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文化领域
街头“对诗热”再成“潮玩”
【热点话题】
近日,在西安大唐不夜城、钟鼓楼广场等地标,“对诗热”再度流行,身着古装的“对诗人”不时可见。他们与路人以诗歌之名相逢,共赴诗意盎然的时光,已成为古都一景。这种现象还借由互联网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爱上了古典诗词,激活了心中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基因。
【热点解读】
身着汉服,在大唐不夜城以诗会友,他们声情并茂、妙语连珠,不禁让人联想到彼时此地,古代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对酒当歌的景象。这既有属于“古”都长安的繁华浪漫,也有属于“新”城西安的璀璨光辉,背后体现的是当今国家的繁荣强盛,也是当代国民的文化自信。
当街头对诗再次成为“潮玩”,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影响:
第一,让旅游体验更多彩。对于一些城市特别是历史古都,街头对诗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厚重感,这有利于提升游客的体验感和情感共鸣。还有些“对诗”活动甚至会成为这座城市的新风景,再利用互联网的传播效应,吸引更多游客跟着“诗词”来旅游。第二,让人们内心更丰盈。在特定的场景、穿着特定的服饰,以诗会友,既有交流表达的意味,又有“炫技”的一面,在通过网络传播,自然会让围观者深受感染,进而加入其中。当人们开始积累诗词、了解诗词,街头“对诗热”让诗词走出课本、走进大街小巷,诗词就更容易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丰盈人们的内心。第三,让传统文化更鲜活。街头“对诗热”再成“潮玩”,源于它的传播方式更加现代化,如直播、短视频等,当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经历的人聚在一起对诗歌进行诠释和演绎,就会产生新的解读,为诗歌注入新的活力和新的时代印记,这有利于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
总的来说,以互联网等新技术传播诗词,促使街头“对诗热”再成“潮玩”,是多方共赢的。它既能帮助城市旅游发展,又能唤醒人们的文化基因,还能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这种模式值得更多地探索和尝试。
“形神兼备”,才能让国潮行稳致远
【题目】
据《半月谈》报道,自2018年被业内称为“国潮元年”起,数年繁华过后,电商平台贴满标签的各类国潮产品虽令人眼花缭乱,销量却再也无法重现巅峰时期的一鸣惊人。一部分曾经火爆的国潮品牌销量开始走下坡路。
既然是“潮”,自然有“潮起”和“潮落”。当一众大大小小的企业涌入这个市场,势必带来市场的饱和与竞争的同质化。
对此,你怎么看?
【提出观点】
国潮热的兴起对于推动文化自信、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以及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但是从最初的欣欣向荣,到繁华过后部分国潮逐渐衰落甚至淡出市场,国潮热也经历了起起伏伏。由于同质化严重,“有形无神”国潮产品也成为了“伪国潮”。
产品的“同质化”和“有形无神”,是阻碍国潮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一,跟风模仿,缺乏创新和思路。一些国潮品牌在产品设计和研发上缺乏自己的思路和创新精神,可能只是简单地模仿或复制其他成功品牌的设计元素和风格,导致跟风成性,没有自己的亮点。
第二,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使得同质化严重。有些企业会把“抄袭仿冒”美其名曰“借鉴学习”,有意识淡化品牌差异故意混淆消费者认知,文创版权存在时效性强而导致界定困难,部分文化工作者和消费者的版权意识淡薄盗版侵权易,原创维权难。
第三,只要流量变现,不要文化内涵。随着国潮的兴起,相关市场的流量和经济效应越发明显,很多人以投机的心态跟风入场,只为尽快将流量折现,忽视了国潮本身的文化内涵和底蕴,甚至显得有些“东施效颦”,自然就会被市场淘汰。
第四,缺乏市场敏感度,无法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但一些国潮品牌忽略了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挖掘,这导致其品牌的产品线过于单一,最终退出市场。
为了让国潮品牌大浪淘沙,行稳致远,我们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维护原创者合法权益,比如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确保法律制度的严密性和可操作性,加大对侵权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降低维权成本。同时国潮品牌原创者也应该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建立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
然后,坚持产品为核心,深挖国潮背后的文化内涵。我们需要深入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历史、哲学、艺术、音乐、饮食、服饰等各个方面。将传统的国潮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产品和服务。
最后,密切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延伸品牌发展线。比如通过市场调研、数据分析和消费者反馈,企业可以了解消费者的购买习惯、偏好和期望在符合自身实力的前提下多线发展。另外还需要注意保持品牌的一致性和核心价值,避免过度延伸导致品牌形象的混乱。
为文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
【热点背景】
1.科技进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内容的创作、传播和体验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2.经济转型:随着全球经济向知识经济和服务经济转变,文化产业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重视;
3.消费升级:消费者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和多样化,科技的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公考角度解读】
一、积极意义
1.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能有效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催生新的业态和商业模式,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提升文化影响力:科技手段使得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播,增强了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3.创新文化体验:通过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为用户提供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拓宽了文化消费的边界。
4.推动社会进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有助于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促进社会的开放与包容,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面临问题
1.文化同质化风险:全球化的背景下,强势文化的扩散可能导致弱势文化的边缘化,文化多样性面临挑战。
2.技术伦理与隐私问题:科技应用可能引发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等方面的伦理问题。
3.创新体系不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体系尚不完善,包括资金支持、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方面存在短板。
4.数字鸿沟:科技的快速迭代可能加剧不同群体间的信息获取差距,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相关对策】
1.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应制定支持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政策,提供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激励措施。
2.构建创新生态: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生态系统,促进跨领域合作,加速科技成果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
3.注重人才培养:加大对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鼓励跨学科教育,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
4.保障数字权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数据安全,确保科技发展惠及全体民众,避免数字鸿沟的扩大。
5.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包容性:倡导多元文化共存,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科技手段让更多的文化形态得到展示和传播。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热点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模拟试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对此,请谈谈你的理解。
【解析】
一、解释道理,揭示含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再一次提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就是在进一步强调:在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我们国家需要不断努力、不断奋斗,而只有进一步加强文化自信自强,才能让我们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倾注灵魂,更是明确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
二、阐述重要性
1.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清朝末年洋务运动,一味崇洋媚外,照搬效仿西方制度,不仅导致国家更加贫穷,更使得国人的精神更加贫瘠。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
3.坚定文化自信,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无论是国潮产品还是文化类节目,都受到世界民众的热爱,文化的力量让更多人认识中国,认可中国。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对于我们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三、如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加强家风建设,让国民从小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继续加强社会道德建设工作,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活动,全面提升民众文明道德意识。
2.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3.提高文化产业质量。无论是文化艺术人才培养方面,还是在文化创作、发展方面提供完善的软硬件配套支持,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创作出更多有内涵、有营养、有理想的文化作品,建立健全我国文化发展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