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化面试:社会现象题的多角度分析
社会现象如何实现多角度作答
在结构化面试中,综合分析能力是必考能力,而社会现象类型的题目更是考查的重点,此类题型特点比较显著,对社会上发生的某件事或某种普遍的现象谈看法。考官通过此类题目考查考生是否能够准确把握题目关键,短时间内就题中话题展开多角度论证,既有深度也有广度,以此判断考生各项能力是否合格。
【例题展示】
某地社区选拔不同职业背景的青年能人组建“青春议事厅”,鼓励他们从青年视角为社区治理出谋划策,对此,你怎么看。
【考生常见问题】
1.分析维度少。尤其是对于积极类社会现象,只能分析带来的意义,不能实现多角度分析。
2.分析深度不够。只能说出分析维度,但分析的内容太过于浅薄,语言表述也太为简单。例如只能分析出青年参与社区治理能注入新鲜血液,但并不能深入说明具体依据以及具体带来社区治理带来什么意义。
【如何实现分析的广度和深度】
1.积极类社会现象分析的角度不仅可以包括意义,还可以分析背景、现状、重要性、问题、原因等方面。
(1)社区治理的重要性。加强社区治理不仅是现代国家建构的重要内容,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实现社区的有效治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和城乡和谐稳定,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特殊意义。
(2)引导青年参与社区治理的原因。一是社区治理需要青年;二是青年自身具有独特优势;三是青年人到基层符合国家倡导。
(3)可能存在的问题。一是青年人自己参与社区治理的意愿不强;二是社区无法提供发展舞台,不能学以致用,无法发挥良好作用,造成人才浪费。
2.对于分析深度问题,可以有一些更加具体的表述,拒绝假大空表述。
(1)青年人参与的具体意义。一是青年为社区治理注入鲜活力量,提供新思路。作为年轻人,更了解新政策、新风向,知道怎么合理合法表达诉求,有效解决问题。二是推动社区工作由管理型转向服务型。青年更了解同龄居民的实际需求,一些中老年社区管理者想不到的服务,青年志愿者能够顾及到。
(2)多主体分析原因。一是社区角度:社区治理需要智慧,需要先进理念做支撑,更需要大胆尝试和创新,因此需要引进青年人参与;二是青年角度:青年人具有先天优势,有想法、有活力、有干劲、敢打破常规等,能进一步给社区治理带来帮助;三是国家角度:国家号召广大青年到基层一线奋斗,而社区治理又是基层治理最重要的一环,所以青年参与社区治理是响应国家号召的举动。
(3)存在的具体问题或担忧。一是青年人对社区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重视甚至轻视社区治理,不愿参与。二是社区对青年人信任度低,认为青年难以担此大任,不能给予青年人发挥空间,不能将青年作用充分发挥。
以上就是和大家分享的社会现象如何实现多角度作答,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社会现象巧妙审题答出多角度
结构化面试中,综合分析能力是重点考察的部分,其中通常会以社会上的某种现象或者问题作为题目背景来考察大家的社会洞察力、分析能力、价值观等。这类题目与大家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想要引起考官共鸣就必须答出真情实感,而很多考生往往只会一味地分析原因、影响,显得内容呆板刻意,所以在考场中同学们也可以换一种作答逻辑以此显示自己的思维广度,这就需要敏锐抓取题目的有效信息,充分调动自身的知识储备。
【例题展示】
五四青年节前夕,莫言在某知名短视频平台发表了一个名为《不被大风吹倒》的讲话以此鼓励青年人,讲话里他提到了一个人——他的爷爷,一本书——新华字典。请问,你怎么看?
【如何答出广度】
1.审清题干
此题干不长,当同学们读完题后要对题目有大致的归纳——莫言发表鼓励青年人的讲话。但是在此题干中还有其他信息,如五四青年节、短视频平台发表讲话、爷爷、新华字典。这些题干中的信息都可以作为答题时思考的方向。这就需要同学们对题干有敏锐的抓取能力,同时也需要注意不是所有的题干都可以这样去抓取关键词,重点还是在于题目的整体理解。
2.发散题干
莫言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发表讲话,同学们可以联想到五四青年节这个重要节日,由此可以发散出这是莫言在这个特殊节日对青年人的希冀与期望,再引申谈到现在国家和社会对于青年人的重视,如谈到《青年白皮书》的发布。
作为年轻人汇集的短视频平台,有较强的号召力与传播力,莫言借用一个年轻人喜爱的平台与年轻人共话,这是抓住了年轻人的兴趣与特点,借用了短视频平台的便捷。这也是在告诉我们紧跟时代潮流、选取年轻人喜爱的方式拉近距离。
莫言谈话中提到他的爷爷,指的是在大风来袭时爷爷告诉他站在原地、低着背就可以不被大风刮跑,由此告诫年轻人在遇到困难险阻时在原地坚持、不进不退也是一种胜利。同学们在此可以联想到坚持的品质、实践出真知、爷爷——家长对于孩子的榜样作用、甚至联想到家风问题。
此段讲话中莫言还提到新华字典,在他小时候没有读书条件时,新华字典成了他的精神食粮,通往外界的钥匙。由此同学们在此可以联想到知识或者读书的力量、意义,或者联想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
除了以上题干信息中人物、热点、时代背景分析以外,同学们也可以联想题目以外的话题,只要与题目主题相关即可。比如青年白皮书、身边优秀的青年人物,这些可以作为开头或者结尾时引入答题。
3.详略得当
在考场中答出广度固然重要,但角度多就意味着要点多。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还缺乏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一旦追求广度就会显得内容冗杂。所以在答题时可以确定好自己最想表达的1-2点作为主要阐述内容,其余要点几句话带过即可。比如,此题可表述为“各位考官,作为青年人当我看到这道题目时,内心深感欣慰与感动。我有这样几点感触想与考官们分享。一、二、三、四……但我主要想跟考官聊一聊的是莫言的爷爷,在莫言爷爷身上我看到了…….”;或者把自己能想到的点都表达出来,但要注意不可每条都详尽赘述。
3种思路答社会现象题
一、题型介绍
综合分析题也是面试题目中难度最大,考查形式最灵活,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知识积淀、思维深度的题目,考生要重点准备。我们把综合分析题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社会现象类题目;一类是态度观点类题目。社会现象类题目,一般是问考生对具体事件的看法,如“请你谈谈对于雾霾天气的看法”。这些事件或者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或者新闻曾经报道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社会热点”。对于此类题目,要想答得有高度、有水平,就要把具体内容抽象化,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回答提升到理论高度。
二、答题思路
注意事项
这是社会现象类题目常用的答题思路,但并非唯一思路。考生一般看到社会现象类题目,会在头脑中构建此思路框架,然后根据思路框架作答,这样答题内容会比较完整。但是,面试没有固定的思路和模板,考生可以自由选择其中的某一部分或者某一角度详细分析作答。无论哪种思路,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得高分,不能“学死”。
三、常用分析方法
1.主体分析法
主体分析法,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即从与题干相关的各个主体切入进行分析。主体分析法在具体使用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主体要有针对性。很多考生理解的“主体”就是个人、企业、国家、社会、民族等,所以无论什么题目,均从“个人、企业、国家”等方面作答,而不去针对题目把各个主体具体化,进而导致答题十分生硬、死板。因此,考生要注意,“主体”要结合题干信息去寻找,比如,医疗领域题目就会涉及医生、病人、医院等,教育领域题目就会涉及老师、学生、家长、学校等。
第二,作答语言要灵活。很多考生在答题时经常说“从个人角度来看……从企业角度来看……从国家角度来看”,语言模板化,建议可以直接说有什么好处,不要将思维语言直接作为答题语言。
第三,主体不一定要特别全。有些考生觉得使用主体分析法,就必须把所有主体找全,不然就会遗漏答题要点。这里大可不必过分纠结,把自己想到的主体分析清楚即可。如果想到的主体特别多,考生也可以根据考场上的时间安排等具体情况,选择重要的点作答。
2.切片分析法
切片分析法,也称关键词分析法,即通过审题找到题干关键词,并围绕着每一个关键词展开分析。这样我们很容易就能打开思路,找到更多切入点,实现多角度、多层次、有针对性地答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切片分析法比较适用于题干长、信息量大或信息较散的题目,如果题干只是单一的现象或行为,则不适合使用切片分析法,容易导致答题分析过散。
3.目的行为分析法
目的行为分析法,即从一个行为的出发点、行为本身、结果三个角度去分析,比较适合分析某个主体做出某种行为的题目,如经常考查的政府行为。
出发点:做出某行为的初衷是什么,很多题干行为的初衷往往是好的。
行为本身:合法性,即是否有做出该行为的权限,做出该行为是否会侵犯其他人的利益或自由;合理性,即是否合乎生活实际情况、合乎情理;可操作性,即是否有细化规定、配套措施;可持续性,即是否可以长期坚持下去,而不是一阵风;成本,即该行为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否过高;权力寻租,即某行为、某政策是否存在漏洞、不公平之处,导致有权力寻租的空间。当然,对于行为本身的分析不局限于以上角度,以上只是为了帮助考生思考而梳理出来的在分析问题时常用的角度。
结果:某行为或某政策是否能够取得预期效果,可以从短期效果、长期效果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四、例题精讲·思路详解
例:为治理过马路乱象,某地交管部门在交通路口对非机动车道设置人工伸缩护栏,由交警负责开关,绿灯开、红灯关。对此你怎么看?
思路详解:切片分析法、目的行为分析法
(1)关键词提取
①为治理过马路乱象:做这件事情的目的。
②某地交管部门:“谁”——措施的制定者。
③在交通路口对非机动车道设置人工伸缩护栏:治理过马路乱象的具体措施,包含地点和所需设施。
④由交警负责开关,绿灯开、红灯关:治理过马路乱象的具体措施,包含执行这个方案的主体和方式。
(2)关键词剖析
①治理过马路乱象的目的到底好不好?答案是肯定的,当然好。为什么这么说呢?乱过马路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扰,比如,中国式过马路,即一群人凑齐了之后,就可以无视交通信号灯和身边行驶的机动车,无所顾忌地横穿马路;再比如,一些电动车,不管不顾、横冲直撞。这些行为都是对规则的漠视和践踏,不仅会扰乱交通秩序,引发路人和司机的矛盾冲突,还会威胁自身安全,增加交警执法难度,更会有损礼仪之邦的称谓。因此,治理这种过马路乱象是十分有必要的。
②某地交管部门制定该措施又说明了什么呢?交通秩序的维护和管理是交管部门的职责所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明确提到: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因此,出台该项措施是交管部门依法行政的体现。治理过马路乱象的目的就是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时代不同、问题不同,自然措施也不同,交管部门能够针对当下的热点问题及时制定措施,这也让我们看到政府以人为本、与时俱进的执政理念。
③在交通路口对非机动车道设置人工伸缩护栏,包含了措施实施的地点和方式。这项措施到底如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交通路口那么多,要是设置护栏的话,数量并不小,设置护栏只是堵,并不是真正的疏。同时,人工伸缩护栏自然需要人力来支持,更需要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既浪费时间又增加投入。况且,有些人确实是无奈之举,信号灯间隔时间那么短,不闯红灯怎么可能过去呢?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既无法解决表面上乱穿马路所反映的文明素质问题,更无法对交通秩序的管理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那什么才是有用的措施呢?显然要做的就是让路人不再乱过马路、遵守交通规则、遵纪守法。怎么才能遵纪守法呢?某月某日,北京海淀区某路口出现这样一幕: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高唱歌谣,呼吁往来的行人守秩序讲规则,孩子们乖巧懂事的脸庞会让我们反思,连小学生都懂的道理难道成年人就学不会吗?归根结底,还是宣传不够、惩罚不够,很多人抱着无所谓的侥幸心理,所以不仅应该重视宣传、重视教育,更要通过法律手段加大惩处力度。
此外,导致过马路乱象的也并不全是国人素质方面的主观因素,马路上车越来越多、路越来越窄,等待时间不够科学、不够人性化,这些都是滋生乱穿马路现象的客观原因。所以我们还是要重视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科学、人性化的管理,如设置信号灯、天桥和地下通道等,方便行人出行。
④由交警负责开关,绿灯开、红灯关。虽然维持交通秩序是交警同志的职责,但要交警同志站在路口人工操作红绿灯,不是大材小用了吗?每天有那么多违章、交通事故需要交警处理,如果时刻站在路口执勤,这样一开一关无疑是加大了交警同志的工作负担,未免有些本末倒置。况且,交警的人身安全也没办法保障。因此,如果必须安装这种人工伸缩护栏的话,那么执行人员不应该是交警,可以考虑一些志愿者。那有人就要说了,志愿者不专业啊,况且一直开关,时间也很长,工作量巨大。为了确保这种措施的可操作性,我们可以在招募志愿者之后加大培训力度,开关护栏的设置也要考虑到具体的交通高峰期和哪些交通路口人流集中。
通过从题干的几个关键词入手进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上内容,但是这些内容是不能直接用于作答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有些零散。关键词的分析实际上是为我们更好地理解题干提供了切入的角度,通过关键词的引申和联想让我们有了更多思考的方向和具体的内容。为了使听的人更好地理解我们的看法,我们必须让这些内容呈现得更有逻辑,更有条理。
(3)整合梳理
其实,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已经发现了这样的答题脉络:某地交管部门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这种举措是否万无一失、很有效果→如果确实有不足不妥之处,应该如何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