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主旨观点题重要文段类型——因果结构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常用的交流手段,但是为什么当我们“长篇大论”之后对方还能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呢?是对方记住了我们所有的话吗?其实是对方通过我们的语言结构分析到我们的主旨,那什么是语言结构呢?其实在通俗叫法中我们常常叫它“说话的模式”、“套路”或者“上下文关系”,一种固定的语言结构要么在强调文中某个部分内容要么引起将自己的意图隐藏在文中让读者利用文中语言结构去推断。
要做好行测考试中的主旨观点题就要学会判断语言结构,判断文段语言结构类型往往通过判定标志词,因果结构的判定标志就是因果词。比如: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因而、导致、造成等等。但是因果结构情况不一,我们分别去认识他们。
一、因果结构:文段前的“因”是事实,文段后的“果”是观点;文段前的“果”是观点文段后的“因”是事实。
因(事实)--果(观点)这种结构一般通过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对策;果(观点)--因(事实)这种结构通过分析结果(观点)的原因来论证结果(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这两种结构都是原因为已经发生的事实并且结果为分析的观点,都是在强调文段中的果(观点)。我们拿其中一个语言结构举个例子:
【例题】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政府执政的舆论环境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种舆论可以借助网络、短信等方式跨越时空迅速传递,使意见空间加大、力度增强,而决策透明度的增加和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增强,又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因此政府对“舆情危机”的处理,需要改变以往的被动方式,针对新出现的情况,及时采取新的方式来应对。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 )。
A.强调政府在新舆论环境下有必要转变应对方式
B.对比不同时期政府的舆论宣传环境与工作方式
C.剖析政府执政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
D.分析通信技术发展与舆论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
【答案】A【解析】本题属于因果结构的主旨概括题。文段的结构为“事实分析-提出做法”。文段关键词为“因此”,之前为提出问题——舆论环境变化加大了政府的舆论压力,之后为解决问题——改变方式应对新情况,所以可以直接选择A项。B项有两个明显错误,“舆论宣传环境”和文段中的“舆论环境”概念内涵不同,前者的视角是宣传者,后者的视角则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宣传者,也可以是受众。选项中的“工作方式”的内涵明显要大于文段中的“工作方式”。C项,文段中列举的现象可能是政府执政舆论压力不断增大的外在原因之一。D项的“通讯技术”与文段中的“技术”也属于不同概念。
二、因果结构:文段前的“因”是事实,文段后的“果”也是事实;文段前的“果”是事实,文段后的“因”也是事实。
这两种结构的因和果都是发生的事实,我们可以理解为作者通过一个因果词连接了两个事实,意图是在强调两个事实间的因果关系,主旨一般表述为“结果所发生的原因”,或者“为什么会发生这个结果”接下来我们拿一个例子来分析下:
【例题】纵观各国货币发展历史,货币国际化虽然给所在国带来一定风险,但远远低于带来的好处。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高,就意味着在出国旅游、消费、留学的过程中可以较为便利地用本币进行支付,不必经过繁琐的汇兑程序;从政府角度看,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发行本国货币为国际赤字融资,相当于对别的国家征收了“铸币税”,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了国际化。
这段文字意在:( )
A.揭示促使货币国际化的原因
B.说明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结果
C.提醒货币国际化潜藏的危险
D.剖析货币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答案】A【解析】文段第1句话想说的是: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风险远低于好处。第2句话是从老百姓的角度和政府的角度具体说了货币国际化都有哪些好处,这个是很好看出来的,对吧?第3句话说: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了国际化。依旧是“因此”这个标志词连接了后面的事实即货币国际化,文段通过这个因果词将前后事实连接在一起,强调的便是最后货币国际化的原因,所以选择A选项。是不是有同学被B选项迷惑了呀?如果是B选项,它的文段应该是先分析货币国际化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货币国际化所带来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吧。并不符合咱们这个行文结构所表达的意图。所以此题正确答案A。
行测主旨观点题很多考生选错都是因为在分析题干过程中没有从语言结构入手,没有对“症”下药,导致做题时只求感觉对,但是不能很好地分析行文结构。
因果文段谁为“主”
一、因果文段判定
因果文段一般由因果词引出,常见因果词有:所以、因此、于是、由此等。也就是说以后在阅读文段的时候,看到这些因果词就可以判断这篇文章是因果文段了。常见的因果文段类型有两种,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二、类型一:分析阐述+得出结论
在因果文段中,当题干内容是以分析阐述+得出结论的形式给出,其主旨是得出的结论。以题为例:
【例】语言从来不是固化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任何一种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在生活中的约定俗成,可以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投射而成的具象。因此,网络语言粗鄙化的现象不应当被视作孤立的语言问题来看待,粗鄙化折射出的浮躁心态、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戾气等问题,恐怕比语言粗鄙化本身更值得关注。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语言是人类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的反映
B.网络语言的粗鄙化应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C.语言研究应以语言随着时代发生的变化为重点
D.应重视网络语言粗鄙化折射出的社会问题
【答案】D【解析】文段先是指出语言是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的,接着指出语言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最后用“因此”得出结论,应更重视网络语言粗鄙化折射出的浮躁心态、社会发展中积累的戾气等问题。通过因果词可以判断该文段为因果结构,即“因此”后为文段意在强调的内容。A项,指出语言可以反映精神状态和社会心态,对应文段第二句,为文段的非重点内容,排除。B项,指出网络语言粗鄙化问题要关注,但文段强调的是应重视“网络语言粗鄙化折射出的社会问题”,二者话题不一致,排除。C项,指出语言研究应以语言随着时代发生的变化为重点,可由文段第一句理解得出,属于文章的非重点内容,排除。故选D。
三、类型二:原因分析+说明事实
在因果文段中,当题干内容以原因分析+说明事实的形式给出,主旨是事实产生的原因。以题为例:
【例】莫高窟是古代先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莫高窟选址在戈壁荒漠的绿洲之中,体现了佛教与世俗隔离、与自然融合的思想。洞窟依山面水,河水滋润着莫高窟周围的绿树,形成了独特的清幽风光。莫高窟呈蜂窝状排列的洞窟最高处不超过40米。冬季,从西边刮来的风沙经窟顶而过,吹不到洞窟;夏季,对面的三危山又成了天然屏障,使东边刮来的风沙无法威胁到洞窟。这样,莫高窟便成了干燥区域里一个最安全的地带。正因如此,莫高窟虽经千年,仍完好保存了11个朝代的492个洞窟及大量的壁画和雕塑,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文化艺术遗产。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
A.莫高窟设计建造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B.莫高窟在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价值
C.莫高窟及其中壁画完好保存的原因
D.莫高窟的自然环境和独特清幽的风光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引入莫高窟,然后向我们介绍莫高窟的选址和洞窟设计特点。最后由“正因如此”这个因果词引出结论。文段尾句为事实说明,行文脉络为原因分析+说明事实,故文段在强调莫高窟历经千年仍保存完好的原因。A项是在说莫高窟的天人合一思想,为非重点内容,排除;B项是在说莫高窟的重要价值,非重点,排除;C项符合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保留;D项是在说莫高窟的自然环境和风光,可由文段第二句理解得出,但不是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排除。故本题选C。
通过对因果文段常见形式的了解,相信大家对于这种文段的主旨已经有了清晰的认知,希望大家在后续的刷题过程中,分析因果文段时能快速抓住谁为“主”,从而提高解题的效率和准确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