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范文
“中国精神”挺起“民族脊梁”
观古论今,伟大的中国精神始终贯穿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发展历程。中国精神是灵魂,让中国人民面对危亡,也可以向涛头立,红旗不湿;中国精神是方向,让中国人民面对困难,也可以昂头挺胸,大胆前行;中国精神是力量,让中国人民面对瓶颈,也可以披荆斩棘,创新求变。由此,中华民族延绵不息,延续至今,正是伟大的“中国精神”撑起了生存发展的脊梁。
中国精神让中华民族站起来。尽数历史,看今朝,中华民族的确经历了辉煌,度过了低潮,迎来了复兴。17世纪,中华民族内忧外患,风雨飘摇,西方列强用鸦片战争进入中国,令四万万民众“奄奄若病夫”,用甲午战争侵略中国,令中华民族“动荡如浮萍”。20世纪初,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华民族站起来提供了可能性,“五四运动”用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中国精神,让百万民众团结起来一致对外。1945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让中华民族迎来独立发展的新时期。自此,中华民族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鲜明的历史呈现鲜明的事实,中华民族历经坎坷,依然屹立不倒的主要原因就是“伟大的中国精神”,“精神”让中国有信心站起来,有能力往前走。
中国精神让中华民族富起来。如果说中国站起来的历程充满艰辛,那么中国富起来的脚步更是异常艰难。小岗村曾以“三靠村”著名,被饥饿和贫穷所困扰,18名村民却立下生死状,冒天下之大不韪,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实现脱贫致富,创造了小岗奇迹;无独有偶,深圳曾以“小渔村”为名,不为世界所关注,邓小平同志却高瞻远瞩,设立经济特区,以创新求变的改革精神,实现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深圳奇迹。不难看出,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巨大变化,依然离不开中国精神的凝聚。中国精神是敢闯敢试的闯劲,中国精神是实事求是的韧劲,中国精神是创新求变的巧劲,中华民族的性格中正是凝聚了这些优秀品质,中国人民才能在不断的发展试错中,找到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化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让中国富起来的脚步愈发踏实有力。
中国精神让中华民族强起来。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中国发展的脚步也从未停歇,正逢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中国正在勇敢完成“强起来”的伟大任务。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用大国精神引领世界稳定发展,无论是以“和为贵”的中国范,贯彻一带一路,连接世界,还是以“艰苦奋斗”的中国力量,深化改革开放,创造中国速度,都彰显了中国精神的突出作用。同时,面对前所有未有之发展机遇,中国也正在以脚踏实地的精神提升发展质量,正如部分地方政府沉下心,迈开脚,创新基层治理,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正如大批领导干部扎根基层,无私奉献,实干苦干,带领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无论如何,70年风雨兼程,40载沧海桑田,世界见证了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巨大变化,而这“变化”绝对离不开中国精神的支撑和引领。
中国精神到底是什么,中国精神的内涵是多元的,它既是困苦时坚守的信念,也是逆境时留存的勇气,更是利益面前的无私奉献,还是发展面前的改革精神……中国精神的内涵是无穷,是没有明确定义的,但是它总是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脊梁。
教养是文明社会的标配
高空坠物、随地吐痰、乱写乱画……国民的素质问题时不时便会登上热搜,成为焦点,其归根到底还是教养的缺失。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大国,不仅需要提高经济实力,也要有与之匹配的大国公民,这就需要不断优化教养,提高素质。
提高教养,需要从细节做起。伸手折花、践踏草坪……看似一件件的小事,其折射出来的是却是教养问题。“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种种不文明行为的背后反映出来的是对规则的漠视和对权利义务的错配,殊不知看似不起眼的小事、细节却有可能带来“破窗效应”。因此,提高文明教养,需要着眼小事,从点滴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慎独,让文明礼让成为现代社会的底色。
提高教养,需要社会引导。不论什么年代、什么地区,总是或多或少会出现不和谐的声音。上世纪80年代,作为二战后崛起的日本也出现过不守规则、不守秩序的情况,为此日本政府加强引导,宣传强化文明思想。如今,备受称赞的日本文明已经深入人心,这告诉我们,一个地区、国家的文明修养、道德素质不仅需要自身加强自律,还需要社会加强引导和规范。
提高教养,需要提高惩戒成本。制度能够倒逼民众行为,起到规范和惩戒作用。随地吐痰屡禁不止,经多地提出罚款要求后,得到明显改善;执行了数十年的垃圾分类一直以来难以真正得到落实,经上海市强制执行实施效果良好;中国式过马路一度成为民众不守规则的代名词,现如今各地通过加强街头巡逻、利用技术手段等多种方式,如今遵守交通规则已经成为民众心中的基本准则。可见,文明教养的提高需要不断提高违规成本,让行为示范者为自己的不文明行为负责。
教养,是文明社会的标配。文明,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标准,也是成就大国的必要要求。提高文明素养,不仅需要慎独,注重文明细节,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引导,还需加强惩戒,提高违法成本,让制度约束行为。提高教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出应有的大国素质和大国形象。
修身立德打好青春牌
俗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第一位,修身是成长进步之基,也是工作事业之本。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梦实现的关键。因此,各位青年要在实现中国梦伟大进程中书写人生绚丽篇章,应“先从修身开始”。
青年修身,首在立志高远。广大青年要与时代同频共振,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将正确的道德价值融入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在传承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大义,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抑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推己及人,修身立德强调的从来不只是在私人领域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做到“独善其身”,更要立志报效祖国、用实际行动服务人民、追求“宽仁大义”。从五四运动中“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爱国青年,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垦荒青年,再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的航天科研团队,可以说,广大青年立什么样的德,既是个人选择问题,更彰显着一代人的胸怀与境界,决定了整个国家和民族选择怎样的道路、坚守怎样的价值、成就怎样的事业。
青年修身,重在道德实践。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被称为“雷锋传人”的郭明义积极帮助他人、奉献爱心,感染、收获、带动了一大批“粉丝”;立志“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先后14批133名志愿者一棒接一棒,在贵州山区3所乡村小学支教16年,滋润了山区孩子们的心灵。“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修身立德从来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当中。广大青年也只有在劳动实践、辛勤创造中,才能进一步磨炼本领、砥砺品格,绽放人生的光芒。
一个人失去正确价值观锚定的“德”,就会陷入精神的虚无;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念,莫衷一是、行无依归,就不可能进步。广大青年唯有不断锤炼品德修为,才能在祖国建设的大潮中看得清,站得稳,行得正,才能肩负起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担。
科技助农促振兴
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业强国,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让科技为农业现代化插上腾飞的翅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各地要充分释放人才引擎的强劲动力,推动农业向更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科创环境在一线营造。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各地要深刻认识打造优质人才生态、营造一流科创环境的重要性,千方百计在乡村一线为人才科研创造、成长发展、实现价值营造创新环境。要结合本地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等,制定出台具有吸附力的人才政策,打造让科研人才来得了、留得住的制度环境,构建人才政策“强磁场”。利用本地特有资源谋划发展特色项目,建立农业创新园区、农村电商孵化器,为回乡创业者提供资金扶持、技术支持、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让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机会、发展有空间。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表彰在农业科技、农村改革、文化传承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增强人才立足乡村、奉献“三农”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让乡村成为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的热土。
科技人才在一线培育。人才是驱动创新的首要因素,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可或缺的核心资源。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让基层一线成为培育人才的主战场,不定期选派人才下沉基层,多措并举走访外来人才、返乡大学生、乡土工匠、外出乡贤,让越来越多的乡村能人登上舞台、展示才能。要强化专家工作站、科技小院、“产学研”实践基地等平台建设,加快培育农技推广人才,采取异地研修、现场实训、网络培训等方式,提升农技推广队伍知识技能,实现技术快速进村入户到企。激活科研团队、专家人才的“孵化”功能,结合乡村需求针对性开设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外出观摩等,在乡村一线培育更多的“田秀才”和“土专家”。
科学成果在一线转化。乡村是科技人才展现才能、实现价值的大舞台。各地要善于激活人才新动能,引导人才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间,打通科技创新的“最后一公里”。加大农业科技领域基础研究投入,加强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建设等,以基础性、原创性重大农业科技突破带动整体创新能力跃升,实现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聚焦农业产业瓶颈制约,建立集中攻关、联合作战机制,加快推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落地转化,解决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脱节、科技转化率较低等问题。注重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让更多科技在泥土里扎根,促进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跑出“加速度”。
让政绩经得起检验
要紧紧围绕抓改革促发展加强党的建设,提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精气神,既勇于开拓创新又持之以恒抓好落实,既敢拼敢闯又善于团结协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应当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从历史需要、实践要求、人民满意出发谋事干事,让政绩经得起检验。
抓当下利长远,让政绩经得起历史检验。沉淀后的历史是评价政绩最好的镜子,当前改革发展任务系统性、复杂性、长期性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很多工作短时间内难有成效,只有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积蓄尺寸之功,才能积小胜为大胜、积跬步以至千里。把握好“近”和“远”的关系,把近施和远谋结合起来,立足当下但不只顾当前,着眼长远但不好高骛远,积极、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善于根据形势和条件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使发展目标、工作思路、各项举措具有前瞻性。处理好“显”与“潜”的关系,既要做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显绩”,也要做好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潜功”,确保干出的政绩经得起时间沉淀、经得起历史评价。
讲实干重担当,让政绩经得起实践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途径。业绩都是干出来的,真干才能真出业绩、出真业绩。党员干部应增强“想干事”的自觉,用“身影”代替“声音”,用“表率”落实“表态”,牢固树立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扑下身子,真抓实干,把会议上说的、文件上写的变为实实在在的行动部署和工作成效。淬炼“能扛事”的胆魄,事不避难、义不逃责,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面对失误敢于承担责任,聚焦改革发展主战场、基层治理第一线、服务群众最前沿,不遗余力、不辞辛劳、不讲条件地破解发展梗阻点、化解基层困难事、排解群众心中苦,努力创造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业绩。
顺民意得民心,让政绩经得起人民检验。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锐,意见建议最管用,业绩好不好,要看群众实际感受,由群众来评判。党员干部应把为人民群众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标准,主动走进农家小院、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了解群众所愁所盼、听取群众批评意见,把工作成效的评判标尺交到群众手中。健全完善“问效于民”“问绩于民”反馈机制和监督渠道,畅通群众表达渠道,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交流、网络留言等方式,搜集群众对工作实绩的意见反馈,将群众的意见转化为具体的评估标准,深刻对照反思,及时校正个人思想和行为偏差,以工作出色、业绩出彩、服务出众换来群众的笑脸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