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论范文
坚定信心,挺膺担当向未来
习近平主席发表的二〇二五年新年贺词,温暖坚定、铿锵有力,给各行各业的人们奋斗前行鼓足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增强了实干收获的信心和力量。迎着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天南地北、长城内外的人们走上岗位、站上哨位、挺进战位,以挺膺担当、奋发有为、干字当头的姿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把干的信心强起来。走过不平凡的2024,中国新能源汽车首破年度1000万辆,快递年业务量首次突破1500亿件,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背景下,这份来之不易的成绩单是我们的底气所在,也是信心所系。新征程上,我们要以这些成就为激励,坚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有能力、有实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把这种信心转化为实际行动,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去,勇于创新,敢于实践,努力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把拼的决心壮起来。回首过去,从“小米加步枪”战胜“飞机加大炮”,我们在革命斗争中赢得独立自主。从物质生活条件“一穷二白”到“琳琅满目”,我们在改革发展中开启中国经济的腾飞之路,创造了今天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社会民生等领域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都是在风雨中拼搏出来的。新征程上,我们要持续发扬拼搏精神,聚焦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加大科研攻坚,围绕扩大中国市场,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幸福民生,强化基层治理,做到敢啃“硬骨头”,敢打“拦路虎”,勇于突破自我、超越极限,不断清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把进的恒心鼓起来。事贵有恒。面对西方的不断打压,中国高铁逆行而上,跑出了新的中国速度;中国航天从“一张白纸”开始,到“嫦娥奔月”“太空会师”等一系列重大任务圆满完成……这些都是党带领人民持续努力的结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奋斗前行。新征程上,我们要保持长期奋斗、长久斗争的思想,无论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还是加强社会治理、促进文化繁荣兴盛,都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付出努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在不断积累中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2025年是充满希望和挑战的一年,也是我们锚定目标、奋发有为向未来的关键一年。让我们坚定信心、鼓足干劲、携手共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抓好各项目标任务的落实落地,共同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更加美好的未来。
在遵规守纪中激发干事创业强大动力
纪律规矩和干事创业是内在统一的,敬畏纪律、遵守纪律,才能抵御腐蚀、安心工作、放手干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明方向、立规矩、强免疫、促提升,营造守牢党纪红线和鼓励担当作为的良好环境,推动党员干部遵规守纪入心入脑,干事创业出新出彩。
织紧“密”度正风气,在“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中强化思想动力。知尺才能度量,明纪方能律己。只有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才能始终做到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要提高政治素养、党性修养,践行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固本培元,不断增强政治定力、纪律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以内无妄思保证外无妄动,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始终做到忠诚干净担当。要强化学习运用,常态化推进党员干部学纪知纪明纪守纪,搞清楚“可为”与“不可为”,弄明白“应做”与“必做”,扫清知识“盲区”,规避行为“禁区”。
突显“硬”度强约束,在“小事小节、生活全域”中守好行为动力。“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心有所畏方能行有所止,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谨慎,才能在大是大非、诱惑面前守住初心。要把纪律规矩作为悬在头顶的“三尺利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于律己、勤于自省,严格按照纪律、政策、制度办事,将铁的纪律融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要将纪律规矩内化为行为准则,转化为日常习惯。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做到八小时内严管、八小时外管严,既了解“工作圈”,也了解“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早谈话、早提醒、早纠正。
夯实“厚”度增本领,在“改革创新、担当作为”中提高发展动力。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遵规守纪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更是对党忠诚和担当的体现。要握牢遵规守纪这一干事创业的“护身符”,把心思聚焦到“想干事”上,把能力倾注到“能干事”上,把力量投入到“干成事”上。要把实干精神贯穿始终,提升担当之“识”“谋”“勇”,把握好做事尺度,不搞“推拖绕”、无惧“急难险”,敢闯敢干,确保在前进道路上行稳致远。要增强攻坚克难的能力,在工作中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掌握多种技能,敢于开拓创新,把好的点子用在推动工作落实落地上。要强化斗争精神,敢于并善于同一切败坏党风、违反党纪的问题和现象作坚决的斗争,坚决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
提升“温”度促作为,在“严守党纪、大胆干事”中激发创业动力。干事创业是遵规守纪的价值所在,是党员干部的本职本分。管住手脚不是缩手缩脚,“管得严”不是不作为的理由。要养成在受监督和约束的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习惯,在事业上放开手脚,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问题,要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的导向,落实好“三个区分开来”,引导党员干部凝心聚力、敢为善为。要不断提高工作的精准性规范性,防范纠正问责滥用、简单化,增强问责的严肃性、公信力,对干部出现的失误、错误,要加强研判,查清事实、厘清责任、高效处理。要从制度层面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打消干部干事怕出事、出错怕问责等思想顾虑,为受到不实举报的干部澄清问题、消除影响,坚决为干事者撑腰打气。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书写新的“绿色奇迹”
生态文明建设一头牵着民生福祉,一头牵着国家建设,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作为新时代“绘绿者”,广大党员干部要时时聚焦生态保护、事事立足民生福祉,执“生态之笔”绘就美丽中国“水墨丹青”。
厚植为民情怀,坚持人民至上。“生态文明建设最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环境改善了,老百姓体会也最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陕西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以干部作风转变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牢记“秦岭这个大教训”,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置顶“人民”,树牢“环境就是民生”的为民观念,充分考虑群众诉求,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制度创新,强化制度保障。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我们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在制度建设方面,根据工作实际建强长效机制,确保党建活动有章可循、有序进行。在制度执行方面,要重点加强对党建活动的跟踪反馈,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完善,建立统一的党建活动平台,推动党建活动经验、资源、平台共享,展示党建与生态环境保护融合发展成果。因此,扎牢制度藩篱,引导各级党组织之间相互学习、创新合作,发扬各自优势,就一定能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行稳致远。
创新搭建载体,推动融合发展。在党建活动中创新搭建载体是凝聚力量、激发组织活力、推动工作创新的重要方式。各地通过精心设计搭建载体,实现互促共进。例如,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展览陈列中心展厅建成以来,先后承担各类主题观摩、组织联建活动百余次,接待访客万余名;打造以可可西里巡山队员感人事迹为主题的“可可西里坚守精神”精品课。除此之外,生态环境的好“颜值”,离不开科技的强赋能。因此,我们要创新多元载体,实现生态保护、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产业融合的发展新路径。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全国人民的不懈努力奋斗下,我们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和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成就。我们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持续奋斗,坚定不移朝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迈进,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让科学素养成为大国公民的标配
科学素质是公民应当必备的基本素质,而拥有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是科学素质的具体表现,虽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的充盈,人们科学素养有所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的城市相比,有着较大差距。因此,加强培养公民的科学素养仍然十分重要。
科学精神是对科学展现出的一种态度,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为其根本内涵,表现为脚踏实地、敢于怀疑、勇于批判,不迷信、不盲从。科学知识是经过反复证明、多次试验且正确的现象与理论,它能指导生产与实践。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就如同表与里的关系,科学精神侧重内在沉淀,然后由内向外,进行探索发现;科学知识侧重外界接收,而后由外向内进行运用创造。科学精神与科学知识是一体两面的关系,不可分离。在互联网飞速传输、信息铺天盖地的今天,由于获取科学知识要比过去容易得多,人们的科学精神较为缺乏,所以,培养科学精神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当务之急。
拥有科学精神是正确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纵观西方科学发展史,“日心说”的提出打破了长期以来居于宗教统治地位的“地心说”,达尔文进化论奠定了当代生物学的核心思想,人类第一次将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治疗癌症标志着在疾病治疗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等等。这一系列科学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哥白尼、达尔文、居里夫人等人的付出与开拓。正是有了这样一种坚持不懈、执着探索的科学精神,才有了一项项重大科学硕果,才使得人类认识世界的领域得以一步步拓展。因此,科学精神是推动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
科学知识与科学精神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培养科学精神固然重要,普及科学知识也不可忽视。从日本爆发核事故后我国出现所谓的“盐慌”到网上出现不实却博人眼球的言论得到大量转发,都暴露了公民科学知识匮乏、理性辨别能力缺乏的顽疾,这说明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能够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不单单能够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辨析力,而且还能够培养自主创新力。当下我国无人机、智能机器人、3D打印机等高科技产品的出现都是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发明的结果。因此,由科学知识转化而来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俄国社会主义之父赫尔岑说:“科学是到处为家的,不过在任何不播种的地方,是绝不会得到丰收的。”这说明要让科学起作用,就必须播种,付出努力。加强民众科学素养,释放全民创新能力,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