赶考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谈道:“我们要继续发扬历史主动精神,乘势而上,砥砺前行,走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赶考之路。”“历史主动精神”,意思是说我们要学习利用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主动地、积极地作为。短短六个字,道出了我们党历久弥新的原因,这六个字是“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成功密码。
回顾百年党史辉煌,从中国共产党诞生到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再到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改革开放创造发展奇迹,百年成就使人振奋。这源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了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这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取得新成功的重要精神基础。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群众路线。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纵观百年党史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无论干革命、搞建设还是抓改革,都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过上好日子。踏上新的赶考之路,更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无坚不摧,因为我们有最广泛的力量支撑。
历史主动精神,是党的自我革命。百年大党历久弥新,源于我们党敢于拿起“手术刀”,刀刃向内,自我革命。发现问题不避讳,勇敢面对,快速解决问题,这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新的赶考路上,会遇到许多矛盾难题和风险挑战,这就需要我们党勇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牢记初心使命,永葆革命本色。
回首过去的一年,我们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我国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领先地位,实现了“十四五”良好开局,就是我们弘扬历史主动精神的硕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2023年的奋斗之旅已经启航,我们要高举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这面旗帜,探寻历史大势、坚持人民至上、勇于自我革命,接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接力棒,走好属于我们这代人的长征路。
用大历史观认清大势 顺势而为乘势而上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明晰历史发展规律,用大历史观去谋划全局,乘着时代发展的东风,创造出非凡的成绩,这是百年峥嵘岁月所给予的伟大思想和宝贵经验。然而,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有机遇,同样也存在风险和挑战,要想在危机中育先机,在变局中开新局,就离不开“大历史观”的指导,回顾过往“以史为鉴”,立足当下“因势利导”,把握未来“乘势而上”。
准确识变,用通观全局的思维“指点江山”。古语云:“通其变,天下无弊法;执其方,天下无善教”。“通其变”所暗含的政治哲学贯穿古今,面对新矛盾新问题,要用好“大历史观”这一“思想武器”,站在全局把握发展大势,遵循规律找准发展方向。国家战略布局由“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的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普遍共识;从“十三五规划”的胜利收官到“十四五规划”的扬帆远航,大历史观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历史证明,唯有用前瞻性、战略性思维去考量问题,不断增强预判能力,统筹好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方能应对“风起云涌”的变局。
科学应变,用因势利导的变通“应对挑战”。历史和实践都充分表明,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但人在其中不是完全消极被动的。只要把握住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就能够更好前进。当面对新的矛盾新的需求时,以百姓之心为己心,不断优化服务方式,提升治理能力,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挖掘本土资源,找准发展方向,暖心贴心落实各项惠民政策……进入新时代,我们遭遇的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唯有把握发展大势,不断提升科学应变能力,方能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主动求变,用开拓创新的格局“再创佳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最大的机遇就是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而赢得发展先机,创造历史伟绩的关键一招便是“主动求变”。纵观党的百年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离不开大历史观做指引,用与时俱进的思维去破解难题,谋求发展。正所谓“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不论是脱贫攻坚的完美收官,还是抗疫战争的阶段性胜利,抑或是社会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都印证了打好战略“主动仗”,用好创新“巧办法”,方能打好战略主动仗。
“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党的百年辉煌史,用事实印证了,唯有把握历史大势,方能勇立时代潮头。而在新的赶考路上,危与机并存,更要用“大历史观”去把握时代之机,去迎接风险挑战。这需要用准确识变的意识把握大势,用科学应变的能力解决难题,用主动求变的思维再创佳绩。唯有如此,方能让“中国号”这艘巨轮,扬帆远航,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命脉
“黄河宁,天下平”,治理黄河历来是安国兴邦的大事,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从古至今,黄河治理都是安民兴邦的一件大事。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领导人民开创了治黄事业新篇章,创造了黄河岁岁安澜的历史奇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出也为黄河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然而,黄河流域仍存在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发展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可以说,只有做好黄河事情,讲好“黄河故事”,才能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将黄河打造成一条幸福河。
唱响新时代保护黄河生态的大合唱。保护黄河生态,意味着合理利用、遵循自然规律,保护生态多样性,而不是肆意掠夺、任意破坏,触及生态资源承载底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黄河生态,就是保住持续发展的命脉、造福后代子孙的根本之策。在宁夏,习总书记反复叮嘱,要有大局观,精心呵护黄河;在青海三江源头,习总书记强调,要保护好中华水塔、护好黄河源头;在甘肃,首次提出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要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嘱托、指示为我们树牢保护黄河理念提出了明确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好黄河生态环境,守护母亲河的岁岁安澜是造福子孙后代的根本之策。
吹响新时代推进黄河治理的集结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瓠子堵口”到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中华民族始终在同黄河作斗争。黄河真正安澜,是新中国诞生之后。对黄河水实行统一调度,让黄河70年无决口,20年不断流;小浪底拦截淤沙,黄河防洪减灾体系基本建成,伏秋大汛岁岁安澜,确保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黄河三角洲水生态恢复等,鸟类栖息环境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实践证明,唯有通过多手段的治理,黄河才能成为造福两岸群众的幸福河。
传承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的接力棒。黄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培育出中华民族坚强的性格,见证了中华儿女改造自然、繁衍生息的奋斗历史,谱写了一部辉煌的黄河文化史。黄河多泥沙多灾害,黄河故事既是一部人类认识黄河、与黄河搏斗的故事,又是一部人类与黄河同呼吸、共命运的故事。滚滚黄河奔腾不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黄河文化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你家在哪里》唱出黄河儿女的深情;《黄河九十九道湾》唱尽黄河的历史沧桑;《黄河大合唱》唱出了新时代歌颂黄河最强音!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担起文脉传承的重任,发挥其凝聚民族精神、复兴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让文化遗产传承不绝,让中华记忆历久弥新。
黄河奔涌,九曲连环;万里黄河,气象万千。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我们就一定能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让理性与务实并重 奏响改革新乐章
“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从司法改革到法治公平,从经济发展到改善民生,从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改革是发展的“先手棋”,也是辉煌成就的“动力源”,但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全面深化改革是触动利益也是触动灵魂的革命,唯有秉持“长风破浪会有时”的信心与勇气,用理性的思考确定改革的方向,将务实的精神落实到每一个行动中,才能彰显为民初心,不负人民重托。
理性的思考作为改革的“指南针”,为改革指明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战国七雄割据,政治家商鞅因时制宜提出“废农田、重农桑、奖军功、统一度量衡”改革,为今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十八大以来,摒弃传统体系下“政府万能”的观念。面对行政体制中出现“放收怪圈”“一放就乱,一管就死”情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体现了以平等、协同为核心的价值理性;面对“审批流程长”“办事难”现象,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群众办事效率,体现了以民主、高效为核心的工具理性。由此可见,只有在改革的重大指导方向上科学规划、审慎决策、合理施行,才能释放发展潜能。
务实的精神作为改革的“动力源”,为改革赋予更强的生命力。习总书记曾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如果仅有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无“干到实处、做到细处”的实干精神,任何改革便如“水中月,镜中花”“隔靴搔痒”般流于表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履职奉献,实干为民的例子比比皆是:李忠凯、黄文秀等脱贫干部用实干笃行切实降低帮扶地区的贫困率,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助力。正是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之中,把“求真务实”作为我们的工作作风,才能在“为中华人民谋幸福”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道路中砥砺前行。
迎难而上的勇气作为改革的“灵魂”,为改革提供精神支撑。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迎难而上的魄力和披荆斩棘的勇气是改革这条充满艰难险阻的道路上不可或缺的。改革归根到底实则是打破原有体制机制的桎梏,颠覆原有传统的认知模式的一个“软性”革命,因此必定会涉及原有集团或共同体的利益,导致改革道路困难重重。当面临的滩涂越险、山谷越深、道路越崎岖,越要坚定理想信念,不因夜色黑凉而心生动摇,不因暂时阵痛而裹足不前,实现体制机制更高水平的发展。
“拂面春风好借力,正是扬帆远航时。”目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潮中,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工作已经启程。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坚持理性的思考与务实的精神,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必将为保障改善民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支撑。
基层干部创新担当 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党和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在顶端,贯彻在中间,落实在基层,乡村振兴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力量就是乡镇的基层干部。他们奋战在乡村振兴第一线,是一场场硬仗的“排头兵”,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中坚力量。但是新时代对乡村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基层干部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自我。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基层干部转变自身的观念。乡村振兴的道路是一条改革创新之路,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开拓进取。在这条新的道路上,没有谁有足够的经验,谁也不是绝对的权威。但基层干部具有独有优势,即立足当地,了解实际情况。如果说要有创新的决策者、推动者、执行者,那么就只能是基层的干部。所以,基层干部要解放思想,强化改革创新、敢为人先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最有效的决策,才能在遇到各种困难时,做到快速准确地发现问题的根本,做出应对措施。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基层干部提升自身的素质。当今世界日新月异,各个领域都在发生复杂且深刻的变化,稍有松懈可能就会被时代落下。当前的农业发展,已经和“电商”“休闲旅游”“人工智能”等新事物、新概念紧密相关。作为新时期的基层干部,更要善于学习,不断掌握新知识、开阔新眼界,提升自身素质,尽可能地掌握农村发展所需的技能,并在实践中立足自身岗位不断锻炼、发展、完善自我,使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跟上时代节拍。
推动乡村振兴,需要基层干部磨炼坚强的意志。磨炼意志不但能为自己赢得尊重与信任,更能为群众作出表率,激发群众的实干精神和内生动力。基层干部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转变角色,从坐着的“指导者”变成奋斗在一线的“带头人”,珍惜每一次工作机会,不断积累实战经验;二是主动融入基层环境,积极同乡镇业务骨干、群众沟通交流,获取最真实的、最有效的经验和建议;三是要秉着“群众事无小事”的心态,熟练掌握业务知识,答得出政策,分析得了因果,真正为百姓排忧解难。
我们已经完成了脱贫攻坚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我们将继续奋斗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乡村基层干部,必须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创新开拓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干担当精神,做出不负群众期望的业绩,助力乡村振兴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