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时评精析
2024-08-13 02:42
来源:政华公考

申论时评精析

“铺仔”蕴含基层治理大智慧

【在广东湛江地区,散布于每个村子的乡村小卖部被称为“铺仔”。这些“铺仔”,是村民购买生活日用之地,往往也是休闲小憩之地,大多是村中的人群集散地,充满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铺仔”乡情味。湛江市坡头区利用“铺仔”文化建设“咱村铺仔”,赋予其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暖心服务等功能,让“铺仔”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的延伸,涵养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据坡头区政府介绍,该区共有772个自然村、758间“铺仔”,已建成145间“咱村铺仔”。】【文章来源:光明时评】

在广东湛江地区,乡村小卖部又被唤为“铺仔”,作为每个村子的“标配”,对村庄生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媒体报道,如今这些“铺仔”迎来时代新变,经过升级改造后不仅有了更为亲切的称谓——“咱村铺仔”,而且在传统小卖部的基础上,有了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暖心服务等功能,发展成为一处涵养乡风文明、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助推基层治理的文明实践场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文明实践,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而要将文明实践全面铺展开来,离不开平台和场所的支撑。湛江地区将传统“铺仔”改造成新式的“咱村铺仔”,很好地满足了农村地区对文明实践场所的客观需求。【打造“铺仔文化”,是坡头推动文化振兴的一大亮点。乡间“铺仔”,地气十足。充分利用这些散落在自然村内的“铺仔”,统一风格、升级打造“咱村铺仔”,并且赋予“铺仔”村民议事、文化休闲、暖心服务等功能,让“铺仔”成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场所的延伸,涵养乡风文明,助力文化振兴。】

选择把散布在各个村庄的乡村“铺仔”作为改造对象,根本还是在于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铺仔”是乡村中一个热闹的地方。无论白天黑夜,村子里的人往往集散于此,有时候是为了一瓶酱油、一包瓜子,有时候则是为了聊几句家常、一盘象棋。人员的聚集,是开展文明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铺仔”自在的氛围、宽松的空间,又为开展文明实践活动提供了便利。

经过改造后焕然一新的“咱村铺仔”,在涵养新时代乡风文明中呈现出显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村规民约在这里不但映入眼帘,而且厚植人心,指引村民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自觉改正和抵制不文明行为。厚重久远的村史、情文并茂的文学、余音绕梁的粤曲在这里竞相绽放,既增添了村民日常生活的乐趣,又提高了村民的文化素质。党和国家的最新理论政策在这里得到了直观宣传、生动讲解和文艺演绎,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被合力打通。此外,还有传统节日活动、爱心服务、讲座讲堂、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文化实践活动在此生发。小小的“铺仔”在新时代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释放出大能量,结出了一朵朵文明实践的绚丽之花。“铺仔”是村民生活关切点,因为这些“铺仔”关乎村里家家户户日常需求,对村里“铺仔”进行统一规划,因地制宜,提升风貌特色,同时也改善经营内容模式,自然会让村民眼前一亮,无疑能让帮扶行为进入村民视野,产生内在认同。倘若由此出发,把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事项,纳入整治改造提升范围,发动群众共同参与,在政民联手发力中,改进乡村生产生活,必然大大促进各类帮扶获得群众支持。】

“咱村铺仔”发挥着多元的社会功能,在为文明实践提供场所支撑的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铺仔”里开辟的本地农产品展销专区,成为本地农产品对外推广的一个窗口,为乡村产业发展添翼赋能;“铺仔”里开展的一系列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在提升村民文化素质、赓续地区文化传统的同时,激发了乡村振兴的文化活力;通过在“铺仔”宣传垃圾分类、水土保持等生态文明政策,有效增强了村民们的生态意识和保护自觉;在“铺仔”里进行的村民协商讨论会议,汇聚民情民意民智,让全村村民拧成一股绳。在“咱村铺仔”的助力下,乡村振兴事业正呈现出各领域协同发展的新局面。【如何牢牢坚守村民主体地位,发动村民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咱村铺仔”是一个重要抓手,因为大多“铺仔”是村民日常购买油盐酱醋茶的地方,更是信息交流、集中议事、文化休闲的主要场所,很多大事难事在这里一讨论就明白了,迅速得到村里普遍默认。坡头区抓住这一接地气的场所,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文明建设,的确具有多方面的示范价值。】

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总是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乡村“铺仔”的改造实践立足实际,善于整合盘活本区域的独特资源,使其成为乡村治理的抓手载体。其他地方或可从中得到启示,在基层治理工作中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提升乡村善治水平,真正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相信有更多地方能够用好“咱村铺仔”切入点,把乡村高质量发展工作做好。】

 

用心用力做好“数字帮扶”

【数字时代,全球数字化转型进程持续深化,但也伴生出数字鸿沟。如何让数字发展红利惠及全球,已逐渐成为国际社会需要解答的时代命题。】【文章来源:人民时评

北京市的一些景点上线手语导览服务,助力听障人士更好游览观光;上海市启动信息系统改造,让生僻字可被识别;江苏省连续3年将“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专项普及培训工程”列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帮助老年人点亮幸福生活……随着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许多地方致力于拓展数字化的深度与广度,通过提升数字服务质量,让数字红利惠及更多人。【以“数字化”发展作为背景引入,数字化转型加速、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推进成为一种趋势。】

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数字科技和数字应用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为人们带来诸多便利。同时,也有部分人遭遇了困扰。比如,姓名中含有生僻字的人,在办理在线事务时容易碰到不便录入信息系统的问题。不熟悉电子产品的老年人、无法顺畅使用大众软件的残障人士、数字技能欠缺的偏远地区人群等,时常面临“数字焦虑”。“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弥合数字鸿沟,补齐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短板,提升信息弱势群体数字技能。”补齐信息普惠短板,帮助相应群体更好融入信息社会、畅享数字生活,对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数字化”给社会及人们生活带来诸多便利,但是也有少部分人难以享受这种便利,面临“数字焦虑”,要进行“数字帮扶”。】

建设数字中国,要让亿万人民在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不断提升数字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包容性,才能让更多人共享数字红利。近年来,我国致力于打造泛在可及、智慧便捷、公平普惠的数字化服务体系。从接入来看,数字乡村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统筹推进,智能技术培训走进乡村社区,各种智能终端陆续涌现……数字服务的触角不断延伸。从使用来看,近年印发的《关于推进信息无障碍的指导意见》《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等文件,指导众多常用网站和APP完成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助推自动读屏、一键叫车、“关怀模式”等新功能在适老助残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数字资源下沉基层,“数字帮扶”持续扩面,正绘就优质普惠的数字生活新图景。“数字帮扶”旨在让更多人共享数字红利,我国从“接入”以及“使用”两大方向做了大量工作。】

应当认识到,“数字帮扶”不能按一个模式“齐步走”。比如,高龄老人的需求侧重居家数字服务,残障人士则更需要带有身体辅助功能的产品。开展“数字帮扶”,必须精准把握各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的真实诉求,提供多元多样的优质服务。在倡导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化应用的同时,也应适当保留“非数字化”的替代选项。提高数字生活的包容度,有助于让人们融入数字时代的步履更加从容。“数字帮扶”必须做到精准,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不同群体,不同场景,诉求不同;二是允许“非数字化”的存在,作为补充。】

在一定意义上,“数字帮扶”也意味着一种“赋能”。加大数字技能帮扶力度,将为特定群体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更多可能性。比如,有的平台推出“扫码播报订单信息”,帮助视障咖啡师“无障碍”接单;有的平台推出智能语音系统,辅助听障、语障外卖员与消费者沟通。实践也表明,更大范围的数据互联、信息互通,有利于提升治理效能与公共服务水平。【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数字帮扶”也体现了治理能力现代化。】

“数字帮扶”是一项系统工程,难以毕其功于一役,需要不弃微末、久久为功。政府、企业、社会、家庭凝心聚力、携手联动,在弥合数字鸿沟、降低数字门槛、保障用网安全等方面谋实招、求实效,就能打造更加包容、更有温度的数字环境,造福更多人。【总结展望】

 

“方正之间”赓续中华文脉

【仓颉作书,开乾坤之未明;甲骨刻字,铭万世之流芳。为了这场追本溯源的一“字”之约,众多国宝级文物跨南北、越八方来到成博——从镌刻历史“骨相”的殷商卜骨,到笔书民族气韵的淋漓翰墨,藉由汉字,我们得以相认。】【文章来源:光明时评

近日,一票难求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馆落下帷幕。自6月10日开幕以来,特展在121天的展览期间接待游客超140万人次,其中年轻观众占比高达80%,省外观众占比超60%。同时,关于展览的网络话题量超过3000万,网友们一致给出了好评。

这无疑是今年夏秋最火爆的展览之一,甚至成为不少文博爱好者专程奔赴成都的理由。数以十万计的游客来到成都,与本地观众一起排队打卡,拼手速预约配套讲座,掀起了一场汉字文化的热潮。这是博物馆的又一次华丽“出圈”,充分彰显了厚重的中华文明、伟大的民族精神的强大影响力和号召力。【汉字的炬火召引之下,众多国家级文化遗存千里迢迢遥赴蓉城,共同演绎着一个民族坚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创造力。从文明之源到统一之基,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汉字,仍在不断谱写新的华章。】

“汉字中国”特展吸引观众的第一个理由,就是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贵文物汇聚一堂,展现出多彩中国的共同文脉。全国20个省市、40个文博机构齐心协力,汇集珍品共220件,其中一级文物70件,珍贵文物占90%以上,托举了这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水平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重的展览。众多国宝级文物跨南北、越八方,与远道而来的观众相聚成都博物馆,成就了这场追本溯源的一“字”之约,集中呈现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多元一体。【从汉字的演变历程,我们触摸中华文脉的发展与赓续,在全社会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为助力成都世界文化名城的建设添砖加瓦。】

循着一条外宽内窄的“时空隧道”进入展厅,一位无声的“讲解员”就来到了观众身边。这里的一个拐角、一束灯光、一抹色彩,都让游客沉浸到厚重的中华文脉中,完成情感和知识的双向传递。横折、竖钩、撇折等笔画走势融入墙体造型,营造出均衡和谐又时有变化的观展体验;以天青绿色表现文明早期的略显青涩,黑色与红色表现文字的演变与成熟,橙红色表现汉字文明像霞光一样普照四方……独到的博物馆语言,正是展现汉字魅力的点睛之笔,让观众在了解汉字发展演变的同时,亦能够认知汉字与历史、汉字与中华文明之间的关系,体悟“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识”这一核心概念。【汉字,不仅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不仅描绘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卷,更体现着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哲学思想。这次特展为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汉字发展历史和中华文明的机会。】

当然,此次特展能吸引众多观众,在一笔一画之间掀起一场文化热潮,最为根本的还是汉字本身的力量。世界上曾诞生过上千种古文字,但大都消失在历史尘烟中,唯有汉字沿用至今。从距今8000余年的刻符龟甲,到殷墟甲骨、西周金文、秦诏版等文字载体,再到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风格,汉字仿佛黄河长江,从源头的涓涓细流,一路汇聚成波澜壮阔的大江大河。观众可以从汉字的演变历程中看到,汉字促进了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维系着多民族的融合发展。【从上古图语到书风万千,从龟甲铜器到绢帛纸张,汉字的魅力在形貌、载体、书写方式的更迭中不曾消减,反而历久弥新。汉字不仅体现着每个时代独特的精神风貌,也彰显出中华文明一以贯之的哲学思想、价值体系。柳公权曾言:“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方寸之间抒写出的人格气韵、精神风骨,是经过历史洗礼的中华文明永恒跳动的脉搏,是江河万古、未曾断绝的华夏民族精魂所归。】

我们应该看到,观众喜爱“汉字中国”特展,还在于这个展览满足了他们文化寻根的需求。来自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穿珠成链,直观呈现出悠久中华文明的“源”与“流”,让观者找到自己的文化归属,有力增强了文化自信。“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本次展览即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见字剖意,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汉字与中华文明相生相发、相互成就的历史长卷,就从这里徐徐展开。】

我们深入品读“汉字中国”特展,是为了面向未来,赓续中华文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我们在博物馆中寻根问祖,就是要厘清中华文明的脉络,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承担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更加自信地奔向未来。【文明之璀璨历程,自汉字始,载于文物,融于时代。看方正之间,文明生发,这些我们无比熟悉的方块字,在祖国日益强盛、对外交流蓬勃发展的今天,承载着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与独特的精神,骋于世界更广阔的舞台上,生生不息、历久弥新。】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