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干货:行测定义判断之单定义判断解题技巧
2023-07-12 03:00
来源:政华公考

干货:行测定义判断之单定义判断解题技巧

定义判断之单定义

所谓定义判断,即每道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定义,然后分别列出四种情况,要求报考者严格依据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

例:党政机关公文是党政机关实施领导、履行职能、处理公务的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其中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中应添加“批复”的是:(   )

A.《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保护工作的》

B.《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黑龙江双鸭山经济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

C.《国务院关于同意设立陕西西咸新区的》

D.《国务院关于在我国统一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批复”的定义要点是: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C选项中,同意设立陕西西咸新区,属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符合定义。因此,正确答案为C。

解答定义判断题目时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定义无误

定义判断的题目每道题先给定一个或多个概念的定义要求严格依据定义从中选出符合或最不符合题意的选项。注意假设这个定义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

第二、择优选择

在解答定义判断的题目过程中会出现两个选项无法做出明确排除的时候需要去对比选项哪个和题干关键信息匹配的更完整则优选。

单定义

单定义,即题干只给出了一个定义,需要考生从选项中选出属于,或者不属于该定义的选项。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第一步,看问题,明确题目让你选的是与某定义相符的还是不相符的。

第二步,找关键信息。

返回题干勾画出定义中的关键信息。

一般情况下定义中的关键信息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主客体———主体即定义的发出者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客体是主体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如要符合定义选项主客体就应该与定义主客体一致需注意主客体当中的定语

例: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予以物质保障的一系列社会安全制度。

在这个定义中“国家和社会”是主体“社会成员”是客体这两个词都是比较重要的关键词要特别注意。

行为状语———在定义判断中行为状语往往都是用来对某一个实践活动或认识活动的限定属于修饰成分但是关键差别往往就在此处。

在做题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选项与定义在时间、地点、原因、目的、方式等状语上的匹配性。

特设性修改是指为了使某个科学理论免遭被否证的危险对该理论进行修改或者增加一些新的假定使该理论不具有可否性或者可检验性。在这个定义中“为了使……”是目的状语“对……进行……”是方式状语这两个都是定义中的关键信息。

下面的行为状语关键词需要你进行掌握以养成对定义的敏感性。

时间状语……之前……之后

地点状语……位于……

原因状语由于……原因是……

目的状语……为目的为了……

方式状语……方式通过……按照……

第三步关键词验证选项。将定义中的关键词依次代入到四个选项中进行验证排除与题干关键词不符的选项最终得出正确答案。

例:互益素是一种生物释放的、能引起他种接受生物产生对释放者和接受者都有益的反应的信息化学物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互益素的是:(   

A.苹果实蝇在植物果实上产卵后会留下一种标记信息素以避免自己再次到这里产卵

B.楝科植物印楝的种子、树叶和树皮中含有的印楝素对几乎所有害虫都有驱杀效果

C.亚洲玉米螟雌蛾释放的性信息素能够吸引雄蛾使雄蛾能够准确找到雌蛾的方位

D.小麦在遭受麦长管蚜攻击后会释放出水杨酸甲酯可吸引麦长管蚜的天敌异色瓢虫

【答案】D【解析】第一步,根据提问方式,确定为选是题。第二步,找关键信息。能引起他种接受生物产生对释放者和接受者都有益的反应。第三步,辨析选项。A项:避免自己再次到这里产卵,不涉及“他种接受生物”,不符合定义;B项:印楝素对几乎所有害虫都有驱杀效果,害虫是接受者,被驱杀不符合“对释放者和接受者都有益”,不符合定义;C项:雌蛾和雄蛾是同一物种,不涉及“他种接受生物”,不符合定义;D项:水杨酸甲酯吸引异色瓢虫,符合“他种接受生物”,且其是麦长管蚜的天敌,能够消灭麦长管蚜,捕捉自身食物的同时使小麦避免攻击,符合“对释放者和接受者都有益”,符合定义。因此,选择D选项。

 

行测判断推理难点剖析——定义判断

定义判断可分为单定义与多定义判断,做题思路主要根据定义的关键词来进行把握,关键词有主语(动作的发出者,如我打你,主语为我)、宾语(动作的承受者,如我打你,宾语为你)、定语(“的”字前面词语,如漂亮的女孩,定语为漂亮的)、状语(修饰动词,如跑得快,状语为快)等,下面主要通过例题来进行理解。

例:行政行为:政府为了社会的公共管理和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的代价,包括直接行政成本和间接行政成本。

下列没有涉及行政成本的一项是   

A.某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合并机构、精简人员

B.某区政府为对私家车增多的问题,新建了两个地下公共停车场

C.某商业银行为方便广大用户处理业务,耗费巨资开通了手机银行业务

D.某公安局招聘交通协管员协助交警维护交通秩序

答案C【解析】定义的关键词:1.政府,2.为社会公共管理和为公共提供公共服务付出的代价。另注意干中提问方式是不涉及行政行为的,根据选项可确定C选项,商业银行不属于政府,不满足定义的要求,故答案为C选项。

另外,定义判断中给出的概念非常广泛,涉及管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诸多领域。

近年来,随着考题难度的提高,一些晦涩难懂的逻辑学概念也出现在定义判断中。

这些逻辑学概念的定义描述中,会出现一些专业的词汇,例如在2014年的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二难推理”这个定义,定义的描述中出现“假言命题”“选言命题”等一些逻辑学专业词汇,如果不能准确了解这些词的含义,而在应对这种题型时一味追求技巧和方法,效果是不甚理想的。

实际上,这类题考查的是考生的专业素养、理论基础。在平时备考过程中,学生需要积累一定的学科知识,才能理解这些学科定义。

整理近几年的考试试题,发现已考查的逻辑学概念以逻辑谬误相关定义居多,尤其是一些非形式谬误的考查。

所谓非形式谬误,实质上就是前提错误谬误。这是指依据错误的前提进行推理、演绎、论证而导致的逻辑谬误。

下面为大家拓展一个逻辑学概念--赌徒谬误,希望未来考到此定义的时候,大家能结合其基础理论选择出正确答案。

赌徒谬误是说一晚上手气不好的赌徒总认为再过几把之后就会风水轮流转,幸运降临。赌徒实际上将前后互相独立的随机事件当成有关联而产生的。

像这个例子描述的,认为一系列事件的结果都在某种程度上隐含了自相关的关系,即如果事件A的结果影响到事件B,那么就说B是“依赖A的,就是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不仅见于赌徒,也经常反映在一般人的思维方式中。所以一旦未来在考题中出现了与赌徒谬误相关的考点时,大家一定要分辨清楚前后两件事是否是互相独立的随机事件,根据这个重点去选择出正确答案。

定义判断的技巧性相对较少,难点在于出题者会就经济、生态、法律等各方面下定义,相对来说,要求考生知识面掌握要广。

考生根据定义的关键词,就选项进行对比分析,从而锁定答案,建议国考定义判断10道题,考生做题时间不超过15分钟。

 

单定义判断解题方法之提取关键信息法

在行测及职测考试中,定义判断题目的题干部分有越来越长的趋势,考生要是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去读的话,不仅浪费时间,而且读完之后的做题效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所以,建议考生在解定义判断题目的时候运用提取关键信息法,这个方法是最常用且最为有效的。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主体、客体、主观要素、客观要素四个方面提取定义的关键信息。

其中,主体指的是行为或时间的发动者、当事方;而客体指的是行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即通常我们所说的对象。

主观要素指的是行为者主观上的动机、意图;客观要素指的是行为者做出某些行为的原因、条件、方式、方法或手段、结果等等。

【例1】反向诱导是指政府、媒体等主体所采取的措施或宣传活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与预期相反的社会现象大量出现。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向诱导的是(  )。

A.某电影院为了让观众摘下帽子,在银幕上打出通告:“本院允许老年人戴帽观赏。”结果通告一出,许多观众纷纷摘下了帽子

B.某单位要求员工统一着装,结果招致单位很多女员工的强烈反对,最后只要不了了之

C.高位季节供水相对紧张,本市自来水公司贴出告示,告知市民近期不会停水,结果导致很多市民在家中大量囤水备用

D.某电视台播放预防心理疾病的讲座,很多市民对号入座,觉得自己得了心理疾病,纷纷打电话咨询

【答案】C【解析】首先分析反向诱导的定义:反向诱导是指政府、媒体等主体所采取的措施或宣传活动,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导致了与预期相反的社会现象大量出现。其中,直线部分指的是定义结果。然后分析各个选项,A项预期就是“让观众摘下帽子”,达到了预期效果,不符合要点;B项“不了了之”并没有与预期相反,排除;C项的预期是让大家不必恐慌,结果却“导致很多市民在家中大量囤水备用”,与预期相反,符合定义结果;D项市民只是打电话咨询,并未出现与预期相反的结果,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实际上大多数定义判断题目并不能只通过一种关键信息就能得出答案,而要是通过多个关键信息来确定答案。

而且不同的定义需要寻找的关键信息类型也是不同的,一般是主体、客体、主观要素、客观要素等各种关键信息的自由组合,考生在找关键信息时一定要加以注意,全面考虑。

【例2】反映性相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反应性相倚的是(  )。

A.妈妈知道小明考试失利准备劝慰一番,但她发现小明的情绪并未受到影响,于是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

B.王厂长在大会上宣读了关于加强劳动纪律的发言稿,由于制定的措施不合理,职工在下民议论纷纷,但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发言

C.张老师认为他为学生准备的考试题目并不难,但是仍有一些学生回答不出来,当学生要求张老师提示时,张老师断然拒绝

D.小李同意按照编辑意见修改稿件,但希望保留原文的写作风格,与编辑沟通后,编辑表示同意

【答案】D【解析】首先分析反映性相倚的定义:反映性相倚是指在沟通过程中,沟通双方都以对方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其中,单横线表示定义主体,双横线表示定义的条件,虚线表示定义的行为,波浪线表示定义的结果,后三项同属定义的客观要素。然后分析各个选项,A项,妈妈根据小明的表现放弃了劝慰小明的打算,但没有体现小明以妈妈的行为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不符合定义的条件,排除;B项“但他还是完成了自己的发言”不符合定义的结果——“并不按照原来的计划进行沟通”,排除;C项“张老师断然拒绝”不符合定义的行为——“做出相应的反应”,排除;D项符合定义的全部关键信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