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文章写作无从下手怎么办
破题之法
在申论考试中文章写作属于重点之重,在申论里面是占比最高的一个题型,一般而言都是40分,几乎占据申论的半壁江山,同时,也是考生们特别头疼的一类题目。所以文章写作一定是要去重点突破的,那文章写作的破题之法是什么呢?
其实最关键的就是最初的谋篇布局,先有了最基础,最核心的框架,才可以有接下来的大展拳脚。那怎样才能立意呢?
第一,题干点睛法。
抓题干关键词,把握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以国考试题为例,“给定资料5”结尾写到,“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人造文明和自然文明,都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的;理想的生活状态可能还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自选角度,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题干中可以找到四个文明,城市和乡村,人造和自然。并且可以知道各个文明之间的关系是应该而且可以互补。所以在题干中基本可以确定的内容是讲述了城乡文明之间的关系。因此,在题干中我们需要明确到立意的两个点:一是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可以互补;二是人造文明和乡村文明可以互补。之后题干还提到了理想的生活状态是在城乡之间自由游走,强调的是城乡关系,可以确定咱们的第三条立意:理想生活是在城乡之间游走。
第二,材料致胜法
看材料,抓住每则材料核心内容,可尝试总结段落大意,联系题干,找出相关的对策或影响等形成分论点。
同样以国考试题为例,梳理完材料会发现:
材料一:小张,网购时代,从城返乡送快递。
材料二:小赵,省派干部,把花椒酱产业化。
材料三,小吴,带动致富,优秀大学生村官。
材料四,艺术家,坚守初心,塑造时代图景。
材料五,1.彭士禄,隐居深山,潜心研发核潜艇;
2.苏和,沙漠愚公,把沙漠变成绿洲;
3.张玉滚,山村教师,培养多名大学生;
4.阎肃,著名艺术家,作品影响几代人。
整个材料中的所有事例都在说明应该去追赶时代的大潮,竭尽全力,做该做的事情。所以可以确定的总论点:紧跟时代,竭尽全力,为国利民。分论点:1.紧跟时代,砥砺前行。2.竭尽所能,深入基层。3.敢于担当,为国利民。
综上所述,立意最关键的还是要遵循两步走,紧跟题干抓紧材料,无论是题干还是材料,都可以看出命题人的核心思想,由此而确定作文的主题思想。在申论写作中,直抒胸臆。
写好一篇申论文章要做到“三多”
不管是国考还是省考,大作文都是不能避免的重要题型,无论是从其分值亦或是字数,都是考生在备考当中需要花费更多精力攻克的一大关卡。然而,对于部分考生来说,文章写作一直是一个“老大难”,“从小就不会写作文”“好多年没有动笔了”“上一次写这么多字还是上一次”“真写不出来”“不会写议论文”……各种各样的理由,让许多考生对作文望而生畏。但是,作文毕竟是一道绕不开的坎儿,各位考生还是需要调整心态,仔细备考。
今天就来跟大家讲一讲应当如何写作?
一、多思考
人们常说:文章乃天成。文章想要写得好,讲究的就是一个有感而发。
每年梅雨季,很多城市都会内涝,一些朋友就会拍个照发朋友圈并配上一段文案,其实,这就是有感而发。只不过,很少有人去由此联想到城市治理、基础设施建设、通勤出行等民生话题,哪怕有心感慨,也只有一句:到我的城市来看海。
其实,写作与发“朋友圈”两者之间并没有本质区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写作是生活上不可缺少的一个项目,原在表白内心,与他人相感通”。其实就是在说写作需要有所感。
可能你会质疑:发“朋友圈”容易,因为记录的都是喜闻乐见的身边生活,而作文题目,总觉得离自己太遥远,所以无话可说。有如此疑问,大概是因为你对“身边生活”理解得比较狭隘的缘故。据我了解,目前多数的作文所选取的话题还是努力去贴近考生身边生活的。例如:国考作文试题——“治”慧。这就是很贴近我们日常生活,像上面所说的城市内涝,不就是一种城市治理的问题吗?发完朋友圈之后,你是否有过如下追问或思考: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城市内涝?
是经常发生还是偶尔天气极端恶劣才会出现排水不及时的情况?
由哪些部门负责这些问题?
有人向相关部门反映过吗?
相关部门解决过吗?
有哪些地方也有类似的治理难题呢?
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呢?
可不可以利用一些先进手段根治呢?
……
可见,即便只是发个朋友圈,如果你是愿意思考的有心人,也会有所收获的。
二、多积累
杜甫曾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文章想要写得好,一定的积累是少不了的。
国家公务员申论考试一般紧跟时事,需要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进行答题,考查主题具有较强普遍性、时代性。
申论给定材料中列举的案例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考生并不陌生,但要理解其主旨和深意,就不太容易。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关注时政热点和时事评论。
具体来讲,考生可多关注人民网、中青网、新华网、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十四五规划纲要等来汲取相关讯息,还要注意学习国家领导人的语言风格,学习其规范的文体与表达方式。
三、常练习
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保持一定频率的写作练习,是写好文章的一大关键。
很多同学总是拿“不会写”当作借口,对于写作十分排斥,这就是典型的“因噎废食”。不动手,不会的永远不会。正是因为“不会”,才需要从基本的写作练习开始,学着去用一些书面的语言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抒发自己的议论。日积月累,总是能够有所长进的。这个过程不能省略,也没有办法速成,只有踏踏实实,一点一滴地慢慢来,才能夯实基础,对于文字拥有自己的感知,从而能游刃有余地驾驭文字,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而不是只能在网络上感叹别人是你的“互联网嘴替”。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想要提升写作能力,没有捷径,无非是多看多思考多练习,我这也算作老生常谈了。但是,人们往往是存在惰性的,总是渴望有所谓的“速成”“模板”“框架”……这就是典型的“填鸭式教育”了,效果的确立竿见影,但却并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更加不能让人才自身拥有源源不断的创造力。学会用心去体验和思考生活,才能让笔下的文字拥有自己的生命力!
“以点破面”
不论是国考还是省考,申论文章写作一直以来就是许多备考小伙伴心中的巍峨大山,在考试中往往会有一种“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总论点找不准、分论点找不到、论证展不开、案例用不好……“问题科科有,申论特别多”已经成为很多小伙伴的共识,但是大家不要灰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学习文章写作中的“题干点睛”法,带你从第一步认识文章写作。
在申论考试中,作文题一般是由题干、要求、给定材料三部分构成。其中,题干起到指明文章书写主旨的作用;要求起到告知评分标准的作用;而给定材料则是为文章写作提供具体的论据。因此,要想避免文章跑题,对于题干的精准把握就成了重中之重。
文章写作的题干一般长什么样子呢?我们以2020山西省考乡镇级以上的题目为例:给定资料5中画线部分提到,“人与城市互相依赖着,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请根据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参考给定资料,联系实际,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40分)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2)内容全面,结构完整;(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4)总字数1000〜1200字。
在这个题干之中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是带引号的句子“人与城市互相依赖着,每一方都使另一方丰满有据”,该句便是整篇文章的核心观点,但同时小伙伴们也会发现,这一句话本身带有一定的修辞,在理解时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大家换一种方式来阅读:
第一步,拆分题干关键词。得出“人”“城市”“相互依赖”“丰满有据”四个词语;
第二步,梳理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人”与“城市”是并列关系,“相互依赖”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丰满有据”则是二者给对方带来的意义。
第三步,简化逻辑,拆分句子。上述这四个词可以重新梳理逻辑为:1.人依赖城市,城市让人丰满有据。2.城市依赖人,人让城市丰满有据。因此,一句抽象的语言就被我们分解成了两句较为简单的表述。
第四步,分析这两句话之间存在什么关系?通过“相互”这个词可以判断出二者存在并列关系,而分论点之间可以存在并列、递进等逻辑关系,因此判断可以得出分论点。
第五步,根据对于题干中关键句子的梳理,可以得到一个总论点与两个分论点:总论点——人与城市相互依赖,相互成就;分论点一——人依赖城市,城市让人丰满有据;分论点二——城市依赖人,人让城市丰满有据。
通过以上五步,一道作文题目便被我们有条不紊的解析了出来,同时也得到了一组基础的分论点。在这之后,小伙伴们只需要根据自身积累去进一步优化标题与分论点表述,一篇文章的立意便可以很快呈现在你面前。
把握论证框架
在申论考试中,很多同学都知道作文直接影响申论的分数。但是,由于苦于写作技巧不足,很多同学在写文章方面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文章写作过程中最重要、篇幅最多的部分——分论点论证部分的写作框架。在框架技巧的指导下,距离一篇好文章的诞生就不远啦!
一、大框架
在具体论证中,大框架基本不用做太多调整。一共五部分,分别为:分论点观点句+过渡句(可选)+例证法+理证法+回扣总结首句观点。
二、小框架
相比于大框架,小框架一定是灵活多变的。考生需要特别注意,在对不同分论点的论证写作中,结构要多样化,切忌每个分论点论证的结构都一样。
(一)过渡句
过渡句可写可不写,常见过渡句有背景过渡、名言过渡、重要性过渡、解释过渡等等。
示例:
1.信用是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分论点观点句】诚信是产业立身之本,一个产业的兴旺发达,离不开信用的建设。【重要性过渡句】
2.城市是人的家园。【分论点观点句】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更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名言过渡句】
(二)例证法
从内容上来说,例子可以是材料内案例,也可以是材料外案例。从举例数量和对应框架技巧来看,分以下几种情况:
1.一个例子详细描述【主体+处境+做法+结果+启示】
2.两个例子形成对比【正反对比、古今对比、国内外对比等】
如:正面案例:主体+做法+结果;反面案例:主体+做法+结果
3.多个例子形成排比【如:从A到B,从C到D,无一不是……】
示例:
人是城市的细胞【分论点观点句】。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愈加明显,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城市建设添砖加瓦、贡献力量。【重要性过渡句】快递小哥,为居民生活带来便利;出租车司机,为人们出行提供服务;环卫工人,为城市营造宜居环境。【例证法-多个例子形成排比】……
(三)理证法
理证法即通过讲道理来论证,考生可以在举完例子后,用讲道理的方式进行补充说明。也可以在论证中不举例子,单独讲道理。最常见的理证法包括:原因分析、影响分析、假设分析、原理效应分析、热点分析等等。
示例:
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提升环境治理水平。【分论点观点句】……目前,各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但由于管理的分散,部分地区存在不同程度无序开发,我国大量的优质耕地资源以及生态空间被无序占用等问题层出不穷。【问题表现】从主观因素来说,是由于他们无视自然规律,大刀阔斧一刀切,盲目开展治理。从客观因素来说,是由于环境监测、环境治理以及环境执法等技术手段有限。【理证法-原因分析】
(四)总结回扣分论点观点句
每个分论点论证的最后一部分需要回扣总结首句观点。一方面,可以采用观点句转述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可以采用提对策进行总结的形式。
示例:
1.脚踏实地不空谈,筑牢改革之基。【分论点观点句】......唯有实干苦干,才能打牢改革之基,推动改革健康发展【总结回扣分论点观点句-转述表达】。
2.信用是社会良序发展的基石。【分论点观点句】......因此,需要通过不断完善社会的征信体系,将不良行为纳入黑名单,同时制定严格的奖惩机制,强化信用体系建设,以让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美好【总结回扣分论点观点句-提对策】。
掌握以上框架,在论证中随机组合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