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论提出对策题考查趋势上升,该如何应对
申论提出对策能力提升计划
提出对策类的题目是国考、省考申论考试中的基本题型,近些年题目难度逐步加大,而做好解决问题类的题目需要具备一定的提出对策的能力和提出对策的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判断题型,具体答题技巧等,考生需提前做好充分练习,做到了然于胸。
知方向:何为提出对策。
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是申论考试中重点测查的能力。2020国考大纲申论部分,解决问题能力描述如下:“准确理解把握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办法”(副省级);“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措施或办法”(市地级)。该能力之所以重要,一方面可以直接以“提出对策”题型进行测查,另一方面还融入了综合分析的解题之中,同时也是议论文写作的重要维度。
题型分析
申论考试中的提出对策题一般来说难度大,提出对策题背后测查的是考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常见表述有:提出对策或建议、提出意见建议、如何化解……问题。近几年,国考及多省联考中提出对策题的比重都有上升趋势,针对提出对策题型的作答技巧,介绍如下:
知本源:提出对策重点。
1.明确题目要求和作答对象
2.理清材料逻辑和呈现重点
3.整合答案要点和表述思路
注重审题:题干、要求
1.审清作答对象,明确找点方向。具体围绕什么问题去提对策,明确提对策的方向。
2.审清身份,明确权责。不同的身份提出的对策因为自身的权利限制也会有所不同,比如面对“基层文化缺乏新意”的问题,从政府角度提对策为“培训文化服务人员,提高创新能力,引入社会文化服务,丰富演出形式”,而从社会角度提对策则为“本土文化人才要积极参与文化创新,组建业余剧团,丰富演出形式,结合本地特色,编排特色节目”等。
3.审清问数,明确要点。具体要看题干是提对策还是概括问题及提对策,另外还要关注要求,有的题可能在要求中提到概括问题这个点,所以题干和要求都要看清楚,防止遗漏要点。
4.明确特殊评分标准。
①针对性强:针对题干、针对材料中的问题提出对策。
②可行性:政治可行,符合国家大政方针;经济可行,符合办事成本;伦理可行,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技术可行,技术要能实现。
③可操作性:对策具体可实施。
知诀窍:如何作答?
1.直接对策。
把握直接对策提示词:如建议、要求、要、提出、呼吁、必须、应该等。
2.间接对策。
(1)从问题推对策。如:问题:某省人大代表、医学院研究生处处长赵某分析,现在的职称评定体制存在问题,只注重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反推对策为:一、改善职称评定体制。在职称评定时,既要注重论文的数量,更要注重质量。
(2)从原因推对策。如:原因:某政法大学动物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认为,全国各地政府出面捕杀狗的事件一再发生,根源是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缺失和立法的不完善造成的。反推对策为:一、完善动物立法。及时出台新的以及完善现有的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保证动物保护有法可依,维护动物福利。
(3)从成功经验推对策。如:经验:歌德学院像德国的大部分文化机构一样,从政府得到资助。德国联邦政府每年投入80亿欧元用于文化事业,占据全部文化投入的90%以上,而来自企业的资助只有5.5亿欧元。有了这样的保证,国家为文化“买单”的模式反而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推对策为:一、加大经费投入。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确保经费的安全。
3.结合材料自创对策。
如思想类对策:宣传、引导、培训、教育等。制度类:长效机制、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管理类:行政、监督、绩效考核、奖惩、财税等。
【例题】
请你根据“给定资料4”,对Z市人行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解决建议。
要求:(1)问题梳理全面、准确;
(2)所提建议与问题相对应,具体明确、切实可行;
(3)不超过450字。
【解析】
治理人行道,应统筹做好建设和管理,保障行人通行权益:
问题1:树木占道。树木挤占盲道、人行道,根系裸露在外。对策:加强行道树管理,修整树池,严重者进行移栽,规范建设盲道设施,确保盲道畅通。
问题2:设施缺陷。窨井盖凸出或凹陷,电表箱随意设置,涉及多头管理、协商无果。对策:由城管部门牵头,多部门共同开展人行道箱体设施专项整治,科学设计井盖,加强日常管理维护。
问题3:施工占道。周围没有交通警示和疏导,道路两侧同时开挖,尘土多,施工时间长。对策:规范施工围挡和施工信息公示牌,并安排人员疏导交通;安装喷淋装置,对施工进度、路面恢复质量进行全程监督,杜绝乱挖乱占。
问题4:违法占道。自行车、电动车停放杂乱无章,缺少禁停标志和停放点;维修摊点占道经营。对策:设置禁停标志,查处人行道违章停车,就近规划非机动车停放点;引导流动摊贩进入市场,加强道路巡查,规范占道行为。
问题5:规划不当。没有非机动车道,人车混行,车速过快。对策:增设非机动车道,合理分配路权,加强宣传和处罚,严禁非机动车在人行道行驶。
找点——对策来源
1.找出材料直接对策。
(1)表对策的标志词汇:建议、必须、要、应该、把……
(2)材料中政策文件表示和权威者的观点:领导、学者、专家、评论专员、调研报告等强调/指出/认为/说/表示/显示……
例:就如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2010年6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某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的名誉会长P先生认为: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不讲良心,任何环节都可能出问题。该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M先生认为:食品企业应当将自律提到很高的位置,但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不能把食品安全的“宝”,全部押在从业者的良心上,还应该强调“他律”,以真正实现食品安全。
答案参考:食品企业应该讲良心能自律,同时还应强化制度约束,强调他律。
2.由问题推出对策——将问题反过来叙述成为对策
例:针对如何适应我国旅游发展,提出对策。
刚刚结束的五一黄金周,又为各地创下了旅游人数与收入新高,南昌旅游收入近五亿元。五一期间,湖北省共接待游客962.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4.21亿元。然而在我国多个城市存在的导游服务不规范、质量不高的问题与我国的旅游发展极不适应。
答案参考:严格规范导游服务,提升导游服务质量,使之与我国旅游发展相适应。
3.由原因推出对策——将原因反过来叙述成为对策。
例:针对捕杀狗事件,推出解决措施。
某政法大学动物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认为,全国各地政府出面捕杀狗的事件一再发生,根源是我国动物保护立法的缺失和立法的不完善造成的。“H区屠狗事件中很多网友称要保护的‘狗权’,就指的是动物福利。而且很多人已经感受到了动物福利层面立法的缺失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压力,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
答案参考: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保证动物保护有法可依,维护动物福利。
4.成功经验推对策。
例:针对促进文化更好地发展,提出对策。
歌德学院像德国的大部分文化机构一样,从政府得到资助。德国联邦政府每年投入80亿欧元用于文化事业,占据全部文化投入的90%以上,而来自企业的资助只有5.5亿欧元。有了这样的保证,国家为文化“买单”的模式反而在经济危机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如果大部分经费是由私人出的,像美国那样,文化会成为经济的牺牲品。比如在经济危机的时候,文化就会惨遭损失,进入寒冬。我们特别高兴的是,我们的经费是安全的。”图格斯说。
答案参考:政府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确保文化经费的安全。
5.失败教训推对策——失败教训要反推。
例:就如何解决河流治理中的问题,提出对策。
长期以来,水质问题是影响着密西西比河全流域“健康”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美国地表水排放有毒废水量最大的有15个州,其中5个州分布在密西西比河沿岸。泥沙淤积是上密西西比河的主要环境问题,过量泥沙使水生植物的光透射性减少,并淤填在上密西西比河的回水区。上密西西比河至今仍没有全面规划,近年才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研究航运与环境的关系,但尚未根本解决整个上游流域的综合治理,发生严重水灾的可能依然存在。
答案参考:治理河流需要全面规划,采取整体考虑的方式,从根本上解决整个河流流域的综合治理问题。
加工
按照总分逻辑进行要点加工,一题两问,可以分段书写。
书写
注意顺序,书写时问题和答案可以是相同的顺序呈现。
如何做好申论提出对策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提出对策题目的基本特点,和其他题目不同的是,提出对策题目答案往往来自于三个方面:直接对策、间接对策和常用对策,这三种对策来源,除了第一种基本是全部依据材料得出外,后面两种或多或少都需要考生能够适当进行分析,甚至是需要完全自己组织对策,但是大部分应届考生缺少工作经验,往往只能提出一个大概,无法展开,使得对策空洞,没有操作性。
因此,提升对策的可操作性是做好对策题的一个关键点,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对策,应该要明确主体,也就是谁来实施对策,要明确客体,也就是对策实施对象,要明确手段,也就是应当做什么,要明确效果,也就是达到什么目的,通过“主体+客体+手段+效果”的结构来构建答案,即可将对策表述的更加细节,更具有可操作性。如题目说到群众环境保护意识不高的问题,对策可表述为:加强宣传教育。相关部门可通过拍摄短视频、发放资料、开展讲座等方式,提高群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引导群众共同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当然,对策展不开,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相关经验,这就要求我们要多写多看,多思考问题,多训练发散思维,比如对于基层发展缺少人才这一问题,很多考生第一反应就是引进人才,但是先不说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能不能引来人才,就是引进来了,怎么让人才留下来、怎样用好人才也是可以考虑的范畴,往大了说,就是人才的“引育用留”问题,如果所有问题都能像这样思考,那对策的可操作性也将大幅提升。
提出对策本身就是考察考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所以要解决好此类问题,广大考生一定要在整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加强对问题的分析,强化知识积累,才能做到对策切实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