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必看申论写作素材
提分要点
面对申论大作文时,很多考生容易陷入茫然。一不知从何起笔,二不会提炼材料,三不立核心论点,四不用好词好句。本期就为各位考生梳理了各类型申论写作素材,可以在学习积累的同时,感受范文节选内容的优秀文笔,在日常练习申论内容时,可以做到“有货写”、“写得好”、“抓眼球”、“提得分”,
科学与人文
前言表态
传统知识分子常说“人文是精彩的,科学是呆板的。”这句话很明显是片面的。一方面它割裂了科学和人文的关系,没有认识到科学是一种“新文化”,也是一种人文;另一方面它未认识到精彩和呆板具有主观倾向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标准,不能妄下结论。所以,人文是精彩的,但科学并不是呆板的,反而科学会让人文更精彩,科学和人文相得益彰,让世界大放异彩。
实例说明
新中国的成立后涌现出了无数优秀的科学家,比如“导弹之父”钱学森为我国导弹事业贡献一剂“加强针”;“天眼之父”南仁东引领我国天文领域走向世界前列;“航天英雄”杨利伟促进我国太空事业迈进一大步……我国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高瞻远瞩,让世人看到了科学所激发出的巨大的经济潜力。各个领域一代一代的科学家潜心研究,默默奉献铸就了科技的丰碑,创造的科技成果让世界更精彩。我们不仅要看到科学让世界更精彩,更应该看到科学在科学家眼中更精彩。
生态建设
问题指出
过去,“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勾勒出乡村美景的轮廓;“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间生活闲适自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艳丽不禁让人心向往之;但立足当下,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蚊蝇拿手抓,污染已上山下乡。古今环境对比差异如此悬殊,背后的关键在于生态意识的消逝,环境保护力度的减弱。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唯有树立起生态红线,牢牢守住环境底线,才能为发展巩固根基。
实践措施
生态法治,让环保更彻底。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而种种环境问题的背后大多与生态环保体制机制不健全、生态法治不严密、违法惩治不到位有关联。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解决问题更应追根溯源,从法治入手,彻底解决生态污染难题。要落实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对不顾环境盲目决策,造成污染推诿塞责,恢复生态执行不力的人,必须追求其法律责任,以终身追责确保生态红线的树立。
文化交流
解释定义
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简单来说,文化交流是通过一定手段,方式传播文化。
实践措施
文化交流要深入文化生活。文化交流领域的宽窄代表着文化交流程度深浅。文化交流要由点到面,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文化交流从首都到主要城市、再到一般城市,逐渐向小镇乡村拓展。比如“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合作成果,要着力打造跨越文化、超越国界的文化交流活动,不仅走进国家专业剧场,还深入国家高校、社区等单位,让文化深入群众生活,让群众能够近距离接受文化,将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引入到群众的生活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模式展示出来!
乡村振兴
前言表态
民为政首,农为邦本。我党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各级政府上下一心,大力推进。目前,我国农业农村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村民生显著改善,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类似于农业农村现代化相对滞后、农用土地集约化程度不高和农业科技创新竞争力相对较弱,这些问题均亟待解决。因此,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清除阻碍农业、农村发展的各种障碍,激发农村各类要素的潜能和各类主体的活力,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
实践措施
改革创新能够开辟发展新路径,助力百姓稳定脱贫奔小康。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针对主要矛盾变化,创新工作思路,帮助百姓稳定脱贫。T县摘帽不摘责,创新举措,推动产业升级,开发扶贫产业新亮点,创新扶贫车间等就业渠道与致贫返贫预警机制,织密防返贫网络,助力百姓走上稳定脱贫奔小康之路。同时,探索建立对农村建设项目的审批、管理等事项的改革创新,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也可以为百姓提供良好的创业创新环境,实现奔小康。总之,要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改革创新是必由之路。
公共文化
前言引入
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熙熙攘攘的路边街头,纵横交错的交通线路……干净整洁的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提高了城市的颜值,而一座文明城市之美不仅体现在外在的颜值,更体现在内在的气质:市民的道德素质、精神世界,城市的历史沉淀、文化底蕴更能彰显其魅力。此刻城市书房的出现恰逢其时,具有商业价值之外更深远的意义: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让城市“颜值在线”,并“气质如一”。
优势分析
打造城市书房,能够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城市是人类文明、社会文明的缩影,是人类各个历史阶段文明成果的积淀,也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读《三都赋》感受洛阳纸贵的争相传唱,赏《清明上河图》梦回大宋汴京的繁荣兴盛,听《雨霖铃》体会凡有饮水处,皆唱柳永词的脍炙人口……史册中的城市总有人类文明的瑰宝,给这座城市覆上浪漫神奇的面纱。聚焦当下,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轰轰隆隆的工业进程、匆匆忙忙的人群流动难免让城市显得冰冷无趣,何处去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城市书房让匆忙的脚步停歇,暂时远离喧嚣的都市,感受书籍给人的宁静和自在,让商业气息浓厚的都市平添书香氛围,让城市重新成为人类文明的载体、成为中华文化亮丽的名片。
高质量发展
前言表态
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我国经济实现了巨大的飞跃及长足稳定增长,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越发重要的角色。但不容忽视的是,全球经济下行,国内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各类经济体受到不同程度的重创,与此同时,国际单边主义,贸易壁垒等挑战也制约我国对外经济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让中国经济扬帆起航,成为时代最重要课题。
对策措施
优化产业转型升级,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传统产业面临产能过剩、创新不足、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产业的长效发展。经济新发展,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可循环产业。当前已经进入智能时代,产业转型升级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促进互联网物联网的万物互联,促进线上线下的融合,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充分挖掘新商机,要在危机中孕育新机,在变局中开辟新局,因此要不断促进产业迭代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
常用名句——三农发展篇
农业现代化
领导人讲话:
(1)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2)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
(3)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有城市现代化,也要有农业农村现代化。
(4)农业生产是我们经济建设工作的第一位。
俗语训诫:
农,天下之大本。——王祯
政策理论:
(1)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2)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农牧业全产业链、价值链转型升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乡村振兴
领导人讲话: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能光看农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农民精神风貌怎么样。
(2)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4)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政策理论:
(1)尊重乡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人才,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
(2)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数字乡村
领导人讲话:
(1)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2)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很快,不进则退,慢进亦退。
(3)从社会发展史看,人类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正在经历信息革命。信息革命增强了人类脑力,带来生产力又一次质的飞跃。
政策理论:
(1)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2)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农业产业化
领导人讲话:
(1)加快发展乡村产业,顺应产业发展规律,立足当地特色资源,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壮大,优化产业布局,完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2)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方便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让群众既有收入,又能兼顾家庭,把孩子教育培养好。
(3)现代高效农业是农民致富的好路子。要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政策理论:
(1)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立足县域布局特色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
脱贫攻坚
领导人讲话:
(1)要探索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强化产业扶贫,组织消费扶贫,加大培训力度,促进转移就业,让贫困群众有稳定的工作岗位。
(2)要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3)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尤其是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设施、就医就学、养老社保等要全覆盖。
政策理论:
(1)支持脱贫地区培育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区域公用品牌。继续大力实施消费帮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2)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要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动脱贫地区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3)摘帽不摘责任,防止松劲懈怠;摘帽不摘政策,防止急刹车;摘帽不摘帮扶,防止一撤了之;摘帽不摘监管,防止贫困反弹。——《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
区域协调发展
领导人讲话:
(1)要完善东西部结对帮扶关系,拓展帮扶领域,健全帮扶机制,优化帮扶方式,加强产业合作、资源互补、劳务对接、人才交流,动员全社会参与,形成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2)要培育和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落实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强区域优势互补,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
政策理论:
(1)要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2)建立健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政策体系,促进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3)完善城乡融合消费网络,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改善县域消费环境,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农民主体地位
领导人讲话:
(1)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必须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突出农民主体地位,把保障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2)要充分尊重广大农民意愿,调动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
俗语训诫: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五子之歌》
政策理论:
(1)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2)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支持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科技助农
领导人讲话:
(1)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
(2)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3)保证粮食安全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中。要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从培育好种子做起,加强良种技术攻关,靠中国种子来保障中国粮食安全。
政策理论: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在现代种业、农机装备、农业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获得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和关键技术产品,农业科技的支撑引领能力显著增强。——农业农村部《“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