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五大类文章写作素材积累
2024-10-05 06:30
来源:政华公考

申论五大类文章写作素材积累

政治类

◆党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具有强大战斗力,是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能够带领人民应对各种风险、驾驭各种复杂局面。坚定信念跟党走,上下一心,团结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

◆完善体制机制的重要性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所谓制度,概而言之,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规范和准则。人类社会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社会,任何一个国家,要保持长治久安、纲维有序,就必须有一套稳定成熟的制度体系。可以说,天下大治,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

◆必须坚持群众路线

古语有云“足寒伤心,民怨伤国”“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没有人民的支持,党将一事无成。牢记群众路线有着时代的紧迫性和现实的必要性,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而只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才能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新时代拼搏奋斗

时代一新,万象更新。思想要有新指导,战略展开新布局,焦点对准新矛盾,着力应对新挑战,勇于新担当,迈出新步伐,事业推出新进展,生活充满新期待。

◆责任担当、共同奋斗

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进发的巨轮,没有坐享其成的乘客、事不关己的看客,你,我,他,亿万万中国人,都是划桨者、搏击者。我们深知探明前路不易,深怀“四个自信”不移,喊着同一个号子,朝着同一个方向。“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

我们生活的世界既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只有“把稳舵”才能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新时代,每个中国人都要“鼓足劲”共同奋斗,才能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梦想。

◆伟大创造精神和坚持不懈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

从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到夸父追日、精卫填海,中国人始终具有开天辟地的伟大创造精神和坚持不懈实现伟大梦想的精神。这种精神已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渗透在我们思想的血液中。

◆有自信,才有力量

先秦韩非子曾云:“恃人不如自恃也。”说的就是自信的力量。一个人拥有自信,我们便可以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人格魅力的光芒,纵使在人山人海之中,也可以一眼领略他的光彩;一个民族拥有自信,就会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感到自豪,那由内而外的自尊能为这个民族争取到更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一个国家拥有自信,就能激起国民昂扬向上舍我其谁的斗志,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恢弘志士之气”。中国人民对自己有了信心,对中华民族有了信心,对祖国有了信心,就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进程。当这浩瀚恢宏的人民信心化作国家意志,中国强盛的未来就指日可待!

◆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

世界充满不确定性,而中国却蓝图清晰。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国的未来: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干部要带头干、示范干,进而带动亿万群众一起干。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历史充分证明,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这生动体现了我们党对唯物史观的科学认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经济类

◆危中有机,把握机遇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任何事物都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发展的,在化解矛盾中实现螺旋式发展。人类发展历史一再表明,顺境中有挑战逆境中有机遇,挑战和机遇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关键是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把握时机,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朝好的、进步的方向发展。

◆经济高质量发展

实现高质量发展,既是新发展理念的题中之义,也是打造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不仅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使相同的增长速度拥有更多高质量的内涵。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维护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

◆区域协调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当前,我国区域发展形势是好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情况、新问题。

◆夜经济

初夏时节,随着天气回暖,热闹的夜间经济为城市增添了一份活力。从传统单一的夜间餐饮,发展为餐饮、文化演出、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夜间消费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夜经济”也变得越发多元化。

◆新发展理念有重大指导意义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一定的发展实践都是由一定的发展理念来引领的。发展理念是否对头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新发展理念是管全局、管根本、管长远的导向,对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发展优势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乡村振兴大有可为

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乡村始终占有着重要地位,乡村的富庶是我国盛世历史的标志描写乡村优美田园生活的浪漫诗篇更是数不胜数。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我国乡村面临着凋敝和衰落的客观事实。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顺应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农民盼什么,乡村振兴怎么干,这些问题都需要好好思量。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推进“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按照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必须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知农民的智慧化“三农”工作队伍,以提高他们领导农民、发展农业和管理农村的工作效率。

◆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国如果不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新旧动能不能顺利转换,就不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

◆创新需要开放交流和借鉴吸收

创新不能靠闭门造车,而是要坚持开放引领创新。我们不能关起门来搞创新,而要吸收借鉴人类一切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从古代“四大发明”到历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始终具有扩散性、世界性的属性,是全人类的共同智慧财产。创新驱动发展是开放的发展。我们要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实现平衡发展。

◆企业家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企业既有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也有社会责任、道德责任。”企业质量和生命力是一个经济体竞争力的微观基础,企业家才能及企业家精神是影响企业成长的重要因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是企业家精神的重要内容。

 

 

社会类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民生乃幸福之基、和谐之本。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党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一切旧制度的重要特征。

◆抓好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

心中有民,不是套话、空话,是一点一滴的为民服务功绩,是群众感知的一点一滴温暖。不忘初心、不弃微小,把群众“表情包”当成我们工作的“晴雨表”,抓好影响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以“为民情怀”加热“民生温度”。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人生出彩的舞台更宽广、实现梦想的道路更畅通,把更多饱含民生温度的“中国故事”,刻进新的年轮。

◆人民为中心,多办民生之事

一个个涉及民生领域的数字、指标,无论增也好、减也好,高也好、低也好,升也好、降也好,全都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是一支充满“民生温度”的变奏曲,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辩证法。要多办民生之事,多谋民生之利,多兴民生之举,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必要性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面临着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结构调整进入阵痛期、前期刺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政策进入消化期。因而社会建设领域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多、更复杂,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显得十分紧迫和重要。

◆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社会治理的成效,关乎人民安居乐业,关乎社会安定有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是我们党在长期探索中形成的,是被实践证明符合中国国情、符合人民意愿、符合社会治理规律的科学制度,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着力坚持和完善的重要制度之一。只有深刻领会贯彻这一制度的基本要义和重点任务,才能形成社会治理的新思路新格局,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

◆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

创新社会治理的基本思路是必须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主导、协同、自治、自律、互律作用,整合社会治理资源,形成多元治理结构;要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让法治在规范社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要让各种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生长的力量竞相迸发,全面推进平安中国建设,维护国家安全,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安全和谐。

◆法治中国建设

“法者,治之端也。”法治是人类制度文明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恢宏图景不断绘就,法治中国建设伴随着时代号角阔步前行。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鲜明特点。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公元前1776年,人类第一部成文法《汉谟拉比法典》铭刻在石柱上这样的文字:“要让正义之光照耀大地,消灭一切罪与恶,使强者不能压迫弱者。”3000多年过去了,这部法律的条文已在历史的演进中失去效力,但其中透射出的一些法治精神至今仍受人敬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承载着亿万人民对公平正义的美好追求,在法治强国之路上不断谱写新篇章。

◆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有效防范和化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彩虹和风雨共生,机遇和挑战并存,这是千古不变的辩证法则。

 

文化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中华儿女努力劳作、奋进拼搏,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意志品质等不仅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精髓,更是滋养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提振当代中国人精神力量的源头活水和不竭动力。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文化资源与力量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传统,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基本的、共同的价值追求,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根脉和灵魂,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世界文明多元做出了卓越贡献。

◆坚持开放包容、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翻开人类文明史可以看到,任何文明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独立发展,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来发展和完善自己。从我国古代来看,唐朝以“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宽广胸襟,成就了大唐盛世;清朝因“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狭隘眼界,导致了落后挨打。其中的道理不辩自明。

◆保护城市文脉

习近平总书记2002年在为《福州古厝》一书撰写的序言中指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城市文脉是贯穿于一个城市历史文化中的人类精神血脉,是这个城市在漫长时光中积淀的地域色彩和文化个性。生活在城市中的每个人都有义务保存好自己城市的文脉,因为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资源和动能。今天,国人有能力在城市文脉保护中大有作为了。

◆坚定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犹如“总开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理想信念犹如“总开关”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之所以有“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大义凛然,有“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万丈豪情,有“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无畏气魄,最根本的就在于有理想信念的感召和激励。

◆共同奋斗,实干兴邦

“你的样子就是中国的样子,你什么样中国就什么样。”无数医护人员舍生忘死、日夜奋战,广大扶贫干部坚守一线、决战决胜,千万快递小哥顶风冒雨、服务万家……不同的面孔、一样的使命,构成了今天中国实干兴邦的奋斗姿态。只要14亿多中国人只争朝夕、不负韶华一往无前地顽强拼搏、砥砺奋进,就能将制度优势转化为强大的治理效能,通达“中国之治”的新天地。

 

生态类

◆生态环境保护面临挑战和历史机遇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看那山明水秀景如画,听那鸟叫虫鸣好乐章”“蓝蓝的天上白云飘”……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歌词,描绘的都是人们常见的美景。然而,在一些地方,这样的美景鲜见,雾霾天气频发、水体黑臭、垃圾围城等问题仍是人们的切肤之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推进时期,发达国家一两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在我国30多年来的快速发展中集中显现,长期积累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新的环境问题就接踵而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历史机遇。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地方发展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

◆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打造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

◆良好生态环境是民之所愿,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美丽生态激发经济活力,经济发展创造美丽生活。在绘就美丽乡村图景的过程中,环境美了,百姓富了,日子更甜了。良好生态环境是民之所愿,是人民的共有财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体现。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们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为了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建设美丽中国,只要我们始终从百姓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出发,就一定能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的增长点、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支撑点、展现我国良好形象的发力点,开创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重点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关系增进民生福祉,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黑臭水体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为了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还给群众,必须痛定思痛,为守护一河清水积极作为。

◆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显出勃勃生机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当前,各地因地制宜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山明水净人欢欣的画卷徐徐展开,乡村振兴显现出勃勃生机。良好生态打基础--从树保姆到河湖长、从农村保洁员到义务护路工,全民参与守护绿水青山,人居环境整洁优美,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富民产业动力足--利用自然优势发展特色产业,现代农业、绿色农业提质增效,生态游、民俗游方兴未艾,生态产品价值不断释放。宜业宜居格局新--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公共服务更加便利社会治理更加精细、人与自然更加和谐、乡风文明氛围日益浓厚,良好生态创造综合效益,推动形成美丽生活新面貌。

◆让守护绿水青山成为习惯

每个人既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也应该努力成为生态环境的保护者,没有哪个人能够置身事外。重庆市龙溪河治理带动更多群众养成爱河护河意识,在龙溪河上打鱼为生的渔民主动加入护鱼队,每日巡河清漂;美术教师拿起画笔,用一幅幅画作呼吁保护环境;退休教师创作诗歌,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成为沿岸居民的共识。只有让守护绿水青山成为习惯,将环保意识转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画卷才会铺展开来。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这是后人总结的苏东坡在“赏心十六乐事”中提及的人间乐事,从中可见,人类在自然中可以获得莫大的慰藉与快乐,并且始终在不断地认知中寻求着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自古以来,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脚步从未停止,但对它的认知是有限的。我们还有太多的未知,时刻怀着敬畏之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珍视与我们共处的生灵,爱护我们的地球,需要我们每个人的践行。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