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试热点——经济领域
数字经济
热点背景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不仅推动了城市建设,也带动了乡村发展。而随着数字化建设和乡村的融合,电商扶贫、“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等一系列项目的落地开花,使得农村电商逐渐形成规模,很多农民也借此走上致富路。
现如今,农村电商不仅为脱贫攻坚提供了强大支持,也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展望未来,农村电商已不能仅满足于“宣传出去、运输出去”的基本要求,如何提升服务质量、产品质量,优化购物体验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模拟试题
数字经济飞速发展背景下,农村电商也逐渐呈现规模化发展,然而长期以来,一些电商平台存在假冒伪劣、虚假宣传、售后不佳等乱象,影响了农村电商的健康发展。请结合实际,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概括话题,给出评价
乡村的数字化建设等同于为农村的发展插上有力的翅膀,不仅在帮助乡村脱贫,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技术确实赋予了乡村发展的加速度,但随之而来的农村电商乱象却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好的发展不仅要关注技术,更要关注到制度和人。
2.结合实际多角度论述
(1)发展农村电商的重要意义
①对于农民自身而言,农村电商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乡入户“最后一公里”难题,助力提升农民收入;
②对于市场发展而言,农村电商的发展是引导农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乡村为原点,带动供应端,进而畅通国内大循环;
③对于产业发展方面,农村电商的发展,能够将生态农村的品牌特色建立起来,进而助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三产深度融合;
(2)当前农村电商发展面临问题
①前端,主要体现在农民自身方面。缺少专业培训,销售模式存在盲目跟风,导致宣传效果同质化强、吸引力弱且价格混乱,缺乏特色。
②中端,主要体现在发展模式方面,多数电商产品为初级农副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无保障,导致产品议价能力不强、竞争力不足,缺乏自身特色,难以形成品牌。
③末端,主要体现在平台制度方面,个别平台对商户资质及入驻信息审查和运营监管不力,消费者购买产品出问题后投诉无门,长期恶性循环导致农村电商被贴上低品质的标签。
3.结合实际,谈解决对策
(1)技术赋农。强化农村电商人才的主体培育,鼓励发展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业态,探索推进网络众筹、预售定制等产销对接新方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等新模式,围绕本地特色打造自主品牌;
(2)产业兴农。供应端,着力构建基于互联网的供应链管理模式;配送端,加快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销售端,推动农村电商企业强化营销服务体系。从生产加工到销售构建完整产业链条,最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
(3)制度利农。全程规范化制度化,强化保障效果,诸如建立健全农村电商产品全程追溯体系建设,以食用农产品达标合格证制度为核心构建产地准出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大力提升标准化水平,压实生产者主体责任,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
闲置经济
热点背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数字时代闲置资源优化利用模式研究》表明,我国二手交易市场规模已达到约1万亿元。然而,在闲置经济蓬勃发展、群众畅享绿色生活的同时,定价不合理、交易诈骗、售后难保障等问题却威胁到了消费者的“钱袋子”,成为制约闲置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模拟试题
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深入人心,各类二手交易平台的用户数量节节攀升。有人认为,闲置经济让“二手货”变成了“香饽饽”,值得推崇。但也有人认为,二手商品交易导致消费纠纷频发,商品售后难保障。对此,请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闲置经济发展的背景。
随着绿色、共享消费理念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不再执着于高价新品,更加青睐功能完备、性价比高的二手商品。电商与物流的发展也让闲置商品的跨区域交易成为可能,闲置交易平台层出不穷,闲置经济新业态焕发着更加蓬勃的生机。
2.闲置经济发展的意义。
(1)迎合消费需求。对买家而言,闲置商品价格更低廉,甚至还可能“捡漏”,在同等预算下能买到更多种类的商品。对卖家而言,“断舍离”能让现金回流,从而购买自身更需要的商品。
(2)创造环境效益。闲置经济延长了二手商品的生命周期,提高了商品的使用效率。闲置经济蓬勃发展本身,也承载并传递着绿色、可持续的理念,有利于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释放经济活力。二手交易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成为了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疫情时代低迷的消费预期下,闲置经济为市场带来了大量现金流,甚至依托二手交易平台逐渐形成了新的产业链,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
3.二手商品交易纠纷频发的原因。
(1)商品信息不透明。二手商品交易多发生于个体之间,买卖双方信息往往不对等。尤其在线上交易时,商品购买渠道是否正规、真实品质均难有效查证。
(2)商品价格难统一。商品损耗度、包装完整度、购买来源差异较大,交易价格多由买卖双方自行约定,缺少统一标准。
4.对闲置经济的态度。
闲置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仍需加强引导规范,让二手商品定价更合理、交易更安心、售后更优质,释放更多绿色效能。
5.对闲置经济发展的建议。
(1)支持鼓励蓬勃发展。用好财税杠杆,通过税费减免助力“互联网+二手”模式发展。支持社区定期组织家庭闲置物品交易活动,鼓励学校设置旧书分享角、分享日。
(2)规范确保有序经营。完善二手商品流通法规,健全车辆、家电等常见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标准,规范交易秩序。交易平台应落实责任,加强交易行为监管。
粮食安全
热点背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强调在粮食安全这个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不能认为进入工业化,吃饭问题就可有可无,也不要指望依靠国际市场来解决。要未雨绸缪,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
模拟试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语重心长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请结合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解释含义,揭示道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走出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习总书记指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这再一次提醒我们,即便在已经吃饱饭、能够吃好饭的今天,依然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能有丝毫麻痹大意,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
2.围绕道理谈重要性。
(1)粮食安全是国计民生的基石。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生活最基本的生活资料,是百姓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前提。一方面,粮食解决人们最基本的温饱问题,让人们拥有充沛精力,可以投身到生产建设之中;另一方面,粮食生产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可以作为原材料,助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2021年粮食产量再获丰收,实现“十八连丰”,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2)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底线。
“仓禀实,天下安”,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政治稳定的重要基础。近两年新冠疫情、自然灾害等风险挑战层出不穷,给国内经济社会稳定带来巨大威胁,但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社会始终保持稳定,这其中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稳定供给功不可没。保持农业生产稳中有进,筑牢粮食安全防线,为我国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克服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有力支撑,验证了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战略意义。
(3)粮食安全是民族复兴的砝码。
民族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国正处在历史上粮食安全最好的时期,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在供应上,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约束难以突破;另一方面,我国粮食需求仍然呈刚性增长态势,结构性矛盾不断凸显;此外,国际粮食供应短缺、单边主义暗潮涌动、地区冲突升级、国内餐桌上的浪费屡禁不止等等,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只有时刻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发挥好“砝码”作用,才能为民族复兴奠定基础。
3.结合实际,谈对策。
(1)藏粮于地。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基本农田“非粮化”,确保农田只能用来发展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要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落实好“农田必须是良田”,努力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稳定保障粮食产能进一步夯实基础。
(2)藏粮于技。要发挥我国制度优势,科学调配优势资源,以创新链建设为抓手推动我国种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将科技与种植、农机、水利等融合起来,以良种、良法提高耕地粮食产量,以先进农业机械提高耕种效率,以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打造增产基础。
(3)藏粮于民。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坚持不懈制止餐饮浪费,推动建设节约型社会;树立大食物观,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个税改革关乎每一个公民的钱袋子
【热点背景】
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简称“新税法”)规定,此次个税改革将采取“一次修法、两步实施”的方式,第一阶段将在2018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执行减除费用调高、税率表调整两项规定;第二阶段即明年1月1日起,将全面实行综合申报、专项附加扣除、预扣预缴、汇算清缴制度等新税法全部内容。(人民日报)
【模拟题目】
“新税法”的实施让不少百姓的口袋鼓起来,但也有些网友认为,地区之间人均收入水平和人均消费支出水平都有一定的差距,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不能全国“一刀切”,对于我国推进新税法改革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我认为新修改的《个人所得税法》对于调节收入差距,增加居民收入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而全国统一提高起征点到5000元也有一定的依据和道理,是一项惠及民众的政策,可以让更多的群众有获得感。
这种看似“一刀切”的规定,是税法统一性的内在要求。如果各地都因地制宜确定不同的费用扣除标准,就会破坏税法的严肃性。个税的功能主要是调节居民个人的收入分配,对区域间分配差异无法实施调节。
这种认为起征点不能“一刀切”的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但是如果真按这个思路操作也会带来许多问题。例如,如果各个地区“起征点”不同,会发生由“起征点”较高的企业发工资而人却在“起征点”较低的地区工作,那么避税是很容易的。另外,目前个人所得税收入中央和地方六、四分成,如果大家都把职工放在“起征点”高的地区发工资,而这些地区往往又是发达地区,这样反而会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税收利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和劳动是在全国范围内流动的,全国统一市场的建立要求对流动性税基尽可能适用统一的税制。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更多应依靠财政支出环节的转移支付等政策来实现。
“新税法”的实施确实让一部分人的钱袋子鼓起来,尤其是让中等收入及以下的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新税法”起征点由原来的3500元提高到了5000元,提高了将近50%,也就是说之前工资在3500元到5000元之间的收入群体,现在不需要缴纳个税。“新税法”还优化了税率表结构,三档低税率(3%、10%、15%)级距扩大、25%级距缩小、三档高税率(30%、35%、45%)级距不变,也就是说工资薪金所得在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减税幅度都超过50%。这不仅让大家更有获得感并激发了大家的工作热情,而且可以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增长。个税减少,让员工获利,更让企业安心,促成了企业和员工的双赢。
2019年“新税法”设立了6个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相关的专项附加扣除,这将大大减少家庭负担比较重的中年群体的生活压力。
为了使“新税法”更好地落实,我建议:
第一,简化专项附加扣除的流程。
第二,通过互联网+等技术手段,将纳税人的信息进行统计。
第三,结合每个家庭的特点,针对性地依法扣除专项附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