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话题
“00后接管官方账号”
热点来源
近日“00后接管官方账号”的视频在网络上走红,引发了广泛讨论和关注。这些视频通常采用搞笑画风、鬼畜剪辑和魔性背景音乐,内容包括小猫跳舞、小狗敲盆等,形式多样且充满趣味。对此,你怎么看?
破题表态
这种创新的表达方式不仅让原本严肃的官方账号焕发生机,给人一种反差感,很吸引人,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提升了互动性和吸引力,但一定要掌握好尺度,做到出圈而不出格。
观点分析
一方面,形式创新,拉近了与年轻群体的距离。在00后接管之前,官方账号通常以严肃、正式的形象示人,内容多以政策解读和公告发布为主,缺乏与公众的互动与沟通。00后的加入通过集体整活、玩梗等新模式,将原本枯燥的政策法规转化为公众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快速拉近了与年轻群体的距离。
另外一方面,方式创新,进一步方便政民互动。00后对社交媒体的需求旺盛,他们希望通过独特的消费选择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品位。官方账号的创新正是满足了这一需求,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政务信息,提高了传播效果,促进了政民互动。
从00后的加入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理念的重要性。但是,娱乐化手段可以吸引大家的短暂关注互动,作为官方号来说,长远发展还是要回归宣传主业,确保内容触及百姓所需,有效互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对策实施
一方面,平衡好娱乐性和专业性之间的关系。政务新媒体作为政府部门的代表,应该传递具有权威性和可信度的政务信息,可以借鉴流行元素和表达方式,但不能过度追求娱乐性和趣味性,在制作视频时,应该注重内容的准确性和权威性,避免误导公众。
另外一方面,利用契机,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政务新媒体应该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并解决公众对政务信息的关注度和反馈意见,与群众高效互动。例如,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等城市官方账号通过巧用“网言网语”与网民们友好互动,直面问题,赢得了极佳的印象。
网红城市如何破局
热点来源
从山东淄博烧烤到河南王婆说媒、网络流量经济时代很多地方文旅项目打造成了网红城市,有些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有些一味模仿跟风却不注重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造成了许多乱象,对此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和建议?
破题表态
网络流量经济时代,一个小小的文旅项目爆火,就能让所在城市成为网络热点,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若打造网红城市只是东施效颦,忽视了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各方面配套服务跟不上游客的需求,则很难由“网红”到“长红”。
观点分析
比如,有些城市为了迎合游客的喜好,盲目地建设了大量的仿古建筑、主题公园等,试图通过复制其他城市的成功案例来吸引游客。然而,这种模仿往往只是表面上的相似,缺乏真正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使得游客在游览过程中难以感受到城市的独特魅力。
再如,一些古城在开发过程中,为了吸引游客而过度商业化,使得原本的历史风貌和文化氛围被破坏,游客也难以体验到真正的古城韵味。这些城市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过度开发旅游资源,导致环境破坏和文化流失。
还有,一些城市由于过于追求游客,景区内的餐饮、休息设施、厕所数量等配套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导致游客在人流中挤来挤去,经常需要排队等待,丧失了旅游的乐趣,也丧失了对该城市的好感。
对策实施
我认为,要想保持“长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创新打造个性化“城设”。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地方特色,如建筑风格、民俗文化、美食等。要深入挖掘城市特色,并将其融入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鼓励创新,推动城市在各个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形成独特的城市风格和特色。
第二:提升服务变“流量”为“存量”。优质的服务是吸引和留住游客的关键,应该注重提升旅游设施、餐饮住宿、交通出行等各方面服务水平,让游客在城市中感受到舒适和便捷,从而增加他们的满意度,一传十十传百吸引更多的游客。
第三:文旅+助推产业提质增效。结合当地优质资源,延长产业链,引导文旅热向周边产品和产业延伸,发挥好热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把文旅热变为消费热、投资热、经济热,把一时热变为全面热、有效热、可持续热,把爆发式增长变为细水长流,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当前,网红城市热还在持续,无法预知谁是下一个,但每一个网红城市的出现,都是城市与消费者双向奔赴的结果,通过一个一个的爆火,将有力展现每个地域的特色与文化,希望我们能够将每个城市都能长红,推动经济进一步根深叶茂、欣欣向荣。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背景链接】
近日,领导人在重庆考察看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居民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十八大以来,“民生为大”的理念在各个领域得到了贯彻落实,通过加大对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领域的投入和改革,有效地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特质。(来源:中工网)
【模拟试题】
领导人在重庆考察看望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居民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你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这句话?
【参考答案】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领导人近日在重庆考察时的一番话,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质,蕴含着深厚的人民情怀,也是总书记一以贯之关心和强调的“国之大者”。
第一、关注民生问题,是以民为本的本质内涵。领导人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不仅是党的根本立场,也是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基石。在2020年的全国两会上,领导人的讲话充分体现了对人民群众利益的高度关注,强调在特殊形势下,尤其要关心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将“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高层决策中,也贯穿于地方各级政府的具体实践中,如在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养老等领域的政策制定和执行上,都力求回应社会关切,聚焦民生问题,确保政策措施能够惠及最广泛的人民群众。
第二、关注民生问题,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要求在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民生福祉的提升。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致力于改善民生。我们成功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基于对民生问题的持续关注和大力解决。
第三、要树立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各级领导干部应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站在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办事情。这意味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感受,确保每一项决策都能体现人民至上的原则。面对就业、教育、社保、医疗等实际问题,领导干部需用心用情用力去解决,与群众需求对接,制定务实的策略,一件一件地落实好,年复一年地工作,努力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
第四、要加大长期持续的民生投入。民生问题的解决需要长期的、持续的投入,这不仅仅是财政资金的投入,更是政策、人力、资源等全方位的支持。比如,为了稳定和扩大就业,政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采取多种措施确保贫困群众就业,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同时,通过稳定现有岗位和创造新增岗位,既注重挖掘传统行业潜力,也善于在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发展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此外,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增加农民收入等也是加大民生投入的重要方面,旨在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解决好借调基层干部问题
【新闻热点】
年初至今,在多地各级政府出台关于规范借调人员的通知后,不少来自乡镇派出单位的“借调人员”纷纷回到原单位。(6月26日澎湃新闻)
作为一种人事应急补充机制,借调是非正式的人才交流方式和公务协助方式,目的是补充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人手不足”。
【情形分析】
近年来有的地方在借调干部方面存在泛化倾向,既让不少基层干部困于“借调”,也让派出单位“失血”过多。前者常见于短期借调变“长期占用”的情况中,借调干部不得不面临借用单位和派出单位的“双重挤压”——一边承担着借用单位的“救火队员”,哪里有事去哪里;一边是沦为派出单位的年度考核“边缘人”,职级晋升的机会也一并被“借走”。而后者则表现为基层单位因“上交”了业务骨干,导致要开展工作时捉襟见肘,这也变相地加剧了基层负担。
【意义价值】
1.上级机关借助下级单位的精兵强将专业人员,可以更好完成急难险重任务。
2.人在事上练,刀在石上磨,借调过程也有利于“潜力股”脱颖而出。
3.下级单位借人出去,对推动上下级业务沟通、拓展借调干部的视野能力也有帮助。
【消极影响】
1.借调泛化危害不容小觑,不仅助长懒政惰政、做“甩手掌柜”的不正之风,更“寒”了基层的心。“有事先让借调的干”“什么活都可以干”,甚至最后出现“借调的忙死、在编的闲死”等乱象。而对于被借调干部来说,“活没少干,评优无望”的处境足以让人心灰意冷。失去干事创业的激情不可怕,可怕的是就此染上了“躺平”思想。带着如此消极心态,无论是留在借用单位,还是回到派出单位,均不利于工作开展,更有可能衍生出形式主义的陋习。
2.造成基层单位的失血。基层单位本就事多人少,将骨干借出去后,开展自身工作时愈发捉襟见肘。长此以往,不少基层单位和干部一听到借调就犯愁。
3.影响借调干部的积极性和归属感。借调人员获得感不强,每天忙得团团转不说,囿于编制问题也没办法完全调入新单位,与原单位的长期疏离又导致错过了职级晋升等机会。
【追本溯源】
1.一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对人员编制结构的核定不科学。一个“要借”、一个“能借”,这说明人员编制结构存在不匹配问题。现实中,需要借人的单位往往未能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编制结构,反而过度依赖借调来完成任务。
2.对借调的管理制度不完善,落地不到位。
3.上级借调机关对借调干部的管理不科学。
【基本举措】
1.要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力度。借调本意是为促进干部交流培养,但往往存在“程序后面再补”“人去了再说”等随意性,需从制度上进一步明确借调的条件、程序、期限、借调人员比例上限等,防止借调扩大化、随意化。如果确需借调,也要加强对借调人员的关心关爱,特别是不能打着“锻炼”名义交办过量工作。
2.要进一步追问借调单位机构设置、编制安排是否合理,人岗是否相配。现实中,一些单位存在人、岗、编不一致现象,有的科室处室“官”多,“兵”全靠借调。这就要考量借调人员较多的单位机构设置合理性,进一步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
3.要深入挖掘本单位干部潜力。一位被借调到上级部门的同志反映,在借调他的单位,不管是日常工作还是专项工作,甚至活动、会议的筹备,材料的写作,都能成为借调理由,借调人员是工作执行层面主力,在编人员更多的是给予方向性指导。须下大力气铲除在编干部“慵懒病灶”,对于“躺平”“侧卧”的干部,要树立起鲜明的绩效考核导向。
【好文好句】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县以上机关一般不得从乡镇借调工作人员”,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也提出“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严控从县以下单位借调工作人员”。可见,中央的态度是很鲜明的,在治理资源下沉的今天,上级机关应当克制过度借调的冲动。而一旦借调了人员,就应当按规办事、给予关怀。让借调机制回归本意,才能更好成为业务交流的快车道、人才成长的立交桥。(结尾句)
治理违规借调、过度借调,关键要给借调设置边线、划出红线。(过渡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