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申论热点素材积累:《人民日报》中的经典名句
适用主题:执政为民
谋定而动,首先在“谋”。计熟事定,举必有功。周密的计划是成事之要。
摘自:谋定而动促改革
适用主题:干事创业
在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古丝绸之路上,互通有无、相知相交;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岁月中,彼此支持、患难与共;在发展经济、造福民生的振兴之路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见南北朝时期沈约《宋书·夷蛮传》。这句话的大意是,大大小小的船只一艘接着一艘,商贾和使者来往频繁、络绎不绝。
摘自:大道同行天地宽
适用主题:和合共生、以和为贵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赞赏“不同”基础上的“和”,是在尊重事物多样性和差别性的基础上,通过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达致更高层次的和谐统一。
“和而不同”思想是由孔子提出来的,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体现的是君子和小人处理社会关系的两种不同原则,即君子待人和谐友善,但不求与对方苟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只求与别人完全一致。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中国人民很早就懂得“和羹之美,在于合异”的道理,五音相和才有旋律,五味调和才成美味。
孔子云:“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无讼”是儒家的理想目标,“以和为贵”是最理想的道德境界。在先人看来,讼争的出现是不明道理、不遵教化的结果,如果每个人都有耻且格,就不会存在讼争。作为治理者,要正人心、厚风俗,以德化民,达至无讼。
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在中国传统司法文化中,诉讼的目的不是彻底界分权利义务,实现其各自的明确化,而是息讼止争,营造一种互相理解宽恕的氛围。
摘自:再观“六尺巷”
适用主题:居安思危
“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
出自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意思是在疾患还尚未发病时就消除它,在疾病未发展成重症之前就治愈它,在疾病到来之前就进行预防,强调防微杜渐的重要性。
摘自:再观“六尺巷”
要想更好地化解矛盾和问题,必须在它还处于容易解决的初期阶段着手,将风险扼于微末。这也正是古人说的“祸几始作,当杜其萌;疾证方形,当绝其根”。
出自宋代何坦的《西畴常言》,意思是杜绝祸患当于其萌发之时,斩断病根当于其形成之际。
摘自:提升见微知著的能力尤为重要
适用主题:创新破题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在守住历史文脉、文化精粹之“正”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达到“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的目的。
出自沈宗骞《芥舟学画编》。意思是:运用古人总结出来的创作方法和原则,开创自己新颖独特的创作局面。
摘自:“文旅”在“旅”也在“文”
适用主题:民族团结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语出《诗经·商颂·玄鸟》。邦畿:指古代直属于天子的疆域。维:助词。止:古同“趾”,表示到达,亦有居住意。其意为,天子统治的千里疆土,都是民众所到达、居住的地方。也就是说,只有民众所到达、居住的地方才能成为天子统治的区域,因此民乃国之根本。
摘自:“五十六个民族凝聚在一起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
适用主题:作风建设
警示教育,要真正把自己摆进去。有病早治、无病早防,以“检身若不及”的态度,对照检视自身的一言一行,及时“扫尘治病”。
“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商书·伊训》中的“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意思是说,与人交往不必求全责备,对自己则要经常反省自查、严加检敕,以常思修养不足。
其他与“自省”有关的引用:
“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检视自己,发现自身缺点,弥补自身不足。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所作所为未取得预期效果者,都要反躬自省。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广泛学习并且每天坚持自我反省,就可以做到智慧明达而行为不会有错了。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看到善良的行为,就担心达不到;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把手伸进开水中一样赶快避开。
如果党员、干部把自己当成“看客”,把案例当“故事”,那就可能会“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出自杜牧《阿房宫赋》。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来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
摘自:用好警示教育这剂“良药”
适用主题:和谐共生
古人云:“日月之行,四时皆有常法。”农耕生活让中国人认识到万物生长靠太阳,因此很早就懂得利用日影变化开展观测活动。
摘自:斗转星移说夏至
适用主题:生态保护
“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古树跨越千年,苍翠如昔,既是承载文明记忆的“活化石”,也是彰显生态治理智慧的“活教材”。
摘自:守千年青苍,护文明根脉
适用主题:干事创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着眼未来,多措并举、凝聚众力,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我们定能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两脚为“步”“跬步”形容很微小的距离。这句话是说,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距离,就没有办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
摘自:抓好垃圾分类这件“关键小事”
适用主题:知行合一
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命题,比如“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等。
荀子认为学习要落实在行动上。他强调:“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意思是说,没有听到不如听到,听到不如见到,见到不如认识到,认识到不如去实行,“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摘自:从中华文化基因把握党的自我革命
“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增强道德定力,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还要通过实际行动来强化。
摘自:把增强道德定力作为终身必修课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党员干部要抓好知、情、意、行等各个环节,“知”要解决认知问题,“情”要解决情感问题,“意”要解决意志问题,“行”要解决行为问题,最终实现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彰显道德定力的重要作用。
摘自:把增强道德定力作为终身必修课
适用主题:干事创业
古人说:“有一定之略,然后有一定之功。略者不可以仓卒制,而功者不可以侥幸成也。”正确的战略需要正确的策略来落实。
该语出自南宋思想家、文学家陈亮的军事理论著作《酌古论》,意思是说,有一定的谋略,然后才能建立相当的功业。谋略不可以仓猝制定,而功业不可能侥幸取得成功。
摘自:锚定改革总目标,书写时代新篇章
适用主题:区域协调发展
“协,众之同和也。”放眼全国,正是因为一个个增长极、动力源、发展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这盘棋才越走越活。
摘自:联起来,更要融起来
适用主题:制度建设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锚定改革总目标,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既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续篇,也是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新篇。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说的是有小智慧的人善于处理具体事务,而有大智慧的人会通过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来解决问题,反映了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摘自:锚定改革总目标,书写时代新篇章
适用主题:干事创业
尽小者大,慎微者著。“尽精微”是“致广大”的基础。
意为在许多小事上努力,才能成就大事业;在诸项小节上谨慎,方可德行显耀。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小村庄里蕴藏着发展的大逻辑。只有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在大局下行动,多打大算盘、算大账,才能洞悉规律、辨明方向,找准定位、明确路径。
是北宋大儒欧阳修关于《易经》学习方法的见解。欧阳修认为《易》学有“大、小”之别,强调学习《易经》应从“大义”着手,而不能只局限于某一卦的小道理;只要学会了《易经》的大道理,就可以通达《易经》各卦的小道理。这句话阐述了“得大”与“兼小”的关系,由此启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大处着眼,只有掌握了根本的大道理,才可以兼及旁枝末节;反向行之,则是舍本逐末,只能陷于琐碎而难明大方向。
摘自:致广大与尽精微
“遵道而行,但到半途须努力;会心不远,要登绝顶莫辞劳”。越是接近民族复兴的目标,越不能懈怠,越要加倍努力。
“遵道而行”语出《礼记·中庸》,“强调忠诚于“道”、锲而不舍对于成就一番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会心不远”语出《世说新语·言语》,强调与本心相会不一定在远方,而是在自己内心深处。
摘自: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创造出新的更大辉煌
适用主题:国际交往
在舟舶继路、商使交属的古丝绸之路上,互通有无、相知相交;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斗争岁月中,彼此支持、患难与共;在发展经济、造福民生的振兴之路上,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见南北朝时期沈约《宋书·夷蛮传》。这句话的大意是,大大小小的船只一艘接着一艘,商贾和使者来往频繁、络绎不绝。
摘自:大道同行天地宽
适用主题:民生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里的千古吟唱,在新时代变成现实。党带领人民经过接续奋斗,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实现了小康这个千年梦想。
出自《诗经·大雅·民劳》,其中的“汔”(qì)就是庶几、差不多的意思。反映了中国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摘自:今天的中国,明天的中国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度”“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期待各方凝聚合力,用心用情关爱帮扶流动儿童,让他们在充满爱与温暖的环境中自立自强、成长成才,拥有健康、自信和快乐的人生。
爱护自己的晚辈,进而爱护别人的晚辈。
摘自:呵护每一株幼苗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