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面试综合分析题应对方法
如何思考
良好的综合分析能力可以展示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也可以展示考生对时政的积累,充分展示政府思维。因此,对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察,一直是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考试的重中之重。如果考生能够掌握综合分析的回答技巧和思维技巧,就能让考官耳目一新,最终在面试中取得成功。今天就通过一道题目告诉各位小伙伴如何提高综合分析能力,更加自如地回答考官问题。
【例题展示】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围炉煮茶”则成了现代年轻人流行的风尚。有人说:“茶叶,离开了茶文化,就只是一片叶子。”对此,你怎么看?
【存在问题】
1.表明观点存在表述比较宽泛,缺少大局意识和政府思维的情况。比如:我认为“围炉煮茶”是好的,我觉得值得推广。
2.题目分析不全面,角度比较单一;作答内容没有知识的补充,使得整个分析内容过于浅显,达不到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要求。
3.对策建议较为宏观,缺少可操作性。比如:媒体要加大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如何思考题目】
一、观点明确大局观
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申遗成功,对于进一步弘扬传播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推动茶文化内涵式发展和立体化呈现意义非凡。非遗不只代表历史,更应满足当下、适应未来。
二、辩证思维重点观
1.一片茶叶,凝结智慧与匠心。小小一片茶叶,凝结着千百年来中国人的智慧和匠心。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国家。而悠久的历史,从南到北巨大的纬度跨度,都让一片茶叶,在云南、在广西、在海南、在浙江,有了不一样的制法,形成精细、完美、复杂的制茶工艺。此次申遗成功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涉及15个省份的44个国家级项目。让山间一片叶,讲述着关于文明与生活的故事,沉淀着中华文明独特的价值理念。
2.技艺传承,融入现代生活。家族传承、师徒传承和社区传承,40多所中职和80多所高等院校开设茶学和茶文化专业,《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五年保护计划》制定施行,茶书馆、茶文化研学、茶旅融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既是古老的,又是年轻的,多样的传承体系赋予古老技艺新的生命力。从景点的品茶坊、赏茶线,到都市的“围炉煮茶”,除了可以沉浸式游览茶乡美景,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观看茶艺表演,品尝茶叶饮食,既促进了茶旅融合,又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3.以茶为媒,助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早在唐宋时期,源自中国的茶以及茶文化就通过茶马古道等,翻山越岭、漂洋过海,传遍全球,为世界所共享,从而推动实现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互动交融。现在,中国茶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和平使者,据统计,全球至少有50多个国家种茶,有120多个国家从中国进口茶叶,全球喜欢饮茶的人数超过50多亿。世界友人通过一片茶叶了解中国的地大物博,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茶为媒,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将让彼此共享更多元美好的未来。
三、对策建议具体化
第一,关注传承,提升保护意识。将鼓励传承人按照传统方式授徒传艺,依托中职院校和高等院校培养专门人才,巩固代际传承;举办保护传承培训班,加强能力建设;建立研学基地,编写普及读本,开展相关巡展活动,提高青少年的保护意识。
第二,关注弘扬,加强宣传力度。茶文化的传承保护还需有关部门持续发力推进,在研究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绿色发展、活态传承、多元融合和强农惠农等方式,使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同时助力中国茶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推动茶文化及相关产业“走出去”,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
找出问题还要解决问题
公考面试中综合分析题属于重点题型,所谓综合分析就是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把事物视为多层次、多方面、多阶段相互联系的统一体,对各部分和各要素进行周密地分析,把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归结起来,从整体上真正认识客观事物。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中,通过对考生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可以判断考生思维是否敏锐、严密,能否系统、全面、准确地分析事物,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问题的症结,较好地完成工作。因此,在公务员结构化面试中,对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测试不单单停留在分析问题寻找原因上,往往同时还伴随着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在此进行展开讲解。
一、常见问题
1.事实不清:对热点事实不了解。
对于热点事实不清主要体现在:不清楚事件的五个“W”(what、who、when、where、why)、不熟悉相关政策、不清楚相关背景,则导致无法有效作答。
2.方法不明:对分析方法掌握不科学。
在面试考场中,不少考生在明晰热点事实的情况下,常常因为分析方法不当而表现不佳。考生常常因为孤立、局部、静止、片面地看问题导致答题有失偏颇,得分不高。
3.观点不当:观点偏激。
在面试考场中,考生因为社会阅历不足,在观点上常常会栽大跟头。主要体现在:一,观点偏激,有点愤青的感觉,这主要发生在对于社会丑恶现象的批判上;二,观点剑走偏锋、与主流观点存在重大偏差,这主要发生在存在争议的热点试题中;三,观点错误,不能有效反映试题本身的主旨,这主要是对热点本身的错误理解导致的,常常出现在一些难度较大、存在不少陷阱的试题中。
4.素材不足:无话可说。
素材就是答题的血肉,没有血肉做支撑的答案是难有亮点的。部分考生往往苦恼于无话可说,没有名言警句铺垫,没有鲜明事例论证,没有规范语言支撑,甚至无法寻找合适的语言组织答案。这些都是考生缺乏素材的表现。特别是在作答观点理解类、漫画类试题时,素材显得更为重要。
5.内功不深:缺乏理论基础。
对于考生来说,内功不够深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内功不深造成问题看得不透、谈得不深,始终做表面文章。考查考生内功的综合分析题主要集中在社会热点类、观点理解类、政策理解类试题中。
二、两大思维助解综合分析题
(1)辩证思维
从综合分析题目考查的重点和意图来看,主要是看考生能否全面地看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全面地观点是辩证法的主要观点。因此,辩证思维是作答综合分析题目的最重要思维。辩证法强调要分清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看事物的主要方面,看主流。
(2)发散思维
从综合分析题的评分来看,要求广大考生多角度、多方面、多层次、多视点地看问题,多多益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视角不一样,答题的思路不一样,这就形成了具有自己思考的个性化解读,突出了自身特色,形成了比较优势,加重了胜出的砝码。
难度高怎么办
综合分析题型是公考面试中的重点题型,几乎属于必考题型,相对来说也是比较难的一个备考环节。其中常见的有社会现象、政策理解、名言警句等不同的考查侧重点。而综合分析能力是指通过对核心话题的概括分析,判断推理,来考察应试者对时政话题储备度、思维的发散能力以及是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念。通过一道例题带大家来感受一下吧。
【例题】近期,不少地方文旅局长出镜为家乡代言,出圈走红引发热议。有人认为局长们很接地气,哪怕是扮相不好看的也为宣传家乡努力了,值得肯定。但也有人认为,局长做网红身份不妥,甚至有借工作便利给自己“拍写真”的嫌疑。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一、个性化的表态
1.描述事件
轻舟绿溪之上,乘风打太极;素袍斗笠,仗剑走天涯;草原牧场上,化身格萨尔王;身披红斗篷,策马驰骋雪原……最近一段时间,四川、湖北、新疆等多地的文旅局局长们,纷纷扮相出镜,为家乡代言、为旅游助力,不少人也成为“网红局长”,可谓“火出了圈”。
2.个人感受
对于各地的文旅局长走红这件事其实一直存在争议,面对这样的争议,我认为事实最有用。从实际看,这些视频确实让我们认识了随州、塔河等曾经可能都没听过的地方,确实起到了宣传效果。所以,对于局长们的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应该给予更多的包容和鼓励。
二、多角度的分析
1.局长们选择去当网红的原因。一是巨大的需求必将带来巨大的消费。疫情过后,群众有强烈的出游的意愿,压抑了三年的旅游诉求即将得到释放。二是互联网指数级的传播能量。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风景吆喝得出去才能变成货真价实的发展。
2.局长们选择去当网红的积极影响。是一种工作意识的转变和突破,放下身段,融入互联网展现了敢于尝试的担当和胆量,拉近了和老百姓的距离的同时也提升了家乡的知名度。
3.局长们选择去当网红可能出现的问题。拍摄的视频的形式和内容非常相似,同质化严重,网友可能会产生审美疲劳,不能起到引流刺激当地旅游的效果。
三、多方面的举措
1.思想认识要跟上。大胆触网、积极用网。运用互联网已经是干部的必备能力,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带火家乡都很考验水平、考验功力,都需要干部们在这一“新课堂”上勤加锻炼。
2.配套措施要完善。既要重宣介、抢占流量高地,又要重质量、做好服务保障。环环相扣、品质支撑,才能真正赢得好口碑。
3.监管机制要更新。要保护好党员干部创新的种子和求变的劲头,用包容审慎的态度和完善的容错机制,鼓励更多的干部俯下身、沉下心,不畏难、做实事,以创新求变的努力、真抓实干的精气神真正造福于民、助力发展。
如何独树一帜
综合分析能力是公职类面试考查中测评概率最大的一类题型,一般也是“首当其冲”,在我们面试题目中的第一位,而且因答题难度较大,所需要的知识量要求较高,非常容易和其他考生拉开分数上的差距,那么如何做到在综合分析能力答题内容中独树一帜呢!带大家一起来看看。
一、开篇表态上
1.结合社会热点事件或是新闻事件——留印象。
比如说,你在面对基层5+2、白加黑时,怎么看?可以结合仙桃公安孔锦荣逝世的实例去进行创新,以遗憾结尾,再上升到基层主题来实现开篇的新意感。
答题示范:在今年6月1日晚上11点,已在单位连续忙碌多日的孔锦荣躺下之后,他再也没能醒来。孔锦荣逝世后,各大官媒纷纷发表报道,在泪别、在悲痛。其实在基层工作中五加二白加黑情况较为普遍,我们希望的是多一些这样的干部,少一些这样的悲剧。
2.结合数据——说服力。
比如说到脱贫攻坚、人口老龄化、“职业荣枯线”时就可以以数据开头增强说服力。
3.结合生活实例——拉近距离。
在谈到数字鸿沟、疫情期间老人难出行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就可以从自己亲身切入,以真实的事例打动考官,拉近距离。
二、结构设计上
打破原有的每个维度之下的3-4个要点以展示面面俱到的表达方法,而是以内容重点突出为导向,实现结构设计创新化。那么如何掌握重点,一是看政府观点,掌握政府如何看待这种似是而非的问题,以此决定自己答题重点。二是看自己,看自己对于哪个角度分析更为深入,能够把内容谈得更加出彩,以此决定结构。
三、所举案例上
1.时效性——展现信息获取能力。
在作答题目时能够应用最新发生的时事热点进行问题分析。所以同学们要适时利用各种碎片化时间去看一些热点新闻,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2.针对性——不是一例多用,而是要专例专用。
在人物事例积累的过程中要能够多方面去了解当事人的独特性,要具体到当事人的成就、说过的话、干过的事、别人的评价等,这样之后在举案例时就能多放下手体现新颖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