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题如何攻破
2024-05-29 06:49
来源:政华公考

行测技巧:可能性推理题如何攻破

两个方法巧解实践论证

行测判断推理中的可能性推理题目,题量较大,十分重要。今天就带大家一起学习一下,可能性推理中一类有趣的题型——实践论证。

什么是实践论证

题干中的形式往往是想要采取某种方案,以达成某种目的。

例如:我们想通过科技手段分解垃圾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其中,方案是“科技手段分解垃圾”,目的是“保护环境”。

哪两个办法解决实践论证

削弱:1.方案不可实现2.目的无法达成

例如:1.现有的科技无法实现垃圾的有效分解

2.垃圾分解的施行使得更多人越发无所顾忌地破坏环境。

加强:1.方案可以实现2.目的可以达成

例如:1.现有的科技可以实现垃圾的有效分解

2.垃圾分解的施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环境质量得到了提升。

下面通过例题来进一步讲解说明:

【例】日前,某区物价管理部门修改了停车费收费方案和标准,机动车路内停车位收费价格上调了50%,把原来免费的车位也部分纳入收费管理,对新能源车免收停车费,这样能够增加车位的流动性,根治部分车主久占车位的乱象,意在缓解交通压力。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方案   )?

A.路内停车费收费方案调整后车位空置率提升了

B.上述方案通过网络征求广大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C.增加停车费收费标准也刚达到相邻城市的标准

D.提高燃油机动车使用成本市民会购买新能源车

答案A解析题干方案:修改了停车费收费方案和标准,想要达到的目的:增加车位流动性,缓解交通压力。

A项:方案调整后提升了车位空置率,说明确实可以增加车位的流动性,说明目的可以达成,可以缓解交通压力,所以能够支持题干方案。

B项:指出该方案征求了市民意见和建议,但题干讨论的是采取该方案后能否达到目的,B项与方案实施后达到的效果无关,不能支持。

C项:说明收费标准到达邻近城市收费标准,但与此方案实施是否能缓解交通压力的话题无关,不能支持。

D项:指出该方案实施后市民会购买新能源,但与该方案实施后达到的效果无关,不能支持。

故此题答案为A项。

通过这道题目的讲解,相信同学已经掌握了破解实践论证问题的方法。实践论证类的可能性推理在近几年考试中比较常见,希望各位同学能熟练掌握做题的方法,准确识别出题干中的方案和目的,灵活应对此类题目。

 

找准矛盾双方,解释事半功倍

在做行测可能性推理的题目时,我们往往会遇到一种题目,题干给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并且要求我们做出合理的解释,这种题目怎么解决呢今天,就带大家学习一下。

一、“解释型”题干特征

解释型题目通常是题干当中给出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然后题目要求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例如“小明每天学习都很认真,但是期末考试成绩没有提升”,这就是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然后问法中就会问到“以下各项最能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的是”。

二、“解释型”做题步骤

第一步:通过转折词找到矛盾现象。在转折词如“但是”“然而”“可是”“”等词语前后找到矛盾双方。比如:小明每天学习都很认真,但是期末考试成绩没有提升。这句话就是通过“但是”一词连接前后文,所以“小明每天学习都很认真”和“期末考试成绩没有提升”就是题干中的矛盾现象。

第二步:解释矛盾现象。在解释矛盾的时候要遵循三个原则:

1.收敛思维,即承认题干当中的矛盾,如解释上述矛盾不能说“小明学习不认真”或者“小明期末考试成绩提升了”。

2.常识思维,即在解释的时候要符合常理,如在解释上述矛盾时不能以“小明在考试时被妖怪抓走了”等这种不合常理的方式来解释。

3.涉及矛盾双方思维,即在解释矛盾时要对矛盾的双方进行解释,不能只涉及一方,如不能只解释小明为什么学习认真。

三、例题精讲

【例】英国一家非常受欢迎的专卖三明治的快餐店,最近把三明治的价格提高了0.2欧元,即从1.8欧元提高到2欧元。可是涨价后仅仅一个月,所有的服务员都不约而同地辞职了。

下列哪项如果为真,能最好地解释上述现象  )?

A.价格上涨后,快餐店就可以继续赠送顾客饮料,而服务员嫌麻烦

B.服务员的小费比以前大大减少了。因为售价是整数,顾客可能没有零钱给小费了

C.尽管三明治价格上涨了,但是并没有相应增加服务员的工资

D.由于价格上涨,除了某些老主顾经常来光顾,店里生意可是日渐冷清了

【答案】B解析通过转折词“可是”找到题目中的矛盾:三明治的价格从1.8欧元提高到2欧元,可是涨价后所有的服务员都不约而同地辞职了。A项说价格上涨后,快餐店继续赠送顾客饮料,服务员怕麻烦,说明涨价前后服务员都会给顾客送饮料。A解释不了员工为什么在三明治涨价后还会不约而同地选择离职,排除。B项说因为三明治涨价后员工没有小费使得员工减少,可以合理地解释为什么在三明治涨价之后所有服务员会不约而同地辞职,保留。C项说三明治涨价之后服务员的工资没有上涨,不能解释服务员为什么在三明治涨价后不约而同地离职,排除。D项说店里生意日渐冷清,不能解释服务员为什么会在三明治在涨价后不约而同地离职,排除。所以,本题选B。

通过以上题目的练习,希望同学们可以熟练掌握“解释型”的解释步骤,帮助自己提升做题能力。

 

“无因无果”你弄明白了吗?

可能性推理是行测判断推理部分占比较大的题型,普遍考查考生对题干结论加强/削弱的分析能力。此种题型对于广大考生而言往往难度较大,因为考生们容易分辨不清选项是否具有加强/削弱的作用。今天,就带领大家一起认识一下其中一种不容易被分辨的加强类型——“无因无果”。

这类题目特点就是题干讨论因果关系,即讨论A导致B选项讨论A没有出现时,B也没有出现,即“无因无果”。

那究竟怎样的题型才是“无因无果”选项是否能起到加强作用具体又是怎样加强的呢下面我们就通过一道例题来认识一下。

【例1】某居民小区盗窃案件频发,在小区居民的要求下,物业于去年年初为该小区安装了一种多功能防盗系统,结果该小区盗窃案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这说明多功能防盗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盗窃案件的发生率。题干是说多功能防盗系统能够有效降低盗窃案件的发生率。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加强上述结论   )?

A.去年没有安装这种防盗系统的居民小区盗窃案件显著增加

我们可以发现本题就是题干讨论A安装多功能防盗系统导致B盗窃案件的发生率下降);选项A讨论A安装多功能防盗系统没有出现时,B盗窃案件的发生率下降也没有出现,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无因无果”类型。

需要同学们明确的是,这类“无因无果”的选项对题干结论是有一定加强作用的,因为它从反面补充了论据,说明A确实可能会导致B。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道完整的例题来感受一下。

【例2】研究人员给一群实验用的小鼠提供相同的食物,这些小鼠中有部分小鼠的下丘脑部位有不可恢复的损伤,而另一些则没有。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发现那些下丘脑部位有损伤的小鼠出现了肥胖的症状。研究人员认为,下丘脑特定部位的损伤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研究人员的结论

A.下丘脑部位未损伤的那些小鼠未出现肥胖的症状

B.已有相当多研究人员致力于研究小鼠脑部损伤与肥胖之间的关系

C.研究人员发现,下丘脑部位损伤的小鼠患糖尿病的比例高于正常水平

D.下丘脑部位损伤的小鼠与食用高脂饮食导致肥胖的小鼠肥胖程度相当

答案A解析题干通过一个对比实验,得出一个结论:下丘脑特定部位的损伤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

A项从反面补充了论据,说明下丘脑没有损伤的小鼠没有出现肥胖的症状,而题干说下丘脑损伤的小鼠,出现了肥胖症状。那也就证明,实验中小鼠的肥胖很有可能就是下丘脑损伤导致的,支持了研究人员的结论,保留。

B项说研究人员在研究小鼠脑部损伤和肥胖之间的关系,但题干讨论的是下丘脑特定部位损伤是不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有研究人员在研究,那研究的结果是什么下丘脑特定部位的损伤到底是不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呢选项都没有说清楚,所以不能支持研究人员结论,排除。

C项说明下丘脑部位损伤的小鼠患糖尿病的比例高,但题干讨论的是下丘脑特定部位损伤是不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糖尿病和肥胖之间什么关系呢选项并没说,无关,排除。

D项对比了下丘脑损伤和高脂饮食小鼠的肥胖程度,但题干讨论的是下丘脑特定部位损伤是不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这两种情况肥胖程度相当,那小鼠肥胖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不是下丘脑特定部位损伤选项也并没有说,无关,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A。

同学们回过头去梳理题目就能发现,此题就是认为下丘脑特定部位的损伤是导致小鼠肥胖的原因,也就是A下丘脑特定部位的损伤导致了B小鼠肥胖

选项A说明A丘脑特定部位的损伤没有出现时,B小鼠肥胖也没有出现,即“无因无果”。从反面补充了论据,从而对题干论证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

 

可能性推理前提型:搭桥——天堑变通途

在行测备考中,提到可能性推理大家可能都不陌生。但是提到可能性推理中占据重要战略位置的“前提型”题目,部分考生就云里雾里了。接下来就来聊一聊这个小题型。

题型识别

针对这类题目的辨认我们通过提问方式就可以,一般提问方式为“为了使上述论证成立,必须假设的前提是”“上述论证还需要基于以下哪一前提或者假设”“上述论证假设了以下各项,除了”诸如此类。

解题方法——搭桥法

所谓前提型,其实就是前提和结论之间出现了跳跃性概念,而搭桥法就是通过牵线搭桥的方式建立起两者关系,从而作为补充的前提来保证结论成立。那就要先找到跳跃性概念的藏身之处,再建立联系。举个例子:

论据:医生手术量减少A是B

论点:医生手术水平降低A是C

补充前提:手术数量和手术水平之间存在密切联系B是C

通过分析发现,当用字母替代法表示出相关概念后,论据和论点中的“手术量”和“手术水平”之间存在跳跃,而正确选项则是建立起联系,这就是所谓的“搭桥法”。题目中亦是如此,比如下面这个题:

【例】一位德国科学家做了一项研究,他向一组6个月大的婴儿展示尺寸和颜色相同的图片,其中一部分图片内容是花朵或鱼类,另一部分图片内容是蜘蛛或蛇。结果发现,当看到花朵或鱼类的图片时,婴儿无明显反应,而当看到蜘蛛或蛇的图片时,所有婴儿的瞳孔都明显变大。因此,这位科学家认为,人们对危险动物的恐惧是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学习。

要得到上述结论,需要补充的重要前提是:   

A.每个人表达恐惧的方式都不尽相同

B.所有婴儿都见到过真实的花朵或鱼类

C.瞳孔扩大是产生压力或恐惧的标志之一

D.多数成年人见到蜘蛛或蛇都会产生恐惧

答案C解析论据中做了一组对比实验发现婴儿看到蜘蛛等的图片时瞳孔变大,据此得出人们一出生就对危险动物有恐惧,很明显能发现瞳孔变大和恐惧之间存在跳跃概念,需要搭建一座桥将之联系起来,即需要建立瞳孔变大和产生恐惧心理之间的联系,符合的只有C项。其他选项均非建立两者联系,且非必不可少的必要条件。故正确答案为C。

另外通过这两个题来强调一下,各位小伙伴在做题时不可避免会碰到难以抉择的情况,尤其是碰到可以起到加强作用的选项是容易误选,要提醒自己正确选项是“没了它便不行”的必要条件哦,相信各位小伙伴对前提型已经有了新的理解,快去找些题目练习一下吧。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