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行测言语:片段阅读题到底怎么做
2024-05-20 07:00
来源:政华公考

行测言语:片段阅读题到底怎么做

行测指点:“问题+对策”类文段,主打的就是优选解决对策

在备战行测科目时,很多小伙伴发现片段阅读题目中主旨题往往篇幅较长,这就导致大家在做题时,没有耐心读完题目,匆匆看一眼就凭直觉选答案,正确率不高,白白浪费备考时间。其实,面对片段阅读中的主旨题,我们要学会利用重点句判断作者的意图,从而锁定文段的主旨。今天就大家一起学习如何通过锁定对策句来判断作者意图。

“‘问题+对策类’文段,要选针对性对策”。

在此类文段中,作者往往先论述一些客观现象,指明一些或存在于历史或存在于当下的问题,进而表明自己的观点,而核心意图就是在强调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面对这类典型的“问题+对策”的文段,要优选对策,同时还要保证对策有针对性。其实,这些对策句比较容易识别,一般是由一些关键词引导。如:要、应该、必须、需要等等,同学们在题目中看到后,需要多多关注。接下来,我们就通过两道题目带小伙伴们感受对策句的重要性。

【例】沿着什么样的法治道路前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败。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模式。如果脱离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就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实践中,有的国家就是因为简单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结果不但没有实现善治,反而增加了社会不稳定因素。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和根本保障,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法治建设,都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法治道路直接决定法治建设成败

B法治建设离不开本国的法治实践

C应坚定探索适合自身的法治道路

D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治模式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说明法治道路的选择意义重大,世界上没有标准统一的法治模式然后从反面论证,说明脱离本国实际照抄照搬别国的法治模式,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消极作用最后再次强调任何一个国家进行法治建设,都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由此可知,整个文段针对上文所提到的如何选择法治道路这一问题,在尾句通过“必须”引出对策,表明进行法治建设必须探索适合自己的法治道路这一观点。A项谈到法治道路决定法制建设成败,文段只是说两者之间具有“直接关系”,而选项用到“直接决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法治实践”在文段中并未提及,且该选项也没谈及如何选择“法治道路”,并非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C“应坚定探索适合自身的法治道路”和尾句重点谈及的对策说法基本一致,保留。D项是文段论述的部分内容,未指出探索适合自身的法治道路,并非文段重点,排除。故本题选C。

通过这道题,我们发现文段开篇引出核心问题,作者在文段尾句用“必须”引导的对策句表明自己核心意图,所以我们之后要学会关注对策句,判断作者意图。接下来,我们趁热打铁,再练习一道题目吧。

【练习】在一些英语国家,人们长期以来存在语言优越感,其外语能力并不能令人满意。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因为英语地位优越,美国人一直很自负,不重视外语人才的培养,结果在伊拉克战争中吃了亏。类似的经验教训启示我们,不应只把眼睛盯在英语等少数几种使用范围广泛、使用人数众多的语言上。国家在制定语言人才培养政策时,要有统筹规划的意识,应充分考虑各国、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像保护濒危动物和生物多样性那样保护濒危语言、保护文化多样性。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应以尊重、谦虚的态度面对语言的多样性

B.国家的语言政策应当与时俱进、不断调整

C.保护濒危语言是语言政策制定的重要目标

D.制定语言人才培养计划应有更全面的考虑

答案D解析文段首先表明英语国家存在语言优越感,接着引出美国因为不重视外语人才培养,进而导致在伊拉克战争中吃亏的例子,由此总结出经验教训。最后,作者在尾句通过“要……”“应……”等对策句表明核心意图,强调了国家在制定语言人才培养政策时,要做到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濒危语言以及语言的多样性。A项仅仅提到保护语言多样性,但是并未涉及语言政策的制定这一核心话题,排除。B项提及了语言政策的制定,但是要做到“与时俱进”,文段并未涉及,排除。C项谈到保护濒危语言是制定语言政策首要目标,“首要目标”在文段中未提及,排除。D项谈及语言人才培养政策要全面,“全面”则是对策句“统筹兼顾”等内容的同义转述,基本符合文段意在强调的内容,保留。故本题选D。

做完这道题,我们发现文段先通过客观情况引出经验教训,也就是指出当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最后借由对策句表明作者核心观点,所以当我们看到文段出现解决问题的对策句时,一定要多多关注。

最后,通过这两道题,希望小伙伴们遇到“问题+对策”类文段时,能够重视对策句,进而准确判断作者核心意图。希望今天的内容对小伙伴们有所帮助

 

推断下文究竟应该看什么

片段阅读除了常考的主旨题和细节题之外,还有一些不起眼的“小题型”,因其考察频率较低,常被忽略,但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激烈竞争中,每个题目我们都不能放弃。今天就大家来看看这些小题型中的一种——推断下文题。

通常我们做片段阅读会先根据题目问法来判断类型,推断下文题的常见问法有:

根据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不可能叙述的是什么:

以上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这篇文章最有可能叙述的是什么:

根据问法不难发现,这类题目就是要我们根据已经给出的文字去揣摩接下来要讲什么,因而叫推断下文题。那这类题目应该如何处理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文段:

【文段】我们看物体时,物体反射的光线经过角膜,穿过瞳孔,再经过晶状体的折射,穿过玻璃体,最后汇聚到视网膜上。这样,我们就可清晰地看到物体了。但对于近视的人而言,来自物体的光线在达到视网膜之前就汇聚在一起了,所以看到的物体是模糊不清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角膜的曲率变了。目前传统的激光治疗近视的方法,就是将角膜雕刻成“眼镜”,虽能立竿见影且效果持久,但风险较高。无风险治疗近视,越来越被人所期待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文段分析】通过快速阅读可以知道,文段先提到了人在看物体时的具体过程,接着叙述了近视的人是看不清的,然后提到目前传统的治疗近视的方法有风险,最后,尾句提出无风险治疗近视被期待。文段的叙述是为了尾句引出新的话题,即无风险治疗近视,故下文应围绕无风险治疗近视展开论述。

此时,有同学一定会说“推断下文很简单,只看尾句就可以了”。然而,所有的题目都如此吗,我们不妨再来看一道题目:

【例题】人生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我们也是难找到一朵花是完美无缺的。虽然人体总的来说是左右对称的,可是这种对称远远不是完全的,每个人左右手的粗细不一样,一只眼睛比另一只眼睛更大或更圆。两个耳垂的形状也是不同,最明显的,就是每个人只有一个心脏,通常都在靠左的位置。

这段文字是一篇文章的开头,文章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A.弥补不对称缺憾的诸多方式

B.人生中的不完美也能转换为完美

C.不对称也能产生和谐与平衡的美感

D.人体之所以产生不对称现象的生理基础

答案C解析文段首句指出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接着话题转为人体的不对称,根据行文分析,文段应是以“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为话题,后文以“人体的不对称”为例来论证“人生不可能是完美的”。由此可见,文章接下来应该围绕“不对称”与“美”展开。故本题选C。

通过这两道题目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我们在解推断下文题时,优先从尾句进行分析,尾句如果没有明确的提示信息,我们需要对整体行文进行分析,进一步推断后文内容。

 

行测片段阅读之选准对策

在行测言语理解中,片段阅读一直都是备受考生重视的部分,尤其是当中占比较大的主旨类题目。很多同学在做此类题目时会纠结到底是选问题描述,还是对策当选项出现多个对策型表述时,会进一步纠结正确答案到底该“花落谁家”。今天就针对大家的困惑,通过两道例题分享一些小技巧帮助大家选准对策。

【例题】科学素质是公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基础。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我国仅为6.2%。虽然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提高很快,但发展不平衡,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很大,特别是我国科普方面的公共服务很不均衡,农民、城镇居民、边远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获得服务的机会明显偏少。

这段话意在说明:   

A.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B.全社会应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C.我国与发达国家在公民科学素质上存在差距

D.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强调了科学素质对公民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接着通过与发达国家的对比,指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存在的比例低、不均衡的问题。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要解决这一问题,让科学素养能发挥其积极意义。换言之,即要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对应A选项。B项的“全社会应关注”由文段无法推出C、D项仅指出存在的问题,而文段不仅指出了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目前存在的问题,还指出了其重要意义,意在强调的重点应是解决问题,C、D非文段重点。故本题选A。

【技巧点拨】

这类文段有个特点,就是告诉我们某种事物很重要,接着指出它存在的不足之处或者问题,那这类文段意在说明什么呢它意在说明弥补这个不足或者解决这个问题,发挥其重要性。那我们会发现上面的例题C、D仅是问题描述,偏离重点。而A、B都是对策项,而正确答案之所以选A,是因为我们选对策要求有针对性。本文问题在于“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满足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全社会未关注公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所以我们应该针对问题选对策,也就是要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科学素质。

【例题】蓝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蓝藻上浮形成水华。蓝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造成生态失衡。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大量含有氮、磷营养元素的污染物质不断排入海洋、江河、湖泊和水库等水体,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为蓝藻的爆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段话意在强调:   

A.谨防蓝藻上浮形成水华阻隔氧气进入水体

B.蓝藻爆发会影响生态平衡以及水资源开发

C.治理水体污染是控制蓝藻爆发的根本措施

D.适当引种蓝藻吸收氮磷元素以优化水环境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蓝藻上浮形成水华对生态的严重危害,然后分析了蓝藻爆发的,即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由此可推知,文段意在强调要避免蓝藻暴发的危害,应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水体污染,即对应答案C。A项,“阻隔氧气进入水体”是蓝藻形成水华的危害之一,概括不全面B项因果倒置,蓝藻暴发是水资源不合理开发的结果D项文段未涉及。故本题选C。

【技巧点拨】

这个文段的特点是告诉我们一个问题,然后分析了这个问题产生的危害,接着指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即属于“问题+危害+原因”的文段,意在说明要找准症结,对症下药,解决这个问题。换言之,针对原因选对策,即为正确答案。

以上就是针对主旨观点题的一些介绍,再次提醒大家选对策一定要有针对性。如果遇到文段是“重要性+缺陷/问题”那就“弥补缺陷/针对问题解决”,如果文段是“问题+危害+原因”那就“针对原因解决”。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