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申论乡村振兴范文
锻造乡村全面振兴过硬队伍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断取得实质性进展、阶段性成果,关键在人,关键在干。要把队伍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着力锻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基层干部队伍,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保证和有力支撑。
政治上过硬,思想上才能端正,行动上才会有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系统工程,覆盖面广、任务量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问题和困难障碍。只有从思想上认识、正视、重视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意义,从讲政治、顾大局、促发展的角度看待乡村全面振兴的职责使命,才能真正激发投身其中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基层干部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一线指挥员,要当好政治上的“明白人”,认真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乡村全面振兴的决策部署,准确理解把握其中的政治考量、战略意图和精神实质,坚决扛起责任担当,做到旗帜鲜明讲政治、一心一意谋振兴。要在大局中找准工作着力点,认清形势任务,把准发展脉搏,在贯彻落实上级方针政策上及时跟进、主动融入,不打“小算盘”、不算“得失账”,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基层一线方向不偏、节奏不乱、靶心不散。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乡村全面振兴涉及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民生保障等各个方面。基层干部队伍本领是否过硬,直接影响各项工作能否顺利推进,必须不断增强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能力素质。要选好苗子,着眼村(社区)“两委”换届,综合考虑学历水平、专业素质、结构功能等因素,细化干部评价标准,加强后备人才培养,切实把懂农业、懂农村、懂农民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要搭好台子,紧扣“五个振兴”,分类开展专题培训,通过党建大比武、支书擂台赛等方式,着力提升基层干部抓发展、抓治理、抓服务的能力水平。要压好担子,推动基层干部到特色产业培育、集体经济增收等重点任务中经受考验,到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处等一线接受锻炼,在摸爬滚打中炼真功、展风采。
工作作风决定工作状态。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不是一场攻坚战,而是一场持久战,唯有作风严实,才能保证工作务实。基层干部身处农业农村发展第一线,整天和农民在一起,只有工作实、成效好,才会获得群众们发自内心的认可。要把过硬作风贯穿乡村全面振兴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确保任务不落空、工作不走样。要放下架子、迈出步子,主动到一线开展调查研究,多看看群众的脸色,多问问群众的感受,多听听群众的意见,熟悉掌握村情民意,做到提户知人、提人知事、提事知情。要俯下身子、撸起袖子,沉下心来解决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难题,办成一些群众认可的实事好事,不玩花架子、不搞假把式,让农村老百姓获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当好乡村全面振兴“挖井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振兴,首先是要发展富民产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广大党员干部作为“主力军”,当如“挖井人”般在广袤乡村大地上找准方位、深度挖掘、持续发力,让源源不断的产业振兴“甘泉”滋润亿万农民心田。
找准“开挖”方位,让乡村全面振兴更有“准度”。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根基越牢固产业导向越精准,产业储备越厚实,产业效益就能越好,乡村全面振兴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但面对千村千面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如何找准乡村产业的“开挖”方位,确保“掘出”富民增收的源头活水,承载着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考验着广大党员干部的智慧。要顺应发展大势、聚焦地域优势,在吃透上级政策、借鉴先行经验、摸清资源家底、符合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把握时与势、统筹破与立、兼顾远与近,谋定乡村产业振兴的“主攻方向”。
铆足“下挖”干劲,让乡村全面振兴更有“深度”。任何事业都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得来的,而是实打实干出来的。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涉及村集体、农民、企业等多方利益,面临资金、技术、人才、市场、土地等各方问题,要克服阻力、取得实绩殊为不易。“凿深井”方能“饮甘泉”,既要看准了就抓紧干,抢抓政策红利、把握振兴发展;又要知难而进踏实干,敢啃最硬的“骨头”、敢挑最重的“担子”,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人才引进等重点工作中冲在前、打头阵;还要带动大家一起干,主动融入乡村、贴近乡亲,通过对策共商大事共议、难题共解等方式激发乡亲们“主人翁”意识,齐心协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保持“常挖”自觉,让乡村全面振兴更有“广度”。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长久而系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既要抓牢产业振兴这个重中之重,又要协同推进组织人才、文化、生态等多方面振兴。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常挖”的责任自觉,在产业兴旺上“松不得”,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善供应链、提升价值链,确保乡亲们的“钱袋子”越来越鼓;在振兴之路上“停不得”,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各项规划落实落地,让四通八达的路网、智能便捷的设施、秀美宜居的环境等惠民实绩看得见摸得着。把群众满意作为检验乡村全面振兴成效的标尺,做到虚心纳谏、立行立改,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振兴乡村文化推动乡村发展
子曰:“礼失而求诸野”,告诉我们农村是文化的发源地。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过去农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淳朴不复存在;过去“以诚待人”的处世原则已日渐式微;过去“礼尚往来”的人情已沦为敛财手段。这不仅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消亡,更影响着中国农村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因此,必须大力振兴乡村文化,改变农村现状。
振兴乡村文化,能够带动基层经济发展。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在农村传承发展。目前,许多乡村不断挖掘本地的传统文化,以各式各样的形式开展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结合起来,以特色的建筑、传统的戏剧、淳朴的民风等来吸引寻找“乡愁”的游客,带动乡村的经济发展。文化改变乡村,东王村通过建设古戏台,重新挖掘和发展采茶戏,将戏曲作为村落发展的文化特色,并以此争创A级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实现了从落后村到景美人美的新东王的蜕变。所以,我们要大力挖掘本地文化内涵,打造特色乡村,以此带动经济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才能丰富居民生活。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些传统文化成为千百年来基层群众的精神食粮。大桥乡曾是“龙灯之乡”,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老祖宗留下的传统文化已无人问津,曾经丰富人们生活的“龙灯”与村民渐行渐远。反观,东王村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全村合力建设当地文化特色“采茶戏”的舞台,为当地文化建设提供场地,既引来了外地的游客,更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提升了幸福感。因此,要对村落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以文化振兴乡村。
完善基础设施,助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娱乐场地是孕育乡村文化的基础。然而,现在中国大多数的乡村却面临着乡村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难题,既没有图书阅览室,又没有文化活动广场;或是文化设施破损严重,根本无法投入使用。究其原因,既有政府部门文化资金拨款少,基层无力建设文化场所;也有文化资金的使用不规范,或挪作他用,或中饱私囊;亦有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对文化场地缺乏管理,致使基础设施破败不堪,难以使用。因此,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让乡村文化发展有场地;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管理,保障专款专用,维护好设备,为群众所用。
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脉,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就是留住中国文明的根。只有加大对基层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引入专业人才力量,才能让乡村文化有希望,让乡村发展有力量。
笃行守正创新 助力乡村蝶变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佳句引用)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新时代乡村的蓝图已经擘画,新时代乡村的画卷逐渐展开,新时代的乡村蝶变,呼唤每一位实干家、追梦人、建设者。因此,对于乡村的发展,我们要守正创新,自觉采取多方行动,助力乡村蝶变,齐心协力走向光明前景。(中心论点)
守“文化”之正,创“新内涵”,助力乡村蝶变。(分论点一)“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佳句引用),文化亦是如此。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许多伴随农业生产而来的节日日渐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一些习俗礼仪和活动也逐渐地不适应现代生活而被人们日渐淡忘,多数传统节日大都沦为简单的吃喝玩乐,只是一种过节的外在表现形式,没有把握到实质性的内涵,太多的节日所传递的民族情怀已然淡漠。(举例论证)在新时代的东风下,文化内涵也可以紧跟潮流,将传统与时代元素融合,对传统节日内涵和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赋予时代内容。
守“生态”之正,创“新道路”,助力乡村蝶变。(分论点二)。从两山理念的提出,到绿色发展观。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一环,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乡村蝶变更要依靠良好的生态,守牢良好的生态。(说理论证)乡村蝶变,面对的是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问题。但与此同时,乡村群众对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却越来越强烈。唯有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守正创新,才能在既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乡村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走上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行的发展之路。
守“经济”之正,创“新业态”,助力乡村蝶变。(分论点三)正所谓,“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佳句引用)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乡村蝶变亦是如此,平原和山地、黑土和红壤,不同地区的特性往往会造就不同的农产品,它们各不相同,是当地农业的一大特色。习近平总书记更是为特色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说理论证)同样,新业态也能在乡村的土地上开出蝶变之花,从电商下乡到新电商崛起,再到商业外摆,不同的经济形态,同样带来乡村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唯有因地制宜,挖掘自身特色,守好经济发展的本心,发展新业态,才能助力乡村蝶变。
荷出淤泥而清雅,竹有虚心而高尚,松生贫瘠而威严。无论什么时候,保留本心都不会过时,乡土是根亦是魂,唯有乡村蝶变,才能看到更加光明的未来。“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佳句引用)懂得守正,方能创新,乡村蝶变唯有守好文化的正、经济的正、生态的正,才有发展的新,方能在社会日新月异的今天,以乡村蝶变铸就更大的能量,助力伟大复兴梦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