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范文
2024-06-28 02:50
来源:政华公考

申论范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荀子·天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天地万物,各自得到各自的和气而生成,各自得到各自的滋养以成长。“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生物多样性给地球生命带来了生存的危机,但也同样带来了发展的转机。无论是人类之间,亦或者人与禽畜之间,再或者人与植物、微生物之间,都是相生相克的,都是求同存异,和谐共生的。

人与动物的和谐相处。在自然的发展进程中,人类与动物的关系错综复杂。比如,人类不可避免地需要获取动物的能量,以维持生命的长度——在医药领域,许多非常有效且珍贵的特效药都是从动物身上提取而来。再如,需要占领动物生存的家园去发展经济——曾活跃在黄河流域的野生象群如今退至云南边境。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在2000年就提出了“同一个健康”的理念,其核心内涵是:人和动物的健康是相互依存的,并与他们共同生活的生态系统的健康密不可分。这就启发我们:人类应该学会善待动物,敬畏生命,学会与其和谐相处,构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自去自来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的天人之境。

人与植物的鸥水相依。“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马一浮的名句,让我们对生命有了深一层的认识。“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花草树木,也是生命。一篇《枯树赋》,疾痛惨怛,看似伤悼草木,又何尝不是伤悼生命,伤悼人类自己电影《流浪地球》开头有一段话:“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在人类的生活关系中,植物最容易被忽视。殊不知,它在人类延续中却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曾经的环境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但随着人类的大肆开垦,肆意砍伐,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荒漠化。恩格斯曾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因此,人类与植物之间绝对不是掠夺与被掠夺的对立关系,而应该是“相看两不厌”“鸥水相依存”“云想衣裳花想容”“人面桃花相映红”“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共生关系。

美好的生活是万物共生的生活,光明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和平是人类世界的主题,共生是天地宇宙的规律。这就需要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让中国成为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让地球变成地球村让森林覆盖城市,让绿色遍布乡村,让山川湖海、花草树木与人类同呼吸、共命运。一言以蔽之,让人与人相亲,人与自然共生。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赋能高质量发展

20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量,以培育和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要支撑,以推动经济社会高效率、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力。是新时代出现的涉及领域新、技术含量高、知识密度大的生产力新水准和新质态。

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所具有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目标紧密契合。新质生产力具有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科技进步引发的创新动能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之源,不断升级壮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重要载体。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提升和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若干自主研发、世界领先的尖端技术,拥有一批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前沿技术,全面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形成系统协调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成果的加速产生与产业化应用提供广阔平台与坚实保障,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新型工业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因素。可以将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理解为“科技创新—产业变革—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过程,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让新质生产力从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使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对高质量发展的牵引与支撑作用,必须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有机衔接,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载体以新型工业化为推进路径,以数字化、绿色化赋能产业结构深层次变革,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这个新词儿的提出,反映出我国经济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实践中所形成的先进生产力,与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相适应,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相契合,与世界现代化进程的前进方向相一致,是承接过去、立足现在、面向未来的生产力新质态。

 

打造文艺精品 唱响时代强音

“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当代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时代为我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写出精品力作,首先要扎根时代,紧扣时代脉搏,要始终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唯有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素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抒写中国人民奋斗之志、创造之力、发展之果,全方位全景式展现新时代的精神气象,才能树立宏大格局,才能让作品充满时代感。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文艺创作脱离了时代,脱离了人民,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也会失去作品的生命力。唯有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才能写出人民满意的好作品,才能赢得人民的好评。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文艺工作者必须牢牢坚守人民立场,把准为人民服务这个大方向,才能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

“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使命是要创作出反映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衡量一个时代的文艺成就最终要看作品,衡量文学家、艺术家的人生价值也要看作品。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需要广大文艺工作者拿出大手笔。一方面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把中华美学精神和当代审美追求结合起来,激活中华文化生命力一方面也要勇于开拓创新,无论是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要做到与时俱进,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承百代之流,会当今之变。当代中国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投向人类。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宏大的视野、广博的胸襟和深厚的天下情怀,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充满勃勃生机,才能写出中国气派、中国风范的好作品。要立足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以更为深邃的视野、更为博大的胸怀、更为自信的态度,择取最能代表中国变革和中国精神的题材,进行艺术表现,塑造更多为世界所认知的中华文化形象,努力展示一个生动立体的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谱写新篇章。要立足大视野,用情用力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众声喧哗的时代,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心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和对专业的赤诚之心,下真功夫、练真本事、求真名声,在追求德艺双馨中成就人生价值。

 

守正与创新

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文化间的隔阂已逐渐被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打碎了时间与空间的枷锁。曾经的九层台上蝶舞摇曳,曾经的月下江畔箫声幽咽,曾经的茂林深篁琅琅书声……都随着时代变迁成为人们记忆中模糊的画卷。在高楼林立的学府里,抑或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文化良知的人都不禁扪心自问:我们的文化根基在哪里我们的文化认同在哪里我们的文化长河又将奔向何方

顾明远先生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魂,是中国人的根。”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因此,将“守正”与“创新”相结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保证我国文化产业健康长足发展,才能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守正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里面有精华底蕴,也难免存在落伍陈旧之处。而守正就是要坚守住那些经过时代经验、得到人民认可的精华要义,诸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良品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等等,这些不仅是维系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精神纽带,更是催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能量。从七旬高龄还在向游客亲手演示土楼夯筑技巧,讲解土楼夯筑知识张民泰老人到使中学课本中《核舟记》复活的山东核雕艺术家王绪德再到在大学生电影节上,在时空交错中演绎不同时代的中国人保护青花瓷的故事的《青花》……守正就是要牢牢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方向,筑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与根脉,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如一,确保中华文化旗帜飘扬。

创新是传承与发展的动力。守正不是守旧,也不是回避创新。“不日新者必日退”,创新与守正是辩证统一的,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完全打破过去的文化传播的旧模式,群众对于文化理念、文化产品的喜爱与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无论是向世界友人宣传中国传统美食的李子柒,还是大火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在守正传统文化的同时,运用新技术、创新性地改编故事使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可见,通过加大运用可视化、形象化、多维化的前沿性信息技术手段,在文化传播、产品生产、业态发展上不断推陈出新,更多元地展现和释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欢迎,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因此,创新为传统文化赋予时代内涵和发展生机。

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价值观念,更是一种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中的力量。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接地气、增底气、注生气,在风云激荡的世界文化大潮中站稳脚跟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