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行测判断推理:巧用方法 解朴素逻辑题
2023-10-06 02:36
来源:政华公考

行测判断推理:巧用方法 朴素逻辑题

“三足鼎立”解朴素逻辑

行测考试中,不少考生感觉朴素逻辑题目比较头疼,根本原因就是没掌握方法,今天就带领大家共同学习一下朴素逻辑中常用的方法:突破口法、排除法、假设法。

突破口法:“关注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元素”是经常用到的一个突破口,我们通过一个题目来感受一下。

【例】某机关接待科一日迎来三位访客:老赵、老钱和老孙。会谈后,该科三位同志发现,本科的科长、副科长和科员三人的姓恰好与这三位访客的姓一样。另外,还存在下列情况:

1访客老钱的家在无锡。

2访客老赵是位老工人,有28年工龄。

3副科长家住在南京与无锡之间的某地。

4科员与孙姓同志竟然是小学同学。

5访客之一是副科长的邻居,他也是一位老工人,工龄按年头算恰好是科长任职时间的3倍。

6与副科长同姓的访客家住南京。

根据上述情况,可以推出下列哪项判断为真?(   

A.科长姓赵,副科长姓钱,科员姓孙

B.科长姓钱,副科长姓孙,科员姓赵

C.科长姓孙,副科长姓赵,科员姓钱

D.科长姓孙,副科长姓钱,科员姓赵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已有信息,出现频率较高的为副科长,因此从副科长入手,由61确定,副科长不姓钱。由125可知,副科长的邻居非老赵和老钱,所以副科长的邻居是老孙。故副科长不姓孙,副科长姓赵,对应选项,选择C项。

排除法当选项信息较为全面的时候,我们可以将四个选项逐个带入题干条件中进行验证,就能快速锁定答案。

【例】甲、乙、丙均为某大学的知名教授,三人分别研究音韵学、文献学、敦煌学。并且研究音韵学的比甲的学术成果多,乙的学术成果与研究敦煌学的学术成果相当,研究敦煌学的学术成果比丙的研究成果少。

由此可以推出三人的研究方向是:   

A.甲研究敦煌学,乙研究文献学,丙研究音韵学

B.甲研究音韵学,乙研究文献学,丙研究敦煌学

C.甲研究音韵学,乙研究敦煌学,丙研究文献学

D.甲研究文献学,乙研究敦煌学,丙研究音韵学

【答案】A【解析】观察题干“乙的学术成果与研究敦煌学的学术成果相当”可知乙不研究敦煌学,由此可以排除C和D根据“研究敦煌学的学术成果比丙的研究成果少”可知丙不研究敦煌学,由此可以排除B。故本题正确答案为A项。

假设法:常适用于真假话问题。

【例】甲乙丙丁四人的车分别为白色、银色、蓝色和红色。在问到他们各自车的颜色时,甲说:“乙的车不是白色。”乙说:“丙的车是红色的。”丙说:“丁的车不是蓝色的。”丁说:“甲、乙、丙三人中有一个人的车是红色的,而且,只有这个人说的是实话。”

如果丁说的是实话,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甲的车是白色的,乙的车是银色的

B.乙的车是蓝色的,丙的车是红色的

C.丙的车是白色的,丁的车是蓝色的

D.丁的车是银色的,甲的车是红色的

【答案】C【解析】假设乙说的是实话,乙和丙的车都是红色的,不符合题意,假设不成立,说明乙说的是假话,乙的车不是红色的、丙的车不是红色的,那么丙说的也不是实话。所以说实话的是甲,甲的车是红色的。进而根据丙的话为假可知丁的车是蓝色的。又甲的话“乙的车不是白色”是实话,所以乙的车是银色,则丙的车是白色的。对照选项,可知C项符合。

建议大家,解朴素逻辑的题目如果发现给定题目有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元素,可以使用突破口法如果发现给定题目的选项较为全面,可以使用排除法如果发现是真假话问题,可以使用假设法。

 

朴素逻辑之关联性信息

在行测备考中,朴素逻辑题一直是大家学习的重难点,除了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来整理题干,我们还要学会找推理的突破口。今天,就带大家学习寻找朴素逻辑题突破口的一个方法——找关联性信息。

关联性信息指的就是题干中关联了其他信息最多的那个信息,也就是题干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信息。那么根据这个关联性信息我们怎么来做题呢我们带入具体的例题中来看。

例题在地图上,有一字相邻排列着5个小国,已知:

1A国既不临着B国,也不临着C国

2D国既不临着E国,也不临着C国

3E国既不临着B国,也不临着C国

4A国没有内流河:

5有内流河的是排在第一和第四的小国。

由此可见,排在第二的小国是:   

A.A           B.B           C.C          D.D

答案【解析】题干给了5个条件,确定性的信息是4和5,但是无法将国家和顺序明确起来,我们观察2和3发现,E的出现频率很高,可以得出E和BCD都不相邻,那么总共五个小国,E只能和A相邻,E排在第一或者第五,而A相应排在第二或者第四,但是4条件说A没有内流河,则A不会排在第四,则A只能排在第二,所以选A。

这道题就是将与E这个元素相关联的信息串联起来,逐步结合其他条件推理出正确答案。

掌握好了这个方法之后,我们“趁热打铁”再做一道题练习一下。

巩固训练在某高速公路的一段,一字相邻地搭列着五个小镇,已知:

1落霞镇既不要临着古井镇,也不临着荷花镇

2浣溪镇既不临着紫微镇,也不临着荷花镇

3紫微镇既不要临着古井镇也不要临着荷花镇

4落霞镇没有木塔

5有木塔的是排在第一和第四的小镇。

由此可见,排在第二的小镇是:   

A.落霞镇         B.荷花镇         C.浣溪镇         D.紫微镇

答案A【解析】我们按照例题的解析思路来看一下这道题,确定的信息是4和5,但是这两个信息没有办法给我们直接的排位关系,2和3两个条件,涉及最多的要素是紫微镇,紫微镇与浣溪镇、古井镇、荷花镇都不相邻,所以紫微镇只能与剩下的落霞镇相邻,紫微排在第一位或者第五位,而落霞镇则排在第二位或者第四位,4说落霞镇没有木塔,5说有木塔的在第一位和第四位,所以落霞排在第二位,此时紫微排在第一位。

 

朴素逻辑之如何找突破口

朴素逻辑的突破口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确定性,即从题干中找一些肯定表述或者最值表述的信息。二是关联性,即题干出现最多的元素或多维度信息。具体在题干中如何运用,我们看下面的例题。

1某村甲、乙、丙三个青年进城务工,三人年龄各不相同,一人做了快递员,一人做了理发师,一人做了厨师。现在知道甲比快递员年龄大厨师比理发师年龄小乙的年龄最大。

由此可以推出:   

A.甲的年龄最小                      B.乙是厨师

C.丙是快递员                        D.三人年龄大小无法确定

答案C【解析】题干中“乙的年龄最大”为最值表述,可以作为本题的突破口。根据乙的年龄最大,可以推出乙的职业不是快递员,也不是厨师。所以乙的职业只能是理发师。再看“甲比快递员年龄大”,所以甲的职业就是厨师,那么丙就是快递员。故选C。

2在某大河流域,有一字相邻的5个城邦,已知;(1甲城邦既不临着乙城邦,也不临着丙城邦;(2丁城邦既不临着戊城邦,也不临着丙城邦;(3戊城邦既不临着乙城邦,也不临着丙城邦;(4甲城邦不是民主政体;(5属于民主政体的是排在第一和第四的城邦。

由此可见,排在第二的城邦是:   

A.甲城邦            B.乙城邦           C.丁城邦        D.戊城邦

答案A【解析】从题干可知丙城邦在1)(2)(3中共出现3次。所以丙城邦为突破口,可知丙城邦只能和乙城邦相邻。由23可知,戊城邦仅和甲城邦相邻,可知丙城邦和戊城邦分别排在第一或第五。由4)(5可知,甲城邦不在第一和第四,可知戊城邦不在第五,在第一,甲城邦排在第二,故选A。

 

行测朴素逻辑为何“紧追不舍”

在行测逻辑判断中有一种题型让大家比较为之苦恼:它并不像其它逻辑类型题那样有“华丽”的理论及知识点,也没有一个过统一的含义,它就是我们又爱又恨的朴素逻辑。它虽然叫朴素逻辑但做起来一点也不朴素,既要有脑筋急转弯的灵活性,还有奥数的缜密性。它总是带着那层神秘的面纱,让我们产生无限的“遐想”。今天就为大家来揭开这层神秘面纱

认清朴素逻辑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首先我们要充分认识和认清朴素逻辑。知道这种题型是什么并与其他的题型的区别,掌握这种题型的规律与特点,这是我们第一要做到的。对此,很多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这么简单的事还用强调吗对的,它虽简单但却是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靠的就是基础,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认清朴素逻辑不仅是让大家去区分它与其他题型,更是要大家知道它是多么的与众不同。

紧追不舍方得始终

当解这种题的时候大家要秉持的一个思想,那就是题干给出的相关内容皆为正确的。小伙伴们千万不要去质疑题干,因为在部分题中你可能会发现其所描述内容与我们认知不一样部分话述读起来拗口别扭等。这时候你要不断提醒自己题干都是真的,是准确的。带着这种思想细读题干并加以整理。

读完题干后呢,我们要做的就是要知道应如何下手。在这,有一个方法叫做找突破口。找突破口就是针对这种题型我们应该如何下手,从何处去着手去解题。突破口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关联性”另一为“确定性”。

我们要从这两个方面下手,但存在一个问题,大家找突破口找得很准,可接下来总出问题。问题就在于不知再去找什么。这时候大家要注意了,当你找到突破口的时候,不管是确定的还是关联的,根据这个突破口推出什么结论后,千万不要放弃这个结论,要以这个结论为纽带在题干中寻找与其相关的信息,以此类推往下走。就像破案,手中有一个线索顺藤摸瓜,紧抓不放最终得出答案。

下面通过例题进行讲解说明:

例题甲、乙、丙三人大学毕业后选择从事各不相同的职业:教师、律师、工程师。其他同学做了如下猜测:

小李:“甲是工程师,乙是教师。”

小王:“甲是教师,丙是工程师。”

小方:“甲是律师,乙是工程师。”

后来证实,小李、小王和小方都只猜对了一半。

那么,甲、乙、丙分别从事何种职业?(   

A.甲是教师,乙是律师,丙是工程师

B.甲是工程师,乙是律师,丙是教师

C.甲是律师,乙是工程师,丙是教师

D.甲是律师,乙是教师,丙是工程师

答案D【解析】针对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找多维度的信息,小方说的乙是工程师,它涉及乙和工程师的信息,同时小李说的甲是工程师,乙是教师,也涉及到乙和工程师的信息,分析发现小方的后半句不能为真,如果为真,则小李说的两句话都假。因此小方的后半句一定为假。根据三个人“都只猜对了一半”可知小方的前半句为真,即甲是律师结合小王的话可知丙是工程师,则乙是教师。故本题选D。

其实朴素逻辑总给我们那种无中生有、暗渡陈仓的感觉,我们要想解决掉它就要把它的每条路都堵死,像打地鼠一样紧追不舍把它“打出来”。记住紧追不舍放的始终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