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范文阅读
2023-07-25 06:48
来源:政华公考

申论范文阅读

用生态文明托起民生幸福

“生态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处理好环境与民生的关系是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迈进新时代,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绿色发展,建立美丽中国,是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民生幸福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积极回应民众诉求,保障民生幸福。

生态惠民,“绿水青山”是护卫民生幸福的“密码”。“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建设美丽中国不仅是国家发展的大计,更是筑牢民生福祉的根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发生改变,民生诉求也从当初的“盼温饱”变为现在的“盼环保”,这也进一步地凸显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民生幸福与否的重要性。政策制定的底层逻辑需以民为本,而发展的关键亦在民生,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这是一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生态福泽万民,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业。

生态利民,“绿色发展”保障民生幸福的“秘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走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更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的良性循环发展,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迈进新时代,发展“含绿量”和生态“含金量”同步提升,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这需要对“绿水青山”所派生的相关产业进一步完善,构筑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生态经济体系,最终惠及民生。

生态为民,“制度兜底”捍卫民生幸福的“法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山水林田湖草,是大自然赠予人类的“宝藏”。如何有效地守住生态红线,避免走“先开发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这不仅考验执政者的“大局观”,更需要在制度上下功夫。随着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更加稳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唯有如此,才能兜住生态底线,让自然更好地回馈民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生态文明建设是保障民生幸福的“关键一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奋进新征程,要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锚定目标,踔厉奋发,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加强科技创新 开创发展新景象

习近平总书记曾言:“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神舟飞天、嫦娥奔月、蛟龙入海,科学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可见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加强科技创新是不竭动力。

加强科技创新,为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带来保障。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要想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科技创新是必由之路。高铁、地铁等交通工具的出现,使说走就走、路不再长照进了现实聊天软件的应用让人们通过手机即可实现“面对面”交流,让远方的亲人不再“遥远”购物软件的开发,使全国各地的商品通过线上即可实现交易,送货上门,满足了人们的购物需求。科技的创新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显著的提高。因此,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促进科技成果在生活中实现广泛应用。

加强科技创新,为提高政府服务水平注入动力。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直接体现,也是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科技创新让“互联网+政府服务”成为可能,各地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办理、“一网式”办结,提升了工作效率、改进了服务质量,但政府职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仍然存在,制约了政府服务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在此情况下须让科技创新与政务服务进一步相互交织,健全群众监督机制和民意反馈机制,倒逼政府不断改进、积极有为。相信有了科技的“加持”能让政府服务之路更加顺畅。

加强科技创新,为推动国家繁荣强盛提供支撑。邓小平同志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大国崛起来看,正是因为英国率先进行第一次工业革命,所以成为“日不落帝国”正是因为美国、德国引领第二次工业革命,所以超越英国,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来看,正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方能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国内外经验证明,科技创新对提升综合国力至关重要。在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当下,必须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培养发展新动能,推动国家软硬实力齐手并进。

当前国际竞争的本质就是科技创新的竞争,谁抓住了科技创新的“牛鼻子”,就是抓住了国家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提高政府服务水平的关键之举是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成事之要。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将创新驱动作为基本战略,勇攀科技高峰,方能谱写中国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向祖国献礼。

 

常青之道 贵在自胜—民族精神之斗争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斗争精神,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品质深入骨髓,也有“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自我激励,当越王勾践成就了“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千古佳话,不仅体现出“斗争精神”深深刻进中华儿女血脉,同时也印证了“常青之道贵在自胜”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相信“斗争精神”必将助力我们走向更伟大的胜利。

斗争精神是失意时内心熊熊燃烧的志气。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就是要生存就得靠自己,不能靠苍天。“精卫填海”的故事伴随我们千年,“夸父逐日”也是人人皆知“愚公移山”更是家喻户晓……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但是中国人敢于跟自然,跟强权,跟邪恶作斗争,与“人算不如天算”相比,我们更相信“人定胜天”,这是中国人血液中流淌的“志气”。

斗争精神是苦难处脊梁宁折不弯的骨气。面对外敌入侵,山河破碎,水深火热中的爱国者们面对苦难大义凛然,无论是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人的救济粮。”还是陈延年“革命者光明磊落只有站着死,绝不下跪。”抑或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都是在用生命和鲜血来唤醒麻木中的国人。鲁迅先生说:“中国自古以来就不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这些人就是中国的脊梁。”在苦难的旧中国,一批批先辈倒下了,但是他们用生命书写了中国人刻进骨子里的“斗争精神”,这是中国人的“骨气”。

斗争精神是暗流中脚下步履平直的底气。100年前,中国还像一个饱受指责但自强不息的苦孩子,这100年,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点一滴地改变着人们对中国的印象。全面小康完成,经济发展迅猛,C919正式飞行,神舟飞天不停歇,5G、新能源重点突破,高铁领先世界,各种自主研发从“0”到“1”不容小觑。当下国际形势波诡云谲,世界经济暗流涌动,在各种阻挠之下,我们依然不断探索,步履平直,走出了中国人的气质,这是靠自己走出来的“底气”。

斗争精神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气,正如习总书记所言,我们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时刻牢记“常青之道贵在自胜”。

 

树立创新思维 强化市场意识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说:一旦新的思维方式建立起来,许多旧问题就会自动消失。这揭示了一个深刻道理:只有树立新思维才能解决旧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意识已经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树立的新思维就是指企业必须注重和强化市场意识,满足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

加强市场调研,及时了解市场的需求和趋势。市场调研和分析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只有深入分析市场,才能制定出更加有效的销售策略和产品规划,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市场调研可分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分别对应于解决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在于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消费者和市场,以及制定与市场趋势相符的营销策略。相比之下,市场分析则注重的是对市场竞争环境和市场趋势的把握。综上所述,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是企业制定有效营销策略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把握市场趋势,深入挖掘消费者需求,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创造更高的利润和品牌价值。

加强品牌建设,增强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各种渠道,如广告、促销活动等,积极传递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产品信息,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关注和购买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树立品牌发展理念,培育品牌建设思维。“服务兴企,品牌强企”在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建筑企业要想取得大的发展,必须有品牌意识,重视品牌经营。未来建筑市场的竞争,必定是施工企业品牌的竞争。谁拥有品牌,谁就拥有了市场,而企业品牌是以优质、高效为基础的。换句话说,企业品牌战略实施得怎么样,有没有强势的企业品牌,是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决定性因素。

加强客户服务,注重客户体验感和满意度。企业长远发展应该重视与客户的沟通,首先,要注重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水平,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期望,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客户的反馈和意见,及时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其次,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应该注重与客户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客户的需求和意见,及时回应客户的问题和反馈,同时,企业还应该注重客户的体验和感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让客户感受到企业的关心和关注。最后,应该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应该根据客户的需求和期望,提供多样化的服务,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

市场拓展工作的开展异常艰辛,每一步都充满着荆棘和不平,一勤天下无难事。树立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深入研究目前市场形势和同业竞争特点,多渠道、多手段地有效掌握业务发展的方向及相关动态,及时捕捉商机。只有全面提高企业素质,在竞争中求发展,在变革中谋机遇,才能让企业长远发展。

 

建设数字强国助力经济腾飞

“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我国更是乘势而上,紧抓机遇,多措并举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将数字经济发展推向新高度,切实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提供优质消费体验,激发消费潜力。2023年以来我国对疫情防控逐步放开,社会各方面逐步常态化,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方面,迎来了疫情以来的第一个高峰。在经济逐渐复苏的同时,我们不难发现,服务数字化已经成为当前时代的大势所趋。近些年来,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各种数字技术,各种手机APP让我们可以一键解决衣食住行几乎所有问题,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便捷高效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增强用户黏性、提高竞争力,一些数字平台不断创造新的服务场景和服务模式,释放了更多消费需求,显示出数字技术在促销费上的巨大潜能和韧性。

催生新职业形态,提供多元就业渠道。近些年来,“内卷”成为人们口中的热词,时代的发展让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问题成了最“内卷”的方面。尤其是受疫情的影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失业人员越来越多,就业问题成为国家最紧迫的民生问题之一,相对来说更稳定的公务员、教师等成了不少人所追求的香饽饽。但仍有非常大的群体在等待就业。而随着服务业数字化的发展,主播、骑手等一大批新型职业形态应运而生,在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推动着我国就业朝着形态多样、形式灵活的方向发展。数字技术还带来招聘和就业效率的提升,通过互联网面试、就业直播等,让求职者少跑腿的同时,大大提升了人岗匹配度。

县域城乡数字化,助推乡村振兴。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背景之下,数字技术加速向县域下沉,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大助力。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这两年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而相对于自然资源、地理区位等传统要素,数据要素更容易跨时空流动。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物联网、地理信息、智能设备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现代化设施农业更是写入了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乡村信息化、数字化基础不断夯实,奠定了县域城乡数字化融合发展的基础。由此可见,运用好数字化技术,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大法宝。

数字新时代,美好新未来。数字化发展是当前时代发展的主旋律,我们当趁势而上,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继续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稳步向前,在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行稳致远,朝着更加广阔的“蓝海”前行。

 

发展系于守则

弱肉强食、物竞天择是自然界的法则,能量守恒、牛顿定律是天体物理的准则,世间万物都在自己的轨道中遵守运行,一旦打破就会导致现有平衡的崩坏。作为高度文明的人类,规则细化成更多元化的内涵,从生而为人的言行举止要符合时代的文明诉求,到企业运营国家邦交要履行相应的承诺公约,规则宛如空气无声地给予我们有限的自由。可以说,规则推进人类进步,发展系于规则。

伦理道德,是规则在人情往来中婉约质朴的体现。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从老子人生态度寄情于的“上善若水”,到君子踌躇满志满怀着的“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法,也是和谐的起源与萌芽。它是“和气”,是宽容而不偏狭、同情且有仁爱它是“温和”,是有礼不虚伪、容忍而克制。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把“和为贵”的信条四处流传,从立身处世到“四海之内皆兄弟”如今城镇化的大势浸染祖国土地,秉承“和”的古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新征程的到来。道德,不仅渗透着炎黄子孙几千年来待人接物的处世智慧,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公序良俗,是规则在市场经营内守信公平的承诺。在贸易往来中,除去书面的合同文书之外行业内部的“潜规则”也是商业中的重要一环。重金宴请、娱乐、豪掷送礼隐藏在行政办事无法言喻道路之中,关系间的人情往来被扭曲成了复杂的灰色交易给医生塞红包变成了挂号探病、手术住院不能见光的一些操作,病痛中的医患关系被异化为带着铜臭味的阴霾色彩……这些在法律的缝隙间苟且偷生的现象却也带来了无法估量的社会危害,必须在社会树立清风正气才能和谐发展。

良法善治,是规则在治国理政上兼容并包的信条。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可以说统一性和惩戒性组成了法律独树一帜的特点。如果说道德的约束是没有效力的,那么法律就是给人的行为设置了一条不可触碰的红线如果说道德决定了社会中的人民善良的制高点,那么法律就是限制了人民恶的最底线。当精神和文化已经不能够完全管理好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所有子民,就需要设定刚性的法律制度来有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法典《民法典》的推行、《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重新修订无一不在说明,良法善治对于国家的建设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推进作用。

从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汲取的传统柔性美德,到先进文明进化为的刚性制度,规则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内涵日益丰富的同时本质却始终如一,用教化提升素质,以榜样带动风气,让制度约束行为,在全国上下凝聚起规则的共识,汇聚一股磅礴的守则之力,为美好中国的发展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守好心中文化自信 彰显文化强国之气

从央视《国家宝藏》的播出,到《只此青绿》的“出圈”,再到故宫文创产品的火爆,人民群众对传统文化的殷切期待越来越强烈。其实从“活”起来到“潮”起来的,不单单是文物和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心中泛起的文化自信。如今,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为新时代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力量,我们要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增强文化自信。

深挖文化内涵,让文化自信“潮”起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其本质和内核是乡土文化,深挖乡村文化内涵,才能让传统文化“破圈”。伴着魔性的音乐“张同学”从东北火炕一跃而起、拉开粉色印花窗帘,下床喂狗、养鸡、买肉、做饭……在快速切换的镜头下,中国乡村生活的一天由此展开。“张同学”拍摄制作的展现乡村生活的短视频迅速走红“出圈”,不仅吸引数百万粉丝,还勾起粉丝对乡村生活的思念。如粉丝所言:“张同学”视频中出现的塑料梳子、印花床单、葫芦水、瓢等都能勾起她对家乡的想念,乡村题材短视频成为她寄托乡愁的一种方式。深挖乡村文化内涵,不仅为乡村文化传播提供了极大便利,也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了新的希望。

创新表现形式,让文化自信“活”起来。过去,像京剧、豫剧之类的传统文化节目是中国文化特色,在古代十分流行,特别是在中国近代时期,人们都十分喜爱。然而,现在很多年轻人不太喜欢这些剧目,其实并不是这些剧目落后了,而是时代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没有时间和精力到剧院欣赏这种艺术。为了改变这一尴尬场景,让更多的文艺作品更好地传承,获得年轻人喜爱,就需要创新节目表现形式,才能让传统文化节目在现代生活中“活”起来。现如今,打开手机,抖音直播间的主播们将传统曲目“搬”到网络平台,不仅为直播间粉丝分享经典剧目作品,同时还会耐心讲解这些剧目背后的故事,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

科技赋能节目,让文化自信“动”起来。如今,互联网与现代技术不断发展,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让传统文化穿上“新衣”。从舞蹈“唐宫夜宴”到“纸扇书生”再到“洛神水赋”,从《元宵奇妙夜》到《清明奇妙游》再到《端午奇妙游》……N省广播电视台的节目频频“出圈”,利用网络科技与传统文化融入到虚拟场景中,让全国观众眼前一亮。文化节目再开新篇,唤醒传统文化魅力,满足百姓文化需求,这离不开科技额赋能。当地政府充分发挥创新创造力,将民间故事、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融合,借助数字化信息技术,这不仅激发了创新内生活力与动力,也吸引了更多年轻人关注,为文化节目出新出彩提供了重要支撑。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当今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交流、融合更加频繁,在奋进新征程,结合新时代条件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增强文化自信,输出更加“鲜活”、更加“灵动”的中华文化,才能实现从文化大国到文化强国的跨越。

 

把握前瞻思维 开拓未来发展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只有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因此,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铸就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坚定文化自信,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改善社会风尚、提升人民道德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站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战略高度,重新审视文化建设,把文化产业发展放在与工业、农业同等重要的位置来布局和规划,作为一项富民工程来抓。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思想文化引领、文艺精品创作、文旅融合发展等取得一系列成就,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提供强有力文化支撑和精神动力。

坚定文化自信,应加大文化人才培育,夯实全社会人才支撑。文化发展核心是人才引领,关键是培育文化人才。美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创作人才和经营人才。比尔·盖茨创造了微软帝国,乔布斯成就了不朽的苹果,都是高端人才起了决定性作用。然而,当前我们在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一些不足,如:队伍结构不合理、创作精品不多,协会团体缺乏系统性,政策扶持不全面等。因此,各级文化部门要从现阶段文化事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立足当地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培育一批文化创新创意人才,造就一批文化精英人才。

坚定文化自信,应推进文化科技产业,繁荣全社会文化业态。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杠杆,文化则是推进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历史上每次科学技术的重大进步,都对当时的文化发展繁荣产生了重要影响。河南以文化立省、文化强省,把文化提升至软实力的高度、生产力的高度,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建设和开发思路,跳出文化看文化,充分认识文化产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把文化资源大省推向文化强省建设。我们要做大做优做强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数字出版、新媒体、动漫游戏、电子竞技和数字娱乐等新兴文化业态,推动若干重大文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作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部署,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任务要求,为新时代新征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理直气壮向世界传播自身文化。

 

社会治理需跟着“民生”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得民心者得天下。百姓是组成社会的分子,是社会稳定的基本,是国家治理的关键。但是在社会治理过程中却出现种种矛盾纠纷,这样的纠纷矛盾损害部分群众利益,影响了政府形象。究其原因便是在治理过程中仍存在部分问题,忽视民意。因此,如果想要实现社会善治,在运用法治手段同时重点还需倾听民意。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有助于改善干群关系。正所谓“刚柔并济,相得益彰”,同样在社会治理中也得到相应的阐述。社会治理的“刚”,是指凭借法律约束、纪律监视、强迫控制等刚性手段,是社会治理的技术因素而社会治理的“柔”,是指依靠组织、协调、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协商等柔性方法,是社会治理的艺术分子。对于社会治理来说,刚性手段是有力保障,而柔性方法是维护人民利益必不可少的。缺少刚性,只重视柔性,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泛滥而无法节制只有刚性而缺乏柔性会导致矛盾激化,损害人民利益。因此,贴近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有利于改善干群关系。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基石。部分基层治理综合运用柔性调解这一“法宝”,有效防止矛盾纠纷激化,消除了群体性事件隐患“城市牛皮癣”破坏城市美观,污染社会风气,正是“柔情执法”落实了“门前三包”政策,取得良好效果对于流动摊贩,执法部门采取无肢体接触驱逐法,要求小贩离开。这些案例都说明,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维,加强软引导。因此,要转变治理理念,将“人”的需求作为社会治理的出发点,以柔性的服务深入人心,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倾听民情,开展社会治理,是建设法治中国的灯塔。共享单车如火如荼,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乱停现象也愈演愈烈,一度造成混乱广场舞遍布大街小巷,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却也给诸多居民带来噪音污染,而多部门却无“执法权”无证摊贩“一塌糊涂”,不仅影响交通,也影响卫生环境,成为城市的痼疾。这些案例都说明,面对社会发展中的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法治等刚性手段。因此,社会治理要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从严刚性执法,彰显法治权威,增强全社会的法治共识。

善于治理国家的人,必定通晓民情,通晓民情的人,必定亲近人民。简言之,就是群众路线。心里想着人民,心中装着人民,这是党员干部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乱。”走过百年多风云激荡的岁月,我们党不变的宗旨,是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利益,而社会治理也应以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刚易折,还需“柔情似水”,真正实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

 

建章立制 群策群力 做好社区治理“吹哨人”

随着社会治理矛盾的转型升级,群众需求也日趋多元化,如何做好社区综合治理、提供优质服务,是新的时代命题。“社区吹哨、党员报到”工作机制应时而生,通过党员“线上线下报到、因人设岗、积分评价”的方式,鼓励和引导在职党员干部主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参加社区建设、服务群众,以“小切口”带动“新变化”,整合多方力量资源,建立一体多元、协调联动的共治机制,以“哨”为令,闻“哨”而动。

做好社区治理“吹哨人”,要在“准”上有精度。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哨声”越精准,效率才能越高。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建立群众需求清单和党员资源清单,要完善“吹哨报到”流程,做到“哨到人要到”“报到事要了”,建立起从发现问题到监督评价,环环相扣、无缝衔接的社会治理责任“闭合圈”,确保解决难题“只吹一次哨”。

做好社区治理“吹哨人”要在“响”上有态度。立志不坚,终不济事。社区是基层治理的直接实施者,必须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大胆工作,要整合多方资源,聚力增效,为辖区群众带来切实方便。首先要做到辐射面广,摸清辖区党员底数,落实“双报到”服务机制,组建起一支召之即来的队伍其次要结合驻地单位需求,制定年度活动计划,做到资源共享、活动共办、要事共商。

做好社区治理“吹哨人”要在“久”上有深度。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吹哨报到工作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需定期召开联合会议。通报党员报到服务情况、具体解决事项情况和群众满意度等制定轮值制度、党员服务积分兑换管理办法及考核评价办法注重考核结果运用,将党员报到服务情况作为其提拔考核的重要依据,单位党组织在党员干部提拔使用时要书面征求社区党组织意见同时要配套开发党员干部“双报到”管理信息系统,减轻基层的工作负担,提升数据的精准度、供需的匹配度。

“社区吹哨、党员报到”是新型社区治理机制。这种治理模式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营造了文明和谐的生活氛围。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中,我们既要吹得“准”,还要吹得“响”,更要吹得“久”,做好社区治理“吹哨人”,保障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中国元素”走向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方寸之间,一览千年。中华文化对于我国子民、世界文化繁荣都至关重要。而今,我们看到“中国元素”走向世界,也看到世界接纳并学习中国文化,这些无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自信、宽广与博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利在当下、功在千秋。

坚持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从来治国者,宁不忘渔樵”。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也需要时刻体现为民服务的理念。比如,“电影下乡”“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均是坚持为民服务的体现,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社会发展现状、民生关心项目等内容以电影或图书的方式,送到群众家门口,用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提升群众文化修养和精神面貌再如,优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礼义仁智信”等儒家五常贯穿于国民教育中,让中华伦理发展向好,成为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的因素。因此,文化导向至关重要,唯有为民好、促社会主义发展的文化,才是我国文化自信发展的正确方向。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化发展从来不是一家独好,而在于百花争艳。在文化输出与引入中,不仅将中国优秀文化传递给世界,更将西方的优秀文化、南美的优秀文化、非洲的民族文化等引入国内,让中国人通过文化认识世界的不同与繁荣在文化发展中,能够将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服饰、文化习俗、文化技艺等同时重视,给予民族传承人政策扶持,让我国不同文化得以保留与发展在文化相融中,我们从内心深处尊重不同的文化,从行为表达接纳不同的文化,比如各地打造“回民街”、道教圣地、佛教圣地等,让不同的文化都能够获得生存发展空间。因此,用理念、政策、行动的支持,才能让中华文化百家争鸣,推进各类文化自信自强发展。

坚持创造转化、创新发展的路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文化发展不可一成不变,需要与时俱进。我们坚持守正创新。比如,在文化内涵方面,将封建迷信的“男尊女卑”“三寸金莲”等内容剔除,结合当下男女平等理念,宣传引导每个人都要实现自我价值,从而出现了很多职场女强人,真正实现“巾帼不让须眉”在文化形式方面,将传统舞蹈和现代科技融合,打造“千古情”等视听震撼的舞台效果,又将故宫文化活化,打造萌宠故宫精良的文创产品,还将中华传统乐器和诗词融入现代流行歌曲,让古今融合便于大众陶冶情操。因此,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守正并发展的正途,有效助力文化自强自信。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化发展必将在正确为民服务导向下、兼并包容发展下、守正创新推动下,走得更好,走得更远。用文化自信自强,促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