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答好申论的综合分析题
申论的综合分析题要求考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上,通过逻辑推理、辩证思维对问题本质、观点矛盾或现象成因进行深度剖析。以下是针对综合分析题的系统性解题策略,结合真题案例解析,帮助大家快速掌握高分技巧。
一、题型识别与分类
1.常见提问方式
解释型:
“谈谈对‘XXX’的理解”(如:解释“放管服改革的加减法”)
“阐述‘XXX’的含义/实质”
评论型:
“评析XXX现象/观点”(如:评析“躺平式干部”)
“对‘A与B的关系’谈谈看法”
启示型:
“从XXX案例中提炼启示/经验”
“XXX做法对解决XX问题有何借鉴”
关系型:
“分析A与B的辩证关系”(如:“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
2.核心评分标准
观点明确:总论点清晰,不模棱两可(如“‘躺平’是基层激励机制失效的产物”)。
分析透彻:多角度拆解(背景、原因、影响、对策),体现辩证性。
逻辑严密:总分总结构,段落间有递进或并列关系。
材料结合:紧扣材料提炼论据,避免脱离材料空谈理论。
二、四步解题框架(以「评析型」为例)
Step 1审题定位
明确分析对象:
若是句子/概念,抓关键词(如“乡村振兴要留住‘形’,更要守住‘魂’”中“形”指物质基础,“魂”指文化内核)。
若是现象/观点,判断倾向性(材料是否隐含价值判断)。
确定答题方向:
评论型需先“表态”(支持/反对/辩证看待),再论证。
解释型需先下定义,再展开内涵外延。
示例:
题目:评析“城市治理应像绣花一样精细”(2022年国考副省级)
→核心:论证精细化治理的必要性、现状问题及实现路径。
Step 2材料深挖
提取核心要素:
背景:现象产生的时代条件(如城市化进程加速)。
表现:具体案例或数据(如“智慧城管系统覆盖率不足30%”)。
观点:材料中的专家论断、群众意见(注意正反双方)。
对策:已有的成功经验或建议(如“网格化治理模式”)。
标注矛盾点:
理想目标与现实困境的冲突(如“精细化要求高“VS”基层人力不足”)。
不同群体的利益博弈(如商户经营便利与市容整洁的矛盾)。
Step 3构建逻辑体系
1.万能分析维度
主体分析法:
政府(决策科学性)、企业(参与度)、群众(获得感)、社会(舆论监督)。
层面分析法:
制度(法律法规)、技术(数字化手段)、文化(治理理念)、资源(财政投入)。
时间轴分析:
历史成因→现状问题→未来趋势。
2.常用逻辑结构
总论点(定性)
│
├─分析层面1:必要性/合理性(支持理由)
│├─理论依据(如“人民城市为人民”)
│└─现实案例(如杭州“城市大脑”提升效率)
│
├─分析层面2:局限性/挑战(存在问题)
│├─执行难点(如标准不统一)
│└─衍生风险(如数据安全)
│
└─分析层面3:优化路径(对策建议)
├─短期措施(完善标准体系)
└─长效机制(培养专业人才)
案例应用:
评析“城市治理精细化”:
总论点:精细化是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但需破解三大矛盾
│
├─必要性:人口密集化要求精准服务/风险复杂化需提前预警
├─矛盾点:技术赋能不足(数据孤岛)/群众参与度低(共治缺失)
└─对策:以数字基建打破壁垒+以共建共享凝聚合力
Step 4规范书写
标题提炼法(适用于300字以上):
“精准治理需下‘绣花功夫’——谈城市治理精细化”
段落衔接技巧:
使用过渡词:“究其根本”/“深层次看”/“值得注意的是”。
引用材料金句:“正如材料所述,‘治大国若烹小鲜’”。
辩证表达模板:
“既要看到…的积极意义,也要警惕…的潜在风险”
“不是简单的…而是要通过…实现…”
完整答案示例(节选):
(总起)“城市治理像绣花”强调以精准化、人性化破解“大城市病”,这一理念符合治理现代化方向,但实践中需平衡多重关系。
一、精细化是治理升级的必然要求。超大城市人口高密度集聚,传统粗放管理难以应对安全隐患(如火灾救援通道堵塞)、服务差异化需求(如老年群体数字鸿沟)。
二、实践面临三重矛盾:1.技术赋能与数据壁垒的矛盾(部门信息孤岛);2.标准统一与灵活性的矛盾(摊贩管理“一刀切”);3.专业治理与群众参与的矛盾(共治机制缺失)。
三、实现路径需双向发力:一方面建设“城市大脑”打通数据共享,另一方面推广“商户自治联盟”激发主体意识,最终在精度与温度间找到平衡点。(298字)
三、题型专项突破
1.解释型题
答题结构:
释义:拆分关键词,结合语境下定义(如“‘双碳’指碳达峰与碳中和”)。
展开:分析背景(全球气候治理)、意义(能源转型)、举措(发展新能源)。
总结:升华到更高维度(人类命运共同体)。
2.启示型题
高分关键:
去场景化:将具体做法抽象为普适经验(如“某地‘河长制’”→“健全责任到人机制”)。
分主体转化:政府(创新监管)、企业(技术攻关)、社会(监督参与)。
四、避坑指南
1.避免偏题:若题目要求“围绕材料”,勿引入材料外的理论(如突然套用SWOT分析)。
2.拒绝片面:评价争议现象时,忌仅批判或仅赞扬(例:“网红经济”需同时谈促进消费与低俗化风险)。
3.慎用套路:机械套用“万能八条”(如“加强宣传”)可能被判定模板化。
4.数据引用:材料中的关键数据要转化使用(如“投诉量下降40%”→“效能显著提升”)。
五、提分技巧
1.观点亮眼:
用比喻:“治理堵点如同‘血栓’,需疏通毛细血管”。
引政策:“呼应‘十四五’规划中的‘数字孪生城市’建设”。
2.辩证句式:
“不是…而是…”(如“不是技术至上,而是以人为本”)。
“既要…也要…”(如“既要效率,也要公平”)。
3.跨材料关联:
当题目未限定材料时,可串联不同材料的共性案例(如用“浙江‘最多跑一次’”佐证全国性改革)。