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言语理解题解题有方法!
文章阅读如何又快又准
国考的言语理解有一类特殊题型,便是副省级试卷中的文章阅读。很多同学在看到文章阅读的时候,觉得无非就是几个片段阅读题拼接到一起了,非常轻敌,结果做的时候往往都很头疼,文章又长,顾此失彼;时间又短,捉襟见肘。想快速做完不耽误时间,怎奈哪个选项都是“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就是记不清在哪。那么文章阅读,到底应该如何做呢?今天就来谈一谈。
一、功在顺序——先看题目,后读文章
首先注意由于文章阅读的文章字数偏多,要是还像原先做片段阅读题目一样,读完整篇文章并记住每个文段的细节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我们要先了解,题目问了我们什么,想让我们找些什么,才更能抓住题目要点,高效阅读,有针对性地解题。
二、功在审题——分析并归类
既然要先看题目,那是否只是一股脑把题目都看了就够了?并不是。我们在看题的过程必须要注重分析和归类题干,掌握更多的可用信息,才能方便我们阅读和解题。具体如下:
1.宏观来说,题目可以分成两种类型:指向性明确的与指向性不明确的。何为指向性明确?即题目有段落限定(如:根据文章第n段……)或者有话题限定(如:从张教授的实验中……)。那么指向性不明确的,即题目的覆盖范围是整篇文章,如综合全文设置的细节题、主旨题、标题添加题、推断下文题等。
2.不同题目类型,做题方法不同。若是指向性明确的题目,建议在了解问题大概了之后,边读边做,在读文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个题所涉及的内容时,及时做题。若是指向性不明确的题目,建议先把这些题目每一个选项涉及的话题圈画出来,再去读文章,读完再做,对整篇文章有一定理解了之后再回过头看题。
3.一般文章阅读,题目的顺序和文章的出场顺序相一致。
掌握了这样的一些方法即可又快又准地做题了。我们来尝试一个题目吧。
【例题】消费品企业有充分的理由去开展数字化转型。消费端是最活跃的市场,对消费者和消费市场的理解早已融入消费品企业的基因,数字化则为消费品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消费者洞察机会。①
首先,消费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一是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多年前,消费群体几乎是隐形的,企业通过发邮件或在电视上打广告的方式来做营销。在数字化的今天,企业营销开始注重每一位个体消费者、强调点对点的互动。数字化做得好的消费品企业会去了解每一个消费个体的喜好和行为,从而获得非常细致的消费洞见——某个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产品,什么样的促销活动适合这位消费者,以及何时是联系这位消费者的最佳时机等。②
消费品企业的第二项数字化转型动力是提供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用数字化的方式销售产品和服务。长期以来,消费者熟知的大型消费企业需要通过层层分销才能将产品送入零售终端,这里面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数字化时代出现了更多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渠道,企业不仅能够通过这些渠道销售实物产品,也能提供数字化的产品和服务。③
消费品企业的第三项数字化转型动力是提升运营效率。在金融、互联网技术、人力资源领域中,不少此前由人来完成的工作,目前已经可以被数字工具替代,例如,一些公司设计出算法,从大批简历中筛选重点信息,为应聘者打分,快速向人力资源部推荐理想的候选者。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此类数字化技术提升运营工作效率的例子。对于消费品企业来说,运营效率的提升意味着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理解消费者、进行品牌建设以及开发产品等核心业务中。④
1.下面这段文字最适合放在文中的哪个位置( )?【有段落限定】
例如,营养食品公司提供可供下载体验的App产品,消费者在App上不仅可以购买产品,也可以获得来自品牌的营养建议;时尚企业则可以开发自营销售的App平台,同时为消费者提供服饰穿搭建议。因此,数字渠道既是出色的销售渠道,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数字产品和服务。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哪一内容未在文中明确提及( )?【指向性不明确】
A.数字化能够使消费品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
B.消费品企业可以依托数字化了解用户需求
C.消费品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依赖可信的数据
D.消费品企业借助数字化技术优化销售环节
3.这篇文章意在说明:( )【指向性不明确】
A.消费品企业面临数字化转型压力
B.消费品企业应该拓展转型途径
C.数字化为企业用户提供消费指南
D.数字化为消费品企业转型赋能
1.【答案】C【解析】题干为举例说明的内容,通过营养食品公司提供App产品的例子论证了“数字渠道既是出色的销售渠道,也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数字产品和服务”这一观点。观察文段,第③段的主题是介绍“消费品企业的第二项数字化转型动力是提供数字产品和服务,以及用数字化的方式销售产品和服务”,且尾句引出“营销渠道”的话题,与题干话题一致,C项当选。第①段为文章开篇话题引入,介绍数字化为企业提供了全新的观察消费者的机会;第②段强调的重点为“消费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动力之一是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第④段强调的重点为“消费品企业的第三项数字化转型动力是提升运营效率”,均与题干观点不一致,衔接不恰当,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
2.【答案】C【解析】A项,根据文章第④段可知,数字化可以提高消费品企业的工作效率,正确,排除;
B项,根据文章第②段可知,企业可以依托数字化了解每位用户的需求,正确,排除;
C项,“数字化转型依赖可信的数据”无中生有,文章并未提及,错误,当选;
D项,根据文章第③段“长期以来,消费者熟知的大型消费企业需要通过层层分销才能将产品送入零售终端,这里面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可知,企业可以通过数字化来优化销售环节,正确,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3.【答案】D【解析】文章开篇论述了消费品企业有充分的理由进行数字化转型,指出数字化为消费品企业提供了全新的消费者洞察机会。之后从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消费品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故文章为总分结构,重点强调数字化对消费品企业转型的作用,对应D项。
A项,文章未提及“数字化转型压力”,无中生有,排除;
B项,文章并未提及“拓展转型途径”,无中生有,排除;
C项,仅对应文章第③段的内容,片面且非重点,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转折后一定是重点吗?
主旨题在公考中占比较高,正确率一直呈两极分化趋势。语文水平高的同学做主旨题可谓手到擒来,而对语文水平略低的同学来说,阅读是比较痛苦的,只能去抓一些关键性联结词理解文段大意。然而,仅抓关联词也未必靠谱。比如大家熟悉的转折词,很多人都以为转折之后一定是重点,但是当转折词发挥的作用不一样时,重点的位置也会随之改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看转折词出现时重点究竟在哪。
一、转折之后引出观点,观点即为重点:
例:近年来,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文化的综合比较研究,日益引起各国学者的注意。中国与中南半岛各国边境接壤最长的是云南省,所以各国学者注意的焦点,往往也就集中在云南一隅。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云南的确有很多文化因素与东南亚的考古发现有相似之处,反映出这两个相邻的地区在古代的关系异常密切。不过我们在全面审查此种关系的来龙去脉时,却发现东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其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云南,而是四川。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 )
A.古代四川、云南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密切
B.各国学者日益关注东南亚古文化研究
C.古代东南亚文化的发源地可能是四川
D.东南亚古文化研究需要开启新的视角
【答案】C【解析】文段为转折结构,首先指出各国学者对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文化关系的研究焦点在云南,之后用“不过”转折,指出通过“全面审查”,发现东南亚古文化中明显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某些因素的“发源地或表现得很集中的地区,并不是云南,而是四川”。通过转折之后的“是……不是……”可知,转折之后引出了作者的观点,该观点即新发现是文段主旨所在。C项是对此的同义转述。B项非文段重点,D项“开启新的视角”表述不明确,A项未突出“四川”。故本题选C。
二、转折前后进行对比,前后均为重点:
例:如果仅从文物价值来看,纸质版的古籍文献的确不适宜大规模地向读者开放,否则,因为频繁翻阅以及由此带来的细菌侵入,必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它们的保存。但如果从史料价值来看,它却本应该向社会开放,因为只有这样,古籍的文献价值才能得到充分实现,学术研究也才可能取得长足的进步。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古籍文献:( )
A需要民众参与研究
B保护技术有待提高
C是否开放是一个难题
D文物属性更应受到重视
【答案】C【解析】文段先从文物价值角度描述,说纸质版古籍不适宜大规模向读者开放,接着用“但”表示转折引出从史料价值角度来看,纸质版古籍向社会开放才能实现价值促进学术研究,因此文段通过转折词对比指出纸质版古籍对社会开放与否各有道理,即是一道难题,对应C项。A项“需要民众参与研究”在文段中并未提到,文段谈论的是开放与否而非研究,排除;B项“保护技术”、D项“文物属性应受到重视”在文段中均没有提及到,属无中生有的表述,均排除。故本题选C。
三、引入他人观点后转折指出其不足,不赞同他人的观点即为重点:
例:经常有人说,“顶花带刺”黄瓜要少吃,儿童吃了会引起性早熟。事实上,黄瓜的花基本上是雌雄同株异花,可以不经过授粉、授精,结出“顶花带刺”的黄瓜。冬春季节的“顶花带刺”黄瓜,除黄瓜自身特性外,有的是使用氯吡脲造成的。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冬春季黄瓜植株生长缓慢,雌花数量多,坐果率低,因此,常常在开花当天用浓度约为50毫克/升的氯吡脲药液涂抹花柄,以增加产量。氯吡脲与动物激素在性质、作用机理等方面完全不同,它对包括人在内的动物是不产生作用的。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黄瓜“顶花带刺”存在两类不同的情况
B.“顶花带刺”黄瓜从生物机理上看是安全的
C.吃“顶花带刺”黄瓜不会引起性早熟
D.氯吡脲是国家允许在黄瓜上使用的植物性激素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以“经常有人说”引出一种关于“顶花带刺”黄瓜会引起儿童性早熟的传言,“事实上”之后通过对黄瓜“顶花带刺”成因的分析,对上述传言进行了驳斥。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不赞同别人的观点,即吃“顶花带刺”黄瓜不会引起性早熟。A、D两项均为文段部分内容,B项“安全的”表述笼统,文段主要说的是其不会引起“性早熟”。故本题选C。
小结:相信通过对这三道题目的分析,大家已经明白转折之后未必都是重点。主旨题除了转折词还有其他关联词,在用法方面也会因文段内容的安排产生差异,希望大家做题时一定要多结合上下文整体分析,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以上就是给各位考生分享的主旨题转折词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大家笑傲考场,取得好成绩!
遵循这个做题原则,大大提高得分率!
在行测言语理解中片段阅读是其主要题型之一,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其中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在主旨观点题中文段主旨被刻意隐藏我们该如何分析。
这一类型的题目虽然出现频率不高,但其解题的技巧性比较强,所以很多考生在考试中稍不注意可能就会出错,所以大家还是要认真对待的。
那么具体我们该如何做好这类题型呢?请各位考生谨记一点:看到问题想对策。具体该如何应用,接下来通过两道题目进行讲解:
例1:典例剖析目前,流动人口虽然进入城市工作生活,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制度的隔离客观上强化了人口的地缘、乡缘、亲缘关系,加剧社会分化,在城市内部出现了新的二元结构。一些城市流动人口与户籍人口倒挂,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存在经济利益冲突,极易激发社会矛盾。流动人口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造成儿童监护失责、情感缺失、婚姻不稳定、留守老人和妇女受侵害等问题,影响家庭幸福和社会长治久安。
以上文段意在说明:( )
A.制度的隔离使流动人口不可能融入城市社会
B.流动人口的进入会导致城市内部出现二元结构
C.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才能长治久安
D.解决流动人口家庭成员分离问题是瓦解城市二元结构的关键所在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提出流动人口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一现状,然后从制度隔离导致的新的二元结构、流动人口与城市人口的矛盾、流动人口与家庭成员分离三个方面的社会问题说明了“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这一现状对社会安定的不良影响。故文段意在说明的是只有让流动人口真正融入城市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C项与之相符。故本题选C。
例2:蓝藻本身没有多少危害,就怕蓝藻上浮形成水华。蓝藻形成水华时,一方面将严重抑制浮游植物利用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另一方面也阻隔空气中的氧进入水体,导致水体中溶解氧严重不足,造成生态失衡。长期以来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与利用,导致大量含有氮、磷营养元素的污染物质不断排入海洋、江河、湖泊和水库等水体,造成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状态,为蓝藻的暴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段话意在强调:( )
A.谨防蓝藻上浮形成水华阻隔氧气进入水体
B.蓝藻爆发会影响生态平衡以及水资源开发
C.治理水体污染是控制蓝藻暴发的根本措施
D.适当引种蓝藻吸收氮磷元素以优化水环境
【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蓝藻上浮形成水华对生态的严重危害,然后分析了人们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与蓝藻爆发的关系。由此可合理推知,要避免蓝藻暴发的危害,应合理利用水资源,治理水体污染。A项,“阻隔氧气进入水体”是蓝藻形成水华的危害之一,概括不全面;B项因果倒置,蓝藻暴发是水资源不合理开发的结果;D项文段未涉及。故答案选C。
上述两道题目题干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都体现一个当前的问题现象,且这个现象不好、有危害,而此时我们要做的就是在选项中选出一个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对策项”即可。
希望各位考生能够在备考中持续刷题应用,巩固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