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必考知识点——判断推理之逻辑推理
翻译推理
一、概述
题目特征:
1.题干和选项中出现比较明显的逻辑关联词;
2.提问方式是“可以推出”“不能推出”等。
解题思维:
1.先根据逻辑关联词进行翻译(将题干中逻辑关联词所在句子翻译成用箭头推出的关系);
2.再根据推理规则进行推理。
二、翻译规则
(一)“前推后”
典型逻辑关联词:
(1)如果(假如、一旦、若)……那么……;
(2)若……则……;
(3)只要……就……;
(4)所有(凡是、任何、每一个)……都……;
(5)为了……一定……;
(6)……是……的充分条件。
(二)“后推前”
1.典型逻辑关联词:
(1)只有……才……;
(2)不……不(非)……;
(3)除非A否则不B:B→A;
(4)除非A否则B:¬B→A。
2.不明确关联词
(1)……是……的基础/假设/前提/关键;
(2)……是……的必要/必不可少的条件/先决条件/必要假设;
(3)“必不可少的”后面。
三、推理规则
(一)“逆否等价”
1.符号表示:A→B=¬B→¬A;
2.文字表示: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否前肯后无必然结论。
(二)“传递规则”
1.已知:①→②,②→③,可以推出①→③成立。
2.注意:如果相同元素在同一端,则不能进行推理。
四、其他词语
(一)且和或
1.且:二者同时成立,缺一不可。
①且②→①,①且②→②
2.或:二者至少一个成立。
(1)否1→1:“或”关系为真,否定一项可以得到肯定的另一项;
(2)AB同假。
【注意】要么……要么……:二者中只有一个成立。
①和②至多有一个:¬①或¬②
3.摩根定律:
(1)¬(A且B)=¬A或¬B
(2)¬(A或B)=¬A且¬B
(二)“有的”
1.有的:至少一个,至多全部,多少不确定。
2.有的①是②与有的①不是②不能互相推导——常见错误干扰。
3.推理规则
(1)带“有的”的翻译不适用与逆否等价规则。
(2)有的A是B=有的B是A。
(3)有的A不是B=有的B不是A。
(4)所有A都是B→有的A是B。
(三)“并非”
1.并非:表否定,可以同义替换为:否、不、……是错的。
2.推理规则
“并非”一出现,后面全部“否”:“必然”换“可能”;“有的”换“所有”;“且”换“所有”;“且”、“或”互相换,谓语动词最后否。
五、推理方式
1.提问方式:以下哪项中的推理形式与题干中的推理形式/结构相同?
2.重形式,看结构:逻辑一致是前提,句式相同更优选。不要去考虑推理是否正确,对一起对,错一起错。
3.小积累:普通概念赋予个体,逻辑错误。
组合排列
一、排除法、代入法
特征:题干给出两组及两组以上对象,给出几组对象之间的关系。
(一)代入排除
1.排除法:读一句排一句。
2.代入法:选项带入题干验证。
3.题干条件确定优先排除,题干条件不确定尝试代入。
(二)最大信息法
不能用排除法时,讲最大信息(条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信息)作为推理的起点。
可辅助使用图表or符号
逻辑论证
一、概述
(一)考情
1.逻辑论证难度较高,因为论证需要靠理解,每个人的想法不同,对于同一句话的理解也不同,故学习时要有正确价值观,对某事要有正确判断。
2.逻辑论证中无关项是易错选项,如跑题、偷换概念,看起来有关联,实则无关。
(二)论证的基础知识
1.论点:观点、态度、结论。
2.论据:证明观点正确的条件、原因、例子(数据较多)。
3.论证: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联系。
(三)找论点:
1.关键词:因此,所以,认为,由此推出,据此可知等
2.首尾句原则
3.结合提问方式
二、削弱题型
✔(一)题型判断:
1.提问中有“质疑/反驳/削弱/反对”时为削弱。
2.提问方式为“不能质疑/削弱”则要找质疑排除掉。如果提问方式为“不能质疑/削弱”可以选择无关项,不会出现一个选项为加强、一个为无关项的题目设置。
✔(二)削弱之否定论点(力度最强&最常考)
拿到题目先想有无削弱论点选项的存在,削弱论点是指否定论点成立。
1.解题步骤
(1)找出论点;
(2)想出与论点相反意思的表述;
(3)寻找对应选项。
2.技巧
(1)想出选项之后再去分析选项。主体不对的排除、讨论话题不一致的排除、不明确选项排除。
(2)做时一定要仔细思考,不要让脑子“太过活跃”,否则会掉“坑”。
(3)找矛盾制论点(A→B与A且¬B)。
(4)因果倒置经常作为正确选项。
✔(三)削弱之拆桥
1.题型特征
(1)论点和论据出现两个没有明显相关的概念。
(2)论点和论据分别出现了一个整体和一个部分,此时指出部分不能代替整体。
(3)论据的调查或实验数据,且没有直接否定论点的选项,可能会考查拆桥。此时指出调查数据不具有代表性(比如样本不一样)。
(4)提问方式问“削弱论证”时,优先考虑拆桥。
(5)当没有削弱论点的选项时,可以找到论据后,去考虑拆桥。
2.选项特征:同时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否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必然联系。
3.【注意】
论点:有一就有二
削弱方式1——否定论点:有一同时没有二
削弱方式2——可能性拆桥,没有一同时没有二
方式1比方式2力度强
支持方:一是二的原因;反对方:一不是二的原因,三是二的原因
削弱反对方:一是三的原因,故而推出一也是二的原因
✔(四)削弱之否定论据
1.题型特征
(1)题干中出现支持方、反对方观点相反,经常采用否定论据来削弱。
(2)结论是预测(预测无法验证的历史或者未来)或者建议时,经常采用否定论据来削弱。
2.选项特征:与论据表述的意思相反、论据有错误、论据没有用。
【注意】如果选项中若出现对策、建议,则属于无关项。
(对策、建议是在承认题干观点上去往后推,去解决题干的问题,不是证明题干观点的对错,所以不能选)
✔(五)削弱之另有他因
1.题型特征:论点中包含因果关系
2.选项特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个新的原因也可能推出结果
3.对比试验经常考察
(六)削弱类题目的
解题思维:
1.找论点、想削弱(有直接削弱论点的直接削弱)。什么时间,想到什么方法。因为削弱论点的题目是最多的,所以先找论点,找到论点后先想削弱。有直接削弱论点的选项直接选。
2.找论据、看拆桥(没有直接削弱论点的,看题干论据说的是什么,找拆桥项)。
3.没拆桥,削论据。
4.他因削弱最后想,因为他因削弱的题目非常少。
5.力度的强弱:削弱论点>削弱论证>削弱论据>他因削弱。
论点论据——找准——注意关键词(喜爱购物的亚洲女性≠亚洲女性)
排除无关项,时刻牢记我们要削的是什么
如:题目为物质不同的东西都……;选项为冰……水……;(状态不同的相同物质)
注意:很多反义/相对的主体实际上是无关项
如:题目为胖子都……;选项为瘦子都……;(不在一个话题里)
题目为快乐的时候都……;选项悲伤的时候都……;
——提速——识别废话(反向读文段)
三、加强题型
(一)常见提问方式
1.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能加强/支持/赞同/证明上述论断的是。
2.以下哪项为真,是上述论断成立的前提/假设/必要条件。
3.如果以下各项为真,最不能加强上述论断的是。
✔(二)加强之搭桥
1.题型特征
(1)论点和论据出现两个没有明显相关的理念:指出两者相关。
(2)论点和论据分别出现了一个整体和一个部分:指出部分可以代表整体。
(3)提问方式问前提、假设、必要条件、支持论证时,优先考虑搭桥。
2.选项特征:同时包含论点和论据中的关键词,并肯定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
3.解题思维:
(1)找论点;
(2)找论据;
(3)看二者之间是否有关系,没有关系找搭桥项。
【注意】(1)加强类的题目如果有搭桥项要直接选;(2)搭桥的方向一定不能错;(3)“可能”“有可能”,不能翻译。
4.必要条件缺它不行
(1)题型特征:提问方式问前提、假设、必要条件、支持论证,且没有搭桥选项。
(2)找必要条件的方式:否定代入,即先假设A是错误的,代入题干论点不成立,则可以证明A是必要条件。因为必要条件缺它不行。
✔(三)加强之补充论据
1.解释:说明论点成立的原因。
2.举例:证明论点成立的例子。
3.只有论点,无桥可搭时,可以解释或举例子。
4.解释和举例同时出现时,解释力度更强。
5.在因果论证中,如果论据是一个因与果并存的例子,常见加强方式包括:
(1)解释因果成立的原因;
(2)对比举例:论据为有因有果,加强选项。
(四)做题思维
1.搭桥:在论据和论点间建立联系、目的是证明若论据为真,论点一定为真。
2.解析解释论点为什么是对的,可以与论据无关。
3.加强类的强度依次为1搭桥,2必要条件,3解释,4举例
4.学会排除:
(1)讨论话题不一致(偷换概念);
(2)表述不明确;
(3)论点讨论原因是……,选项说结果;
(4)题干说干……事会导致……结果,选项说不应该干这个事情,或者有能力干这个事情;
(5)论点说A比B,A与B,选项只说一个。
日常结论题
一、题目特征:
1.题干:类言语、无逻辑关联词。平铺直叙地描述一件事,没有明显的逻辑关联词。
2.问题:由此可以推出/不能推出?
3.类似细节题,需要将选项代入题干进行验证,此类题考查较少
二、解题思路:
1.不选
(1)逻辑错误;
(2)无中生有;
(3)偷换概念。
2.慎选
(1)比较关系:比……、越来越…….、更……;
(2)绝对词:一定、必须、肯定、只要……就……、只有……才…….;
(3)程度:最/极大/很……;
(4)范围的扩大或缩小。
3.优选
可能性的词汇:可能、有的、有些…….(但也要注意看文段有没有相关表述)。
真假推理
一、概述
1.题型特征:题干出现几个命题,但其真假未知,要求通过判断命题的真假推出某些结论。
2.解题思路:
(1)优先找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推出关系),然后做推理
(2)找不到关系,考虑代入排除法
二、矛盾关系
1.矛盾关系,非此即彼。
2.不能同时为真,也不能同时为假,必然一真一假。
3.常见矛盾关系:
(1)A与¬A;
(2)“所有A都是B”与“有的A不是B”;
(3)“所有A都不是B”与“有的A是B”;
(4)“A→B”或“A且¬B”;
(5)“A或B”与“¬A且B”;
(6)“A且B”与“¬A或¬B”。
做题思维
1.首先找矛盾,绕过矛盾看其余。
2.条件只有一真,真话在矛盾中,其余全假。
3.条件只有一假,假话在矛盾中,其余全真。
三、反对关系
1.“有的A是B”与“有的A不是B”,必有一真。
2.“所有A都是B”与“所有A都不是B”,必有一假。
做题思维
1.没有矛盾找反对,绕过反对看其余。
2.条件只有一真,找到“有的”和“有的不”,其余全假。
3.条件只有一假,找到“所有都”和“所有都不”,其余全真。
四、推出关系
1.如果P为真,那么Q一定为真。P(真)→Q(真),P和Q就是推出关系。
2.常考
(1)A(真)→A或B(真);
(2)所有A都是B(真)→某个A是B(真)→有的A是B(真);
(3)所有A都不是B(真)→某个A不是B(真)→有的A不是B(真)。
做题思维
1.找不到矛盾或反对,就找推出关系。
2.一真前假,一假后真
五、代入排除
找不到对应关系,考虑代入排除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