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nner_ad_1
如何答好申论的综合分析题
2025-02-20 03:01
来源:政华公考

如何答好申论的综合分析题

申论的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对问题本质、观点矛盾或现象成因进行深度剖析。以下是针对综合分析题的系统性解题策略,结合真题案例解析,帮助大家快速掌握高分技巧。

一、题型识别与分类

1.常见提问方式

解释型:

谈谈对‘XXX’的理解”(如:解释放管服改革的加减法”)

阐述‘XXX’的含义/实质

评论型:

评析XXX现象/观点”(如:评析躺平式干部”)

‘A与B的关系’谈谈看法

启示型:

XXX案例中提炼启示/经验

XXX做法对解决XX问题有何借鉴

关系型:

分析A与B的辩证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2.核心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总论点清晰,不模棱两可(‘躺平’是基层激励机制失效的产物”)

分析透彻:多角度拆解(背景、原因、影响、对策),体现辩证性。

逻辑严密:总分总结构,段落间有递进或并列关系。

材料结合:紧扣材料提炼论据,避免脱离材料空谈理论。

 

、四步解题框架(以「评析型」为例)

Step 1审题定位

明确分析对象:

若是句子/概念,抓关键词(乡村振兴要留住‘形’,更要守住‘魂’指物质基础,指文化内核)。

若是现象/观点,判断倾向性(材料是否隐含价值判断)。

确定答题方向:

评论型需先表态”(支持/反对/辩证看待),再论证。

解释型需先下定义,再展开内涵外延。

示例:

题目:评析城市治理应像绣花一样精细”(2022年国考副省级)

→核心:论证精细化治理的必要性、现状问题及实现路径。

 

Step 2材料深挖

提取核心要素:

背景:现象产生的时代条件(如城市化进程加速)。

表现:具体案例或数据(智慧城管系统覆盖率不足30%”)

观点:材料中的专家论断、群众意见(注意正反双方)。

对策:已有的成功经验或建议(网格化治理模式”)

标注矛盾点:

理想目标与现实困境的冲突(精细化要求高VS基层人力不足”)

不同群体的利益博弈(如商户经营便利与市容整洁的矛盾)。

 

Step 3构建逻辑体系

1.万能分析维度

主体分析法:

政府(决策科学性)、企业(参与度)、群众(获得感)、社会(舆论监督)。

层面分析法:

制度(法律法规)、技术(数字化手段)、文化(治理理念)、资源(财政投入)。

时间轴分析:

历史成因→现状问题→未来趋势。

 

2.常用逻辑结构

总论点(定性)

├─分析层面1:必要性/合理性(支持理由)

│├─理论依据(人民城市为人民”)

│└─现实案例(如杭州城市大脑提升效率)

├─分析层面2:局限性/挑战(存在问题)

│├─执行难点(如标准不统一)

│└─衍生风险(如数据安全)

└─分析层面3:优化路径(对策建议)

├─短期措施(完善标准体系)

└─长效机制(培养专业人才)

 

案例应用:

评析城市治理精细化

总论点:精细化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需破解三大矛盾

├─必要性:人口密集化要求精准服务/风险复杂化需提前预警

├─矛盾点:技术赋能不足(数据孤岛)/群众参与度低(共治缺失)

└─对策:以数字基建打破壁垒+以共建共享凝聚合力

 

Step 4规范书写

标题提炼法(适用于300字以上):

精准治理需下‘绣花功夫’——谈城市治理精细化

段落衔接技巧:

使用过渡词究其根本/深层次看/值得注意的是”。

引用材料金句正如材料所述,‘治大国若烹小鲜’”。

辩证表达模板:

既要看到的积极意义,也要警惕的潜在风险

不是简单的而是要通过实现

完整答案示例(节选):

(总起)城市治理像绣花强调以精准化、人性化破解大城市病,这一理念符合治理现代化方向,但实践中需平衡多重关系。

一、精细化是治理升级的必然要求。超大城市人口高密度集聚,传统粗放管理难以应对安全隐患(如火灾救援通道堵塞)、服务差异化需求(如老年群体数字鸿沟)。

二、实践面临三重矛盾:1.技术赋能与数据壁垒的矛盾(部门信息孤岛);2.标准统一与灵活性的矛盾(摊贩管理一刀切”)3.专业治理与群众参与的矛盾(共治机制缺失)。

三、实现路径需双向发力:一方面建设城市大脑打通数据共享,另一方面推广商户自治联盟激发主体意识,最终在精度与温度间找到平衡点。(298字)

 

三、题型专项突破

1.解释型题

答题结构:

释义:拆分关键词,结合语境下定义(‘双碳’指碳达峰与碳中和”)

展开:分析背景(全球气候治理)、意义(能源转型)、举措(发展新能源)。

总结:升华到更高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

2.启示型题

高分关键:

去场景化:将具体做法抽象为普适经验(某地‘河长制’→“健全责任到人机制”)

分主体转化:政府(创新监管)、企业(技术攻关)、社会(监督参与)。

 

四、避坑指南

1.避免偏题:若题目要求围绕材料,勿引入材料外的理论(如突然套用SWOT分析)。

2.拒绝片面:评价争议现象时,忌仅批判或仅赞扬(例网红经济需同时谈促进消费与低俗化风险)。

3.慎用套路:机械套用万能八条”(加强宣传”)可能被判定模板化。

4.数据引用:材料中的关键数据要转化使用(投诉量下降40%→“效能显著提升”)

 

五、提分技巧

1.观点亮眼:

用比喻治理堵点如同‘血栓’,需疏通毛细血管”。

引政策呼应‘十四五’规划中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2.辩证句式:

不是…而是…”(如“不是技术至上,而是以人为本”)

既要…也要…”(如“既要效率,也要公平”)

3.跨材料关联:

当题目未限定材料时,可串联不同材料的共性案例(如用浙江‘最多跑一次’佐证全国性改革)。

 


微信
QQ
公众号
微博
联系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