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综合分析题,如何让“观点正确”更易得分
申论考试中综合分析题属于一个“大难点”,但综合分析在申论考试中最为复杂,通俗分为三大类,四小种,包含解释类、启示类、评析类,其中评析类又分为“评价型综合分析和比较型综合分析”。本文中围绕大家最关心、涉及频率最高的“评价型”综合分析题,深入理解作答要求中“观点正确”,以及如何在应试中一击“命中”命题人态度。大家拿起小本本,赶紧“记”起来!
“观点正确”顾名思义,要求应试者结合题干问法和相对应的材料,给出“自己”的观点。此时出现第一个误区,“大家会想当然地代入自身角色,直接给出自己认为的好与坏。”这就犯了“主观臆断”,所谓给出“自己”的观点特指深入理解材料后,得出命题人的观点,我们只是“命题人观点”的“搬运工”。一般材料中“重要人物讲话、重要文件政策、结尾处总结性语句、反复出现的高频词,甚至文章作文主题等”这些地方都是命题人埋藏“观点”的隐匿之处,善于对材料进行分层、归纳、整合,处处“留心”。
第一步的陷阱对于“老手”来说应该可以完美避开,但对于命题人观点的分析又真的“把握”得住吗?材料“某市政府积极作为,为了改善群众出行不便的难题,花费巨资修缮了过街天桥。部分市民对此颇有疑问,为何修座天桥要花费这么多的资金,希望政府能予以说明并非公开账目。对此,政府相关部门仅发布公告,资金主要用于建筑材料购买和拆迁补偿,后续不再回复。市民表示不满。”题目“请你对材料中该政府部门的行为进行评析。”分析题干的思路,围绕“政府行为”谈观点。对应材料分析行为有哪些?哪些语句传递出命题人的态度?材料中政府行为有两种“1.积极作为,修天桥;2.发布公告,群众不满意。”判断命题人持“辩证”观点,很多应试者开始作答“该地政府的出发点是好的,但回复群众方式过于简单,我们应当辩证看待。”此类的作答看似“完美”实则“套路”满满,全是空话,自然就拉不开分差了。
如何让作答更具体化呢?掌握作答公式“现象本质+鲜明态度”从政府的积极作为中我们不难发现政府的工作结果是让人民出行更便利,反映了“为民初心”;而其后对于群众的质疑虽有回复,但人民不满意,也就是政府做事没做到人民心坎上,这又折射出政府存在“形式主义、怠政”。正解,“政府积极为群众修天桥体现为民初心,但回复内容与群众诉求不符,实则是形式主义,应当积极改正。”
破除综合分析的“观点正确”的“卡脖子”,就要抓住两个“关键点”一是紧扣材料抓总结;二是掌握常见政府“本质词”。
申论综合分析题作答如何做到观点明确
备考公务员申论考试,对于综合分析题是历年申论考试中的常考题型,也是分值较重、难度较高的一类题型,往往使考生无从下手,不能冷静地对题目进行思考。此类题目最常出现的作答要求为: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分析合理。这三点是作答综合分析类试题过程中贯彻始终的要求,对作答题目具有指导性意义。
很多考生都未能很好地把握“观点明确”这一要求,从而导致失分。因此本文就来分析综合分析类试题中“观点明确”这一要求。
一、观点明确的含义
观点明确,就是说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都要在答案中鲜明地表达出来,不能模棱两可。
(一)观点不明确的表现
目前观点不明确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一是对问题的评价缺乏明确观点;二是对问题的性质、主要表现形式、成因、影响、后果和解决的必要性等缺乏明确概括,80%的考生均是用罗列问题的形式来代替对问题的定性,以问题的具体表现代替对问题的归纳;三是对导致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危害、后果以及为什么要解决问题等,没有作出明确认识和清楚表述。
特殊情况:试题已经给出了观点,且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面对这种情况,答案中也要把这个观点陈述出来。
【示例】
背景材料2谈到“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请结合背景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要求:分析透彻,观点明确,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分析】
本题要求你谈谈对“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这句话的理解,在分析中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民俗文化很重要。部分考生会直接对这句话的含义进行解释分析,却忽略“观点明确”的陷阱。作答本题时,考生必须先对“节日和人一样都是有灵魂的”这句话的正确与否给出一个明确的观点,接着分两个层面来论述。因此,考生在书写答案时,要将该观点在答案中予以体现(最好是答案首句),否则必然扣分,考生切记。
(二)观点明确的前提
综合分析题重在“分析”二字,要做到分析合理,必须符合客观规律、人的认识规律和表达顺序等,也要符合辩证法中关于联系发展、内因外因等原理,最终阐释独立思考所得的观点。
需要注意的是,观点正确是观点明确的前提,不正确的观点再明确也是无用的。大家要充分联系给定资料,在宏观把握材料大背景的基础上,透过现象抓本质,进而获得给定资料所要表达的实质观点,在作答中“为我所用”。
【示例】
阅读给定材料14,针对××省强制执行带薪休假的措施,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20分)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合理、充分,语言简练,字数不超过350字。
【分析】
“观点明确”,首要的要求就是一定要有观点。题目中明确要求考生对“强制执行带薪休假的措施”给出看法,结合材料可得出观点——支持强制执行带薪休假的措施,并首先亮明观点,下一步再具体分析,说明支持本观点的理由。也会有部分考生没有深刻理解材料主旨,被材料中的负面材料所误导,做出错误的判断。因此,考生亮明的观点一定要立足于给定材料,符合材料的主题,不能跑题。
本题参考答案亮明观点部分如下:
××省强制执行带薪休假的措施意在回应民众诉求,全面落实带薪休假制度,这一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现实中也面临着执行不力的困局。
二、如何把握观点明确
考生在阅读给定资料时,要针对具体问题,有目的地去思考。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主题一致,方向一致,在阅读材料时首先要明确出题人的意图,答案要立足于给定材料,这是我们作答申论任何题型的基本旋律,不能跑调离调。尤其面对争议型材料时,更不能片面地考虑问题。
这就要求考生在日常生活中要理解掌握政治原则、时政热点、规律、政策精神等,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以人为本等。考生按照普遍适用的原则,联系试题中提出的具体问题,紧扣题意思考,灵活运用,适当发挥,那么,回答就能够符合逻辑,在方向把握上不会存在大的偏差。
另外,考生要表明态度,说明对事物的基本看法之后,要有条理、有层次地做出阐发,阐明自己为什么持有这种态度,说明理由,提出依据。要对问题的各个方面要进行分析,如优缺点分析等,进而认清危害,辨明是非,提出解决问题、消除产生问题根源的必要性。这既是综合分析题答案的具体分析内容,也是对亮明的观点的论证过程。
申论综合分析题技巧:观点明确
综合分析在国考和省考中均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这一类题目中,考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没有观点”、“观点偏颇”或“观点模棱两可”。今天,为广大考生详细剖析如何巧得综合分析的观点。
综合分析题目的评分标准中,往往有“观点明确”。包含两层含义:第一层——观点正确,即提出的观点应与材料观点一致,不能含糊不清、立场不坚,应统一“两点论”与“重点论”;第二层——位置明显,即将观点放在答题开头。就其关系而言,观点正确是基础,位置明显是保障。故而,重中之重就是如何得到正确观点。
1.“关键词汇”巧提醒
【示例1】据“资料三”所述,杨成毅被免职并引发各方热议,请阐述你对此的看法。
所谓“关键词汇”,是指专家学者、领导人、学术论著等词汇。对于“杨诚毅被免职”,考生切忌主观发挥,大肆挥洒自身“同情”。需立足材料清仁乡乡长、清仁乡党委书记、芦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芦山县抗震救灾督察组的看法得到观点。此类“领导人”出现较多可比较谁更“权威”。诚然,相较“乡”而言,“县”级别更高(芦山县抗震救灾督察组是该乡的地震救灾督导“领头人”),应遵从芦山县抗震救灾督察组“杨成毅抗震救灾工作不利,责任心不强,造成了严重的工作失误,决定将其免职”和芦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杨成毅主要是没有按照我们的规定在相关的地点工作,这就是违规”的观点。兼顾两点,突出重点,故“杨成毅即便平时工作努力,但地震被免职无可厚非”。
2.“言语倾向”巧暗含
【示例2】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谈谈你的看法。
“给定材料2”中,“大学社会学系G教授”的观点可谓“百转千回”,但我们只要静下心来,把握其中言语倾向,就能得到正确观点。在阐述新技术对农民工积极作用时,G教授用到了“曾经”、“可能”、“按道理来说”、“理论上说”、“只是一定程度或相当程度”等词汇,而用“但经过实际研究”、“也不可因此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等词语,表明新技术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作用有限,实际作用并无理论大。“新技术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还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观察”,说明“新技术虽有利于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但目前尚未穿透”(考生若断言能突破社会结构屏障,就是“过度夸大”信息技术目前的作用)。
3.“政府角度”巧借力
【示例】结合“给定材料”,谈谈对“丰产不丰收”的理解。
当材料中无权威词汇和言语倾向帮助考生把握命题人观点时,可巧借政府角度得到正确观点。粮食产量丰产,但粮农并未获得经济丰收,不仅打击农民种粮积极性,也让我国大量从国际购买粮食,违背国家独立自主的粮食方针,政府肯定不希望此种情况出现。由此看来,这种现象是“非正常现象”,必须“采取措施加以改变”。
提醒大家,当你得到正确观点后,只需将其放在作答开头即可。故而综合分析之“观点”并非考生自己观点,而是材料巧妙暗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