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民生主题时评精析
2025-01-14 07:10
来源:政华公考

民生主题时评精析

工作多想一步,服务更进一步

【标题凸显了整个文章的主题“民生服务”,也强调了工作方法论——“要多想一步”。】

设置“衣帽间”,准备了40多件各种款式的衣服,供前来拍证件照的群众选用;“梳妆台”上,梳子、发卡、卸妆水、湿纸巾等一应俱全;群众拍完证件照可以现场挑选,不满意就重拍。浙江杭州白杨派出所细致、贴心的便民服务,赢得办事群众和网友的广泛好评。【开篇以杭州白杨派出所的户籍室周到的服务做法为例,引出我们文章的主题----民生服务。】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拍好证件照的服务受欢迎,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积极回应。为了让大家上镜更自然、拍照更精神,工作人员根据季节、办证人年龄段和穿衣打扮习惯,精心准备了相应衣物。衣物不仅定期消毒,还会定期更换,为的正是让大家穿得好看、拍得舒心。紧盯群众需求,不断改进服务,体现了为民造福的政绩观。【第二段承接第一段的事例内容,强调了“民之所盼,政之所向”,紧盯群众需求,不断改进服务,就是以民为本,为民造福。这段承接开头承接的非常自然,很多同学写作文喜欢将第一段和第二段割裂去写,但这里就用一个事例的贯穿做到了一二段的自然过渡,严丝合缝的契合了起来。】

民生无小事。群众的关切点,往往是做好公共服务的发力点。群众工作日办事不便,有的地方开展“有事您说话”居民服务日活动,把“办事大厅”搬到居民楼下,实现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事实证明,用心感知群众所需所盼,把一个个具体问题研究透、解决好,才能消除服务盲区,为群众排忧解难。【第三段是对策段落:关注民生小事,做好公共服务。这也是典型的工作方法论,强调要用心感知群众所需所盼,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真正做到为群众排忧解难。若在考试时,论证部分可以适当增加字数~】

为民服务常做常新,贵在多想一步、更进一步。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在工作中善观察、勤思考,往往就能发现优化提升服务的方向。上海推进开办餐饮店“一件事”改革,通过生活化的问题引导,精准匹配申请需求,自动生成一张表单,实现了多个事项集成办、高效办。为方便居民借阅图书,多地图书馆推出送书上门服务,支持网点取书和快递送书,被读者称为“宝藏功能”。这些微改革、微创新,多从企业、群众视角出发,设置服务提升目标,打通了内部壁垒,缩减了审批时间,优化了工作流程,有效推动了便民服务不断提质增效。【第四段仍旧是典型工作方法论,也是对策段落:为民服务常做常新,贵在多想一步,更进一步。这段的观点非常经典,很值得大家背诵。“多想一步、更进一步”看似简单,但强调的方向是工作中的勤看善思,汲取群众建议,不断优化政府部门服务方向。这里的上海餐饮一件事改革的事例大家可以稍微看看,如果不记得,杭州的“最多跑一次”政务服务改革可以在这里替换使用。这段不仅仅讲了多想,还引申出了“创新”二字,对应了论点处的“更进一步”。】

犹记去年冬天,针对部分游客在网上对冰雪大世界排长队的“吐槽”,黑龙江哈尔滨相关部门迅速成立专班,和游客认真沟通,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得到游客点赞。为民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期待多一些类似拍好证件照的服务创新。想得细致、管理精细、服务真诚,用心用情办好事、办实事,就可以给群众带来更便捷、优质的办事体验。【结尾以哈尔滨文旅部门的做法强调要用情、用心、用劲做好民生实事,真真切切给群众带来良好的办事体验。呼应了全文主题。】

【民生金句积累】

1.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

2.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

3.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

4.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

5.面向未来,我们仍然要依靠人民创造新的历史伟业。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前进道路上,无论是风高浪急还是惊涛骇浪,人民永远是我们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

6.必须相信群众、敞开大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让群众满意是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价值取向和根本标准,群众意见是一把最好的尺子。

 

“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

【标题】标题将“城市”拆分,以“人”为中心,形成对仗表达,构思巧妙。

比如:人城相依,共筑繁华

坚持以人为本,提升城市温度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走进工厂,兴冲冲地“打卡”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畅叙工友之情,回忆当年的青春时光……广东东莞市东坑镇的一家外资电子厂,迎来办厂30多年来的特殊时刻:50余名曾在这里打工的工友,从天南海北奔赴此地、相聚一堂。

这样的温暖瞬间,源自“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系列活动。《东莞东》是一部致敬来莞奋斗者、弘扬改革开放精神的原创音乐剧。前不久,该剧在东莞玉兰大剧院上演时,10多名来自各地的建设者代表受邀登台,回忆在东莞的奋斗青春,让许多观众红了眼眶。【第一、二段】用“寻找2亿分之一——《东莞东》邀您故地重游”系列活动的事例来开篇,乍一看貌似跟主题关系不大,会引起读者的好奇。但在申论考试中,不建议开篇两段都叙述事例,这种方式慎用。

为啥是“2亿分之一”?当地主要负责同志给出答案:“据不完全统计,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圆梦过。”从东江入海的一片泥泞起步,发展成一座地区生产总值破万亿元、人口破千万的现代化城市,东莞是改革开放的生动缩影。不忘奋斗者、寻找奋斗者、致敬奋斗者,让人们感受到一座城市的情怀和温度。“城”为人而建,“市”因人而兴,人与城的双向互动,为发展注入不竭动能。【第三段】这一段反复强调“2亿分之一”,让读者对城市建设依靠人这一观点感受更直观,这就是应用数据论证增强说服力。结尾破题,破题的表述非常动人。我们在申论写作中,就需要将这三段整合成两段内容作为开篇,事例部分要压缩,争取快速、准确破题。

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回顾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富起来”“强起来”的背后,是无数个体命运的巨变。2007年,首次把“外来工”称谓改为“新莞人”;2009年,创新实施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积分入学政策;2013年,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2021年,推出“小微执法”模式,探索服务为先、包容审慎的柔性执法……东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为人们梦想成真、人生出彩创造更好环境。更美的城市、更好的生活,既是广大群众的共同期盼,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第四段】观点1:城镇化的核心是人。无论是城市规划还是城市建设,无论是新城区建设还是老城区改造,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人民群众的需求,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努力创造宜业、宜居、宜乐、宜游的良好环境,让人民群众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为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的美好生活。

人在城市成长,城因人而繁荣。《东莞东》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雪英独自南下闯荡,从流水线工人成长为公司高管,将自我价值实现融入企业、城市发展。现实中,无数个“王雪英”奋斗寻梦,推动东莞从农业县发展为超大城市,由“加工制造业中心”逐渐升级为“先进制造业基地”。“记录美好生活瞬间”的手机、“哪里不会点哪里”的点读机、“把好睡眠带回家”的床垫……东莞的产业蝶变,源于劳动者的创意与智慧,源于千千万万人的拼搏与奋斗。在城镇化的“上半场”,产业发展吸引人口涌入,外来务工人员成为产业兴旺、城市扩容的主力。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城市发展更离不开优质生产要素的集聚、创新人才的托举。【第四段】观点2:城因人而繁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城市建设最重要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就像构成城市肌体的细胞一样,一举一动关乎城市发展的成效,影响着城市发展的全过程。人们用智慧和汗水建设城市,推动城市的繁荣与发展。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回荡着人的足音,每一处繁华都凝聚着人的梦想与奋斗。‌

时下,东莞推动实施“企业员工文明共享计划”和“出租屋文明共享计划”,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实现文商旅深度融合、产业与文化同频共振。更好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就要建设整洁、有序、平安、美丽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以生活滋养人;就要营造“不问出身,只讲拼搏”的干事创业氛围,千方百计为奋斗者创造机会、给拼搏者搭建平台,以事业吸引人。城市不辜负认真生活、努力拼搏的人,人的干劲才能更好被激发、人的主体性才能不断增强;更多人在奔跑中筑梦圆梦,也终将汇聚成城市发展繁荣的合力。【第五段】观点3:实现人与城的“双向奔赴”。要通过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建设有温度、智慧化的现代化城市,就能增强城市竞争力、影响力、辐射力,吸引更多人来城市就业、创业、生活,加快建设区域人才集聚地。从而调动人民群众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与城市共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城市一定能让生活更加美好。【结尾】一般来说背景内容会放在开篇,结尾主要是结合主题进行呼吁:新时代新征程上,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交出城市建设的更优异答卷,构筑更多宜业宜居的人民之城、幸福之城,让人民群众生活更舒适、更美好。

素材积累

1.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提高城市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加快转变超大特大城市发展方式,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2.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的城市一定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3.一座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在城市里生活得更美好、更幸福。建设人民城市,只有让人民群众唱主角,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提供优质服务,才能有不竭的力量源泉,才能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欣欣向荣。

4.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通过体检来“防未病”“治已病”,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增进民生福祉的有效途径。做好城市体检,要对症下药,依据城市体检结果,编制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变得更加“可触”“可感”。此外,还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5.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还应探索更多形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一老一幼”是大多数家庭的主要关切。在城市更新中要加强适老化改造和儿童友好城市建设,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积极开展养老服务。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