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面试考点
“随便进”的政府大院合集
【案例集锦】
1.安徽六安市舒城县政府大院近日在网上“火了”。从网传视频看,舒城县政府大院随意进出无门卡,自由停车不收费。众多网友纷纷在评论区点赞,称其“比自家小区还容易进出”。舒城一位市民说,“从我们有印象记事的时候,大门永远是敞开的,也没有看到有人被阻拦在门外,群众进出很方便。”
2.早在2018年,河北石家庄正定县就因为社会车辆可以自由停放在机关单位内,县政府大楼内的厕所、开水间也免费对外开放,成了“网红县城”。
3.2022年河南省信阳市委、市政府大院就拆除院墙,让市民进大院纳凉。
4.可过夜、能帮收……近日,重庆一派出所主动开放大院给群众晒粮,还让晒粮群众进屋吃饭休息,登上了社交平台热搜,引发网友点赞。今夏天气多变,粮食晾晒也得抢抓时间,拖延不得。晒粮场地不足、人手不够,让一些农户犯愁。派出所这样的党政机构及时开放大院,尽最大可能挤出晾晒场地,让农户们安心,也为颗粒归仓提供了保障。
5.今年国庆,衢州、扬州开放政府食堂、停车场也上了热搜。其中,衢州食堂菜品选取了当地“百县千碗”特色风味,菜品单价3—10元,火爆到不到12点半菜品就全部售罄。而扬州更是连续多年都秉持着假日期间开放政府食堂的原则,再度收获了一波好评。
6.今年春季农忙时,上热搜的是安徽阜阳市颍上县关屯乡的政府大院:“安徽一乡政府让农机手免费吃住”!每年这个时候,关屯乡政府大院总是敞开,为跨区作业的农机手提供包吃包住服务,还有洗衣机和洗澡间。这项举措已经连续实施了四年,口口相传,慕名而来的农机手越来越多。
【基本表态】
随着近些年来社会的发展,城市的使用空间已经比较有限,一些占地面积较大的独门独户式政府大院,就成了非常珍贵的空间资源。从目前的情况看,很多政府办公用地也确实有向社会释放的空间。
从既有的例子看,开放的效果可谓一举两得,既方便了老百姓的生活,也为政府形象加了分。
政府本就是人民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机构,而非遥不可攀、高高在上的权力机构。敬可以有,但畏却不该有。这几年,各地政府打开大门,让群众随意进出,为大家提供各种服务,其实就是在努力打破这种隔阂,拉近与老百姓之间的距离,并使其常态化。
【意义价值】
1.切实便利群众。随意进出无门卡,自由停车不收费,这种做法的确方便群众,特别是可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碰到避暑、躲雨等突发或临时性情况,尤其是常见性的内急,便于群众随时解决。
2.赢得群众好感。政府大院向群众开放,不仅是一种简单和表面的形式,更传递出接纳与不设防的亲民态度。“随便进”表明政府心里装着群众,不把百姓当外人,让其充分感受到尊重与重视。诚如该县县长所言:“大院开放不存在什么方不方便,大家都是人民群众。”这势必会拉近群众与政府之间的情感距离。
3.体现政府透明和接受监督。政府大院开放,就是向社会传递出“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寓意,不仅方便了群众,也彰显出政府公开透明、愿意接受监督的鲜明态度。同时也会给投资者留下很好的印象。它展现出亲民、爱民、无衙门做派的一面,这无疑为政府形象、地方形象加分。
4.政府有停车场和食堂资源,主动选择开放,既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利用,又彰显了民本情怀,收获群众好口碑。
5.拆除围墙、开放大院,本身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而且,越是开放,越是能拉近和老百姓的距离。
6.这是政府机关大院率先作出示范,让社会共享公共资源,回应国家政策的体现。
7.越来越大的开放力度,是各地最亮眼的“文旅IP”之一,吸引更多游客打卡,促进文旅发展。毕竟一个地方越有亲和力,就越能赢得人们用脚投票的奔赴。
8.县政府大院“随便进”这样的场景,在不少人心目中,无疑是对“人民政府为人民”理念的生动诠释。因为,这表面看是物理空间的开放,实则是心灵距离的拉近,不仅让民众感受到政府的亲和力,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隔阂,也赢得了群众的好感。
【存在问题】
从安全保障角度来看,取消门卫、拆除院墙,可能会有一定的风险和隐患。
【基本举措】
1.政府转变观念,把大院“随便进”的开放服务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政策制定、每一个窗口服务、每一个问题解决的具体行动中,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让政府门好进、群众事好办,切实提升民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同时不能忽视政府大院开放可能带来的管理挑战。比如,如何保障政府办公秩序不受干扰?如何确保政府财产安全?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和妥善解决,方能把政府大院开放这件事真正做好并持续下去。
2.优化管理机制。政府大院高度开放不等于无人管理。在开放的同时,只有科学管理才能维护政府大院秩序,使其更好服务政府机关和当地群众。比如在政府大院停车不能乱停乱放,在政府食堂就餐不能浪费粮食,在机关厕所如厕要注意文明,更不能在政府大院大吵大闹影响办公。这需要提醒进入政府大院的群众遵守基本规则,也需要安排专人巡逻确保秩序。
【好文好句】
政府大院因“随便进”火了,更多地方也要读得懂这背后的民意期待。也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政府大院加入到开放行列中来,让门好进、事好办,把政府与民众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将“人民政府为人民”理念真正落到实处。(结尾句)
而当有一天,“政府大院”的开放不再冲上热搜,到那时候,开放的初衷才算真正实现。(结尾句)
理发师晓华爆火
【是什么】
近日,因技艺精湛、让顾客“能笑着走出理发店”,湖南怀化的女发型师李晓华在网上爆火。据《潇湘晨报》等媒体报道,李晓华因能充分考虑顾客要求,剪出顾客心中的完美效果,而且价格亲民,剪发每人30元左右,吸引不少顾客慕名而来。很多网友感叹:“听得懂话的理发师出现了”,并呼吁“能不能全国巡剪”。爆火后,李晓华理发时还开启了直播,吸引了不少同行组团观看学习。
【有什么】
消费者苦理发行业乱象久矣:
1.主观上的“听不进话”:审美存在主观性,有关发型的完成度、合适与否,也可能存在个人理解上的差异。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发型师与顾客有效沟通,尽量贴近消费者的期待。那种不管顾客怎么表述,都只会自说自话、坚持己见的做法,显然不是端正的服务态度。
2.客观上的浮躁风气:一些美发机构不用心提升服务质量,而是整日钻研营销话术的浮躁风气,也是顾客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大多数美发培训学校走的都是“速成”模式,经历3个月的理论知识和实操训练,就能达到“就业水平”。而据调查显示,除了专业技能之外,相关培训的内容还包括产品培训、销售推广管理,甚至是心理学。
3.“听不懂话”的服务者,往往是专业技能的匮乏,使得他们在面对顾客需求时力不从心。
4.在快速消费的时代背景下,一些服务者服务意识淡薄,急于求成,也导致服务质量大打折扣。部分服务者甚至只关心如何推销产品、赚取利润,忽视了顾客的真实需求和感受。
【为什么】
1.“听得懂话”的理发师之所以会引起广泛共鸣,正是因为人们厌倦了各类“货不对板”的理发服务,期待更加清爽的理发体验和更加畅通的沟通模式。
2.高超的技艺,来源于长期的积淀。晓华的理发店名为“靓点”,她和丈夫共同经营这家店至今已有11个年头,在不断观察和学习丈夫为顾客理发的过程中,她习得一身本领,成为了专剪男发的“主剪”。
3.顾客至上,真诚待人,是晓华打出的王牌。她擅长有效地沟通发型设计,确保了解顾客的真实需求。在每一次剪发前,晓华都会与顾客确认,避免不必要的误解,真正做到了以顾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她会使用镜子让顾客检查每个细节,只要顾客不满意,她就会继续调整,直至顾客完全满意才会收取费用。“听得懂话”的背后,是晓华对于顾客需求的尊重,也是她对于这份职业的负责与热爱。
4.价格公道。与其说晓华的定价“让行业倒退”,倒不如她才是“行业清醒”。她对于30元定价有着很清楚的评估,对自己的手艺既自信也自谦。相信她对平价定位的坚持,也会为她赢得更多的好感。
5.晓华在为广大消费者带来美好体验的同时,让我们看到了劳动人民身上所迸发出来的巨大能量。不论身处哪个行业,精湛的专业技能与高尚的职业操守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设身处地为民众着想,方能赢得社会的认可与尊敬。晓华以其实际行动证明了,通过不懈努力与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每个人都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就非凡。
【怎么办】
1.有关部门切实行动起来,对于行业内的乱象加大打击整治,为消费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消费环境。
2.社会应加强监管和引导,推动服务行业向更加规范化、专业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让每一位顾客的话都能被“听懂”。
3.她的爆火提醒理发师们要静下心来提升技艺,拥有踏实工作的精神和态度,真正做到“顾客至上”,不要在追求猎奇,套路收费,过度营销中迷失自己。理发师们进一步提升专业技能,坚守诚信经营之道,认真服务好每一位顾客。
【好文好句】
如今,李晓华的出圈,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结果,折射出大家对“无套路理发”的期待。
服务行业,说到底,自己说好不算好,得让消费者说好。消费者花钱买服务,就是想着一分钱一分货,能得到自己预期中的服务质量。如果服务提供者连“听得懂话”这样最基本的要求都做不到,那这个“服务”,就成了一句空话,就真的服务了个寂寞。
考研报名禁用海马体照片
【新闻热点】
近日,有网友发文称2025年考研网上报名系统中,辽宁抚顺报考点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作为准考证照片。该帖文显示,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网上确认系统中,辽宁省抚顺市招考招生办考点注明准考证照片“严禁化浓妆、修图,禁止使用海马体照片”。据《正在新闻》报道,11月4日,抚顺市招考办工作人员表示,使用海马体照片可能会影响考试以及后续入学时的身份核验,因此“绝对不能用”海马体照片。所谓海马体照片,是指提供妆发、效果精修的照片,其中规模较大的一家连锁照相馆名叫“海马体”,于是人们习惯把这类精修证件照都称为海马体照片。
【基本表态】
或许这也是个提醒,人们终究需要一个场合直面自己。
或许在一些人看来,海马体照片在一些场合被禁用是不近人情,但这也侧面展示了“真实”的力量。修图本身没有问题,但在涉及身份核验等重要场合,真实仍是压倒一切的第一需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般来说,证件照会伴随一个人相当长时间,使用频率高,且具有一定意义,人们自然希望把证件照拍得精美一点,展示自己较好的精神面貌,这无可厚非,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证件照求“美”大于求“真”,既不必要,也未必有效。
在需要高度真实性的场景下,证件照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则更为重要。当然,这也不意味着证件照必须拍出“丑”的照片,而是可以通过恰当的拍摄技巧和适度的妆容,在保持真实面貌的基础上,让证件照更加自然、得体且不失个人特色。
【意义价值】
1.考研报名、相关证件办理禁用海马体照片,是必要的善意提醒。这可以进一步保证公民个人信息真实性和准确性,避免很多不必要麻烦。比如,考生上传照片修图太严重,导致监考老师“认不出”考生;考生报名上传海马体照片,结果人脸识别不通过,需要人工验证并重新拍照。
2.这方面的提醒变得多起来,其实是对一种普遍化的照片过度修饰之风的必要纠偏。确切说,是要避免让过度“美颜”的倾向影响到证件照等的正常使用。这实际也是对个人的一种负责,有助于尽量降低因为照片“失真”产生的风险。
3.“海马体照片”被禁事件,实际上是一次审美觉醒的契机,它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审美标准,思考何为真正的美,以及如何在追求美的过程中保持自我的真实与完整,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自己审美观念的塑造者,通过积极的自我接纳和表达,展现属于自己的独特魅力。
4.“海马体照片”被禁事件,不仅是对当前审美趋势的一次深刻反思,更是对构建健康审美文化、促进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力推动。
5.对于个体而言,回归真实意味着学会欣赏自己的不完美,理解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美丽,这不仅能够减轻外貌焦虑,提升自信心,还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让人们在相互尊重与理解中共同成长。
【追本溯源】
1.证件照拍摄中的容貌焦虑、外貌焦虑;
2.相关官方部门拍摄证件照时过于简陋,不符合消费者的期待;
3.平台流量的影响。
【基本举措】
1.一些社交媒体平台应积极采取行动,对“海马体照片”等过度美化的内容进行限制或禁止,通过调整算法、加强内容审核等方式,鼓励用户上传更加真实、自然的照片,以此促进健康、积极的网络环境建设,营造更健康、准确的审美氛围。
2.相关政府部门在证件照拍摄中也要明确群众特别是年轻群众对证件照的期待,优化拍摄服务,如提供简单的衣服供挑选、提供简单的妆容等,以身作则为证件照的拍摄提供参考,也进一步体现服务理念。
3.摄影机构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当代年轻人证件照拍摄的期待与要求,利用更高超的摄影技术、光与影的恰当角度为消费者拍摄好看但并不失真的证件照。
4.个人也应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接受真实的自己,不盲目焦虑于个人的外貌,而是在能力提升、阅历丰富中实现自洽;同时提高审美水平,意识到所谓的网红脸网红装并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要盲目跟风。
【好文好句】
精修照片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在办理身份证、护照、考试报名等特定场合,求“美”万万不可大于求“真”。毕竟,证件照精美程度,与个人素养、个人能力并无关联,敢于直面真实的自己,才是最美的。(结尾句)
那些消防器材中的害人形式主义
(一)防毒面具不防毒
宣传里说着“应急30分钟”“TPE防护口罩”,包装盒上还有“3C”认证、执行的国家标准等产品标识,谁能想到,看起来挺靠谱的防毒面具居然是彻头彻尾的假货。据央视报道,消防器材市场普遍存在防毒面具售假情况,价格低廉的假面具相关手续、标识一应俱全,但过滤毒烟效果很差、防护时间达不到标准,甚至用手一撕就破、用火一烧就能穿。
【基本表态】
消防器材打假,丝毫不能放松,千万不能手软。
不帮忙还添乱,不防毒还可能助燃,如此视安全为儿戏、置他人生命安危于不顾,既谋财且害命,简直无良无耻、恶劣至极。
【消极影响】
假冒伪劣防毒面具的生产流通,救命工具不救命,严重威胁公共安全,是在拿人命当儿戏,也会对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追本溯源】
卖家对自己的产品质量心知肚明,但他们似乎更明白“十几元的东西,没人在意质量”的市场秘诀。在逐利冲动下,他们不惜将安全问题抛之脑后。
一些涉及公共场所的大客户为节省成本、只图应付消防检查的“知假买假”。
监督惩戒方面仍存一定漏洞和短板。
【基本举措】
1.从销售渠道看,线上平台除做好商家资质审核外,也需对号称检查包过、证书齐全,而价格却低至几元的商家进行重点监管,利用技术手段规避“非国标”产品网上“生存空间”,一旦发现售假,给予下架、封号等处理。
2.市场监管部门既要加强门店产品的抽查力度,随机送检,也要针对门店与厂家“联手”的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打掉其中的利益链和产业链。另外,有关方面也要完善认证体系和执行程序,确保所有上市销售的防毒面具都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认证。
3.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公共场所消防救生设备的日常检查。尤其是所谓的3C认证、质检报告等,都可能成为以假乱真的帮凶,相关检查就不能只停留在“证件齐全”上,而应有更专业的检测手段,把那些装点门面的假冒伪劣防毒面具及时清理出去。
4.要提醒普通消费者,防毒面具在关键时候是救命工具,在这事上,不贪图一时便宜,坚持正规渠道购买“国标”产品,才是明智选择。消费者在购买消防器材时也应提高警惕,不能仅凭产品的外观和价格来判断其质量,而应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并仔细查看产品的认证标识和质量检验报告。同时,消费者还应了解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够正确使用这些器材。
5.扩大社会监督员规模,持续完善投诉举报奖励机制,让愿监督、会监督的眼睛多起来,让能钻的空子少一点。
【好文好句】
防毒面具这样的救命工具不救命,不能到用时才被“揭开真相”,对其生产、销售要有全链条、全方位的监管办法。
(二)消防栓不出水
1.“火舌已经蹿起一两米高,火开始往外冒了”。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深圳龙岗区某小区一住户阳台意外起火,居民施救时却发现事发楼层多个消防栓竟然没有水,楼道的烟雾报警器同样失灵。情急之下,居民只能从家里接水灭火,逐家逐户敲门通知疏散。据深圳消防救援支队介绍,此次火灾由外来火源引起,所幸事故未造成人员伤亡。
2.1月30日晚,贵州省贵阳市一位网友发布视频称:“因为小区有人放烟花导致失火,打了119之后,我们第一时间自救灭火,楼道的消防栓居然无法接水,里面还有老人,真不知道当初消防是怎么通过的”。
【消极影响】
无水的消火栓,既是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漠视,也暴露出城市管理的诸多问题。
【基本举措】
1.要增强尊重生命、履行职责的意识,通过小区内部自查、消防部门督查等途径,使消火栓日常维护的每个环节都有专管之人、每个人都有专管之责。
2.要强化行政问责和法律追责,尤其是对失责渎职行为要追究刑事责任,倒逼其下决心自觉维护好公共权益,用自己的“举手之劳”来保障消火栓正常运转。
3.对每个市民来讲,也应做个有心人,对缺失的消火栓务必保持“零容忍”,及时发现疏漏、反映问题,并持之以恒地督促职能部门整改到位,真正把“牢”补在亡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