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作答技巧:巧解主旨题
行测言语理解主旨概括应全面片面选项要慎选
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中,有一种题型必考且所占比重非常大,那就是主旨题。而考生在做概括归纳主旨类题目时,往往正确率不是很高,主要是因为很多考生不能全面分析文段,忽略文段部分内容,选择一些概括不全面的选项。
因此,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突破这类题目,首先需要大家了解这类题目的文段特点:
①文段围绕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展开论述,需要将不同方面概括全面完整。
②文段围绕不同事物的同一方面展开论述,应准确提炼文段主旨,把握共性。
无论如何,此类题目需要我对文段进行全面的概括,而易错选项一般描述相对片面。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例题来具体感知一下这类题目如何做。
例题:“上海精神”将“互信”排在首位,充分体现了“和合”精神。这是因为不管是一个国家内部还是国与国之间,都是信任为先。《论语》中,子贡问孔子,作为执政者在“足食”“足兵”“民信”三者之间如何做选择,孔子认为“信”是优先的选择,因为“民无信不立”。“互信”的观念,超越了国际上流行的一般国际关系理念,让“做好邻居”深入人心。上合组织多年来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从最开始对于边界问题的成功解决,到应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威胁,再到当前强调求同存异、合作共赢,“互信”都是基础。
这段文字介绍了:( )
A.“互信”对现今国际关系理念的超越
B.儒家思想对解决当前国际问题的启示
C.上合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基础
D.“上海精神”强调“互信”的背景和意义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文段主旨。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文段内容,确定文段主旨,其次,分析选项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最后,对于与原文一致的选项再判断其是否符合文段主旨。文段首先说明“上海精神”将“信任”排在首位,接着以《论语》中的内容介绍了其将“信任”作为精神内涵的背景,后文又介绍了其产生的现实意义。故文段重点强调“上海精神”对于“互信”的重视。接下来分析选项。A项为文段部分内容,只能对应部分现实意义,排除。B项“儒家思想”范围过大,排除。C项“上合组织”并非文段重点,排除。D项内容可以表达出“上海精神”对于“互信”的重视,是对文段主旨的准确表述。故本题选D。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能力训练对此类题目进行巩固。
能力训练
例1:如果说《清明上河图》集中反映了宋朝生活“俗”的一面,“西园雅集”则是“雅”的象征。在北宋被传为佳话的“西园雅集”,表现了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苏轼、李公麟、米芾等聚集一堂,或吟诗赋词,或抚琴唱和,或打坐问禅,形成了以苏轼为中心的文人圈。身在其中的画家李公麟以写实手法将雅集描绘下来,米芾作序,“水石潺瑗,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人同清旷之乐,不过如此”。“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多有摹本或仿作,这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
这段文字主要意在:( )
A.比较“西园雅集”和《清明上河图》的不同风格
B.介绍“西园雅集”的创作者和所描摹的文化名人
C.阐释“西园雅集”所呈现的文人趣味和精神价值
D.评价“西园雅集”对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独特贡献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以《清明上河图》引出“西园雅集”的话题,并说明“西园雅集”具有雅的内涵;接着通过介绍“西园雅集”中描绘的当年众多文人雅士的宴游场景,体现出宋代文人雅士的高雅情趣;最后指出“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后代画家对其多有摹本或仿作,这也是宋人精神的一种延续。综合分析可知,文段为并列结构,主要说明了“西园雅集”的价值:不仅呈现了文人高雅的情趣,还是宋人精神的延续。A项,《清明上河图》是文段引出话题的内容,非文段重点。B项,只能对应文段部分内容,概括不全面,排除。C项,“‘西园雅集’所呈现的文人趣味和精神价值”对文段概括恰当,当选。D项,“‘西园雅集’是古代绘画史中的一个经典母题”体现的是“西园雅集”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重要地位,而非其对中国古代绘画史的独特贡献,排除。故本题选C。
例2: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季羡林在对刘尧汉先生所著文章《论中华葫芦文化》的评述中提到,“我国民族确属兄弟民族,具有共同的原始葫芦文化传统”。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浑然天成,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葫芦文化:( )
A.源远流长 B.与时俱进 C.内涵丰富 D.寓意吉祥
【答案】D【解析】文段围绕中国的葫芦文化展开,无论是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是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宗旨都是在论述中国葫芦文化的核心——吉祥。D项正确。文段并未介绍葫芦文化的历史,也未介绍葫芦文化在当代的发展,排除A、B。C项,文段说明葫芦蕴含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强调的是葫芦文化的内涵是吉祥,而非葫芦文化内涵丰富,排除。故本题选D。
相信通过上述题目的训练,大家对概括归纳主旨类题目已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做题中要注意文段的结构,如果文段从事物的不同方面展开论述,或分别论述不同的事物同一方面,这类题目正确选项需要我们从各个方面全面准确概括文段主旨。
另外,如果文段中出现并列词,如:与此同时、此外、一方面……另一方面等,也应注意,文段可能在提示大家应全面概括文段内容喔!
主旨观点题到底应该怎么概括
在行测考试中,相比而言,选词填空其实更好提升,对于大多数考生来讲,大家其实都是具备一定阅读理解能力的,主要的问题都集中在概括不出文段上面。但是概括文段其实很简单,主要抓的就是主语+状态以及句间关系,今天通过一道例题一起来看一看,主旨题到底应该怎么概括。
例题: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环境保护、社会治理模式、民生保障等多方面矛盾,建设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我国在智慧城市的很多应用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像网约车,共享单车等。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顶层设计不足、缺乏体系性规划与创新等。另外,智慧城市建设有许多方面没有考虑到与市民切身相关的问题,市民的感知度并不明显。如何把智慧城市建设和市民利益结合起来,注重群众需求,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解决智慧城市落地问题的关键。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走在世界前列
B.智慧城市建设面临许多综合性问题
C.建设智慧城市可以解决城市建设诸多矛盾
D.建设智慧城市要接地气与群众需求相联系
【答案】D【解析】第一句,它说我国(主语)建设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状态)。第二句,承接上文建设智慧城市的话题指出:我国智慧城市的很多应用(主语)已走在世界前列(状态),第三句,用一个“但”对上文进行了转折,指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主语)还存在一些问题(状态);第四句,用一个“另外”和咱们的第三句形成并列,阐述了智慧城市建设(主语)另一方面的问题:没有考虑到市民切身相关的问题(状态)。第五句,针对上述问题,指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落地(主语)的关键,在于结合市民利益、注重群众的需求(状态)。这也是咱们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内容。
接下来我们看选项:
A项对应到文段第二句话,咱们只能看出我国智慧城市应用走在了前列,而A选项的“建设走在前列”在概念上出现了变化,整体表述不准确,所以它当然不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内容,排除。
B项是在和我们谈建设面临的问题,但文段意在强调的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落地的关键,在于结合市民利益、注重群众的需求,所以B项也不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内容,排除。
C项在和我们讨论智慧城市建设的作用是什么,而文段意在强调的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落地的关键是什么,所以C项也不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内容,排除。
再来看D项整个文段意在强调的就是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和落地的关键,在于结合市民利益、注重群众的需求,那也就意味着建设智慧城市确实是要接地气、要与群众需求相联系的。所以D符合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的内容,当选。
相信大家可以发现,当我们抓句子概括时,注重去找主语+状态,是能非常清晰找到句子主要含义的,希望大家能掌握这个技巧,在考场上所向披靡。
巧解行测言语题:避免被因果词“迷惑”
在行测考试中,主旨题的考查题量无论是在国考还是省考中,一直都居高不下,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说到主旨题,就不得不提到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转折、因果文段了,它们考查频率很高,而且在理解文段的基础上适当结合关联词即可做对题目,收获感满满!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类题目到底如何做吧。
先来一道转折文段的题目:
例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发展迅速,2010年产值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不过,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制造业发展的困难增加,亟需转型升级。据统计,我国制造业31个行业大类中,非金属矿物制造业、金属制品业等传统行业占比高达86%,高端产品供不应求,无效和低端产品严重过剩,供需两侧错配矛盾突出。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我国制造业:( )
A.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
B.亟需转型升级
C.化解过剩产能任务繁重
D.存在大而不强的特征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文段主旨。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分析文段内容,确定文段主旨,其次,分析选项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最后,对于与原文一致的选项再判断其是否符合文段主旨。
先来分析文段。
文段首先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取得的成就;然后以“不过”转折指出问题,即目前制造业的发展存在困难;接着给出对策,即亟须转型升级;最后援引数据来说明我国制造业发展存在的困难。文段通过转折指出问题并给出对策,对策部分为文段重点,意在强调我国制造业亟须转型升级。
接下来分析选项。
A项,“稳中向好的态势”对应转折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B项,“亟需转型升级”恰好对应我们刚才分析出来的文段重点,当选。C项,“过剩产能”对应后文分析问题的部分,且“任务繁重”为问题表述,并非解决对策,排除。D项,“大而不强”依然是在强调“不强”的问题,但并未点明具体对策,非文段重点,排除。故本题选B。
其实大家会发现,此题的正确答案B项刚好对应转折后的内容,所以在我们基本理解文段内容的基础之上,适当结合转折关联词,可以快速地锁定正确选项!
接下来我们再通过一道例题,看看因果文段的题目又如何做呢?
例题2: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斯在《档案中的虚构》一书中,以16世纪法国赦罪书中的案情编造为例,凸显所谓原始档案的虚构性,引发历史研究者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但是换一个角度,在档案的记录、归档与筛选、保存等制作环节中所掺杂的主观意识,恰好也是档案的一种真实性,更可以反映某种特定的时代风尚。因此,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不应导致对档案的否定与摒弃,而是更应进一步地发掘其中深藏的多元化的历史真貌。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主观意识可能会影响档案的可信性
B.档案多少都会反映特定的时代风尚
C.学者对档案的虚构性持有不同见解
D.存在虚构成分的档案也应善加利用
【答案】D【解析】本题依然考查文段主旨。
文段首句指出美国历史学家戴维斯在其著作中对原始档案虚构性的凸显引发了历史研究者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接着用“但是”转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即档案制作环节所掺杂的主观意识恰好也是档案的一种真实性,其可以反映某种特定的时代风尚;最后以“因此”得出结论,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不应导致对档案的否定与摒弃,而是更应进一步地发掘其中深藏的多元化的历史真貌。由此可知,以“因此”得出的最后的结论是文段重点。接下来分析选项。
A项,对应文段结论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B项,“档案反映特定的时代风尚”是为了引出结论,即对档案可信性的质疑不应导致对档案的否定与摒弃,而是应对其进一步挖掘利用,本身非文段重点,且文段论述主体是“虚构性的档案”,“档案”概念变化,排除。C项,对应文段结论前内容,非文段重点,排除。D项,“存在虚构成分的档案也应善加利用”是对结论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D。
通过此题,大家会发现,文段由“因此”引出重点,所以如果文段中出现因果词大家也需要多多关注!
当然,有很多考生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诸如“因此”这类因果词引出的内容一定为文段的重点吗?我们可以来看看下面这道题。
例题3:原产于美洲西部的鲁冰花,英文名为“Lupin”,在希腊文里是悲苦的意思,通常生长在贫瘠的田野、乡间的小路,生命力强。而在我国台湾高山地区,鲁冰花常跟茶树种在一起,据说可以帮助茶树健康生长,并且可以使茶叶芳香甜美。另外,鲁冰花死后肥沃了土地,让茶树长得更加茂盛。鲁冰花这种坚韧不拔、大公无私、“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精神,正如同世间最真挚的母爱。所以,它可以用来象征母爱,作为母亲节儿女献给母亲最好的礼物。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鲁冰花成为母爱之花的缘由
B.鲁冰花的原产地及生长特性
C.鲁冰花为何常与茶树种在一起
D.鲁冰花在中西文化中的不同含义
【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鲁冰花生长环境恶劣,生命力强;接着介绍了在我国台湾地区鲁冰花常与茶树种植在一起,帮助茶树生长,又通过并列连词“另外”介绍了鲁冰花另一特点——在死后可以肥沃土地;然后指出鲁冰花具有的以上三种特点和母爱一样;最后由总结词“所以”得出结论:鲁冰花可以被用来象征母爱。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的是鲁冰花被用来象征母爱的原因。接下来看选项。
A项,“鲁冰花成为母爱之花的缘由”是文段重点的同义转述,当选。B、C两项均是“所以”之前的内容,非重点,排除。D项,文段介绍鲁冰花在西方文化中的含义是引出话题的内容,非重点,排除。故本题选A。
通过这个题目就是要提醒同学们,不能看到因果词就机械地认为其后的内容是重点。例如上面的这道题,因果词的作用是为了阐述事情的因果逻辑,那这就需要我们将文段的因果逻辑概括完整。希望大家能注意区分两种不同的因果文段,避免被因果词“迷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