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凝聚以德辅治强大动能
2023-09-22 01:44
来源:政华公考

凝聚以德辅治强大动能

加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立根塑魂、正本清源,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推动思想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浙江省桐乡市在全国率先开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实践,较早将“德治教化”作为培育社会治理内生动力的基本途径,通过一系列深化公民道德建设的创新举措,形成了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浓厚氛围。近日,调研组深入桐乡市多个乡镇、农村、社区实地走访,与亲历桐乡市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实践的群众代表、党员干部、基层组织负责人、道德模范等面对面交谈。在此基础上,总结工作成效和经验启示。

一、基本情况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内涵不断延展,道德建设的实践需求也持续增长,迫切需要加快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道德建设手段载体与务实管用的长效机制。

浙江历来人文渊薮、德治兴盛。在“八八战略”指引下,20年来浙江持续推进“文化大省”建设,以文铸魂、以文育德、以文传道、以文兴业、以文塑韵成效显著。桐乡是茅盾、陆费逵、丰子恺、钱君匋等文化名人的故乡,深袭“诗礼传家”、“耕读传家”、崇德重教的江南文化传统,又乘着改革开放先行的东风跃升为全国百强县。在经济转型、生产方式变革、人口流动加剧带来的社会治理探索中,桐乡市充分发挥道德的先导、教化和支撑作用,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积极探索“德治物化”、“德者有得”机制,不断增强道德的引导力和约束力。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桐乡市积极探索基层公民道德建设创新实践,以乡风文明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思想引领、素质提升、风尚浸润、文化赋能,借助“千万工程”实施,不断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夯实了基层社会治理的根基,促进了道德实践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的良性互动,城乡人居环境和群众精神风貌不断改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2022年11月18日,浙江省“六学六进六争先”巡回宣讲团走进桐乡市开发区(高桥街道)伯鸿城市书房,以沙龙访谈的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桐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农村环境和美宜居。走进桐乡农村,白墙黛瓦、流水悠悠,一幅幅和美乡村图景徐徐展开,“千万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随处可见。桐乡市村规民约修订100%全覆盖,“三治结合”积分制管理全面实施,形成德治量化赋分与水环境治理、城中村改造、垃圾分类等工作相结合的道德评议、晾晒曝光体系。在桐乡市越丰村,以往新农村聚居点“毁绿种菜”时有发生,村里因势利导集中开辟“三治菜园”,目前252户农户全部参与“积分换菜地”,村庄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改善。“现在不光是种菜,鸡鸭散养、乱堆乱放等可能影响环境的行为都通过积分规范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比以往整洁多了。”越丰村村民沈菊芬夸赞道。

社会风尚正气充盈。“假如时光可以倒流,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因为这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本能,更是成长过程中,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环境塑造了我内心这样一种向善的信念。”这是2022年度“中国好人”沈东、陆晓婷发自内心的一句话。2022年7月19日,他们不顾危险,徒手接住了6楼坠楼的女童。他们的事迹经短视频传播,引起了众多网民点赞。这是桐乡市许许多多“最美”现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桐乡市已产生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中国好人”13人,省级道德模范3人,各级道德模范、好人512人。“最美”精神滋养道德沃土、点亮向善明灯,在桐乡市形成了“人人争做正能量发光体”的群体共识。

精神家园成风化人。桐乡市农村文化礼堂于2019年实现全覆盖,依托文化礼堂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每年开展理论宣讲、文化文艺、健康科普、志愿服务等活动8000余场,惠及群众30余万人次。目前,桐乡市已建成农村文化礼堂176家,伯鸿城市书房、乡村书屋等智慧阅读平台169家,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1200余个,形成城乡一体、全域融合的“10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在桐乡市城西村,本土民营剧团乌青剧社办起了“网红小剧场”;全国首个“学习强国”主题村坐落于桐乡市堰头村,村民们每周自发在村里的“初心茶馆”组织起各类主题宣讲。不少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表示,“火热的乡村文化活动,为青年创客、文化名师提供了一个创业创新的平台”。

文明新风吹拂人心。一城文明风,满城皆新景。桐乡市已建成县级文明家庭1000余个,“百村万户亮家风”100%覆盖,“子恺家风好传承”获评“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作为全国妇联移风易俗工作试点,昔日农村喜宴大办酒席的攀比之风明显好转。过去1年多,农村宴席平均菜价下降40%,节省费用5700余万元,参加节俭办宴农户占办宴总户数的70.3%。越来越多的桐乡年轻人自觉成为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参与者。2023年5月,洲泉镇村间小道上5盏路灯渐次亮起,这是用一对新婚夫妇主动缩减婚礼规格后捐出的8000多元购买的。当地村民感慨道:“这对年轻人树了好榜样,把简办婚礼省下来的钱买了路灯,我们再也不用摸黑回家了!”

城乡社区幸福和谐。桐乡市实现浙江省“平安县(市、区)”十八连冠,获评“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近3年来,全市刑事案件发案数下降24.6%、安全生产事故数下降39.1%、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数下降12.5%,连续3年被评为全省无信访积案县。建成省级善治示范村129个,形成了“小邵工作室”、“麻花议事团”等一批群众评议组织,全市参与议事居民超过10万人次,群众满意率达95%以上。截至2023年7月,桐乡市在“志愿浙江”平台注册志愿者人数突破24万,注册志愿者比例达23.1%,每万人常住人口活跃志愿者率达15.3%,超出全省指标2.3个百分点,志愿者信用时数多年位居全省第一。

二、主要做法

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工作,亲自部署实施浙江省文明素质工程,并多次强调,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明确指出,要持续深化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桐乡市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不断创新各类平台载体,把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和制度优势,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

尊重群众主体,构建道德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乡村道德建设,深入挖掘乡村熟人社会蕴含的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进行创新,强化道德教化作用,引导农民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桐乡市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将道德建设融入百姓日常生活,成立“道德评议团”、“妇女议事会”、“乡贤参事会”等群众性组织,以评议群众身边“小事小节”入手,调解邻里纠纷、化解家庭矛盾、决策公共事务、推选先进典型。“道德评议团”以评定事、以评明德、以评促教,在“百姓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教化与舆论引导中,实现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提升,形成了“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的集体干事氛围。推广“崇学奖”、“好婆媳”、“好少年”等民间道德奖,强化乡村熟人社会道德规范的引导力、影响力,将逐步陌生化的社会重新链接为“熟人社会”,凝聚形成基层村社道德共同体。

盘活文化资源,厚植传统美德沃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桐乡市在推进人文名城建设中深挖传统文化富矿,赋予传统美德以新的时代价值与人文特质。深耕细作茅盾、丰子恺、钱君匋等名人文化,以人文之美渲染城市之魂,形成持久渗透、浸润教化;保护传承马家浜文化、吴越文化、农耕文化、运河文化等,以展览、研学、体验等各类形式引导市民从千年文脉中汲取生生不息的人文精神;深入挖掘革命前辈沈泽民、张琴秋、王会悟等为代表的红色文化,重温先辈光荣历史,凝塑深沉家国情怀。


浙江省桐乡市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心,充分彰显了文化的道德浸润功能。图为2022年3月10日,桐乡市石门镇东池村举办蚕桑丝织技艺大赛,展示传统技艺,传承蚕桑文化。桐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创新载体设计,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完善推广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接诉即办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方式;创新用好村规民约等手段,倡导性和约束性措施并举,绵绵用力,成风化俗。桐乡市建立并完善道德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将道德建设落地、落实、落细。村民商议量身定制“一村一规”,通过村规上墙、村规入歌、村规诵读,以村规民约三字经等个性化的“村言村语”规范日常生活。将道德建设融入组织规章、行业守则、职业规范等的制定,拓展至企业、商圈、专业市场、社会组织等,将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志愿服务、爱护环境等内容约法立章。用好绩效考评“指挥棒”,将乡风文明建设纳入全市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实现组织保障、目标设定、效果评估等运行机制长效管理。创新“三治结合”积分管理模式,细化30余类加减分事项,建立一户一账,实行动态赋分,每月张榜晾晒,并通过数字管理系统,将积分评定灵活用于推优评先、集体股份分红、金融信贷、养老服务等数十项优先礼遇,树立起“有德者得、失德者失”的鲜明导向,用“小积分”积攒出“大文明”。“没有担保、没有抵押,靠自己的信誉就能实现贷款即时到账,消除了我们发展的后顾之忧。”桐乡市荣星村农户田玉珍介绍。截至2023年6月,“三治信农贷”已授信农户12.47万户,授信总额316.56亿元,累计发放贷款128.56亿元。

坚持德法并重,夯实社会善治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必须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桐乡市坚持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将法治思想融贯于道德教化之中,建立健全德法并举的矛盾调处化解机制与诚信建设长效机制。依托调解员、律师、法官、检察官等专业队伍,组建“法律服务团”、“道德评议团”,打造“板凳法庭”、“和事佬调解室”等一批治理品牌。在羊毛衫市场、皮草市场等市场主体集中区域建立联合党支部、实行党员商户亮身份、订立市场公约、推选“金牌商户”,让诚信成为个人和企业的重要“通行证”。

充实精神生活,在共同富裕中推进精神富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桐乡市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注重破解精神文化产品的城乡、区域分配不均衡,将精神共富的“蛋糕”做大做好、切好分好。首创“移风易俗共富基金”,推广农村红白喜事“瘦身菜单”,引导有意愿、有能力的村民将节俭办宴资金用于崇学助学、敬老祝寿、拥军优属、扶危救困及公益服务购买,变“办喜事”为“做好事”。开展“精神家园”社会化、市场化运作试点,为群众量身定制“文化大餐”,增强基层文化阵地向心力,实现“大门常开、活动常态、内容常新、队伍常驻、群众常来”。构建图书馆、文化馆、非遗馆全覆盖、一体化服务体系,打造智慧书房全民阅读平台,充实市民身边的“精神粮仓”。

三、经验启示

桐乡市持续推进“三治”建设,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频共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打造了鲜活的区域样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坚持思想引领,明确价值导向。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实践是思想的展开。桐乡市公民道德建设之所以取得突出成效,关键在于不折不扣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战略擘画。早在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指出,要认清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什么,GDP、财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标,但都不是最终目的,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20年来,桐乡市牢记嘱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公民道德建设根本任务,坚持理论先行,思想铸魂,大力开展“我们的新时代”群众性宣传教育,打造“桐乡大讲堂”等宣讲品牌,推广“学习强国”主题乡村建设模式,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精神文明浸润田间地头。理论认同越彻底,信仰信念越坚定,道德境界会越提升。桐乡群众发自内心地讲“共产党好”,不仅仅因为他们享受了国家发展的红利,更重要的是明白了“小家”与“大家”、“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把理论武装放在首要位置,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让理论的力量转化为向上向善的道德动能。

坚持群众路线,激发内生动力。公民道德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如何激发群众参与意愿,让道德建设成为群众自己的事,是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一个难题。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桐乡市各级基层党组织扮演了领导者、组织者、推动者的角色。通过选树一批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企业家等为主体的新乡贤代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建立覆盖城乡、参与广泛、机制健全的志愿服务队伍,助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道德治理共同体。在以党建引领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党的领导并不是党组织包揽一切,而是唤醒群众、组织群众、动员群众,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只有“大家一起干、好坏大家判、事事有人管”,才能激发出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公民道德建设才能深入人心,获得源源不绝的内生动力。

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道德实践。作为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地区,桐乡市也较早遇到了“富起来以后怎么办”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多次强调,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面对富起来后的各种道德难题,桐乡人积极进行创造性探索和解答,也在解决道德难题的过程中获得了发展红利。无论是在乡村、社区,还是在企业,桐乡市公民道德建设的各种举措,都是建立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基础上的,群众满意、群众配合,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道德建设的温度。这些年来,桐乡市之所以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始终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是因为全市上下深刻领悟到“德”与“富”的辩证法,深刻认识到思想道德问题关乎人心向背、关乎长远发展,在松软的道德地基上筑不起经济大厦,必须在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上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2023年8月7日,一名外卖员在浙江省桐乡市街头的“爱心冰柜”取水。在桐乡市,“一杯水”公益接力已持续5年,越来越多的商家、市民踊跃加入,为户外工作者送去爱心。桐乡市委宣传部供图

坚持传承发展,激活文化基因。桐乡市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有丰厚的传统道德资源和红色文化资源。多年来,桐乡市着眼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多元的需求,深耕细耨独特文化资源,打造桐乡人的精神家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桐乡市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心,充分彰显了文化的道德浸润功能,也在创造性的道德实践中打造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过去与未来交相融汇的文化景观,为如何激活传统文化道德基因、构筑现代道德文明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坚持系统观念,实现整体推进。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社会参与,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来做。在公民道德建设过程中,桐乡市注重运用系统思维推动工作,通过抓重点带全面,抓条线带整体,汇聚各方面力量形成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合力。党员干部、青少年群体、新乡贤作为重点群体,在桐乡市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牵引作用。特别是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的提高,成为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的重要力量。桐乡实践告诉我们,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放在社会系统中看待,不能脱离开社会生活孤立地谈道德建设;必须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系统工程,抓住关键环节和重点人群,实现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最终才能实现社会道德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抓实抓长,做到久久为功。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通过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载体,寓教于乐,入耳入脑,深入人心,潜移默化。桐乡市从健全组织、完善制度、考核激励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了一整套让虚功不虚的工作机制和典型做法。通过“三治+积分”、“三治+金融”,让“德者有得”有了抓手;“民约、民议、民办”的工作方法让居民真正成为道德建设的主体。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既要“常抓”也要“抓长”。“常抓”就要有载体才能抓实,让公民道德建设有落点。“抓长”就要立制度,注重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挥好制度管根本、管长远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只要我们坚定道德追求,不断激发全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就一定能够为中华民族乘风破浪、阔步前行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充分总结道德建设的经验,把握道德建设的规律,创新道德建设的形式,有助于进一步推动公民道德建设打开新局面、开创新境界。

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深化思想铸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这一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开展公民道德建设的科学思想方法;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遵循,从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强化制度育德,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一项长期性、根本性的工作,努力构建具有刚性约束和组织保障的制度体系;把公民道德建设纳入全局工作一体谋划,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群团协同发力的工作格局。迭代“数治”载体,借助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迭代升级群众喜闻乐见、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拓展积分制、“信用+”等场景应用新模式、新领域,以“数治+德治”持续激发内生动力。持续成风化人,适应新时代以德立身、以德兴国的需要,推动公民道德建设的最新实践成果加快转化为制度成果、理论成果,持续加强党员干部、青少年、社会公众人物等重点群体的教育引导,丰富道德实践活动,着力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社会氛围。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