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考点及解题技巧
主旨观点题的转折文段
我们在做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时,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提问: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意在强调?这段文字旨在说明?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这类题重点考查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中心、主旨,判断作者的意图的能力,为主旨类题目。说到主旨题,就不得不提考试中经常出现的转折文段了,一说起转折文段,很多人都会理所当然地以为转折之后就是重点。但是所有的转折文段都是这样的吗?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内容转换,转折后引出作者观点
经常会有女生给男生发一种卡片——你很好,但是我们不合适。我们来看,这句话想强调什么呢?是真的想表达你很好吗?前一句话在说你好不好的话题,后一句转换了个话题,讨论合不合适的问题。像这种,前后内容转换,转折后引出作者观点的行文,重点在转折后的观点,也就是在强调我们不合适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做道例题感受一下。
例1:互联网时代,地球是平的,这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联系的互联世界中,已经冲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然而,不同的国家和地域,拥有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用户的管理方式和本地诉求也不尽相同,谁能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提升用户体验,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权,从而赢得一片广阔的市场。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在互联网时代:( )
A.满足不同的用户需求是竞争的关键
B.世界因技术而紧密联系
C.信息技术的飞跃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契机
D.互联网产品呈多样化发展趋势
【答案】A【解析】首先文段说的是互联网冲破了国家和地域的限制,接着用“然而”承接,发生了转折。转折后说的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域如何在竞争中拥有主动权,所以转折前后内容发生了变化,属于内容转换,转折后的观点才是作者想要表明的。也就是说强调在竞争中占据主动权的方法是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与此相符的只有A。
(二)内容对比,陈述不同情况
内容对比是指转折前后的话题并未发生变化,而是在说同一话题的两个不同方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文段先说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很多好处,然后用通过“但是”转折,指出也不能忽略科技发展对人类带来的威胁。转折前后都在说科技发展,科技发展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如果单纯将转折前或者转折后作为重点都是比较片面的,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概括全文。
例2:去年年底以来,专车服务迅速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专车”,选择更加多样化、体验明显改善:预约时间、上门接送、乘坐舒适、多种车型和价位……方便、舒适的专车服务,成为缓解城市居民出行难的“及时雨”。但是,也有消费者提出担忧,最多集中在安全方面。专车上并未安装GPS定位系统,也没有强制的保险和车辆安全性能检测,出现纠纷后会出现“求助无门”的现象。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专车市场的机遇与挑战
B.专车市场的发展瓶颈
C.专车服务模式的创新
D.相关部门监管的缺失
【答案】A【解析】前两句指出专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好处,“但是”进行了转折,后两句指出专车带来的问题,转折前后的话题并没有发生转换,转折前后内容对比,应概括转折前后,即专车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故选择A。
通过以上题目我们发现,在分析转折类文段的时候,不能简单地认为转折后就是重点,而是要分清,前后内容进行转换还是内容对比。
行测主旨观点题行文分析很重要
主旨观点题在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中相对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类题目,各位考生都知道需要判断作者意图,但不免会遇到一些瓶颈。常见的问题就是经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最后一句话是重点,但殊不知行文脉络分析才是做题根本。为了帮助考生突破这类题目,在此就通过一道例题进行讲解说明。
例题: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企业利益的源泉。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是“国家公民”之一,它有追求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权利,又承担着“积善扬德、助困扶弱”的社会责任。企业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竞争环境,企业慈善行为则可以博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和影响,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消费者对其产品也就更加信赖。因此,成功的企业既要做好自己的商业品牌,也要树立企业的社会公民品牌。
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
A.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一个成功企业的必要条件
B.企业慈善行为能够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C.成功的企业要做好商业与社会公民两个品牌
D.做慈善既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
【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由企业的社会定位入手,指出企业承担着“积善扬德、助困扶弱”的社会责任。然后阐明是因为企业需要依赖社会,而慈善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以及消费者的信赖,说明企业需要做慈善。文段最后一句,“因此”再次说明企业需要树立“社会公民品牌”即通过慈善承担社会责任。A项说明成功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但文段讨论的是企业需要通过慈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A并未点出“慈善”,排除。B项说明慈善行为对企业本身的好处,但文段讨论的是企业需要通过慈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B不是文段的主要内容,排除。C项来自原文最后一句话同义转述,表述正确,但文段讨论的是企业需要通过慈善行为承担社会责任,C不是文段的主要内容,排除。D项说明做慈善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保留。故本题答案选D。
言语理解片段阅读考点——标点符号
知识引导
在做句子填空题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明确整个文段的核心话题是什么。其次,我们也需要清晰地把握整个文段的行文脉络,也就是作者的思路。以上两点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其实,在我们做题的过程中,除了需要宏观把握以上两点以外,各位同学还应该要注意在整个文段中一种容易被忽略的具体提示信息,那就是标点符号。当我们所填句子前后出现标点符号,如:冒号、分号、破折号的时候,这些标点符号往往能够为我们解题提供方向。
顿号常常作为提示并举关系的标点符号,通过顿号连接的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确定空缺处语义。如果顿号后有体现顺承语义或程度加深的表述时,需要关注空前后的语义轻重,使之符合逻辑。
冒号前后相互解释说明,通过冒号,寻找可概括或具体解释提示信息的词汇。
破折号表示上下文是解释说明的关系,找到提示信息,之后归纳概括提示信息即可。
练习题
例1:相关研究表明,________________:由于气候变暖,中国冬小麦的安全种植北界已由长城沿线向北扩展了1至2个纬度;华北地区冬小麦正由冬性向半冬性过渡,东北地区粮食产量显著提高,水稻面积和总产量迅速增加;喜温作物玉米目前已经成为中国第一大作物。除了利好消息,气候变化也有不利影响:各种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各种病虫害危害加重,都会导致农业减产。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气候变化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以好处居多
B.气候变暖对农业的影响并不像想象的那么悲观
C.各种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突出
D.中国主要农作物的种植面积正在日益扩大
【答案】A【解析】首先,宏观分析,发现空缺句子位于首句,应起总领全文的作用。空后紧跟了一个冒号,由此可知空中的内容是对冒号后面文字的总结。再结合后文“中国冬小麦、华北地区冬小麦、东北地区粮食产量、中国第一大作物”等表述可知,此处主要强调的是对“中国农业”的影响。由“除了利好消息,气候变化也有不利影响”可得,前文主要讲的是气候变化的积极影响,据此选择A项。B项未提“中国”这一主体,排除,C、D两项均未体现积极影响,均排除。
例2:凡事绝非一日之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特别是对积弊日久、历史欠账较多的生态环境来说,更不可能一蹴而就、________,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劳永逸 B.一了百当
C.立竿见影 D.水到渠成
【答案】C【解析】根据“一蹴而就”以及“、”可知,横线处的词语应与“一蹴而就”并列表达相近含义,“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也就是说对积弊日久、历史欠账较多的生态环境来说,更不可能一下子就轻而易举地成功。再结合“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可知,空缺处要强调可以短期扭转、很快见到治理成效的意思。A选项,“一劳永逸”是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侧重于一次性做好之后不再费劲,不符合文意,排除。B选项,“一了百当”是指办事妥当、彻底。不符合文意,排除。C选项,“立竿见影”是指在阳光下把竿子竖起来,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刻见到功效。符合描述治理生态恶化问题能立刻见效的语境。D选项,“水到渠成”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侧重于“功到自然成”,C项“立竿见影”比喻行事能马上看到效果或付出能马上得到收获,不符合文意,排除。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例3:在我们的语言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给人以美好想象的描述阅读的嘉言隽语。比如“”——为了汲取知识,想方设法与自己的倦怠作战,因为只有读书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和未来。
【答案】悬梁刺股。
【解析】“——”提示上下文为解释说明关系,提示信息为“为了汲取知识,想方设法与自己的倦怠作战”。“悬梁刺股”是指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凿壁偷光”是指家贫但是读书刻苦。“襄萤映雪”是指家境贫苦,刻苦读书。只有“悬梁刺股”符合语境,故选择“悬梁刺股”。
行测主旨观点题要点——因果文段
在行测考试当中言语理解的分值占比较高,其中片段阅读主旨观点题更是绕不过去的重要内容,今天带大家来学习片段阅读中的一种文段类型——因果文段。
一、如何判断文段类型为“因果文段”
判断文段类型往往通过判定标志词,因果文段的判定标志就是因果词。比如: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因而、导致、造成等等。
二、“因果文段”的行文脉络
1.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对策
这样的行文往往文段首先针对某个事件阐述其产生的原因或者出现的问题,然后总结观点,或者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此类文段重点在结论或者对策上。
例题1: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方式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因此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强调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的舆论宣传环境与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信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A【解析】第一句提出问题——舆论环境变化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第二句通过“因此”提出对策——政府需要改变方式应对新情况,文段属于“分析原因+提出对策”,重点在对策。A项,符合文段主旨,保留;B项不同时期政府的比较、C项剖析政府舆论压力增大的原因、D项分析通信技术与舆论环境变化的关系,均并非文段重点内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2.分析原因+阐述事实
文段首先针对某个事件阐述其产生的原因,然后陈述客观事实。文段的主旨并不是阐述客观事实,而是分析客观事实的原因,此类文段重点是客观事实产生的原因。
例题2:纵观各国货币发展历史,货币国际化虽然给所在国带来一定风险,但却远远低于带来的好处。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高,就意味着在出国旅游、消费、留学的过程中可以较为便利地用本币进行支付,不必经过繁琐的汇兑程序;从政府角度看,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发行本国货币为国际赤字融资,相当于对别的国家征收了“铸币税”,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了国际化。
这段文字意在:( )
A.揭示促使货币国际化的原因
B.说明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结果
C.提醒货币国际化潜藏的危险
D.剖析货币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答案】A【解析】第一句,说明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远低于好处。第二句,通过关键词“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从政府角度看……”分别从老百姓和政府的角度具体说了货币国际化都有哪些好处。第三句,通过“因此”陈述事实: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了国际化。文段重点是在说许多国家货币走向国际化的原因。A项,符合文段重点内容,当选。故本题答案选A。
通过上述两道例题的分析,相信你已经了解了“因果文段”两个类型,以后做题中注意通过“因果词”的敏感性,分析判断文段属于因果文段的哪种行文脉络,对“症”下药快速锁定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