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时评文章精析
减负增效,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
【基层减负是一个老话题。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纷纷出台措施、采取行动,持续推进基层减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在有的地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仍然存在,甚至换了“马甲”、出现“变种”,一些基层干部对减负的获得感并不强。本篇侧重分析基层减负的必要性,表述划线句子可做积累。】
4月22日下午,正在重庆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详细了解近年来社区减负效果,并为基层减负指明关键方法。“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基层该承担哪些工作,要把职责事项搞清楚。”【总书记关于“基层减负”的表述可以积累。】
如何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一直是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松绑减负工作,以雷霆之势、重拳出击,有力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刹住了一些歪风邪气,为基层松绑减负、促干部担当作为,立下了规矩、拉起了“红线”,形成了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的实干氛围。【过去成绩,学习先成绩后问题的写法。本段交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出台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为切入口,先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风政风持续好转,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被大大挤压。】
须知,形式主义之弊非一日之寒,减轻基层负担也非一日之功。形式主义既具有多样性变异性,又具有顽固性反复性,稍不注意就有可能纠而复生、反弹回潮、“涛声依旧”。【指出问题,再引出必要性。】
事实上,形式主义与党的性质宗旨和优良作风格格不入,是党的大敌、人民的大敌。既加重了基层的负担,也破坏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环境;既疏远了干群之间的关系,也影响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信任。鉴于此,只有把为基层减负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才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奔一线、办实事、抓落实,更好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唯此,求真务实的正气才能蔚然成风。【学习“既……也……”的表达句式,主要指出形式主义的危害。】
基层减负成效如何,基层干部和群众最有发言权。事实上,为基层减负,就是在为干部松绑,更是在为群众解忧,这样就能让基层干部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到群众之中,在下真功、求实效、抓落实上见真章,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人民群众,从而让人民群众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基层减负的实质是为群众解忧。】
一步实际行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基层减负目的不是减责任、减担当、减作为,而是加干劲、提质效,多一些入户走访,多一些倾听民声,多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民生工程”,多一些求真务实的实质结果,达到减形式之虚、加民生之实、增添群众获得感的成效。【将以上一段“为群众解忧”具体化,还是再解释基层减负的本质。】
值得注意的是,为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只有以“钉钉子精神”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心无旁骛地担当作为、真抓实干,就一定能让党心民心更加凝聚、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干事创业环境更加优化,真正把群众的事情办到“心坎上”。【强调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必须久久为功,再次论证基层减负的重要性。】
为基层减负赋能,以实干实绩赢得民心。形式主义是顽瘴痼疾,就像“牛皮癣”。让我们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在问题上“较真”,在歪风上“较劲”,在减负上“叫板”,切实把减负减到位,变减负成效为干事动力,必将让减负成果更好惠及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
【补充做法:
持续为基层减负,明责、赋权与资源下沉是根本之道。据报道,北京市创新“街乡吹哨、部门报到”机制,聚焦明责赋权、下沉资源、费随事走,使基层有权、有人、有钱抓牢抓实主责主业,收效很好。基层减了负,干了事,也调动了积极性。尽管各地具体条件不同,但这种思路值得推广。
持续为基层减负,转作风是必需之举。弄清楚基层真正想要什么,才能帮助基层提升治理能力。比如,江苏省力倡“四不两直”式(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调研,在不增加基层负担的基础上摸清摸深摸透实际情况。上级组织多一些俯身向下的指导帮助,鼓励基层干部讲真话,对不合规不合理的要求敢于说“不”,基层干部就会少一些推诿应付、多一些担当作为。
持续为基层减负,用好合理的检查、评议是重中之重。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持续为基层松绑减负,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督促全党担当尽责、干事创业。地方党委政府既需规范整合填表制式及填报频次,避免基层干部掉入“材料堆”;又需协调保障工作部署与督查考核的必要时间,避免出现“今天通知明天就要,这只能是假报告”的现象。只有树立解难题、求实效、有实绩的考核导向,才能让基层干部“走下高楼”“离开案头”,奔赴田间地头,在“真刀真枪”中干出实绩。】
积累:要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注意为基层减负。要防止为完成任务应付了事,出现“人在心不在”等现象,防止照本宣科,防止为了博眼球信口开河。要防止肤浅化和碎片化,学党史讲党史不能停留在讲故事、听故事层面,而要通过讲故事引导广大党员加深对党的历史理解和把握,加深对党的理论理解和认识。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把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突出要求,不以专家讲座、理论辅导代替自学和研讨,就近开展红色教育,不对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提出硬性要求,不搞“作秀式”“盆景式”调研,严格控制简报数量,不将有没有领导批示、开会发文发简报、台账记录、工作笔记等作为主题教育各项工作是否落实的标准。把主题教育同落实“基层减负年”的各项要求结合起来,总结推广一批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好经验好做法,通报曝光一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典型案例,把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防止重“形”不重“效”,把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2020年1月8日,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政务新媒体如何远离形式主义窠臼?
【近几年来,各地方政府的官媒网站呈现“异军突起”状态,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热衷于更新手段、更新内容去与群众拉近距离,树立政府威信。此篇时评从政务新媒体如何远离“形式主义”的问题出发,观点新颖,对策深刻,值得一读。】
近段时间,多地一批基层政务新媒体账号宣布停止更新并启动注销程序,将相关信息资讯、公示、公告等内容并转入属地政府网站。不少网友表示支持,认为这是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好办法。【近年来,政务新媒体虽“蓬勃生长”,但部分政务新媒体也存在“开而不管”“不务正业”“僵尸”“空壳”等现象,账号管理的不作为让政府形象受到损害,反倒不利于基层的工作开展。】
政务新媒体是数字治理的有效载体之一。一些网感强、内容实、形式新的政务新媒体,如“深圳卫健委”微信公众号、“江宁公安在线”以及“浙里办”APP等,都以其内容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实用性赢得了口碑和公众的喜爱。然而,也出现了一些开办时“一哄而上”、运营时“难以为继”的基层政务新媒体账号,不仅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给基层干部群众增添了额外的负担和烦恼。【第二段举例说明政务新媒体的正反面。这块的例子大家可以记一记,比如微信号“深圳卫健委”、微博号“江宁公安在线”、政务app“浙里办”……都可以作为面试及笔试素材使用。】
比如,一些单位和部门重开通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开设的新媒体账号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沦为不发文、不互动的“僵尸号”。又如,一些基层政务新媒体账号定位不明、职责不清,“为开办而开办”,不能很好满足群众获取权威信息以及办理相关业务的需求。再如,有的政务公号热衷于搞评比和排名,甚至强制签到、打卡、转发、点赞,占用基层工作人员大量时间精力……【第三段具体列举了一些政府部门的新媒体不作为问题,也是在为后文的对策做铺垫。】
不让基层政务新媒体变成形式主义新“秀场”,关键要抓住一个“实”字。一个新媒体账号即便粉丝量不大,从内容的采写、编辑,到信息的审核、发布、推广,再到管理后台、与网友互动,都要求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正因如此,开设一个新账号必须从“实际需求”出发,考虑好利用现有平台是否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开设账号后更应经常性审视“实际效果”,权衡运营成本和为民服务的收益,把有限的资源用在办好事实事这个“刀刃”上。【第一个对策角度:政务新媒体要抓住“实”字。开设时要尊重群众的实际需求,做事时要审视自身的实际效果,投入时也要多为民办实事。】
去年底《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强调,“对于使用频率低、实用性不强的政务应用程序,应及时关停注销”。根治政务新媒体账号过多过滥的问题,把基层干部从运营维护新媒体账号的繁杂工作中解脱出来,必须扎扎实实、不折不扣落实落细意见,动真碰硬、务求实效。【这段则是对上段的对策角度补充:注重新媒体账号的实际效果,如果没有必要,建议删除停用,避免基层工作人员负担繁重。】
关停不是目的,优化服务才是目标。从各地的探索来看,不“一刀切”地关停,而是依据一定标准,在保留某些涉及重大民生、服务类账号的同时,将其他账号所承载的信息和服务功能转移到统一的集成平台上,能够更好发挥政务新媒体联系群众、服务公众的作用。紧扣更好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的本质,做好“实”字大文章,政务新媒体才能远离形式主义窠臼,变“指尖上的负担”为“指尖上的方便”。【结尾是第二个对策角度:新媒体账号要增进技术手段,做好断舍离,将必备的信息及服务功能转移到政务网等集成平台上,帮助群众、服务群众,回归服务民生的本质。】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人才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这为我们做好人才工作、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政府工作十大任务首位。为抢赢发展主动权,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必须,其中的“关键变量”恰是人才。当下,各地“抢人大战”频频升级,若想从中“拔得头筹”,就要精准把握人才工作的每一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让人才与新质生产力互促互进。【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人才与创新紧密联系,作为创新的根基,人才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发展新质生产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人才既是创新的发起者,也是技术应用的实践者,更是制度变革的推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明确人才在新质生产力中的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和尊重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多措并举育才引才、留才用才。】
坚持需求导向,“广撒网”揽才。新质生产力所要求的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均离不开“贤人能士”,必须围绕区域原有产业优势和新兴战略规划,蓄积人才资源,定向纳贤引智,精准匹配供需。要栽得梧桐吸引人才,一方面加强人才扶持力度,保障人才发展必需条件,另一方面追赶时代浪潮,扩展产业“新蓝海”,提升人才成长“天花板”,创造奋发进取、竞相奔腾的活跃局面。要不拘一格选拔人才,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团队、企业家应当看重,高素质劳动者、技能人才、本土传承人等也要挖掘,共同服务于产业的上下游、前后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硬支撑”。还要因业制宜培养人才,聚焦“高精尖缺”发展重点,瞄准关键核心技术,加强产学研一体化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构建可持续发展人才梯队,真正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国之强弱,不在甲兵,不在金谷,独在人才之多少。”要不断完善人才招引政策,拿出新思路、真诚意,打破学历、户籍限制,坚持“不拘一格”引人才,练就“伯乐慧眼”识人才,集聚更多的“能家巧手”“乡贤能人”“土专家”“田秀才”,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为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
坚持实效为重,“精选岗”用才。人才价值发挥同时依赖于岗位的匹配、用人者的信赖、工作环境与工作机制的优化等各方面因素,“人才错配”是最大的浪费。对人才先要“识”,看得见“硬指标”,也辨得出“软条件”,奠定人事相宜良好基础,激发人才自身能量。后要“用”,知人而善任,为人才指明探索拼搏出发点,搭建发光发热的平台,鼓励合理流动,确保人才在新事业中“如鱼得水”,有效盘活人才存量。“用”后更要“励”,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科学化、社会化评价知识、技术、人才的作用与市场价值,让分配决定于生产,又反作用于生产,进一步激励人才创新创业创造、破难破题破局。【“役其所长,则事无废功;避其所短,则世无弃材矣。”得才所用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最终目的,也是发展好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证。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要用情贵真、谋措贵实,在机制上、空间上、服务上搭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舞台”,根据人才专业特长和发展意愿,合理安排岗位,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使“才”得其所。】
坚持着眼长远,“细思量”护才。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还要树牢“现代化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观念。落实到人才工作中,“爱才”是基础,不能管前不管后、管招不管留,而是要落实承诺的政策、采取关怀的措施、营造尊重的氛围,在一点一滴、一言一行中展现爱才温度。“铸才”是关键,好的事业不仅激励人,也塑造人,要借助科技、项目、产业的迭代升级帮助人才锻炼“闯关出新”的能力、振奋“矢志报国”的志气、涵养“不磷不缁”的品格,让人才在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再攀高峰。成才、成业是期许,要以发展机遇为实践载体,真正解放人、释放人的活力,以“聚天下英才”碰撞出新质生产力的火花,加快打造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形成人才、技术、产业的良性互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澎湃能量。【“育才为国寸心丹,修泮时闻锵八鸾。”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要制定完善的人才教育培训体系,开展“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城市+乡村”多形式、多维度、多环境轮训锻炼,帮助人才进行知识再吸收、思维再强化、技能再培训、本领再提升,真正成为“既博又专”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