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范文
2024-09-16 07:11
来源:政华公考

申论范文

多措并举 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经济实现了长足稳定增长,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实力显著提升。但近年一方面国内面对疫情的压力,实体经济受到强烈冲击,损失惨重另一方面面对国外紧张的社会局势,制约了我国的对外经济发展。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多边发力,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

完善供给侧机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遭遇着结构性产能过剩、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库存压力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着地方经济发展。对此,我们应该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需求端和供给端着手,推动供给结构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同时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优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经济发展新形式。当前我们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期,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创新不足、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的长效发展。在经济发展新方向下,必须调整产业结构,无论是Z市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深入推进化工、建陶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关停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还是D公司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实现了实体市场与互联网平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都体现在面对转型的发展关键期,推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必要性。因此要抓住当下产业迭代升级的历史机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提振营商环境风清气正,引领经济发展新动能。李克强总理说,放管服改革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大改革之举,对扩大就业、壮大新动能、经济稳中向好起到了重要支撑。政府不断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加快取消重复审批、不必要审批,深化“证照分离”降低准入门槛,到政府推出“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等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优化办事流程。对此政府应该营造一个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变为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是我们适应经济新常态、突破发展瓶颈的紧迫任务。对此必须营造完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坚定信念 做好人民公仆

“功高不改忠贞志,位尊难移公仆心”。时代楷模黄文秀扎根基层,心系百姓,多措并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小巷“总理”林丹扎根社区,纾民困解民忧,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提高百姓获得感第一书记廖俊波驻村帮扶,不畏辛劳,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努力奋斗……我们的每一位党员干部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端正心态,做人民的公仆,做百姓的服务员。倘若干部自命不凡,干群离心,不仅会影响政府形象,更无法让群众享受社会发展红利。因此,干部唯有端正态度,以百姓心为己心,信念坚定,真抓实干,才能更好地服务群众。

干部要端正态度,以信念坚定之笔绘就服务华章。“信念坚定”作为好干部的五条标准之一,更是好干部的立身之本。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理想信念缺失则会导致精神上的软骨病,故而不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条件下,干部们都要把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必修课。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面对毛乌素沙漠南缘沙进人退的恶劣环境,坚定为民服务宗旨,坚持几十年如一日的治沙造林,创造性地提出了治沙与致富相结合的工作模式,不仅改变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更带领农民脱贫致富,助推基层新发展,为乡村振兴添续动力,“全国治沙英雄”的称号当仁不让。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所以要想更好地为民服务,唯有端正心态,坚定信念,务实奉献,方能做好人民公仆。

干部要端正态度,以真抓实干之力铸就服务城墙。“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告诉我们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道理。时代楷模黄大发同志为造福人民,解决百姓吃水难题,30余年如一日,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在绝壁上凿出“大发渠”,造就潦草王坝的“一水激活万水流,一渠奔腾绿尽来”,更创造了一个奇迹,彰显了干部的责任与担当。

由此可见,唯有不辞辛苦,勇于真抓实干,才能攻坚克难,才能实现梦想,才能为民服务。倘若干部思想落后,不敢为不愿为,缺乏干劲,则难以改变落后的状况,不仅不利于保障群众的福利,更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开展和落实。因此,为民服务的好干部要端正态度,不畏辛劳,真抓实干,做好人民公仆。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要想助力人民幸福生活,提升群众满意度,就需要干部牢记好干部的五条标准,端正心态,坚定信念,真抓实干。唯有如此才能站在新起点,开创新局面,迈向新征程,纾民困解民忧,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

 

听民之声,解民之生

从放开二孩到改善个体税起点,从医疗水平的改革改善到养老金水平改善….一大批惠民政策正在落地生根,但是随着物质水平不断地改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盼也越来越高,对于民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事实上,民声就是人们心中的向往也就是民心,而民生乃民心根本之所在,民心则须臾不离民生。民生左右民心,民生决定民心。民生安则民心稳,民生乐则民心悦,民生忧则民心散。由此可见,谁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谁就会赢得老百姓的真诚拥护,谁就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只有跟着民声走才能真正的做到惠民生。

听民声惠民生需要打造宜居的生活环境。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老百姓对幸福指数的期待、对碧水蓝天的呼声越来越高,同时,出行是否便利、快捷也是百姓关注的焦点,能否切实解决群众出行中停车难等问题无疑也是衡量民生工作的标尺。由此可见:生活环境问题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就像A市为了解决居民居住环境问题,进行棚户区的改造仅两年时间速度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真正做到了惠民、便民、利民更令人欣喜的是有的城市还借助互联网平台满足居民差异化的出行需求推出互联网定制公交业务通过“团购众筹”的方式开通多样化、针对性的出行服务这样既拓展了公交业务也方便了居民出行。因此,在打造宜居生活环境问题上大做文章,才能真正的做到听民声惠民生。

听民声惠民生需要解决教育难题。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是承载着国家未来的重要支撑。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优质教育,强调“发展有质量的教育”的价值遵循,希望让教育发展的红利,能惠及到所有百姓家庭。当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恰恰促使教育成为了民众最关心的问题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各种教育机构应运而生、空前发展满足了教育需求。但也乱象频出:幼儿园虐童事件频发教育机构老师质量良莠不齐优秀教师资源十分稀缺。究其原因付出与收获不对等导致教师频繁离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和微薄的工资标准让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缺失因此在解决教育难题发挥全力,才能够真正的做到惠民生。

听民声惠民生需要政府推进以人为本的民生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把民生工作作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大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果正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以前群众生活困苦、物资匮乏解决温饱是首要任务故实行改革开放使民众从追求“吃饱穿暖”这一基本需求转变为追求物质与精神的双重满足追求更加快速、便捷、丰富的生活方式……新需求就有新手段新时代下的政府可以依托互联网打造新的惠民服务模式将生活的种种汇集到我们的指尖使“动动手指就能完成”的现代化生活成为现实同时民生工作要更加稳定长效运行疏通民众的反馈渠道开放多种监督途径,以民众的声音为向导,满足多元化需求,唯有如此才能真正的做到惠民生。

民伟邦本,本固邦宁。百姓是一个国家的中心,也是重心。就像习总书记所说: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牢记群众事无小事,让民声跟着民生走。让我们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带领人民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中国奇迹”,有何逻辑

每逢大事,必见任仲平。国庆前夕,《人民日报》刊发署名“任仲平”的重磅评论——《奋斗创造人间奇迹——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作》。八千多字的长文力透纸背、荡气回肠,饱含着充沛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可谓正当其时。

“奇迹”二字,贯穿任仲平上篇全文始终,这既是对70年沧桑巨变的深刻凝练,也是对70年奋斗史诗的高度评价。只有学会回望过去,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今天。任仲平文章使用了大量历史细节的对比,详细阐述了新中国70年来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可以说,正是这些人间奇迹,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得以“于漏舟之中走向站起来,于濒临崩溃边缘走向富起来,于滚石上山走向强起来”。

如何理解前所未有的“中国奇迹”任仲平文章尝试从历史大潮辨析内在逻辑,探寻“中国是一切规律的例外”的规律,旗帜鲜明地提出“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这正是中国奇迹的内在逻辑。”这也是理解中国“为什么能、为什么好、为什么行”的经纬线,让每个人都能在历史和现实的激荡中读懂何为中国、中国何为。

“要读懂中国奇迹,就要读懂中国共产党”,任仲平文章首先从党的领导入手,探寻中国奇迹背后的“政治密码”。从执政全国到改革发展,再到复兴中华,这既是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永不停滞的探索创新,也是一部人民政党为中国人民谋利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恢弘史诗。新中国70年的发展历程,有力彰显了“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的宝贵启示。

“要读懂中国奇迹,就要读懂社会主义”,中国奇迹本身就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社会主义中国创造的发展奇迹“扭转了20世纪后半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的趋势”“拯救了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威望”。事实上,“只要中国不垮,世界上就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在坚持社会主义”“只要中国社会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上将始终站得住”。

“要读懂中国奇迹,就要读懂中国道路”,正如文章所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综合国力的改善,更是一次包含了丰富内涵的‘文明的崛起’”。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视野中不难发现,中国道路既促进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也丰富了通往现代化道路的选择,让“历史终结”的预言破产,让“人类发展终点”的判断落空。

回望昨天、相望今天、瞩望明天。只要我们坚定创造人间奇迹的信仰、信念、信心,保持书写奋斗史诗的勇毅、拼搏、进取,“中国一定会有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这是来自历史的启示,也是通往未来的逻辑。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