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面试综合分析社会现象类题目的答题思路
社会现象类综合分析高分五个要点
(一)扣题准,入题快
背景介绍不能超过2句话,3句话以内必须讲完,确保马上进入核心—观点的陈述。
(二)找到热点背后的本质
抓住争议所在,分析现象背后的真相。比如:“保定大学醉酒驾车撞人事件,造成一死一重伤,但是车主没有下车,而是大喊:‘我爸是李刚’。你怎么看待这一事件?”。这个问题包含了:醉驾问题、官员子女教育、道德问题等问题。显然,官员子女教育问题才是这道题目引起社会争议的焦点,围绕这个问题作答才可能紧扣主题。要有个别到一般的意识,不要就小事论小事。
(三)题型定话语,答题有深度
人际沟通题和应急应变题的问题情境较为生活化,语言可适当通俗。“小申论”的社会现象题需要考生用较规范的语言进行表述。除此之外,考生还要注意相关政策的积累,这个和语言系统是连接在一起的。
(四)政府立场,公务员思维
公务员是公共管理人员,是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的人员。面试就是测查你的公共管理和行使公权力能力。因此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摒弃:学生思维、群众立场。要时刻以公务人员的思维,以政府的立场看待问题。比如,“古有孟母三迁,现在也有很多家长为了子女上学搬家或在学校附近买房,你怎么看?”很多考生回答这道问题时,仅仅着重于讨论家长的教育心态,而忽视了问题背后和公共管理相关的最核心的问题——“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其实这才是这道题目考察的核心。因此考生在回答综合分析题时,如果你的思考都是围绕着家长里短讨论就要当心了,要时刻提醒自己——公共管理的结合点在哪里?
(五)内容要扎实
用名词解释,套话回答问题,力度不够。比如:“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领导重视力度不够”、“对个人而言”、“对企业而言”、“对政府而言”,思想缺少落脚点,要扎实落地。从是什么,为什么,要深化到怎么做、具体化。领导要带头示范,比如提前10分钟到等。
【范例】
红包消费成时尚,有人认为红包是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有人认为红包是一种落后的文化。你怎么看?
【参考答案】
近年来,送红包俨然已成为一种流行,基于“红色”的这样一种喜庆氛围,红包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对于出现的“红包消费”现象,有人说是联络感情,有人认为是落后的文化,我认为这两种观点在其适用范围内都是合理的(破题)。
对于前者,“送红包可以联络感情”,我们可以联想到社会中很多场景,逢年过节,亲友间互相赠送给对方孩子红包,可以加深亲友之间的感情;参加朋友的婚礼,送红包,可以加深与朋友之间感情;领导奖励下属,送红包,可以加深领导与下属之间的感情等等,从这种角度来说联络感情之说确实有其道理;(第一种观点的合理之处)
对于题目中的把“送红包”看成是落后的文化,可能是基于当前社会,经济与文明的发展不同步,一些人为了谋权、谋私利而“送礼”这样一种现象。由于我国目前对贪污、行贿的法律措施还不太完善,相关部门的执法不严,监督不力,造成贪污受贿事件层出不穷,也让原本的送“红包”暗含了另外一种色彩,从滋生腐败这方面说其是一种落后文化确实也有一定的合理性。(第二种观点的合理之处)
既然红包的形式多样,具体含义也不尽相同,我们在对待红包文化问题上我觉得我们就有必要区别对待。(亮明自己的观点)
具体而言对于亲朋好友之间互送红包的现象,应该予以尊重,同时也应该从另外的层面倡导多样的、节约的、礼尚往来形式,比如发短信,送贺卡等;对于谋取私利“送红包”这样的行贿行为,政府应给予严厉打击,并采取相关措施尽量减少乃至杜绝此类事件的发生,例如,可以加大对贪污受贿的惩罚力度,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同时,相关监督部门也要负起责任,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最后,社会媒体也要大力宣扬“廉政”的思想,对当前存在的贪污腐败思想起到一个威慑作用。(四点建议)
我想这样的话红包的消费会逐步趋向于合理化的。(总结)
社会现象类综合分析题答题技巧
考情概述
社会现象类题目是综合分析题中最常见的一种题型,大部分考试都倾向于通过社会现象来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不论是国考中海事、海关、税务、部委的面试,还是省考中河北、内蒙古、福建、广东、浙江、江苏、甘肃、青海等绝大多数省份和自治区的面试,社会现象类题目基本上都是必考题,甚至政法干警、事业单位、选调生、遴选等的考试中也会出现社会现象类题目。这是因为社会现象往往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且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能够直接测查考生平时是否关注时事、关心国家大事。并且,社会现象类题目更加强调对外在世界的认识和改造,故而也能考查考生是否有较强的分析理解能力,看待问题是否全面、客观、深入。
对于社会现象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认识理解该题型。
一是题干描述的是发生在实际生活的、具体存在的现象、做法、政策、事件等。题干现象涉及内容较多,覆盖范围较广,通常与我们普通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谈谈对大学生校园借贷的看法、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看法、对手机依赖症的看法等。当然,有些政策文件、政府行为也属于社会现象的范畴,比如政府改革中的具体举措以及出现的一些问题等。因此可以说,从国家政策、法律法规到地方政策,从时政热点到民间热点,从社会民生到生态建设,都可以成为社会现象类题目的命题点。
二是该题型的设问通常为“谈谈你的看法/理解”等,当然也有一些特殊设问,比如“你有什么建议”“你认为意义是什么”“你认为原因是什么”等。虽然这种题目没有直接问怎么看,但是题干描述的还是一个具体的现象,符合前面社会现象题目的概念,因此还是属于社会现象题。
题目示例
(1)近年来,随着电商的不断发展,线上书店对线下实体书店有一定冲击,但线下实体书店也在不断增加特色服务和改变营销方式,做出了一定的创新,收效显著。对此,你怎么看?
(2)近日,各地的旅游小镇相继出现一些经营不善倒闭的情况,对于这种现象,你是如何看待的?
(3)某市发布法案,规定高中以上学历的才能应聘出租车司机,有人说这提升了服务质量和水平,有人说这是就业歧视,对此,你怎么看?
(4)现在依旧有很多人有问题不找法律法规,习惯找熟人。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5)在机关工作中,存在着“说了等于做了,做了等于做完了,做完了等于做好了”的现象,你怎么看?
(6)某市有个中小学招收50名在编老师,要求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有人说这会提升人才水平,也是与时俱进的体现,也有人说条件过于苛刻并且大材小用。对此,你怎么看?
(7)新发展阶段,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请谈谈你的对策。
审题方法
对于社会现象类题目,审题要重点关注两部分信息:设问和现象。
1.审设问
通过前面对于社会现象类题型概念的学习可以看到,大多数社会现象类题目的设问都是“你怎么看”,这属于常规问法;但是也有特殊设问,比如“请谈谈对策”“请评价一下”,对此,问对策就重点作答对策,问原因就重点分析原因。
总而言之,看到题目的第一时间,考生就需要明确题干的设问方式,遵循“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明确答题重点。
2.审现象
除了设问外,审题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明确题目让分析的到底是什么社会现象。这就需要考生对题干的文字信息做好分析判断,明确哪些信息是核心信息、哪些信息是背景信息、哪些信息是解释说明及举例子等。值得注意的是,审“现象”看似简单,但是实际解题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很多考生审题时抓不住、抓不准题干重点,导致答题偏题或者答题内容过于宽泛没有紧紧围绕核心信息进行分析,因此一定要对题干信息做好判断。
找准“题眼”后,考生需要思考题干给出的现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抑或是有争议的,根据观点的不同,确定具体的答题思路。
解题方法
审题明确观点后,就需要确定具体的答题思路,即“提观点—重分析—抓落实—做结尾”。具体每个部分要作答什么内容,下面进行详细解释。
1.提观点
提观点,即对题干所述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受,也就是经常说的“开篇表态”。
2.重分析
重分析,即对题干中的现象本身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原因、影响等维度。具体而言:
如果你认同题干中的现象,则可以分析其具体好在哪里,即积极意义;当然,也可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只不过对于正面现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和“为什么这样做”往往是不容易区分开的,即其积极意义和原因往往会有重复,因此大多数题目不进行原因分析。
如果你不认同题干中的现象,需要分析其问题在哪里,即危害;此外,为了丰富答题内容,体现分析深度,还需要深挖其背后原因。通常来讲,危害分析是比较简单、浅显的,原因分析更容易分析出多角度、有深度的内容。
如果你认为题干中的现象有好有坏、有利有弊,那么可以采用辩证分析的思路,一方面分析其好处,另一方面分析其问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具体好处、问题的分析占比,可以根据考生自身的观点倾向性而灵活确定,不一定要各占一半,可以在全面看待的基础上,倾向于意义分析或者问题分析。
总而言之,重分析部分,就是根据考生自己观点的不同,有不同的分析维度。因此,社会现象题的分析部分是不完全等同于分析“为什么”的。
3.抓落实
抓落实,指在分析完成后,提出一定的对策,将正面的现象、行为加以弘扬和落实,将负面的问题加以解决。
如果是正面的现象,就需要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实现“好上加好”的效果;如果是负面的现象,则需要堵住漏洞、解决问题;如果是有争议的现象,那么可以一方面发扬长处,另一方面规避短板,即“扬长避短”。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分析、落实这两部分的占比也是灵活的,不一定是对半分的答题结构,具体可以根据考生能力而定。如果分析部分作答角度较多、比较充分,落实部分可以适当简洁一点;如果分析部分角度较少、内容单薄,那么落实部分则可以多说、细说,从而保证整体上答题内容的饱满充实。
4.做结尾
做结尾,指在深入分析、提出对策后,用一两句话自然收尾,结束自己的答题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结尾部分本身并不是重点答题内容,因此考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决定是否要收尾。如果分析、落实部分内容较多,答题时间有限,那么也可以在“抓落实”部分回答完毕后直接说“考生答题完毕”“考生这道题就答到这里”。
当然,社会现象题的答题思路不局限于上述几个部分,上述思路比较常规、完整,很适合考生进行学习、使用,但是归根结底,考生只要答题逻辑清晰、内容饱满、契合题意即可。
结构化面试答题思路——综合分析现象类
结构化面试其实主要包含几种题型:综合分析题(现象\观点)、人际关系、组织策划、应急应变,今天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综合分析现象类”的题目该怎么答。
综合分析现象类
社会现象题就是近期社会上所发生的热点话题事件,有好事也有坏事如:饭圈乱象你怎么看?三胎政策你怎么看?
对于现象题来说,既然是现象那就必然是一些事件,那就会分为好事、坏事、有好有坏,有很多同学会直接地在开头去表态“我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好的……我认为是好的”等等,这样的开头就会显得水平不高或者没有含金量,那么什么样的方式能够让自己的答题更加有内涵更有高度呢?
(一)开头引人入胜
这里我称之为黄金30秒,开头是考生与考官之间建立情感的第一步,也是除了你走进考场这系列动作给考官展示的第一个环节,所以开头好不好决定着考官有没有兴趣去听你的内容。那么好的开头方式如何掌握?大家可以掌握这几种:
1.金句开头。大家可以根据题目所涉及的领域去使用相关主题的金句,比如有关民生的“民若有所呼,我必有所应”“群众之事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等,有关基层工作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宰相起于州部,猛将发于卒伍”等。这样的金句开头能够很快速地与其他考生拉开差别,脱颖而出。
2.背景开头。
作为即将进入体制工作的各位“局长书记”,了解掌握知道清楚今年是个什么政治年非常重要,比如“2022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之年”“老龄化人口已经超过2亿”等,这些背景结合着题目的主题去使用,能够给考官展现出你和该单位或体制工作的距离很近,这也是大家常能听到的岗位匹配度。
3.今昔对比。
这个开头方式还是比较好用的,适合新手小白,在没有相关素材积累的情况下,通过你平日的生活观察,去运用过去什么样,现在什么样进行对比,凸显出题目中推行的政策、规定确实有效,这也是大家的一个站位,既能给考官自然从容有逻辑的态度抛出,又能表现出你对题目中推行的政策的认可,一箭双雕。
(二)结构框架清晰
看到这个标题有很多同学会担心我用各种模板会不会很套路,答案是会。但是这是因为你没用好,也没用巧。好的结构框架能够给考官带来轻松、舒适的听感,考官听的舒适对你的印象自然就好,你的答案内容考官get的就更多,分数就不用我说了吧。
先说一下什么样的框架不好,有很多同学答现象题的时候会很直接地去说我认为这件事不好,主要因为...我给出的建议是...这样的框架很生硬,甚至有的同学没有框架,想到哪说到哪,一团乱麻没有重点,自然套路也不会得出高分.那么框架要怎么用?什么样的框架好?下面我来具体说一下。
现象题我们前面已经说到了,有好有坏,所以大家简单开头过后就可以运用意义或危害来站位你的态度,也就是好事我分析意义,坏事我浅析危害,是好是坏大家一目了然。
举个例子:对于构建智慧社区你怎么看?
构建智慧社区能够方便群众生活、简化工作流程、解放体力工作、彰显服务型政府理念、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大家感受下是不是既有话说又言之有理。那么意义或危害过后我们让我们的分析更有深度,也就要在深入挖掘下好事会不会有些“隐秘的角落”,因为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的,也就是我们看不到的问题;坏事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因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接下来我们根据提出来的问题或原因靶向施策,对症下药即可。
总结一下:好事:简单开头——分析意义——找出问题——给出对策。
坏事:简单开头——分析危害——找出原因——给出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