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面试最新考点解析
2024-10-09 09:44
来源:政华公考

面试最新考点解析

普法创意

【案例集锦】

1.近日,福建厦门公安“直播带货式”普法爆火。直播中,穿着制服的主播用熟悉的话术开场,一下子就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厦门公安专门为喝酒又开车的同志准备了套餐,醉酒驾驶不要9分,不要6分、3分,直接吊销,给不给力?”“3,2,1上链接!”这种风趣幽默的“反向带货”直接逗笑网民:“一看就是00后上岗了,知识就这么水灵灵地进入了我的脑袋”。从热闹程度看,这种“直播带货”式普法与普通带货直播别无二致,但内容其实都与法律相关。比如,民警拿出不少“买家秀”的照片,展示服用毒品多年后的不同状态:“吸毒时间越长,人越憔悴,吸毒5年人直接吸没了。”又如,主播诚意介绍:“价值5000块,九成新果果手机,想偷?!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刑不刑?!”从醉驾到吸毒,再到盗窃,主播在直播间卖力吆喝,围观者甚众,却无人敢买,“吸睛”而不“吸金”。

2.“海南警方”曾发布过一则“含梗量超标”的创意视频:“‘缉犯犀高端秋季号子服’采用‘经典后悔蓝’‘哇哇大哭条纹设计’,穿上便可感受‘束缚型力量’……”

3.有的地方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将“双语普法”融入民族节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法治语言”释法说理。

4.有的推出普法微剧场,生动解释高空抛物、校园欺凌、高铁霸座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规定。

5.在反诈直播间,民警诗情画意般地“带货”反诈知识,或是改编热播古装剧mv,灵魂演技搭配创意填词,又或是化身“王心凌男孩”,在演唱中戏精附体抛下形象包袱……这些反诈宣传视频都出自上海市公安局奉贤分局青年民警团队,多个反诈视频收获千万播放量。由奉贤公安分局自导自演的古装mv《知否知否——这是骗子的计谋》在网上一炮而红,更是从此打开了反诈宣传的新思路。视频中,一对古装俊男靓女因回眸一瞥走到一起,本以为是动人爱情故事,不想却是一部堪比“教科书”式的反诈骗宣传片。

【基本表态】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

法者,治之端也。

在传播渠道、宣传方式空前丰富的今天,更加呼唤专业且接地气的普法形式,打破知识与公众的隔阂。

【意义价值】

1.这种创新的普法方式,不仅提高了法律知识的传播效果,还打破了人们对公安形象的固有印象,展现了公安民警亲民、幽默、与时俱进的一面。同时,这种创新的普法形式还为其他地区和部门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激发他们在普法工作中多些创意,采用更加贴近群众、生动有趣的方式来传播法律知识。

2.借助“反向带货”等流行元素,以诙谐幽默的手法,将法律知识融入大家熟悉的“网络热梗”,放大其普法效果,让社会公众看到普法竟可以如此亲民、接地气。

3.直播带货还自带互动基因,大量的观众涌入直播间,纷纷通过留言和弹幕,向主播在线提问。这种即时反馈的机制,提高了观众的参与感,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法律知识,提升了普法效率。

4.网络短视频能够迅速覆盖大量受众,厦门公安的普法视频在短时间内成为网络热点,再次证明了这种形式的强大传播力。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法律知识可以更快、更广泛地触达更多圈层和年龄段。

5.他们在普法工作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跟时代潮流,善于运用短视频等新媒体形式,将抽象的法律概念转化为生动的生活场景,讲好法治故事,让无数观众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法律的威严和力量。一句话,就是普法创意多走心,法治意识更入心。

6.给力的传播效果背后,体现出相关方面对普法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传播团队的认真努力。

7.某种程度上,创意普法内容受追捧,也能推动网络流量的天平,往更加健康、科学、深度的方向倾斜。

【基本举措】

1.各地各部门都应当担当作为、与时俱进,强化普法宣传,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简单照抄照搬,严防一哄而上、一阵风,切实做到从“受众视角”出发,锐意创新,扎实推进优质内容建设,稳扎稳打、稳中求进、久久为功。

2.进一步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既要延续“常规操作”,也需守正创新,充分利用新技术、新渠道,聚焦和调动公众的关注点、兴奋点,越是其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越应该“脑洞大开”,让普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微专业”

最近,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纷纷开设了一批微专业,主打“小而精”,虽然不授予学位,但人气十足。这类专业多由5到10门的课程模块组成。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还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因此还吸引了不少上班族去“充电”。

微专业是指高校在主专业以外,围绕新兴职业领域或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核心素养而开设一些学分少、时长短的课程。

【意义价值】

1.“微专业”的出现,恰好顺应了上班族的愿望。近年来,科技进展加快,上班族对于新兴学科知识渴求激增,他们迫切希望能够接受到正规、高水平的专业培训。比如人工智能、低碳经济等课程,都有很大的需求量,而且最好是学制短、学习时间灵活、有较强针对性,只要能学到有用的知识技能就心满意足,至于能否拿到学历学位,大家倒并不十分在意。

2.“微专业”对于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也很有意义。与传统的选修课相比,微专业的课程模块设计更为科学,教授的知识也更为系统,再加上都是先进、实用的知识技能,这对于他们的就业肯定有加分的效果,对今后的工作、学习与生活也肯定有所裨益。

3.开设“微专业”也是对高校科教资源的再发掘和再利用。高校很多的教研室都存在着教学量“吃不饱”的状况,让一些长期在研究所、实验室工作的年轻科学家重返课堂,把最新的成果与学员们分享,对他们自身的成长也很有好处。而且,由于“微专业”是一种面向社会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成为高校的“特区”,也能通过社会赞助、企业合作以及收取学费等方式反哺科研,增加教师的收入。

4.开设微专业是国内高校主动直面市场,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体现,有利于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

5.高校开设微专业是给学习型社会建设助力。高校开设微专业,是把教育触角延伸到社会、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实践,有助于更多社会成员实现“想学就可以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什么有用就学什么”。微专业具有很高的工具价值——满足就业、提升职业素养和工作技能、提升生活品质等,高校也可以创收。

【基本举措】

1.应充分认识到,任何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选修微专业时,应该注意量力而为,合理平衡微专业与主修专业的学习。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加强对于其他有兴趣的微专业的学习。如此才能让微专业真正成为助力成长的良方。

2.对高校而言,首先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精准锚定市场需求;还应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来开设,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一时头脑发热,授课深度有限、课程系统性弱,有可能难以接受市场检验。对微专业也应动态调整,既要及时增加新专业,也要取缔不受欢迎、质量差的微专业。

3.各地也可根据需要与高校对接举办特色的“微专业”,逐步探索,逐步完善,打造全新的“校地同育”新模式。

 

《大学生生活指南》

近日,南京传媒学院在新学期为学生开设了一门名为《大学生生活指南》的公选课,这门课走红网络。该课程涵盖医院看病流程、如何使用医保、如何使用交通工具、租房注意事项、学生证的作用、做饭的基本逻辑、商品选择&消费权益等三十五大类知识,包含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课程学分为2学分,每周2学时。

【意义价值】

1.大学教育不只需要“眼光向上”,同样需要“眼光向下”。对生活事务的教学,无论是靠开课,还是靠班级教育、讲座、咨询会,都应该融入到真实的大学教育之中。它带来的是“放松”,塑造的是一种包容的语境,告诉每一个无所适从的年轻学生,“感到窘迫”并不只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融入”和“独立”也不如想象中那么困难。

2.开设生活指南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性,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样的课程,无疑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有益补充,是教育人性化的体现。

3.大学开设生活指南课,不仅是对学生个人的负责,更是对社会未来的负责。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一个连基本生活技能都掌握不好的人,如何能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足?如何能够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4.生活技能的提升,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幸福感,使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更加从容不迫。

【基本举措】

1.其他高校可以效仿此举,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设类似的生活指南课程。课程内容可以更加丰富多样,涵盖更广泛的生活领域,如财务管理、人际交往、心理健康等。同时,高校还可以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来校授课,或者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活技能。

2.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生活技能培养的重视和支持。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鼓励高校开设生活技能课程,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同时,还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生活技能培养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县城“追月”

据媒体报道,多家在线旅游平台发布的报告,今年中秋虽然是夹在暑期与国庆长假之间的“出游淡季”,但预订量仍超年内其他为期3天的小长假。其中,年轻人县城“追月”带动多地文旅订单翻倍,再次成为亮点。

所谓县城“追月”,指的是和涌向热门景区的趋势相反,游客纷纷前往一些被视为小众旅游目的地的城镇、县域,也就是近年来常说的“反向旅游”。

【基本背景】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以乡村民宿开发为纽带,开展多元业态经营,拓展共享农业、手工制造、特色文化体验、农副产品加工、电商物流等综合业态,打造乡村旅游综合体,有效发挥带动效应。

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将这些“养在深闺”的小城链入全国大网络。不论是自驾还是高铁,几小时可达,伴随可及度的提高,能见度也同步走高。

互联网的“种草”效应。近年来,社交平台上出现了大量的“种草”图文与视频,这些内容给了那些独具特色但以往不受关注的小城以出圈机会,比如青海海东、吉林延吉,因为互联网,当地独具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情被挖掘传播;还有黑龙江鹤岗与山东曹县,完全是因为新闻事件与网络玩梗而走红,这种出圈具有不确定性,但这正是社交媒体时代独有的魅力——每个人、每个地方都有平等的成名机会。

交通、酒店等基础设施完善且成本较低。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高铁、飞机不便,反向旅游就无从谈起。小众目的地及“冷门”城市的高铁、飞机、五星级酒店等基础设施同样完善且价格较低,为年轻人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也降低了年轻人的成本负担,让他们没有压力轻装上阵。

【意义价值】

1.反向旅游的爆火,是人们对传统旅游叙事的“反叛”,也是旅游市场逐渐成熟的必然。

2.反向旅游有重塑经济格局的作用。对于很多在“旅游热门目的地”之外的地方来说,它们终于获得了被“看见”的机会,反向旅游的热情,其实给当地带来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

3.人们纷纷奔赴反向旅游,对乡村振兴、区域平衡等都有着非常直接的作用和意义。

4.反向旅游指明了一个令人欣喜的趋势:人们的旅游选择更加多元,国内的旅游产业进一步细化,更多的地方将有机会分享旅游消费的红利。

5.这种反向旅游让游客多了一种选择,同时也给县城文旅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使更多的地方有机会分享旅游消费的红利。

【存在问题】

1.一些县城、乡镇的旅游市场不规范,部分商铺、设施收费标准不清,热门景点垃圾较多等。

2.在突如其来的人流量面前,很多小城的接待能力和旅游环境,还没有完全整备到位,由此出现了一些适应困难。

【基本举措】

1.县城若想在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找准地域优势,打造独属于自己的特色“名片”。随着玩法越来越多样,旅游已经不单单是走马观花,而是更加注重沉浸式、有乐趣的体验。因此,利用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产品,开辟差异化、有创意、体验感强的赛道,显得尤为重要。

2.要加强基础设施、旅游接待设施等“硬件”建设,加强相关商业、服务业配套,在如何让游客进得来、住得好、便捷出行上持续探索。

3.要让游客获得良好的体验,优质服务营造的“软”环境必不可少。在注重情绪价值的当下,一个不舒心的小插曲可能破坏游玩的心情,而一份贴心的引导、一条整洁的街道则会给游客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再度光临成为可能。因此,应当强化服务意识,针对游客的需求提供暖心、精细的服务。

【好文好句】

流量虽然汹涌,但同样来去迅速。如果希望能够长久地吸引游客,能够借助这个机会实现当地旅游产业的根本性转变,那么就应当有作大文章的准备,着眼于长远,整体提升旅游的软硬件,真正地擦亮当地的旅游招牌。(过渡句)

 

citywalk

旅游市场正在起变化。近日,一股新的消费风潮在城市中迅速兴起,它被称为“城市漫步”(city walk)。这一新兴概念在现代都市生活中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特别是“95后”职业女性。然而,随着这一现象的兴起,也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文旅消费的争议。

【积极意义】

1.Citywalk可以根据参与者自身需要,深入社区街道,去发掘当地人的生活面貌,感受一座城市既可以是繁华“高大上”的,也能是亲民“接地气”的。

2.城市漫步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年轻人对旅行的新认知,追求个性化、深度的体验,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模式。

3.这给旅游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旅游业者提供更具创意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需考虑责任、风险等因素。

4.city walk也给城市管理带来挑战,需要改善消费体验,营造诚实守信的消费环境,尤其关注每个角落的商家和个人行为,保障城市口碑。

5.city walk代表的“本地深度游”本质是文旅融合升级,更多的不是闲逛而是与消费行为密切相关,是地域营销和商业营销的创新方式,可能是促消费的小撬点,用以激活“地摊店”“夜经济”。

6.citywalk爱好者相当于扮演了市场监督员的角色。随着游客脚步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任何一家小店或者一个人都可能在不经意间犯错,伤害辛辛苦苦打造的城市口碑。从这个角度看,可以倒逼城市的精细化管理和建设。

【存在问题】

“城市漫步”概念有一定内涵,但在实操上却和现有旅游观光模式十分相似,概念新颖,实质缺乏创新,容易成为换汤不换药的噱头,给消费者参与者带来低于预期的体验。

这种体验式的游玩方式,更需要注重体验而非“走马观花”的打卡,对旅行地的要求高。

【基本举措】

1.“人”“城”同步发展提升,创建城市文明名。Citywalk强调“随心所欲”“慢节奏”以及“沉浸式体验”,在行走中深度观察、挖掘、解锁城市与众不同的市井文化,感受不一样的历史内涵、变化更新、生活方式。要达到这种状态,就对城市人文业态的规划提出新的要求,一方面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结合地域本色,兼备文化和舒适两方面内涵,保留文化特色和市井气息,更新活力街区,在人们慢“读”、细“品”城市中产生“城市美学”;另一方面,城市漫步为群众参与城市治理提供了良好契机和思路灵感,相关部门要鼓励其在行走中发现问题,提交完善城市功能和面貌建议,以Citywalk新趋势助推城市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2.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创新打造漫步亮点。一步一风景,一景一世界。在深挖现有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推出数字技术、非遗、夜经济三条城市漫步路线,生动展现出城市旺盛的生命力。用心谋划“数字技术”漫步路线,要充分利用VR、AR等先进技术,深度模拟历史文化的生成环境,生动再现人文环境和历史场景,让人们瞬间穿越古今,感受真实的历史时空,领略历史和科技融合的光彩;耐心设计“非遗”漫游路线,要将非遗保护与城市建设、农耕文化保护、美丽乡村建设等相结合,探索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让非遗更好的融入美好生活,提高城市漫步者对非遗保护利用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精心打造“夜经济”漫步路线,要坚持因地制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文旅服务质量,优化游客旅游体验,细化规划管理,在推杯换盏间力促“夜经济”成为带动消费增长的有效抓手,让人气儿更“旺”、烟火气儿更“浓”。

3.加强监管治理水平,优化提升服务效能。当代城市的核心生命力体现在人民群众主动享用城市空间,而城市治理和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城市空间的吸引力和生活品质。因此,要在治理上下功夫,持续加强行业监管水平,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对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多发的线路和产品开展集中整治,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优化市场环境,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用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提高治理和服务水平,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要在服务上做文章,在漫步路线上精心推出暖心驿站,为漫步者提供游览手册、充电、餐饮、应急服务等,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探索和体验个人与城市的“连接”。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