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巧用“因果词”寻找主旨观点
2025-01-17 10:41
来源:政华公考

行测言语理解[片段阅读]——巧用“因果词”寻找主旨观点

关注“因果词”找准主旨句

经过一个阶段的备考,相信大家对于行测题目中的主旨观点题目并不陌生,这类题目基本每年都会与大家“相约”考场。不过,有的考生觉得主旨观点题目有时读了一遍竟然不知道在说些什么,理解起来有些困难,那么今天带给大家一个解题方法,即重点关注题干中的因果词。

1.常见的因果词:所以、因此、故、造成、致使、可见、看来、总之等。

2.因果词的作用:因果词引导的句子有时会传递出说话者的主要观点。比如我们的老师总是说:“马马虎虎的做题可没有个好成绩,所以咱们做题的时候一定要认真、仔细。”通过这句话我们不难看出老师想表达的主要观点在“所以”引导的句子,即“让我们做题的时候认真、仔细”。所以在做主旨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重点关注“因果词”引导的句子。下面通过两道题目来感受一下。

【例1】

唐卡是极富藏族文化特色的一种绘画形式,自吐蕃王朝兴起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雪域高原的文化瑰宝。它的题材除宗教外,还有历史和民俗内容,故又被称为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所以,想要了解西藏的历史,除了正襟危坐地阅读严谨但略显呆板的史书外,你还可以选择一种惬意和愉悦的方式——欣赏唐卡,与众多的古人对话,想象曾经的历史事件,体味藏族人丰富的精神世界,了解独特的藏族民俗,这是一个让历史变得立体可感的过程。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唐卡可以给大家提供一种惬意轻松地了解西藏的方式

B.唐卡中记录了独特的藏族民俗和曾经的历史事件

C.唐卡是了解西藏文化和历史的“百科全书”式的绘画形式

D.唐卡是极富藏族文化特色且历史悠久的一种绘画形式

答案A【解析】文段前两句介绍唐卡是一种极富藏族文化特色的绘画形式,它的题材广泛,被称为了解西藏的百科全书。随后第三句由“所以”这一因果词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得出结论,想要了解西藏及其历史,可以通过欣赏唐卡这样一种惬意的方式来进行,故文段的重点是“所以”之后引出的结论,即我们可以通过欣赏唐卡这种惬意的方式来了解西藏及其历史。A项是文段意在说明内容的同义转述,保留。B项通过第二句可以理解出来、C通过前二句可以理解出来、D项通过第一句可以理解出来,但是都是在“所以”之前,不是文段意在说明的内容,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

【例2】

瓷器原是一大俗之物,是日常生活用品,最初脱胎于陶器。历经数千年,它才终于摆脱最初的粗陋面目,登堂入室,成了大雅的艺术品,但是用于日常生活的瓷器器皿还是用于日常生活,并未因成了价值连城的艺术品而失去世俗性。世俗是瓷器厚实而庞大的艺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它才一步步登高,越来越好,艺无止境,美无止境。可见大雅寓于大俗之中,无俗也就无雅,雅俗其实是一体的。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日常生活需求是瓷器艺术发展的动力

B.瓷器艺术的发展经历了由俗变雅的漫长过程

C.瓷器艺术的俗与雅之间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

D.粗陋的生活用品在演变成精美艺术品的同时仍保持着世俗性

答案C【解析】文段首句指出瓷器是俗物脱胎于陶器第二句接着表明瓷器虽成大雅之物但是并未失去世俗性第三句进一步论述世俗让瓷器发展来表明俗促进了雅尾句以“可见”这个因果词做总结,得出结论为瓷器雅俗一体。故而,文段强调的是瓷器雅和俗的关系,雅俗是一体的。C项所说瓷器雅俗辩证统一的关系基本可以理解为雅俗一体的同义转述,保留。A选项从第三句基本可以理解出来,但是并非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内容,排除B选项来自第二句转折之前,并意在强调内容,排除D选项通过第二句可以理解出来,但是并非这段文字意在强调内容,排除。故本题选C。

通过这两个例题我们能够看出,在做主旨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关注文段中的“因果词”,尤其是当尾句是由因果词所引导的句子时,我们可以重点分析作者是不是在通过因果词引导的这个句子来表达主旨观点

提醒各位考生,在做主旨观点题时,我们要对“因果词”有一定的敏感度,这样就可以更加高效的理解文段内容,锁定主旨观点。但是在实际做题过程中还是要灵活的应对题目,真正理解清楚句意、厘清楚句间关系、提升言语理解能力,才能更利于考生高效解题。

 

明辨因果,速解主旨

“得言语者得行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主旨观点类题目是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的重要题型,是大家得分的重点板块。面对这类题目,大家往往苦于题干过长或者句意复杂难理解,导致无从下手。其实,大家在把握文段基础上,可以重视一些关键词,比如因果词。关键词如果能掌握得好,既能使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段中的重点所在,也能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段的前后关系。

一、题型特征

首先我们一块认识下因果关键词:因为、所以、由于、因此、因而、从而等。

当文段出现以上关键词时,同学们就应该留意了。在考试中对策类试题考生如果熟练掌握,可以提高做题速度及正确率,现在我们来一块来见识下因果词的魅力

二、例题

题干

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的文化信息被大量地记载于历史经典文献中但又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文献。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历史文物,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被代以相继地保存下来。传统村落就是这样一个历史文化载体相对于经典文献和地下挖掘出来的古物史料传统村落所承载的有关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信息更具鲜活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发展史的“实证”,是中华文明渊源有自的“活证”。我认为,它比文字、古物更能真实地反映中华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道德伦理观念,以及民族习俗风情。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保护传统村落对于保护民族历史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B.应采取多种方式和途径传承、保护民族历史文化

C.传统村落是中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现实体现

D.传统村落文化较之经典文献更能鲜活地展现历史

【答案】A【解析文段首先指出民族历史文化的载体不仅局限于经典文献,还存在于历史文物然后由此引出“传统村落”这一历史文化载体,说明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物可以更鲜活地记录传统文化历史信息最后以“因此”得出结论,即应重视传统村落,保护传统村落。B项未提到“传统村落”,排除C、D两项是对传统村落价值的论述,未涉及“保护传统村落”,排除。A项是末句观点句的同义转述。故本题选A。

总结

通过这道题,我们可以看出因果词出现的第一种情况“具体阐述—得出结论”,因为是作者从前文内容表达自己的观点,那么我们的重点在“果”。

 

行测言语理解题:因果文段的“变身术”!

含有因果词的文段是行测主旨观点题当中的高频考点,相信大家对它已经非常熟悉,但有考生疑惑都是因果文段,为什么有的正确答案在“果”,有的又在“因”呢?今天给大家答疑解惑,让广大考生吃透“因果”文段。

一、分析阐述——得出结论(强调结论)

这一种行文脉络是因果文段常考的一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种,在作者的分析论述之后得出自己的结论,那么结论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我们最终要选的答案,比如:

传统的史学研究,由于其对象大都是“不能说话的”档案和文献资料,因而在研究过程中,它们只是扮演“法官”角色的研究者们审判的“被告”,而这个被告在法庭上没有任何为自己辩护的权利。所以,不同的“法官”由于其使用的审判规则不一样,尽管这个规则非常科学和准确,造成对相同问题的研究结果却大相径庭。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运用同样的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却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果

B.运用档案和文献资料进行史学研究应当谨慎,而不能武断

C.研究历史还应注重运用“能说话的”史料

D.应当制定统一的规则来规范对档案和文献资料的研究

【答案】A【解析】分析文段发现文段首先介绍在传统的史学研究中对象大都是“不能说话的”文献资料,他们在被研究的时候是没法为自己发声说话的,一切均由扮演“法官”的研究者说了算;最后用“所以”得出结论不同的研究者对同一材料也会有不同的研究结果;下面我们看四个选项谁和结论最匹配,A项研究同样的文献资料可能得出不同的研究结果,符合结论的表述;B项说到史学研究应当谨慎不要武断,题干并没有说研究过程中存在武断、不谨慎的问题,所以B选项得不出;C项提到运用“能说话的”史料题干中并未涉及;D项要制定规则规范文献资料研究,题干中并没有说研究是不规范的,也并没有表示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研究结果是不好的事情,所以更无需去统一它,D项也得不出来,所以答案为A选项。

二、分析阐述——说明事实(强调产生事实的原因)

第二种情况是大家容易混淆的,仍然喜欢去选因果词后面的内容,但此时这种行文脉络下因果词后面的内容是一个客观事实,并不是作者的观点,此时文段强调的是发生这个事实的原因了,比如:

纵观各国货币发展历史,货币国际化虽然给所在国带来一定风险,但远远低于带来的好处。从老百姓的角度看,本国货币的国际化程度高,就意味着在出国旅游、消费、留学的过程中可以较为便利地用本币进行支付,不必经过繁琐的汇兑程序;从政府的角度看,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通过发行本国货币为国际赤字融资,相当于对别的国家征收了“铸币税”,其中的好处不言而喻。因此,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国际化。

这段文字意在:  

A.揭示促使货币国际化的原因

B.说明实现货币国际化的结果

C.提醒货币国际化潜藏的危险

D.剖析货币国际化的实现途径

【答案】A【解析】文段从“老百姓”“政府”两个角度说明了货币国际化的好处,最后一句得出结论,正是因为这么多好处,才促使“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国际化”。大家可以发现“因此”之后论述的是一个客观事实——许多国家的货币都在争相走向国际化,那么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前文的一系列好处,所以文段的重点是在论述促使货币国际化的原因。A项表述正确。B、C两项与“许多国家的货币都‘争先恐后’地走向国际化”无关,排除。D项“实现途径”文段未提及。故本题选A。

经过以上分析相信大家对因果文段的脉络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识,因果词后面如果是作者的主观观点就当选,可如果是客观事实就找产生事实的原因,你,学会了吗?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