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事例素材积累
青春奋斗
【事例1】人民不会忘记那划时代的“五四”爱国运动,青年学子第一次真正站在历史的大舞台为民族觉醒而嘹亮呐喊,人民不会忘记那举起“民族救之”的伟大旗帜,为开创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新纪元的先驱者们,更不会忘记那为真理而抛头颅洒热血的青年英烈们。百年建团历史深刻烙下中国青年为之奋斗的时代印记,他们发出“为中华之崛起”的时代强音,共同展现“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激昂风貌。
【事例2】两千多年前,霍去病曾经高喊着:“匈奴未灭,何以为家”,年纪轻轻便完成了“封狼居胥”的壮举。青年时期,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毅然投身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大潮,在党的历史上镌刻下信仰高扬、为国担当的青春印记。时代楷模黄大年先生曾振臂高呼“民族振兴,吾辈之责也”,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带领团队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为中国“巡天探地潜海”填补多项技术空白。
【事例3】“国家需要我”,这是1965届校友陈国荣坚守雪域高原、把青春献给西藏的动力;“基层是把党的关怀送进每个群众家里的涓涓暖流”,这是2012届毕业生毕鹏在新疆喀什疏附县工作的心得;“作为高原孕育的孩子,如今我回到高原、回到壮阔江河的源头,也是回到自己的初心”,这是法学院2021届硕士毕业生平措顿珠选择扎根基层的原因……前不久,在北京大学选调生出征仪式上,“老中青”三代北大人讲述自己服务人民、扎根基层的奋斗故事,给广大师生以深深感动和奋进力量。
数字社会
【事例1】在数字化浪潮下,数字应用正在从个人走向行业,从消费端走向生产端。从机器人、无人驾驶、人工智能,到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网上订餐,一个个智能化生活场景丰富了人们生活的同时,更加催生了产业的兴旺,新兴市场的崛起。放眼各地,一批批数字产业龙头、“专精特新”企业脱颖而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短短几十年时间,互联网产业在中国长成高高矗立的“摩天楼”。历史上的1987年,中国首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走向世界”从北京发出。从向全球科学网发出第一封电子邮件,到如今攀登数字中国“新高峰”,“数”里的中国,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事例2】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具有“智慧城市”特色的城市脱颖而出,通过城市大脑“亲清在线”平台,租房已从“跑多次”变为“跑零次”……城市治理有了“智慧大脑”,最直接的受惠者是市民群众。在将来,“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生态、智慧安全”遍布城市的每一个角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人民群众充满活力、环境氛围生态宜居,给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让百姓生活的幸福感、满足感更足。
法治建设
【事例1】编纂民法典,制定慈善法、反家庭暴力法,修改食品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为的就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法治护航人民的幸福生活。从立案登记制改革到环境保护法的修改,从《民法典》出台到公共卫生法律保障体系的健全完善,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事例2】近些年来,从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到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再到编纂民法典,不断完善的法律体系让人民群众的各项权益有了更坚实的保障;公益诉讼检察制度与实践,聚焦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领域的社会公共利益保护,取得积极法治效果和良好社会效果;随着法治政府加快建设,越来越多的“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让群众办事越来越便利……法治建设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法治阳光温暖群众心田。
【事例3】颁布实施民法典,修改反垄断法,基本建立以《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为主干、以各类政策文件为补充、以地方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为支干的优化营商环境立法体系;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依法保障和服务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市场宏观调控与监管,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实践不断丰富,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充分彰显。如今,“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不断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激发民企创造力;深入实施公平竞争政策,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引导各类市场主体有序竞争;各级工商联和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深化常态联系、联合调研、信息互通、多元调解协作机制基本形成。
科技发展
【事例1】我国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民生科技取得显著成效。嫦娥、九章、鲲龙、北斗、天问、华龙……一个个富有浪漫色彩的名字,代表了一项项惊艳全球的科技成果。要时不我待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树立危机意识、底线思维,把科技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赢得可持续发展竞争优势的“定海神针”和“制胜法宝”。
【事例2】逐梦苍穹三十年,中国人飞天梦想一次又一次跨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1992年9月21日起步,三十年来几代航天人接续奋斗、攻坚克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时代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实现一个又一个跨越性发展和历史性成就,即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全面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任务目标。载人航天工程三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和系列标志性成果,铸就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科技强国道路上的自立自强,也积淀成载人航天精神,为所有中国人提供着强大精神动力。
【事例3】5G成果为冬奥场外观众提供360度视角观赛的全新体验,让偏远地区的患者享受到“云端诊疗”,让乡村学校的孩子远程共享优质教育资源。5G应用,正在成为提升幸福指数的重要动力,驱动千行百业加速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引擎。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是时代所需,大势所趋。
文化建设
【事例1】从系统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到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弘扬革命文化,传承红色基因,再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中,文化领域呈现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的生动图景。
【事例2】在城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空间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在乡村,文化服务中心将农技知识、书报电影等送到农民群众身边;在线上,数字文娱、云端展览让观众足不出户就能获得精神食粮。党的十八大以来,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
【事例3】从敦煌研究院的“飞天”“九色鹿”到恭王府博物馆的“天下第一福”,再到三星堆博物馆的“金面具”,各大博物馆围绕特色文物深耕文创品牌,做出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生态文明
【事例1】近些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下绿色发展的快进键。从持续增绿,创造“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1/4来自中国”的奇迹;到大力治沙,不断实现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转变;再到持续减排,让蓝天白云成为生活的常态……我们挥毫泼墨,书写生态画卷,让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之美从理想照进现实,让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浸润美丽家园。通过不懈努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美丽经济”发展起来了,绿富同兴,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强。
【事例2】如今,绿色不仅在山川大地蔓延,更在人们心中延展,越来越多人开始养成绿色生活习惯。对很多人来说,“云端”种树、减少一次性餐具使用、垃圾分类,已经成为生活习惯;专门为骑行、步行设计的道路上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成为城市独特的风景;越来越多人在购车时选择新能源车型,为节能减排贡献一份力量……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在点滴之处改善着身边的环境,助力实现我们共同的“绿色梦想”。
【事例3】“智慧水保”平台为水土流失监测预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提供技术支撑,中型以上淤地坝有了“身份证”,在黄河流域通过遥感技术实现违法违规生产建设全覆盖、常态化监管……近年来的一系列新举措、新手段,为陕西黄土高原生态修复事业不断增添助益。
为民服务
【事例1】城市森林、口袋公园、小微绿地,让人们工作之余能找到一片清幽雅致的休闲之地;在广阔的农村,“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美丽乡村建设,更让人们在“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中收获着田园雅趣、享受着美好生活。
【事例2】北京完善“接诉即办”工作机制,12345热线全天候响应,让群众好办事、办成事;上海探索城市数字治理“最小管理单元”,努力实现从“感知一栋楼”向“联接一条街、智能一个区、温暖一座城”的目标推进;深圳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老旧城区改造、农贸市场管理等工程,提升人居环境……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超大城市的治理之道,以绣花功夫实现大城善治。
【事例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特别强调“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深刻揭示了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和价值旨归。从“一个都不能少”的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到“最多跑一次”的深化改革,让群众少跑腿、办事更方便,再到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良好生态带给群众更多获得感……在实现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当代共产党人用直抵民心的温度、托底民生的力度,书写了一个个最生动、最真实的中国故事。
乡村振兴
【事例】各地乡村资源禀赋不同,人文环境各异,应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体系,利用“互联网+”搭建销售平台,可以帮助特色产品走出乡村。同时,“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是新型职业农民,熟悉乡村环境,生产经验丰富,拥有一定的种植养殖技术。
人才发展
【事例】光谷的人才“注册制”、揭榜制、系统自动“跑分”等举措,在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多维性,以及人才政策的灵活性、及时性等方面作出有益探索。
从2021年“光谷人才11条”,聚力东湖科学城,到如今光谷七大人才创新举措,建设人才发展先行示范区,武汉光谷以更大力度、更开放多元的创新举措,为人才松绑、为企业赋能、为创新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