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分享
生态和谐发展 增进民生福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此为引,我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用实际行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成绩有之,担忧并存:一些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现象依旧存在,诸如耕地商用,跑马圈地只为利益;食品危机,科技与狠活难保舌尖上的安全……为此,我们需要推行适度生态观,方能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
适度生态观推动绿色发展,需以理念为引。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又有一代人的发展理念。忆往昔,我们追求经济快速发展,以此为引,我们利用自然资源拉开发展序幕:森林资源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生产中,煤矿资源也成了工业生产的原料,部分耕地资源也在利益面前屡屡退步。固然有成绩,但是问题亦接踵而至:沙尘暴肆虐袭来,环境质量不断下降;资源城市面临收缩问题,发展止步不前;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吞噬赖以生存的家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问题产生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忽视了生态文明,未树立生态发展理念。为了防止悲剧再次重演,环境问题愈演愈烈,我们亟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理念,方能促进可持续发展。
适度生态观推动绿色发展,需以制度为纲。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其方圆,则必规矩。回顾历史,周文王颁布的《伐崇令》,不仅为世界上最早的环境保护法令,更是凸显出保护生态的理念,不失为丰富政令实践的先行者;俯瞰当下,无论是依据固体废物进口许可打击走私“洋垃圾”犯罪行为,亦或是依据耕地保护规定处罚弃耕抛荒耕地浪费行为,再或者依据水污染防治法支持行政机关震慑超标排放污染行为。凡此种种,皆体现出将“长牙齿”的硬措施落到实处。无论古今,对于生态保护出台更严格的政策,其背后的逻辑既有百姓对更美好生活的追求,又有法治理念更加深入人心。为了让适度生态观进一步落实,我们需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以法治中国建设推动绿色中国实现。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良好生态关键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从“盼温饱”变为“盼环保”,从“求生存”变为“求生态”,人们对于环保的日渐重视。为生态惠民,让我们携手同心,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以适度的生态观念,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智慧力量,奋力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画卷!
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质生产力”,为我们在新发展阶段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新动能和构筑国家新优势提供了重要指引。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新发展阶段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需要针对当前我国生产力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综合施策,找到适合中国特色的发展路径。
新质生产力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所依赖的技术支撑和工具各不相同。新质生产力是以新技术深化应用为驱动,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快速涌现为重要特征,进而构建起新型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系的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壮大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顺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从技术经济的视角看,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呈现出以下特点,跨领域技术深度交叉融合,技术创新呈现多点突破和群发性突破的态势,并不断开辟出新的巨大增长空间。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构筑新竞争优势和赢得发展主动权的战略选择。世界正在经历剧变。全球范围内围绕科技制高点的争夺战日趋激烈,技术、数据、知识、人力资本等新型生产要素作用凸显,国家之间围绕关键技术、数据和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以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发展构建培育特色鲜明、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机遇中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实践回应。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体现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生态环境、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对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环境质量、法治建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培育壮大发展新动能、切实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迫切。
在提高产业体系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坚持以统筹传统产业“弯道超车”与新兴产业“换道超车”培育生成新质生产力,在推动新经济、新技术与新旧产业渗透融合中实现存量的“焕新”与增量的“换乘”,为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不竭动力。
青春勇为、敢为
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无论是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跑中,青年一代始终勇担重任、拼搏奋斗,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年人要践行五四精神实质,用实际行动为青春涂上色彩。
信念是基石。正所谓“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拥有理想信念,是青年前行的动力来源。现下青年人开始集体“叹老”,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早衰”,是信仰的缺失所导致。年轻人的扮老和早衰,会导致社会活力逐渐丧失。青年人应该磨砺自己的品质,加强自身的修养。
奉献是根本。“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奉献而不索取,这是青春的坐标。大学生村官程广京扎根基层,用默默付出实现了个人价值;廖俊波甘于奉献、付出,扎根基层,兢兢业业地付出,正是最好的佐证。“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没有奉献的精神,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很多时候,自己多奉献一点,少索取一点,社会就自然向着美好的方向行进。故此,青年人作为祖国的未来,奉献责无旁贷。
奋斗是要求。如何激发人生的光华,奏响生命的绝响,让青春不后悔,把事业永相传。“时代楷模”张桂梅,年逾花甲依然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照亮孩子们的追梦人生;颐和园的小小讲解员韩笑,不断学习锤炼,把讲解工作做到极致,成了颐和园里的“金话筒”;“农创客”杨艳军,返乡创业,以其坚韧勤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奋斗的青春不后悔,奋斗的青春最美丽,奋斗的青春能圆梦。
青春就如新生的种子破土而出,必须知道阳光的方向。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有为敢为,锐意进取,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让文化自信开启时代新篇章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五千年的文化史,孕育出华夏民族的根。伴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却失去曾经的美丽,“洋地名”“洋节”成为人们逐渐追捧的对象。中华文化逐渐“脱轨”,背后反映的缺失国人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因此,要加强文化自信,让中华文化开启国家发展时代新篇章。
以文化自信,重整民族昂扬精神状态。没有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没有精神支柱,民族的精神世界更是会变得极度空虚。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长期欺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人心中开始弥漫着一种自卑情绪。从技不如人,到制度不如人,再到文化不如人。在这种自卑情绪的作用下,国人渐渐丧失了文化自信,甚至形成了崇洋媚外、全盘西化的扭曲人格,昂扬的精神早已成为过去,自卑心态似乎已成现实。文化是民族的根,根脉不得切断,根深才能叶茂,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能够在困难时给我们勇气,在失落时给我们希望,撑起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时刻保持昂扬的状态。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高昂精神状态才得以延续。
以文化自信,传承辉煌千年中华文化。文化自信,不是夜郎自大式的盲目自信,更不是“唯我独尊”、拒斥一切的封闭自信,而是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包容开放、兼收并蓄的自信。在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中,正确认识、处理好古今中外文化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的缺失,就等于割断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精神血脉,就会导致文化传承出现“断代”情况。同时也要处理好本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文化自信,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错误思想,是文化过度自信的表现。文化自尊、自信、自立也要求我们对待外来文化要虚心学习、积极借鉴,但不盲目。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根。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抱有尊崇和礼敬之心,在坚定文化自信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既要做文化的捍卫者,也要做文化的志愿者。保护中华文化,昂扬自信,开启国家时代发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