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素材积累
电商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热门乱象
(一)“电商捧哏”
“没错的”“要的呀”“上链接”……在电商直播间里带动用户激情下单的带货场控“气氛组”群体近日登上网络热搜,他们被网友称为“电商捧哏”,从事这份职业的,号称“喊上三句话,就能月入8000元”。“双11”将近,直播购物角逐再升级,除了明星助阵、“低价抢客”外,“电商捧哏”“职业弹幕人”等也成为除主播之外的商家“标配”。这种“电商捧哏”被称为带货场控“气氛组”,其功能主要有二,一是借与主播的语言互动以烘托直播间的营销氛围,二是通过营造价低、紧张的购买氛围,给消费者以强烈心理暗示,从而达成尽快成交。
(二)职业弹幕人
有的直播间不光有“捧哏”,还有“职业弹幕人”。今年9月,亳州公安局高新分局通过缜密部署成功打掉了一个非法经营犯罪团伙,他们披着商贸公司的外衣,购买手机搭建机房,组织刷手,为某平台电商提供跟播互动,刷虚假好评增加人气,营造商家商品质量好、销量高的假象,从中获取非法利益。警方在现场抓获涉案犯罪嫌疑人7名、查获作案手机600余部、作案电脑3台,涉案金额达百万余元。据交代,该团伙在一个30人的直播间中竟设置了28个水军,为多家公司提供有偿刷量控评服务。
【基本表态】
电商为带货主播配置“捧哏”角色帮其叫卖营销,借以烘托、强化交易气氛,本无可厚非。但必须恪守的前提和底线当是实事求是、诚信经营。
实践中,“电商捧哏”不但承担铺垫氛围、把控节奏工作,还更多展现出“逼单”功能。
【消极影响】
这种弄虚假、带节奏、逼下单的做法无疑是对消费者知情权、选择权的侵犯。
作为卖方团队成员,在旁边帮腔推销产品可以理解;刻意营造不真实的疯抢氛围,借此误导消费者则有失厚道。
在评论区疯狂刷弹幕冒充消费者更不地道,混淆视听,把实时互动的直播间弹幕搞成了假评论聚集地;控制真实评价,随意拉黑用户则损害消费者知情权,既破坏直播生态,也涉嫌不正当竞争。
【基本举措】
及时出台高位阶、严制裁的措施全面的专门性法律或司法解释,同时要提醒消费者保持理性、谨慎下单,警惕“电商捧哏”带节奏的“极限逼单”和套路话语,对于数据异常的直播间要及时退出,莫让水军影响自己的真实判断与选择。
电商平台有必要明确规则,加强平台内巡查,对于“电商捧哏”的违规苗头尽早扑灭。平台也必须承担主体责任,守护好直播带货市场的风气。诚信是带货直播的生命线,没有信誉打底,再巧舌如簧最终也会被消费者抛弃。
对于电商从业者来说,也要明白一点,一些虚假宣传、刻意误导的“电商捧哏”,终究是有代价的,会对直播从业者的公信力和形象造成巨大挫伤。商品的虚假宣传终究只能获得一时的热度,消费者终究还是会基于理性进行决策。
监管部门应该对涉嫌虚假宣传的“电商捧哏”重罚,标准和金额都必须有明确规定。
提醒消费者在进入直播间时要警惕“电商捧哏”“职业弹幕人”,理性对待他们的“极限逼单”和套路话语,对于数据异常的直播间要及时退出,莫让水军影响了自己的真实选择。
【承担责任】
首先是民事责任,“职业弹幕人”“网络水军”编造、传播虚假信息等行为,造成不利影响和后果的,根据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其次是刑事责任,第一类是以营利为目的,在直播平台上有偿提供发布虚假信息、或有偿提供删除信息等服务,可能涉嫌刑法第二百二十五条规定的非法经营罪;第二类是在直播间发布大量负面弹幕,以停止发送差评弹幕为由,敲诈勒索公私财物,可能涉嫌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的敲诈勒索罪;第三类是在直播间里散布或指使他人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可能会以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规定的寻衅滋事罪处罚。
【好文好句】
“泼天的富贵”不会轻易降临,真诚才是永远的“流量密码”。无论虚晃一枪的低价策略,还是天花乱坠的推销话术,都并非突围之道,消费者最终还是会“用购物车投票”。对此,有关部门要维护市场秩序,创新监管手段,对违法侵权行为露头就打;平台也要履行主体责任,引导商家诚信经营,避免劣币驱逐良币。
不靠谱的“高科技”人才养成方法
天赋基因检测
近来,天赋基因检测热在市场上兴起,一些商家推出相关服务。然而,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检验机构涉嫌概念炒作,扩大基因与天赋的关联分析,也有专业人士指出,这是打着高科技噱头的消费陷阱。所谓天赋基因检测,是取儿童的口腔黏膜进行基因测序,找出儿童具备的优势天赋基因。检测对象为0-12周岁儿童,据说家长可根据检测结果有针对性培养孩子,让孩子成为天才。这种检测听上去很美,因找到培养捷径,节省培养成本,受到不少家长青睐,于是花少则几百多则上万元为孩子检测天赋基因。
【基本表态】
这些机构都是贩卖焦虑、炒作概念的一把好手:吃定家长们的起跑线焦虑,包装出“天赋基因”的概念,继而打着高科技噱头忽悠。
不能再让“天赋基因检测”继续坑娃、坑家长,退场是其唯一的“出路”。毕竟,“天赋基因检测”的“基因”成色,就是反科学反伦理。
【消极影响】
1.造成家长的经济损失。检测机构是穿着“科学外衣”来掏家长的口袋,而不少家长则为这种检测在支付“智商税”。
2.影响孩子的正确发展。智商是由成千上万的基因综合决定的,从基因测序的角度看,很难检测出某个孩子的智商天赋。也就是说,无论是测天赋还是测智商,通过基因检测都无法得出科学结果。因此根据检查结果来决定孩子的未来发展,可能限制孩子其他兴趣爱好,将孩子引上了不正确的培养之路。
3.违法法律规定。从法律角度来说,这类检测机构通过不科学的宣传,误导了孩子家长,涉嫌触犯广告法第四条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4.“天赋基因检测”反科学,因为相比医学界公认的可通过基因干预预防疾病,通过基因检测天赋更像是以蠡测海,缺乏科学依据,也没有循证研究支撑。
5.“天赋基因检测”反伦理,因为此举有违基本的价值伦理,容易造成“基因歧视”。哈佛医学院遗传学教授祁鸣就说过:基因检测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就是有利性与无害性,这类与伦理道德相悖的检测项目我不主张开展,因为这对家长和孩子都是沉重的精神包袱。
6.“天赋基因检测”很可能助推家长的揠苗助长情结与鸡娃心态,最终扼杀孩子真正的天赋。
【基本举措】
1.从家长角度来说,既要认识到天赋基因检测不靠谱继而远离,也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天赋和智商。应尽量让0-12周岁的儿童体验各种不同的项目和活动,从实际体验中去发现孩子的特长与兴趣爱好,然后重点去培养孩子感兴趣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实践体验比基因检测更为靠谱。
2.从监管角度而言,要对基因检测加强系统监管。比如对于预防和筛查重大疾病、传染病的基因检测,从制度层面应该鼓励和规范。但对于目前不靠谱的天赋基因检测,该禁止的要明确禁止,防止其误导家长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已经有政协委员建议,基因检测事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应加大立法进行规范。
3.在天赋基因检测不能带来确定性结果之前,只有及时全面叫停,才能维护家长合法权益,规范市场秩序。即便有天赋检测报告首页特别说明“结果没有好坏之分、不能预测未来命运,不要贴标签,不必互相比较。结果仅是参考资料,不是最终结论,想要成功,离不开后天努力”,但这也不能掩饰其忽悠的本质。
4.监管层面有必要针对消费级基因检测的监管盲区及时补漏,该叫停就叫停。此外,消协、市场监管部门等不妨针对乱象及时发出消费预警,将更多家长从迷信的泥沼里拉回。
量子速度
商家宣称,接受培训的孩子拿着书一遍遍快速反复翻阅,就能过目不忘。
【追本溯源】
1.部分家长的“抄近路”心理。有些人在教育焦虑之下,总想着给孩子省去学习艰苦和漫长的过程,让成绩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迅速超越同龄人。这种对学习规律和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有意忽视,背后是一种揠苗助长式的急功近利心理。这也是“量子产品”屡屡“割韭菜”成功的根源,总有人想“付出更少,更快收获更多”。
2.商家的过度牟利思想。
3.监管和宣传的不及时不到位。
【基本举措】
1.消费者深挖固有认知,清除其中的“垃圾”,摒弃急功近利、“抄小路”心理,用正常的思维和科学的认知来理解这些新生事物。
2.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和获取、辨别信息的能力。有专家表示,量子技术对试验环境要求十分苛刻,所需经济成本也比较高昂,还难以普遍应用于民用领域,当前所有打着“量子+日用品”旗号的,一般都是炒作概念、招摇撞骗。获悉信息的终端——每一位消费者,都要牢记这一点。
3.相关部门加大普及力度、媒体及时报道。
4.对于打着“量子”幌子传播虚假消息的网站和平台,也有必要加强监管。
枪手现象
(一)求职找“枪手”
近年来,许多企业在招聘笔试阶段采用线上形式,并通过要求考生架设单机位或多机位镜头的方式达到监控的目的。然而,有媒体调查发现,针对许多企业招聘中的线上笔试环节,一些不法分子开始打着“助攻”的幌子兜售代考服务,一些求职者对此趋之若鹜。
【基本表态】
对于应聘者来说,也不要真觉得歪门邪道有多香。
求职找“枪手”,既丢了诚信也可能误前程。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只要是考试就必须严肃公平。
【消极影响】
职场上终究要靠实力说话,即便靠着坑蒙拐骗入了职,没有真才实学也会被发现、被淘汰。
为了一场测试留下抹不去的污点,无异于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如此明目张胆的舞弊,不仅破坏了招聘考试的公平,也践踏了社会和职场的诚信,对求职市场产生恶劣影响。
找枪手不会让自己在就业中更抢手,线上笔试只是求职的第一步,后面还有面试、实习考察、谈话等一系列环节,靠的不是真材实料,最终肯定会露马脚。
【基本举措】
1.惩。企业招考,应聘者也不能作弊,相关人员也不能组织作弊。目前看,线上助考、代考已经产业化、规模化和智能化,且越来越公开化。为此,必须依法治理,不断提高其违法犯罪成本,有力震慑不法分子。考试作弊,一经发现除了剥夺应聘资格,还应让其承担法律责任,该承担刑责的也不能手软。至于对组织作弊,为他人组织作弊提供帮助的,该惩戒也要惩戒。
2.防。应该说,线上笔试确实为不法分子作弊“预留”了空间,而组织作弊的团伙技术手段也越加多元,常常得逞。但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防范措施到位,技术手段升级,是能够防得住作弊现象的。据报道,高校在线上考试中都有相关规程,要求设置前后两个摄像头、正面面对镜头不能离开,并且要求录制备查等等,企业可以参考,监督考试作弊行为。
3.为了提升企业反作弊的技术水平,相关职能部门也可以提供技术支持。
4.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进来,通过构筑严密防线,使组织作弊者和意图作弊的考生作不了弊、造不了假。线上作弊,根源在线下,线上助考,根源也在线下。盯紧线下,逐一瓦解黑色利益链上的各个环节,让作弊者无法得逞。
(二)体检找“枪手”
澎湃新闻记者在浙江杭州、安徽合肥等地暗访发现,在利益驱使之下,国内存在违法代替体检的黑产链条——一些人员违规在百度贴吧、腾讯QQ、知乎、豆瓣等平台发布“代检”推广信息,代检一次费用少则一两千元,多则上万元,宣称业务涵盖普通入职体检、健康证体检、事业单位公务员体检等。
【基本表态】
代人体检这条黑色产业链是一个大病灶,要尽早祛除。
健康证明造假有风险,且隐藏的代价也不低,不仅可能失去工作,甚至于信用“破产”,最终得不偿失。
因此,严惩体检代检行为,不仅是保证用人单位的基本利益,也是保证公众的基本利益,更关乎诚信道德,为法治文明所不容。
【消极影响】
1.外卖、食品、餐饮等都是需要100%保证从业人员健康状况的行业,如果有人靠代检蒙混过关,可能给公共卫生安全埋下隐患。
2.这些违法中介打着合法的外衣,招募生意,用合法公司名义掩盖非法手段、非法运营方式,让法律法规失守于无形,让不符合健康要求的从业人员蒙混上岗,让全社会的食品安全暴露出重大隐患、诚信危机。
【追本溯源】
1.一些地方“监考”不严。不少用人单位把入职体检委托给了指定医院,而医院对于部分体检项目的管理过松,未能严格比对、核验体检人身份信息,给“大变活人”留出了缝隙。
2.违规成本远低于收益,就算“监考”环节发现问题,很多地方的处理方式都只是宣布“结果无效”。
3.目前对于代检“作弊”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
【基本举措】
1.执法部门则要加强日常监管,严厉打击医疗机构审核不认真、审核不严格、流程环节不严谨的类似空子,真正将国家规定和个人就职需求、企业用工需求合法结合到一起,还一片朗朗晴天。同时取缔非法中介,提高违法成本。
2.医疗机构和疾控中心也应在体检时应严格流程,加强各环节的核验管理。
3.全社会应形成合力,依法消除就业歧视,共同创造一个更宽容清朗的就业环境。如全社会共同铲除歧视乙肝病原携带者的土壤,营造公平公正,反对歧视的招聘环境,让求职者、求学者打消顾虑,大方体检,让代检中介没有生意可做,自然就没了生存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