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类模拟题之诗词中的“马哲”
在公共基础知识考试中,考查的内容非常广泛,政治、经济、法律、科技、地理、历史、文化等无所不含,需要广大考生具有非常丰富的积累,在此将各类学科的题目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助力大家针对性备考。
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句话揭示了:( )
A.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B.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C.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因的相关知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强调事物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事物自身,体现了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故本题答案为D。
2. “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这说明:( )
A.外因不一定通过内因起作用
B.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
C.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过程
D.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本原因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内外因的相关知识。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A、B、D三项错误,不选。题干“树不修不直,人不教不才”,“遇良医得生,遇庸医致死”都强调事物的外在因素对事物发展的影响,体现了外因在一定条件下能够改变事物发展的进程。C项正确,当选。故本题答案为C。
3. 东汉哲学家王充在《论衡·状留篇》中说:“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下列语句与其蕴含相同哲理的是:( )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
C.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
D.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质量互变规律。“故夫河冰结合,非一日之寒;积土成山,非斯须之作。”强调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能够引起质变。A项,“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强调量变是质变的基础,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A项正确,当选。B项,“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意思是做事要善于审视度势,抓住时机,时机不成熟不可以贸然行动,对于事物要研究分析透彻,找到其发展变化的趋势和规律,不可以违背事物的本质规律而采取行动,体现了要尊重客观规律,B项不符合题意,不选。C项,“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意思是国家没有固定的奉祀人,君臣之间也没有固定的位子,这是自古以来的道理,体现了事物的发展变化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C项不符合题意,不选。D项,“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意思是想要将他除掉,先要让他感觉自己的地位被巩固了,消除他的戒心,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D项不符合题意,不选。故本题答案为A。
4.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出自荀子的《劝学》,其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B.辩证的否定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外部的否定
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辩证的否定观。A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着的双方既斗争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A项错误,不选。B项,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B项错误,不选。C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C项正确,当选。D项,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并通过自我否定实现自我运动、自我发展。D项错误,不选。故本题答案为C。
5.下列哪句古诗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哲学原理(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C.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D.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否定之否定规律。A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体现了现象和本质的关系,A项不符合题意,不选;B项,“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强调社会的进步是阻挡不了的,B项不符合题意,不选;C项,“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体现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C项不符合题意,不选;D项,“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中的“成此景”表明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出艰辛”表明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体现了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D项正确,当选。故本题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