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面试技巧:消极现象类题目如何作答
2024-08-21 11:45
来源:政华公考

面试技巧消极现象类题目如何作答

多角度分析

在结构化面试中,社会现象类题目的考查是重中之重,而消极现象类则是最常遇到的情况。面对消极现象类题目,要想充分展示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多角度分析其背景、危害、原因,并切实提出解决建议,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在此进行讲解。

例题展示

当前,常有未成年人被骗子以“送皮肤”“破解防沉迷”等理由实施网络诈骗,你怎么看?

难点剖析

这道题是典型的消极类现象题目,其中分析是此类题型的重点难点。考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是分析角度单一、内容不深刻不全面。建议首先要发散思维,从学生、家长、学校、政府等多角度分析影响及原因,例如在分析原因时,可从学生防骗意识不强、家长缺乏关注、防骗教育不到位、警方侦破难等角度分析。另外也可用内外因分析法,考虑到外部大环境也就是互联网的变化。下面我们通过答题要点看下这道题的分析角度。

答题要点

1.表明观点。

对未成年人采用“送皮肤”“破解防沉迷”等方式诈骗是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进行诈骗。性质恶劣,情节严重,应予以严厉打击。

2.分析危害。

1)对未成年人家庭造成钱财损失。未成年人没有经济能力,拿父母血汗钱转账,被骗金额较大。甚至在骗子诱导下泄露父母个人信息,信息泄露进一步带来银行卡盗刷等财产损失风险。

2)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未成年人被骗后产生自责心理,带来较大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学业、生活。且未成年人处于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诈骗事件导致未成年人对他人、社会缺乏信任,甚至造成未成年人模仿,不利于良好价值观的形成。

3)影响政府形象。未成年人本应是被全社会保护的群体,利用未成年人涉世未深诈骗严重违反公序良俗及未成年人保护法相关要求,践踏道德底线,如不能严肃处理、净化不正风气,将引起群众对政府的质疑及不满。

3.分析原因。

1)未成年人年龄小,社会经验不丰富,防骗意识不强。

2)互联网、网络游戏、网络通讯工具普及,为犯罪分子接触未成年人提供了条件。

3)犯罪分子诈骗手段隐蔽,未成年人出于被蒙蔽或因害怕等原因不敢说出实情,导致延误办案,增加了侦破难度。

4)未成年人防诈骗教育缺位,而家长忙于工作,疏忽了对孩子的关注和交流,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4.谈解决对策。

1)公安机关针对此类诈骗案件需提高重视,主动侦破,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并做好通报曝光,形成震慑。

2)家长加强对孩子的关心关注,及时发现问题,一旦发现被骗及时拨打110报案。

3)家校协作加强未成年人防骗宣传,采用案例讲解、防骗演练等方式提升未成年人防范意识。

4)未成年人要严格约束自己,不要贪小便宜,把美好时光放在学习上。

 

消极类社会现象的答题思路

比如:某网站调查显示,在微信使用极度普遍的当下,仅有少部分家长是孩子的微信好友,大部分孩子与家长并不是微信好友,针对这个现象,你怎么看

透过这道题目,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答题步骤。

首先,问什么,答什么。题干询问的是看法,那么首先就需要对这个现象表达我们的观点。众所周知,观点是针对具体事件的,所以如果题干对于具体事件表述冗长的话,需要先简单概括下事件,然后再直接表明观点。

其次,表明观点后,我们要有理有据的证明自己的观点,否则观点难以有说服力。那么,针对这个消极的社会现象,首先需要表明对它的消极态度,第二步是表述它为什么是消极的,也就是要去分析它产生的不良影响,这个时候可以用到主体分析法或者层面分析等方法,即分析这个事件对于跟它相关的主体或者层面会带来哪些不良影响。

第三步,既然它会带来不良的影响,那么必然是要解决这个问题,解决问题时,就需要探寻它产生的原因,然后针对原因,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同样,分析原因时也可以使用主体分析法,或者层面分析、范畴分析等方法,多角度分析原因。

最后,根据找出来的原因和问题,再针对性地多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就可以了。

 

消极类社会现象的答题模板

一、开篇引入

简述现象:简要描述所提到的消极社会现象,确保准确、简洁。

表达态度:明确表示自己对该现象的看法,例如“我认为这种现象是值得我们深思和警惕的”。

 

二、分析问题

成因分析:从多个角度(如社会、文化、经济、法律等)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

影响分析:阐述该现象对个人、社会及国家层面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提出对策

政府层面:建议政府加强监管、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提高执法力度等。

社会层面:提倡媒体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解决等。

个人层面:强调个人自我约束、提升素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四、总结观点

重申态度:再次强调自己对这一消极社会现象的看法。

展望未来:表达对该问题得到解决的信心,以及对未来社会的积极预期。

 

五、示例

针对“网络暴力”这一消极社会现象,可以这样回答:

近年来,网络暴力现象愈发严重,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认为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受害者的权益,也破坏了网络空间的秩序和文明。

网络暴力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部分网民缺乏基本的道德和法律素养,另一方面也与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和监管不力有关。这种现象不仅会导致受害者遭受精神痛苦,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个人隐私泄露、名誉权受损等。

为了有效解决网络暴力问题,我认为应该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对网络暴力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其次,媒体和社交平台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加强正面宣传,引导网民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同时,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参与,共同维护网络空间的文明与和谐。

最后,我想说,网络暴力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创造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

注意,以上仅为一个模板示例,实际答题时应根据具体现象和问题灵活调整。同时,在面试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的流畅性和逻辑性,确保回答清晰、有条理。

 

消极类社会现象“伪创新”怎么看?

很多单位“伪创新”乱象,村里的村史馆建得“高大上”,迎检多次被夸“新颖”,却常年闭门不对老百姓开放;党建展板“琳琅满目”,楼梯、走廊贴得到处都是,内容却华而不实,只顾“上墙”却不入心,对于此现象你怎么看?

解析

本题为典型的消极类社会现象题,观点前置,此类做法不可取,它带来一系列的危害,如影响单位形象、破坏政府公信力、损害干群关系等等。接着分析产生这类现象的原因,应该如何规避“伪创新”,使工作不流于形式和表面,真正解决群众关心的问题。

示范

很多单位出现“伪创新”的乱象,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伪创新”的实质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异变,一方面它加大了基层工作的负担,另一方面不利于干群关系的推进,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为何基层单位“伪创新”乱象层出不穷?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第一、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上级部门把政务创新作为衡量基层治理能力的考评标准,但又未对该创新是否产生持久实效跟进评估;第二、部分干部政绩观扭曲,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第三、监管难度大,“伪创新”数量多,随意性强、过程控制不易。

那么,如何才能使基层创新真正服务于人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完善考核机制。科学评估基层治理中的政务创新能力,注重创新的质量而非数量。评估创新是否具有工作实效、是否符合群众需求,即是否花的少、做得好、群众满意度高作为研判标准。

加强干部的思想建设。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摒弃形式主义的工作作风,在创新热度不下的时候,多一些思考。坚持问题导向,了解群众需求,因地制宜的开展政务创新工作,明确政务创新是提高百姓幸福指数的手段而非目的。

畅通内外监督的渠道。“伪创新”数量大,分布散,随意性强,监管成本较大。应联合群众,形成内外监督的模式,相关部门加强对基层单位监督管理的同时,畅通群众监督举报的渠道,比如信访制度、政务官网增设投诉功能,倾听群众的发声。

只有实质上的创新,才能经得住时间的检验,进而赢得群众的称赞和认可。

点评

这个答案思路没有什么问题,先表态后分析原因再给出对策,作为基础版是可以的,基本的内容都有出来。但整体的内容不够深入,稍显模板化了一点。对于整个现象的分析是不够深入的,自然答得也就不够出彩,较难获得好的一个分数。

提升

对于“伪创新”我们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完全有能力对题中的笼统现象进一步的阐述分析清楚,小到我们平时刷抖音就有发现很多“洗稿”的现象、我们自己村里可能也有建设一些华而不实的公园、栈道,几年就荒废了,老年活动室平时不开放,只有领导检查才叫人进去演演戏等等都是“伪创新”。既然身边有这么多例子我们完全可以说的更加深入一些。开头对这个现场的普遍性进行阐述,然后得出形式主义的观点。而在分析原因时我们不要完全站在道德制高点去指责干部,固然是有人急功近利、好大喜功,但或许更多是上级部门不了解基层工作又给予过重的任务压力,使得一些基层不得不这么做。由此引出更大的视角去看待这个现象,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我们需要为基层减负。这样的处理或许比模板化的套路会更好一些,也更有机会出亮点。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