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面试高频考点:网暴乱象集锦
“开盒挂人”
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社交账号等隐私信息被肆意公开,受到煽动的网友的骚扰攻击、辱骂威胁随之而来……这就是“人肉搜索”的新变种:“开盒挂人”。一段时间以来,遭遇“开盒”困扰的,既有明星、名人等公众人物,也有不少普通民众。“开盒挂人”这种网暴行为性质恶劣、危害面广。
“开盒挂人”指有人盗取他人信息并在网络上恶意公开,就像打开一个个密封的盒子一样,将“被开盒者”置于“互联网裸奔”状态。开盒内容大多包括受害者的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隐私信息。一旦相关信息被传播,就有更多不怀好意之人对“被开盒者”进行骚扰或人身攻击。
【基本特征】
情绪性,很多被开盒者仅仅因为与对方意见不合,就遭到对方仇恨和“单边制裁”;
精准性,网暴开始前,一般加害者会购买他人隐私信息,在精准掌握他人身份信息、住址信息、家庭关系,甚至银行流水、社保账号等个人信息前提下对当事人精准打击;
组织性,不同于传统网暴零散的点对点式攻击,加害者往往不亲自下场,而是花钱购买对方个人信息后挂到网络空间,组织煽动其他无关网民进行攻击;
长期性,此类网暴伤害不是简单的一次性伤害,可能是长期的私信骚扰、网上攻击、账号恶意虚假举报等;
多重危害性,“开盒挂人”现象,其背后往往隐藏着较大的个人信息贩卖黑色产业链,不少快递、运营商公司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满足个别人群的挖私之欲,此举已经严重侵犯他人的个人信息安全,而与之相关的公然侮辱谩骂等行为,则有可能涉嫌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法乃至刑法。
【基本表态】
根治“开盒挂人”,除了强化事后惩处,管住下游的网络戾气,也得堵好上游的信息泄露“口子”。
暴露他人隐私、侮辱他人、扰乱网络秩序,甚至是涉嫌寻衅滋事,每一项都是违法行为。“开盒挂人”,挑衅的是道德,更是法治。
【消极影响】
1.此举不仅无视道德底线,更触犯法律法规。
2.一些网暴行为还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甚至催生出代为“挂人”的黑色产业链。“开盒挂人”,伤害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破坏的是网络生态秩序,践踏的是现实社会的公序良俗。
3.“开盒挂人”是“人肉搜索”行为的变种,也是一种网络暴力,不仅侵犯被“挂”者的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益,同时对当事人的电话骚扰、网络谩骂攻击等还可能侵犯当事人的名誉权等人格权利。
4.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及网络治理相关法律法规,严重的还可能涉嫌侮辱罪、诽谤罪、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
5.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法律意识淡薄,沉迷于网络排解焦虑情绪,容易受到不良诱导,用“挂人”的方式发泄戾气。
【追本溯源】
有拿人取乐的快感,以伤害他人来彰显自己的优越,网暴的人越多越兴奋,并享受这种控制支配他人的感觉。
贪图流量和赚钱,“开盒”别人可以让自己吸纳暗黑的流量和粉丝,还可以将其做成生意,为他人提供“开盒”服务牟取利益,还形成了利益团伙以及一整套黑灰产业链。将幽暗的人性与流量利益进行勾合,刺痛网民安全感,污染网络生态,“开盒挂人”的原罪,就在这里。
【基本举措】
1.整治“开盒挂人”,相关政府部门、执法机关要严查个人信息泄露和倒卖,相关监管手段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大力打击隐私信息贩卖黑灰产业,从源头切断产业链,让“开盒者”无从获得盒子的“钥匙”。
2.法治要严查严惩非法获取他人信息的行为,加大对网络污言秽语和恶意辱骂等行为的监管排查力度,畅通和健全举报渠道和机制,层层设限,精准堵截,连环打击,破网断链,以期实现对“开盒挂人”的全链条式治理,还网络空间一片净土。
3.监管部门、司法机关应当深挖“开盒挂人”等网暴行为根源,重点打击“开盒”背后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和倒卖灰产,加强对快递、运营商、银行等公民个人信息较为集中的单位信息安全管理力度。相关企业应当加大对员工的制度约束和培训力度,利用先进技术手段让个人信息搜索行为“留痕”,及时抓出“内鬼”,守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4.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一方面要严打恶意“开盒挂人”等违规行为,另一方面要花大力气防止网络戾气的蔓延。要及时清理恶意带节奏,煽动群体对立、放大群体矛盾等违规内容,对于明知故犯的账号运营者予以禁言、封号等惩罚。进一步加大网络实名制的探索力度,推广“一键防骚扰”等隐私保护和免打扰功能,并畅通一键举报渠道,加强网络社区自治。
5.平台企业掌握了海量用户信息,对平台而言,一方面要筑牢信息安全防线,最大限度避免不法分子通过技术手段窃取用户隐私;另一方面,对于公开曝光个人信息以及线上骚扰、攻击等行为,平台要强化预警和保护措施,及时介入干预。
6.对于不断“进化”的网络暴力形式,相关各方应及时进行普法宣传,便于网民遭遇被“开盒”后能第一时间识别、收集证据并向警方求助。
7.各网络平台要加强信息发布审核,提前预警、全面封杀有害信息,让侵权信息无处发布。
8.要对需要收集大量用户信息的重点行业进行有针对性地监管,约束企业平台在数据安全、信息管理上加大投入,提升隐私安全的等级,减少内外部泄露的漏洞。
9.需要进一步完善隐私保护机制,落实信息采集的最小、必要原则,并在应用个人信息时充分征得用户同意,避免因违规、超范围收集个人信息埋下隐患。
网络厕所
最近,有网友提到,自己发在社交平台的照片,莫名其妙被人“挂厕”,对方发表不少贬损言论,评论区都是人身攻击。所谓“挂厕”,指当事人照片、行为或言论被网友投稿至社交平台的“厕所号”,亦称“网络厕所”。乍一听“网络厕所”这个词,本身就有一种反胃和恶心感,不言而喻,其携带的消极、偏激、负面、戏谑等情绪必然是“底色”。“网络厕所”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匿名的、隔绝的空间,用户发泄不受外界干扰,不必担心自己的真实身份被揭露,而且有不少未成年人参与其中。
【基本表态】
对“网络厕所”坚决说“不”,是一道“必答题”;从根子上也折射出,反对网络暴力任重道远,形势不容乐观。
“网络厕所”既不是法外之地,也不应沦为吞噬健康情绪的“黑洞”。
【消极影响】
1.“网络厕所”的存在对网络环境的破坏是直观的,对他人的伤害是直接的,有时甚至是致命的。“网络厕所”中的恶意充满攻击性,不仅足以掀起网络暴力的飓风,而且很容易成为受害者无法承受之重。
2.“网络厕所”里面充斥着各种负面内容,如同一个脏乱的情绪厕所。随着“脏乱”不断累积,负面、消极情绪容易走向极端化,比如不合法地披露“被挂者”个人私密信息,对其进行各种恶意的、不道德的谩骂,有时这种极端讨论会走向网暴,甚至引发自残自杀。
3.“网络厕所”发布他人不实信息或利用他人肖像进行恶意攻击,都是侵犯肖像权、名誉权的行为。
4.它客观上助长了网上侵权现象的泛滥。如网友匿名投稿“挂厕”,其通过截屏、粘贴等形式实施的投稿行为是否侵犯了“被挂厕人”的肖像权、著作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目前看相关的监管和筛查程序还严重缺位。
5.它为网暴现象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如对“被挂者”进行各种恶意的、不道德的谩骂和极端讨论,极易形成网暴,甚至引发自残自杀。
6.它大大增加了“被挂者”的维权难度。“网络厕所”的匿名性特征导致被侵权者“找人”困难,而在平台管理方面,有的“厕所号”对投稿还有一定限制,有的则在放任甚至鼓励肆意进行言语攻击的投稿。
【基本举措】
1.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暴力信息治理机制,硬化管理措施、创新监管手段、提升处罚力度,建立针对“网络厕所”的专门举报渠道,对造成恶劣影响的“网络厕所”文化参与者,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2.要压紧压实社交平台的主体责任,积极推进落实网络实名制,规定发布者只能发布进行了网络实名认证投稿人的投稿;敦促平台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技术手段审核、对网络“厕所号”在发布内容和注册者审核义务等方面进行限制。同时不断优化完善敏感词处理系统,让违规内容无法发布。若平台拒不采取必要措施,或明知投稿者实施侵权行为而不采取必要措施或处理不当,不仅要惩治侵权者,也须追究平台的责任。
3.家庭和学校也应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教育和引导他们远离不良网络文化的侵蚀。只有增强法律意识、筑牢心理防线,孩子们才不至于将肮脏的“厕所”当成狂欢的“舞台”。这既是维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关键,也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的应有之义。
4.相关部门和社会要借助二次元、国风等文化形态载体,宣传和弘扬适合青少年的价值理念,以青年人喜欢的方式,用正能量的“淋浴间”帮他们洗去烦恼,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
面试热点题目
近年来,网络暴力事件时常发生,谩骂抨击、侮辱诽谤、人肉搜索⋯“键盘伤人”愈演愈烈。对于这种现象,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
网络暴力不仅会让当事人深受舆论影响,蒙受心灵创伤,甚至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也会影响网络空间的安全与秩序,腐蚀社会风气,甚至滋生暴力行为。我认为网络暴力频发的原因有:
一、追责困难。网络暴力维权难,渠道窄,取证难,维权成本高,精神伤害难界定,受害者维权步履维艰。
二、意识偏差。尽管现在已有属地实名制,但仍有一些网民肆意在网上传播戾气,更有甚者抱着“法不责众”的心理,躲在混迹众人之间。
三、热点炒作。标题党为博取眼球,刻意放大可能会引起争议细节,混淆黑白是非,激化矛盾,进一步催化网络暴力。
我认为惩治网络暴力,需要政府、平台、社会各方多方合力,久久为功,打好整治防范的组合拳。
一、完善制度保障。不断扎紧惩治网络暴力的法律篱笆,让法治的脚步紧跟时代的发展,破解实践中依法惩治网络暴力的相关难点,落实法律救济。
二、强化监管保障。一方面,平台利用好大数据甄别系统,加强发布内容的智能审核工作,完善关键词检测识别等功能,建立黑名单机制。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加大对网络暴力乱象的整治力度,强化发现处置能力,对“网络水军”的组织依法取缔。
三、做好引导保障。一方面,媒体要秉持客观公正原则,避免断章取义片面报道;另一方面,我们自身要加强独立思考和理性研判,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网络绝非法外之地。唯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让被网暴者不再面临暗夜独行的恐惧,让“按键伤人”者终在正义的利刃下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