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申论话题素材积累
2024-12-07 07:52
来源:政华公考

申论话题素材积累

县域经济

小长假期间,一些小而美的县域景点成为游客热门打卡地。相关数据显示,假期四线及以下城市旅游预订订单增幅明显高于一二线城市,印证了县域小众景点日益受到青睐。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结构不断变化,呈现出市场下沉、旅游目的地多样化、县域文旅越来越“热”的发展趋势。一些县域旅游目的地不断“出圈”,“小县城跑赢大都市”成为旅游市场的新亮点。

这种旅游方式更具体验感。相比于各大景区和重点旅游城市“人从众”模式,县域旅游即使旅游旺季也不会人满为患,游客能够更加从容的享受绿水青山的宜人风景,感悟当地的文化,主打一个松弛感,让人更有返璞归真的乐趣;“反向旅游”对一些热门旅游目的地的分流,还能够倒逼其提升景区的服务水平和运营能力,而不是躺在自然资源上坐地收钱。这种多元化、性价比,其实能为旅游消费市场撬动更多的增量。与此同时“县域文旅热”的兴起,也打开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新窗口。

金句: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切入点,推进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县域统筹,把城乡关系摆布好处理好,一体设计、一并推进。”

2.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推动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产业数字化,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对策:

1.找准地域优势,打造地方特色名片。现在的旅游已经不单单是走马观花,而是更加注重沉浸式、有乐趣的体验。因此,利用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地开发旅游产品(深耕“小精美专”,培育市场定位精准的文旅新产品),开辟差异化、有创意、体验感强的赛道,显得尤为重要。此外,要打造地域相邻、特色相近的县区联手平台,串珠成链,做大区域优势。(做好平台共创,探索投资运营新模式)

2.加强设施建设,提升服务质量。一方面,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提高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重视消费者旅游体验,满足多元化、个性化的需求。加强相关商业、服务业配套,在如何让游客进得来、住得好、便捷出行上持续探索;另一方面,要优质服务营造的“软”环境(推动文旅数智化服务创新,全面提升县域文旅综合治理能力与服务水平,推动县域文旅实现长“热”)。注重情绪价值,在过程当中要推出更多贴心的引导、一条整洁的街道等,这都能够提升大家的体验感。同时要强化服务意识,不论是政府、民众、还是商家都要为游客提供暖心、精细的服务。

3.利用网络新媒体,加大推荐力度。网络媒体可以通过讲好“小城故事”,注重美好生活场景营造与主客共享,可以增加大家对县城的了解。

 

和合共生(六尺巷、台州和合小镇)

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坚持“两个结合”中,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前不久在安徽考察时,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六尺巷历史及其传承,要求“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近日在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六次会晤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建设‘人文金砖’,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

无论是考察调研还是出访活动,习近平总书记都十分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

要求“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和思维”,宣示“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强调“把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建设成一个和平、和睦、和谐的大家庭”……今天,“和”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已深深熔铸成中华民族的血脉基因,塑造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天下情怀,博大而深厚,源远而流长

赓续中华文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必将重焕荣光。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和”之道,在文化铸魂。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从《国语》“和实生物”、《易经》“保合太和”、《论语》“和为贵”,到现实社会倡导家风家教“和睦和美”、人际交往“心平气和”、解决矛盾“以和为贵”、办企经商“和气生财”……一个“和”字,堪称最具中华文化意蕴的汉字。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今天的六尺巷,正是“和”之道的精神延续与文化书写。

“我家两堵墙,前后百米长。德义中间走,礼让站两旁。我家一条巷,相隔六尺宽。包容无限大,和谐诗中藏……”春晚歌曲《六尺巷》的曼妙旋律,广为流传;“莫道谦让无所获,送人玫瑰留余香。让他三尺成佳话,和气致祥日月长……”黄梅戏《六尺巷》的婉转唱腔,打动人心。

中华文化的智慧和精华,在时代大潮中不断激荡新的浪花。

浙江台州天台山和合小镇,动画电视连续剧《和合二仙》、音舞诗画剧《天下和合》等600多项主题文创产品,“和合”文化照耀古今;山东东营“五好文明家庭”推荐,“明礼守纪”“和谐包容”“家庭和睦”,既是传统文化要义,也是现代文明精神……

“以和为贵”的朴素观念,铭刻在中国人的心灵中,成为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和”之道,在治理治世。

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深入挖掘和阐发其时代价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构筑的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将六尺巷包含的文化内涵与和谐司法理念融合、与社会治理实际结合,桐城市形成“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调解群众矛盾、推进社会治理。2023年,“六尺巷调解法”被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六尺巷六步走”工作法入选全国“枫桥式工作法”。

人民内部矛盾要用调解的办法解决。”我国拥有14亿多人口,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

辽宁沈阳牡丹社区的“三零”工作法,福建明溪县“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新疆福海县“冬不拉”调解法……将“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转化为社会治理实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人民调解制度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成为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的生动注脚。

“我们党开创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华文明的民本思想,天下共治理念,‘共和’、‘商量’的施政传统,‘兼容并包、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都有深刻关联。”从“和谐礼让”,到“和衷共济”,再到“万物并育”;从平安中国,到法治中国,再到美丽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是重要的价值考量。

“和”之道,在胸怀天下。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00多年前,拿破仑把落后的中国比喻为沉睡的雄狮。2014年春天,塞纳河畔,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中华民族崇尚和平,血液里没有侵略他人、称霸世界的基因,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一贯的处世之道。

中国是唯一将和平发展写入宪法和执政党党章、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大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信和自觉,正来自中华文明的深厚渊源。

70年前“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到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时代答案”,从和平共处到和合共生,“和”的精神既一脉相承又实现历史跨越。

新时代以来,举办进博会、服贸会、广交会、消博会,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建设自贸试验区、海南自贸港,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定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现代化道路上的“同路人”越来越多。

中国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国际正义力量的壮大。

以人类前途为怀,以人民福祉为念。

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

“志同道合,是伙伴。求同存异,也是伙伴。”

“相互尊重、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道路。”

“做文明和合共生的倡导者”,习近平总书记对推动“大金砖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定位,超越金砖,面向更广阔的世界,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和合共生”,是人文基础,是人文追求;是求大同,是行大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前进的光辉旗帜,必将推动人类共同乘坐的这艘大船驶向和平、安全、繁荣、进步的光明前景。

 

“绣花功夫”织就社区治理“善治画卷”

背景:

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进行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能力。”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党员干部要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升力度、精度、温度,织就社区治理“善治画卷”。

论点

①以“专业化”提升基层治理“力度”,织就“队伍联建”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社会治理成效如何,基层干部是决定性因素。”治国安邦,重在基层管党治党,重在基础。社是社会,区是区域,社区是基层自治的基本单元。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必须把基层党组织建好、把社区工作者队伍建强。党员干部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将思想政治素质好、群众工作能力强的人员吸纳进来,常态化组织专题培训、外出学习等,不断提升履职能力,打造一热心服务、持续稳定的社区工作者队伍。要明晰社区职责,厘清权责界限,扎实做好精文减会、考核瘦身、清牌减负等工作,坚决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让社区工作者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服务群众,切实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效能。

②以“网格化”提升基层治理“精度”,织就“服务联动”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一项群众性工作,脱离了基层,脱离了群众,口号再多,规划再多,也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都是做不好的。”我国65%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大部分居民生活在社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党员干部要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构建“街道党工委一社区党组织一网格党小组一党员中心户”的四级组织架构,持续开展入户走访、政策宣传、帮办代办、矛盾调解等工作,让“最后一公里”变为“为民零距离”。要学习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经常到群众中走一走、听一听、看一看,探索“群众点单、社区派单、党员接单”的工作模式,及时把群众最关心、最关切、最期盼的关键小事”落到实处,提升群众满意度,让社区成为居民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

③以“信息化”提升基层治理“温度”,织就“资源联享”画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将和谐稳定创建在基层。”当前,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特点,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下足“绣花功夫”,不断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党员干部要整合各方资源,用好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数字场景应用,以“基层善治”夯实“中国之治”。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用好党群服务中心、居民说事点等阵地,引导“五老”、新就业群体等融入进来、参与起来,不断延伸社区治理触角,从“要我做”变“一起做”,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