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积累:法治类名言和人物素材,快get!
申论文章写作想要拿到高分,仅仅是写完作文是不够的,写好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想要写好文章,很重要一点在于积累。
法治类名言
1.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战国〕韩非子《韩非子·有度》
【释义】国家不会永远富强,亦不会长久贫弱。执行法度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度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
2.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北宋)王安石《周公》
【释义】在整个天下制定完备的法令制度,整个天下就会安定太平;在一个国家制定完备的法令制度,一个国家就会安定太平。
3.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北宋〕苏辙《河南府进士策问三首之一》
【释义】法令在上层制定以后,下层就形成了相应的风俗习惯。
4.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春秋〕《老子》
【释义】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到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5.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战国〕《韩非子》
【释义】执行法律的人如果能够依法办事,那么国家就强盛;执行法律的人不依法行事,那么国家就衰弱。
6.家有常业,虽饥不饿;国有常法,虽危不亡。——〔战国〕《韩非子》
【释义】家庭有固定的产业,即使闹饥荒,也不会挨饿;国家有健全的法制,即使遇到危难也不会灭亡。
7.令必行,禁必止。——〔战国〕《韩非子》
【释义】对于命令要坚决地执行,在禁令之下的事情坚决不做。
8.法施于人,虽小必慎。——〔北宋〕欧阳修《春秋论下》
【释义】法律实施的对象是人,所以即使很小的事情也要谨慎。
9.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汉〕《潜夫论》
【释义】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的古训是说一个国家只有严格执法,法令能够贯彻执行,国家才能治理整顿好,才能兴旺繁荣。否则,如果法律松弛,无法执行,则国家一定会有动乱,国力也会越来越衰弱。
10.立法贵严,而责人贵宽。——〔北宋〕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释义】用严格的法律来管理人民,但是惩罚人的时候要宽大不要斤斤计较。
人物事例
马善祥
【人物事迹】
一个进入了国考申论命题的“男人”;
重庆江北区观音桥街道办事处原调研员,人称“老马”;
任基层调解员,从事基层工作30多年;
甘当“出气筒”,成功化解群众矛盾纠纷2000多件,成为百姓的贴心人;
CCTV2021年度法治人物。
【人物精神】
对党忠诚、信念坚定;扎根基层、服务群众;敢于担当、干事创业;恪尽职守、敬业奉献。
【可应用的主题】
基层治理、爱岗敬业、努力创业、人生价值、民生服务、行政执法等。
张释之
【人物事迹】
西汉法学家,法官。话说当年老张任公车令,掌宫南阙门(司马门)。
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太子刘启(后来的汉景帝)和梁王开着豪车准备进宫。却被“交警”老张给“靠边停车”了!理由是“到了皇宫外的司马门没有下车,违反了宫卫令”。
同事们提醒他:“小刘是以后的老大,你晓得不啦?”
老张不为所动,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不让人家常回家看看“爸爸妈妈”也就罢了,老张还给老刘打小报告——向汉文帝弹劾太子和梁王。搞得老刘只好脱帽赔罪、亲自保释,太后亲自下达特赦令(表示原谅了小刘),事情才得以解决。
【人物精神】
秉公执法,不畏权贵,讲原则。
【可应用的主题】
依法治国、公平正直、不畏强权等话题。
李元纮(hong)
【人物事迹】
唐朝宰相。
话说著名的太平公主和一个和尚产生了纠纷——抢一个大石磨!
两人你来我往,各不相让,于是决定走法律程序!
公主心想,姐还怕和你打官司?文武百官哪个不是溜须拍马逢迎我?
怎料判案的雍州司户李元纮是个“钢铁直男”,完全不顾上司眼神的疯狂来电,一审依实情判了和尚赢,二审维持原判!
这还不够,人家还diss领导:“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
从此就有了“南山铁案”这一专有名词——称已经判定、不可改变的案件。
【人物精神】
不畏强权,依法行政,执法如山。
【可应用的主题】
依法治国、秉公执法、维护正义、不畏强权等话题。
狄仁杰
【人物事迹】唐朝政治家。
“元芳,你怎么看”的官方代言人!
话说,权善才将军误砍了昭陵(唐太宗睡大觉的地方)的柏树(也是心大),按罪当流放。太宗的儿子小李(唐高宗)气炸了,你丫竟敢惊扰我爹的灵魂?决定把他砍了祭祖。
老狄跳出来说——小权是个大老粗,罪不当“直接祭祖”。
小李大喊:“他都动我祖坟了,不杀他不足以解我心头之恨!”
老狄没有说“元芳,你怎么看”,而是不慌不忙:“领导,法当有常,上行下效。您不以身作则,俺们百姓怎会遵纪守法?再说您这样做以后让群众怎么看待你?影响伟大形象不是?”
高宗沉默了,最终依律判权善才流放。
【人物精神】
秉公执法,敢于直谏。
【可应用的主题】
依法治国、直言劝谏、以身作则等话题。
潘东升:用生命诠释忠诚的优秀公安局长
潘东升,1964年9月出生,1984年8月参加公安工作,生前系福建省公安厅党委委员,福州市副市长、公安局局长,一级巡视员。曾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1次,2021年荣获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个人嘉奖。2021年9月25日,潘东升同志因长期超负荷工作,积100001劳成疾,在重要会议安保维稳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因公牺牲,年仅57岁。在牺牲前一周他还连轴转参加了35场公务活动。
人们不禁想问,一个人为何能够把工作看得比生命还要重?那是因为,在潘东升心里,警察,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份值得用生命去践行的使命。“永葆对党的无限忠诚。”这是2019年8月22日,潘东升在位于闽侯县荆溪镇桃田村的龙山会议纪念馆参加支部主题党日活动时,在留言簿上写下的一句话。潘东升常说:“加入公安队伍,就要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37年的从警时光里,潘东升留下了无数忠诚使命的足迹。他严守党纪国法、一生清正廉洁,生活艰苦朴素,注重家教家风,用兢兢业业的奉献、无私忘我的牺牲,践行着新时代党员的初心使命、人民警察的坚定信念,展现了人民警察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良好形象。
马善祥:从当好基层调解的一根“绣花针”
马善祥是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街道“老马工作室”负责人、人民调解员,同时也是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事基层工作的30多年来,他走遍当地大街小巷,深入研究群众工作方法,推广群众工作经验,成功化解群众矛盾纠纷2000多件。大到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企业改制,小到夫妻闹矛盾,甚至几块钱的停车费,在“老马工作室”进出的群众从未间断。马善祥坚持将“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将普法工作落到实处,带到大街小巷的各个角落。
他热爱群众工作,对群众充满感情,将一心为民的信念贯彻工作始终,把让群众满意作为价值追求。当“老马”工作法在全社会推行之时,他却认为自己应该到“被动”的位置上,以人民群众为最大参照对象,不断向人民群众学习,这样工作经验才能不断丰富。近年来,在马善祥的带动下,一批批“小马”也成长起来,在基层工作中发光发热。重庆市30多个区县和中级人民法院全部成立了“人民法院老马工作室”,同时,推动一站式多元解纷诉调对接的创新探索,为构筑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第一道防线”作出了突出贡献。
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
马善祥,一位长期坚守在基层调解岗位的普通干部,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他几十年如一日,用心倾听群众的呼声,用情化解百姓的矛盾。他以坚定的信念为支撑。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解决群众的困难当作自己的使命。无论华面对多么复杂的矛盾纠纷,他从不退缩,始终也信只要付出真心和努力,就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坚定的信念如同一座灯塔,照亮他前行的道路,也为无数身处困境的人们带来希望。
他以无私的奉献为底色。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都奉献给了基层调解工作。为了让群众满意,他常常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地工作。他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了能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他的奉献精神如同温暖的阳光,融化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让人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
为民服务、依法执政
马善祥有句格言:“干部没有资格对群众不好。”他接待群众和颜悦色,能自然体现出“春天般的温暖”,即便面对情绪偏执、嘲讽谩骂,依然能平静对待,适时引导。他说干部要力戒肤浅的、情绪化的、选择性的群众感情,纵然忍辱负重也要把尊重群众、体谅群众、服务群众视为永恒的责任和义务。
马善祥研究了大量群众工作和化解矛盾的方法,写出了怎样锤炼基层群众工作的真功夫、怎样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怎样调解矛盾、怎样预防和处理医患矛盾、怎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大量文章,工作实践中活的思想、活的经验、活的体会大量记入笔记,激情与能力相互促进为他的工作增添了更大的信心和动力。马善祥常说,个人非常渺小,能力十分有限,岗位普通平凡,但要做得更好,让群众通过自己的工作看到基层组织好、基层干部好。
倪伯苍:深耕民间调解十载的“法律明白人”
倪伯苍是一位老党员,2008年,他开始从事调解工作,15年来,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只要一个热线电话,倪伯苍就会及时出现在乡亲的院子里。后来,倪伯苍意识到,想要化解纠纷,更有效的办法是普法。于是他便一手调解矛盾,一手普法宣传。他用十年光阴手写了60多万字的“民情日记”,写的是家长里短,承载的是民生期盼,诠释的是为民初心。在倪伯苍召集下,村民组长、热心群众组成志愿者队伍,帮助孤寡老人代办事项、收集社情民意、开展守望互助等,形成“五分钟志愿服务圈”;他在家中设立了“家长学吧”,定期邀请优秀教师讲学和开展法治宣讲等活动,为学校和家长架起沟通的桥梁。
他用脚步丈量网格,只为让法治理念在基层落地生根。倪伯苍说,我是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是我对党许下的承诺,我就要做到。十几年前,我们村的老书记看得起我,让我当网格员。我想,网格员最直接的工作就是服务群众,最重要的工作是凝聚民心。只要坚持将根深深地扎进群众之中,把工作落下去,把民心聚起来,把群众的力量汇在一起,就一定能画出社会和谐的同心圆。
鲍卫忠:用生命守护法治信仰
鲍卫忠,佤族,云南沧源人,生前系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他长期扎根我国西南边陲,对党忠诚、公正司法,为民族地区繁荣稳定贡献法治力量;他始终珍视民族团结,深入村寨普法释法,依法保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佤山法治“老黄牛”;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法官的政治本色。2021年10月,鲍卫忠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2022年9月,鲍卫忠被追授为“全国模范法官”称号。
捍卫正义
倒下之前,他正叮嘱同事办理司法救助手续;抢救期间,他手机一直响个不停;追悼会那天,连曾经对他拔刀相向的被执行人也来送他最后一程……2021年10月,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原局长鲍卫忠突发疾病,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年仅45岁。二十四年如一日,鲍卫忠扎根祖国边疆基层法院,促公正、提效率,依法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24年来,鲍卫忠始终坚守法治信仰,捍卫正义、忠勇执法,让自己长成守护司法公正的大树,根须扎进阿佤山深处,为祖国边疆的法治建设贡献了毕生精力。
面对执行难题,他的办法就是用耐心“磨案子”、用双脚“跑案子”。在阿佤山的村寨,处处都留下了他不知疲倦的身影。这个“笨办法”却是鲍卫忠维护法律尊严的坚守,他带着大伙“磨”掉650件积累多年的“钉子案”。在鲍卫忠心里,老百姓再小的事也是大事,他以人心换人心,用最平凡的办案方式把执行做到了极致,让司法有了温度,让正义有了分量!翻开鲍卫忠的笔记,扉页上写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鲍卫忠至死不渝的初心和使命。捍卫正义,忠勇执法,他用生命践行誓言。
无私奉献、对党忠诚、为民服务
日前,中央宣传部近日向全社会宣传发布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追授他“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矢志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人民好法官”,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认真学习鲍卫忠同志先进事迹,深感震撼、深受感动,从中采撷几句打动人心的话语,在学思践悟中汲取奋进拼搏之力。
“要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这些“忠言”背后是扎根祖国边疆的一片忠诚之心。“要成为一个有高尚品德和崇高理想的人,一个对人民有利的人,像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先进人物一样,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鲍卫忠在入党申请书里写的话,成为他一生的坚守。24年来,鲍卫忠扎根祖国边疆,成长为守护司法公正的大树,根须扎进云南阿佤山深处,从一个青涩的佤族小伙,成长为常怀为民之心的忠诚干部,鲍卫忠的初心从未改变,他的笑容和奔波的身影,也留在了每一个他温暖过的人心中。我们要向鲍卫忠学习,从他对党的绝对忠诚、对事业的精益求精中,汲取精气神、焕发创新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要把旗帜鲜明讲政治摆在首位,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将组织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扛在肩上、落实到行动上,以忠诚干净担当的标准严格要求自身,切实增强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
“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这些“忠言”背后是敢于啃硬骨头的一片实干之心。干执行工作,鲍卫忠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是用耐心“磨案子”,用双脚“跑案子”。一次,沧源县法院有一例61.8万元的债务案件由鲍卫忠承办,多次进行调解都失败了,但鲍卫忠没有泄气,督促被执行人想办法履行,并多次和申请执行人沟通,最终双方同意调解。“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去三次!”在阿佤山的村村寨寨,在群众家的火塘边、田地里,都留下了鲍卫忠不知疲倦的身影。这看似笨办法,却是鲍卫忠维护法律尊严的坚守,他带着大伙“磨”掉650件积累多年的“钉子案”。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我们要向鲍卫忠学习,始终做一名实干家,多做小事杂事,多理琐事难事,在微不足道中蓄足底气,不怕吃苦、不怕“吃亏”,以披荆斩棘、敢战能胜的态度去做好眼前各项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在勇攀高峰中追求卓越,在肩负时代重任时行胜于言,在真刀真枪实干中闯出一番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只要用心用情,就没有打不开的心结”,这些“忠言”背后是敢于吃苦奉献的一片为民之心。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法是无私的,但必须有温度”……鲍卫忠将群众放在心头,尽心竭力让司法温暖触及每一名当事人。在一起标的额10万余元的合同纠纷案中,被执行人卫某因生活困难无法清偿,案件中止执行。鲍卫忠把该案列进日程,时不时去卫某家中问问情况。当了解到卫某在发展林下养殖产业,却苦于找不到销路,鲍卫忠试着在微信朋友圈帮他发布推销信息,帮助卫某凑齐了执行款。天下之大,莫大于民心;天下之重,莫重于民生。我们要向鲍卫忠学习,牢记权力是党和人民给予的,始终做到感党恩、重民情,和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要扑下身子,真正走到群众中,与群众成为一家人,领悟“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真正为群众办事,获得群众的信任,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不断种好事业高质量发展“责任田”,用智慧和汗水、付出和奉献,让事业“责任田”成为党的“放心田”、人民的“幸福田”、复兴的“希望田”!
任长霞:老百姓心中的“女神警”
任长霞,1964年2月8日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工人家庭1983年从警校毕业后,分配到郑州市公安局中原分局从事预审工作,逐渐成长为办案能手。1992年11月,任长霞在郑州市公安系统和市政法战线两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勇夺双冠。1994年11月,她又在全省政法战线大比武中,以优异成绩夺得第一名。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长后,任长霞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查,先后打掉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女神警”。2004年4月14日晚,任长霞在侦破案件途中发生车祸,不幸因公牺牲。登封20多万民众自发前来吊唁。
作为一名公安干警,任长霞始终坚守“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破大案,扫黑恶、保民安、解民忧,扶弱小、济贫困、暖民心,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首位。她的一生做到了心中有警魂、肩上有担当、脚下有力量,她从警21年,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忠诚履职尽责,用一腔热血守护了一方平安,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百姓爱戴。历史前进,英雄的事迹不会磨灭;时代变迁,英雄的精神熠熠生辉。
邹碧华:司法体制改革的“燃灯者”
2014年12月10日,时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的邹碧华,在赶赴一个司法改革座谈会途中突感不适,送医院抢救终告不治,生命定格在47岁。2014年7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司法法律体制改革试点大幕。邹碧华正是上海法院司法体制改革方案的主要起草者之一。就在邹碧华逝世的前一天,他所主导推动的上海法院律师诉讼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行。
他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邹碧华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他为了追求公正,挺身为弱者代言,开创了未成年人起诉亲生父母的先例,让一个个无助的孩子能生存下去。为了追求公正,他不怕当法官中的“叛徒”,在法官与律师的“暗战”中,旗帜鲜明地为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呼吁,并推动法院出台《法官尊重律师十条意见》,不仅被人们称为法官,更赢得了“法律人”的美誉。他把学习作为毕生事业,在繁忙工作之余,研究不止,笔耕不辍,成为当代中国“学者型法官”、“高素质法官”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