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
让乡村博物馆建起来、活起来、火起来
【有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并思考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博物馆文化的推演、博物馆与人之间的关系。博物馆的形式、区位、展陈内容等方面也在逐步更新和完善。近年来兴起的乡村博物馆让更多人在“家门口”享受到“文化大餐”。】来源:浙江在线;作者:李治钢;编辑:口羊
乡村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近年来,“文博热”席卷神州大地,在广袤的乡间,一座座满载乡土气息、充满乡村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生长,成为一道别样的人文景观。
解决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建设乡村博物馆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探索路径。2022年3月,文旅部、农业农村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为乡村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浙江、吉林、山东等地均纷纷培育建成了一批类型多元的乡村博物馆,既有以乡村记忆、民俗风情、农耕文化为底色的,也有以非遗技艺、科普教育、书画艺术为主体的,不一而足,实现了文化场馆建设从城市到乡村的延伸和乡村文化的多元发展。【过去一提到博物馆,人们第一反应是那是一个“高大上”的地方,只有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里才有。而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一座座带着泥土气息的乡村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尽管各地乡村博物馆内容形式多种多样,但都饱含着当地的文化基因、历史记忆等。可以说,乡村博物馆不仅打通了群众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成为广袤乡间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也让广大村民拥有了“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从而得到更多更好的精神上滋养,有助于为农村美好生活“加码”。】
作为留住“乡愁记忆”、传承乡村历史文脉的载体,乡村博物馆在保护在地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促进文旅融合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中不可忽视的文化力量。然而,由于乡村博物馆是新生事物,在推进建设中还不够平衡、有序,显露出主题不清、同质化严重、运营能力弱、融合度低等“生长”阵痛。因此,乡村博物馆植根于乡村,与其他的乡村文化设施一样,务必吸取一些乡村文化场馆“热闹开、冷清守、无声关”的经验教训,在“建、管、用、育”上做好文章,将之打造成为有特色、有乡愁、有故事的高品质文化场所。【那如何让乡村博物馆“活”起来,更多更好地为农村美好生活“加码”呢?】
注重“乡土味”,传承乡村文脉。乡村博物馆作为乡村中的公共文化设施,连接乡村不同阶层、不同人群的共同记忆,形成乡村的文化共同体。乡村博物馆应因地制宜,突出博物馆的体验功能、民俗文化的活态传承,展陈无需千篇一律,也不用追求高大上,让民间工艺、器物、建筑等领域遗存的老物件在乡村博物馆中“变废为宝”,把曾经散落在田间地头、农户乡舍的乡土文化变得具象化,让村民看得懂、有触动,让乡愁有“物”可载、有“根”可寻,真正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博物馆。【要深入挖掘在地文化,解码地方文化基因,凝练并提取形成乡村特有的文化符号,赋能展馆建设,让乡村博物馆成为有记忆点、承载乡愁、富含特色的场所。】
强化“生命力”,实现长效运营。博物馆建起来了还要活下去,运营管理所需的人力财力不足,往往是摆在很多乡村博物馆面前的现实问题。乡村博物馆要想实现长久、良性的发展,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建立健全乡村博物馆长效运行机制,包括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博物馆自筹、专项资金运作等,让乡村博物馆有多渠道、来源稳定的经费。因此,在办馆时应当鼓励多元主体参与文化保护实践,并依托展陈藏品的内容和品质,积极培育文创、特产、研学等“乡村博物馆+”新业态。【加强人才培养,加大资金扶持,通过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提升乡村博物馆运营管理水平,让农耕文化可见、可感、可传承,逐步实现乡村博物馆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助力走出一条以文润富、以文促富、以文化富、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增添“带动力”,推动产业发展。乡村博物馆具有复合型的功能定位,既是凝聚乡情民心的纽带,又是带动产业发展的平台。因此,建设乡村博物馆不仅仅是单纯地汇聚、展示乡土文化,而是要以创新、整合的思维发掘乡土文化,找准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契合点,引入企业打造文化品牌、整合业态布局,探索“文商体旅”深度融合新链条,用特色产业充实乡村博物馆,以乡村博物馆推动产业发展,最终实现乡村博物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应互补,并将其融入村民生活与乡村发展之中,让村民既富“脑袋”又富“口袋”。【让更多人在乡村博物馆驻足,让乡村博物馆永续发展,创新配套活动形式显得尤为必要。以创新、整合的思维发掘乡土文化,找准与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契合点】
建好乡村博物馆功在当下、利在千秋。期待神州大地上更多的乡村博物馆能建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成为区域内地标性的乡村文化窗口和文化品牌,以更好地兴旺乡村产业发展,厚植精神共富沃土。【乡村博物馆在社会文化建设、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振兴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我们要比以往更关注其品质建设,为打造内容强、形式新、活动好的场馆而努力,让游客真正从“走马观花”式参观切换至“下马看花”式体验。】
向下扎根与向上生长
世间万物,成长最美。成长不仅限于“向上”,“向下”的努力同样至关重要。胡杨树根系发达,具有惊人的抗干旱、御风沙、耐盐碱能力,能顽强地生存繁衍于沙漠之中,被誉为“沙漠英雄树”。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党员干部的成长又何尝不是如此?【用类比的方式引出总论点】
扎根学习,汲取理论的力量。【分论点一】俗话说,空无一物的袋子立不起来。理论素养对党员干部而言,有之则为“硬核”,缺之则成“硬伤”。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春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指出:“年轻干部要胜任领导工作,需要掌握的本领是很多的。最根本的本领是理论素养。”【引用论证】面对各方面工作越来越强烈的理论需求,面对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趋势,只有自觉投身“学海”里,像植物扎根一样探求哲理,像海绵吸水一样增长真知,才能更好掌握工作的主动权。理论学习的功夫要下在平时,养成潜心钻研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厚积薄发,让理论武装逐渐丰厚起来。
扎根岗位,汲取实践的力量。【分论点二】有理论之书,也有实践之书,二者需要结合起来读。岗位锻炼,是获取实践给养、深化理论认知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加强磨炼、增长本领”。【引用论证】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学习。要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结合工作需要学习,做到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沉下心来用情用力,扑下身子履职尽责,善于总结思考,善于笃定钻研,在实践中出真知,在实践中长真才。
扎根基层一线,汲取群众的力量。【分论点三】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也是最好的老师。在一篇回忆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曾写道:“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他这样描述那段艰苦却受益终生的岁月:“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引用论证】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尤其要把基层一线作为向群众学习的大课堂,作为磨练意志品质的大熔炉,作为创造工作业绩的大考场。要经常走基层、问民生,倾听群众所想所盼,掌握基层真实情况,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谋划工作,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不满意的问题。用坚实的脚步丈量大地,用厚重的感情深入群众,必会受益终生。
扎根艰苦领域,汲取奋进的力量。【分论点四】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越是艰苦处,越发见精神。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扶贫干部走过最险的山路,去过最偏远的村寨,住过最穷的人家,哪里有需要,他们就战斗在哪里,把心血和汗水洒遍千山万水、千家万户。【举例论证】向下扎根,到艰苦领域、艰苦地区施展个人才干,书写的是向上绽放的精彩人生,成就的是群众交口称赞的大我价值。艰苦领域、艰苦地区相比而言发展禀赋差、工作条件差,但最能锻炼人的品行和能力,对有志者而言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不怕苦、能吃苦,不畏难、战艰难,必能跑出成长的“加速度”。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任何巍峨高山之下都有不可撼动的坚固基石,任何光彩成功背后都有不计其数的辛苦付出。扎根祖国大地,扎根人民群众,共产党员的力量便是无穷的。【总结全文,回扣总论点,升华文章主题】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
“一定要让这片土地长出金子来”。自2015年起,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越西县华阳村四任第一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整治村容村貌,完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终于让偏远山村换新颜、百姓齐脱贫。在我国广袤农村大地上,无数党员、干部接力谋脱贫、促振兴,描绘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美好图景,刻写下新时代共产党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案例开篇,引出总论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不要搞急功近利的政绩工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全面从严治党纠治一些多年未除的顽瘴痼疾,到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再到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重大举措、重大工作,有力诠释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历史担当,为全党树立起正确政绩观的鲜明标杆。【总书记讲话、举例说明总论点】
从思想境界看,正确政绩观要求跳出个人利益考量。【分论点一】老英雄张富清,从部队转业后就像一块砖,哪里有党的事业需要就往哪里搬,从粮食局到三胡区,从卯洞公社到外贸局,最后再到建设银行,不求显赫、不为功名,踏踏实实把每一项工作做好。【举例论证】功成不必在我,实际上就是要处理好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根本利益和个人抱负、个人利益的关系。想要干事、想出政绩是对的,但不能为了出政绩都要自己另搞一套。正确政绩观意味着,胸中要有大局,眼中要有大我,看淡个人名与利,不因付出索回报,不为闻达而钻营。
从个体价值看,正确政绩观要求履行好个人责任。【分论点二】功成不必在我不是消极、怠政、不作为,而是需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积极作为、正确作为。干部就要有担当,“芝麻官”照样有“千钧担”。凡是对党和人民有益的事,不管能不能在自己手中开花结果,都要积极地做、科学地做。对定下来的工作部署,要一抓到底、善始善终。不管能不能在自己任期内出成绩,都毫不动摇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出“功成”之力,而不求“功成”之誉。
从历史耐心看,正确政绩观意味着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甘于做铺垫性的工作、抓未成之事。【分论点三】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无论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是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很多事业的推进都难以毕其功于一役,需要谋划长远、干在当下。共产党人抓任何工作,都要有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耐心和定力。只要是科学的、切合实际的、符合人民愿望的,就要像接力赛一样,一棒一棒接着干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并不是说把多少真金白银捧在手里,而是为历史、为子孙后代去做。这些都是要写入历史的。”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折射新时代共产党人志在千秋伟业的远大追求。当下,我们处在前所未有的变革时代,干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增强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的责任感,多做为后人作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好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历史和人民必将铭记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担当。【总结全文,回扣总论点,升华文章主题】
茶风显作风 润泽百姓心
茶乃国饮,飘香千年。以茶待客,以茶会友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较之于其他饮品,茶之浓淡相宜几乎适宜所有的人群;茶之淡雅之清香也以更加分寸的方式与人相处。领导干部经常与群众一起喝茶,聊聊天、诉诉苦、谈谈心,能够更加贴近群众、融入百姓的生活,沾染“烟火气”。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当下,领导干部都要具备这种“茶”作风。
“愿意喝茶”,彰显亲民为民之作风。“愿意喝我家茶”带给群众更多的亲近感,让我们看到群众是多么期盼能与领导干部深入接触。俗话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府工作质量优劣,群众生活水平高低,都只有问需群众才能有所了解。清代“第一廉吏”于成龙任职广西罗城时,常常深入田间访问疾苦,在他的努力下,饱经战乱、民生凋敝的贫困地区得以摆脱混乱,百姓安居乐业。反观当前,我国部分领导干部高高在上,不问群众疾苦,使得群众问题得不到解决,服务型政府建设成为空谈。对比可见,要做好群众服务工作,就要愿喝“群众茶”,需要深入群众了解需求。
“只是喝茶”,彰显清正廉洁之作风。执法干部拜访群众,只喝茶不吃饭,群众为这种清廉自守的作风叫好。也许在一些人眼中,一顿饭花费无几,但很多官员腐败堕落都是从小事开始。清代嘉庆年间,工部书吏贪污案发,几名部曹小吏三年之间竟然贪污公款五万两白银。案发后,嘉庆皇帝震惊不已,而查究后却发现,最初几名小吏只是利用职务之便“贪图小利”,由于无人问津才胆子变大。俗话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对点滴小事不加约束,难免导致问题愈演愈烈。对领导干部来说,只有将一顿价值不高的饭菜视为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只喝茶不吃饭,才能保持清廉为民的良好作风。
“不仅喝茶”,彰显勤政务实之作风。执法干部愿喝“群众茶”只是基础,能喝“群众茶”才是关键,这里的“能”便是指领导干部要具备相应的工作能力,为群众出谋划策。毕竟“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察民疾苦只是工作基础,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才是兑现服务承诺。上海静安区优秀执法中队长周建波在多年基层执法实践中摸索出“谈-访-议”的“三步”工作法,用温情与关怀融化了与被执法者间的坚冰,切实地解决了群众的实际问题,深受当地群众赞誉。如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有更高的期待,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要更加精细化,干部群众不仅要问需于民,更要落实服务,有能力喝上这杯“群众茶”。
“君子之交淡如水,为政之道清似茶。”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只饮清茶,是对当前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广大群众的期望。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做到“愿意喝茶”“只是喝茶”“不仅喝茶”,树立“茶作风”,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助力服务型政府最终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